牌樓,與牌坊類似,中國傳統建築之一。最早見於周朝,最初用於旌表節孝的紀念物,後來在園林、寺觀、宮苑、陵墓和街道均有建造,北京是中國牌樓最多的城市。一種有柱門形構築物,一般較高大。舊時牌樓主要有木、石、木石、磚木、琉璃幾種,多設於要道口。牌樓曾作為多屆世博會中國館的門面建築,吸引了世人的視線。其中一八六七年世博會中國館牌樓使用木、竹和麥稈等材料,造型簡單,令人賞心悅目;一八七六年美國費城世博會,中國館以一座精心雕鑿、塗飾的全木牌樓為正門,濃郁的民族特色吸引了參觀者和各國參展官員;一九零零年巴黎世博會的中國牌樓外形仿造國子監琉璃牌樓,氣勢恢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牌樓
- 外文名:Memorial Archway
- 最早見於:周朝
- 別稱:牌坊
- 主要分類:木牌樓、琉璃牌樓等
- 典型牌樓:五牌樓、國子監牌樓等
簡介,建築特點,建築作用,建築形式,建築結構,種類,木牌樓,琉璃牌樓,石牌樓,水泥牌樓,彩牌樓,銅牌樓,旅遊特色,五牌樓,國子監牌樓,其它特色牌樓,國際牌樓,保護牌樓,亡失原因,倖存條件,
簡介
牌樓是中國建築文化的獨特景觀,是由中國文化誕生的特色建築,如文化迎賓門。又是中國特有的建築藝術和文化載體。北京現存明清時期的牌樓有65座,其中有琉璃磚牌樓6座、木牌樓42座、石牌樓17座。現存街道上的牌樓僅有6座,即國子監街上的4座牌樓、朝陽門外神路街東嶽廟前的琉璃磚牌樓、頤和園東宮門前的牌樓。在一些大的慶祝活動中,也有用竹、木等扎彩搭成的臨時牌樓。在老北京的街道上,曾橫亘著不少牌樓,最著名、最典型的有東單牌樓、西單牌樓,東四牌樓、西四牌樓,東、西長安街牌樓,前門五牌樓等。這些牌樓多在五十年代因妨礙交通而拆除。
牌坊在周朝的時候就已經存在了,《詩·陳風·衡門》:“衡門之下,可以棲遲。”《詩經》編成於春秋時代,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葉的作品,由此可以推斷, “衡門”至遲在春秋中葉即已出現。衡門是什麼呢?當時是以兩根柱子架一根橫樑的結構存在的,舊稱“衡門”也就是牌坊的老祖宗。
建築特點
其實牌坊與牌樓是有顯著區別的,牌坊沒有“樓”的構造,即沒有斗拱和屋頂,而牌樓有屋頂,它有更大的烘托氣氛。但是由於它們都是我國古代用於表彰、紀念、裝飾、標識和導向的一種建築物,而且又多建於宮苑、寺觀、陵墓、祠堂、衙署和街道路口等地方,再加上長期以來老百姓對“坊”、“樓”的概念不清,所以到最後兩者成為一個互通的稱謂了。
建築作用
一般來說,牌樓不外乎是:作為裝飾性建築;增加主體建築的氣勢;表彰、紀念某人或某事;作為街巷區域的分界標誌等。北京的牌樓比別的城市多,數百年國都使北京的殿堂、廟宇、大建築群,以及需要紀念和表彰的事件、人物相對要多,作為裝飾性的牌樓也就多起來。元大都時,全城分為50坊,明代分四城(區),36坊,清代分五城(區),坊依舊。這也是北京牌坊多的一個原因。
建築形式
從形式上分,牌樓只有兩類。一類叫"沖天式",也叫"柱出頭"式。顧名思義,這類牌樓的間柱是高出明樓樓頂的。另一類是"不出頭"式。這類牌樓的最高峰是明樓的正脊。如果分得再細一些,可以每座牌樓的間數和樓數的多少為依據。無論柱出頭或不出頭,均有"一間二柱"、"三間四柱"、"五間六柱"等形式。頂上的樓數,則有一樓、三樓、五樓、七樓、九樓等形式。在北京的牌樓中,規模最大的是"五間六柱十一樓"。宮苑之內的牌樓大都是不出頭式,而街道上的牌樓則大都是沖天式。
建築結構
牌樓由這么幾部分組成第一個叫做基座。由於牌樓整體的重量都承重在立柱上面,為了立柱的穩固性,要有基座來固定。
第二,有立柱。牌樓是靠幾根柱子立起來的,這個柱子要想立得住,就要有夾桿石。把這個柱子立成一個桿兒,兩邊有石頭夾住它。它和我們建宮殿不一樣。有的時候宮殿沒了,但是它下邊有一個石杵,那是柱子的地基。立牌樓不是這樣,牌樓是一邊有一塊石頭,夾著這根桿子。然後有坊梁,牌樓乾什麼的,有坊額,有題字的地方,有樓頂。這個之所以叫樓,叫牌樓,因為它有頂,而且頂是等級的一個象徵。
黃琉璃瓦牌樓檔次最高。上邊是三個樓,下邊還有四個樓,我們稱這樣的牌樓為“七樓三開間四柱,七樓的牌樓”。有七個樓,最高的是九個樓。原來還想設計更高的十一個樓,超過它,如此在全國都非常罕見,一般封建皇帝最高的也就到九個樓。
種類
從結構上分,中國的牌樓可分為六類:
木牌樓
第一類是木牌樓。這類牌樓數最多,基礎以下(地下部分)用柏木樁(現代用水泥澆鑄),稱地丁。基礎以上各根柱子的下部用"夾桿石"包住,外面再束以鐵箍。如果是不出頭式,則柱子的頂端以"燈籠榫"直達檐樓的正心行(檁)鰕,與檐樓斗拱連線,上下一氣。所以柱上不另有坐斗,拱翹等都插入榫內。街巷木牌樓頂部出檐甚短,做成懸山或廡殿式。每根柱端聳出脊外,柱頂覆以雲罐(也叫毗盧帽)以防風雨侵木柱。樓頂所用之瓦,亦因其作用和地點不同而相異。內廷各坊之頂用各色琉璃瓦,街巷諸坊多用黑色布瓦。
琉璃牌樓
第二類是琉璃牌樓。這類牌樓多用於佛寺建築群內。經初步調查,北京僅有三間四柱七樓的一種。它的結構是,在石基礎上築砌6~8尺的磚壁,壁內安喇叭柱、萬年枋為骨架。磚壁上辟圓券門三個,壁下為青、白石須彌座,座上雕刻著各種風格的藝術圖案。壁上的柱、枋、雀替、花板、揩柱、龍鳳板、明樓、次樓、夾樓、邊樓等均與木坊相似。所不同的是,這種坊用黃、綠二色琉璃磚嵌砌壁面,遠遠望去威嚴壯觀。
石牌樓
第三類是石牌樓。這類牌樓以景園、街道、陵墓前為多。從結構上看繁簡不一,有的極簡單,只有一間二柱,無明樓。複雜的有五間六柱十一樓者。由於本身的結構特點,有的雖為三間四柱式,卻只有花板而無明樓。石坊的明樓比較複雜,浮雕鏤刻亦極有特色。如果石質堅細,不僅浮雕生動,而且其精細的圖案歷經數百年也不泯沒。
水泥牌樓
第四類是水泥牌樓。這是近代建築技術的產物,其數量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增多,但大多數是用於古牌樓的搬遷和加固工程。
彩牌樓
第五類是彩牌樓。這是一種臨時性的裝飾物,多用於大會、廟市、集市的入口處,會期一過即拆除。一般用杉桿、竹竿、木板搭成。頂部安裝五彩電燈泡,一眼望去,色彩繽紛。隨著時光的流逝,許多牌樓已不存在,但是,有些牌樓由於歷史悠久,影響很大,地名和遺址猶存。
銅牌樓
第六類是銅製牌坊,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朱炳仁設計創建中國第一座銅牌坊,高6.1米、寬7米,重近百噸,牌坊雕有蓮花等圖案,在普陀山進香古道妙莊嚴路入口處,琉璃的翹角,精緻的銅藝,栩栩如生的龍獅、仙鶴雕刻,牌坊由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傳印題“慈航普渡,另一面由原國家宗教局局長葉小文題詞“妙莊古道”,由國學大師文懷沙撰聯“雅頌聲共梵音齊遠,雲和月隨法鼓偕宣”,另一面由西泠印社書法家、該牌坊設計建造者朱炳仁撰聯“莊嚴六時苦心苦行盡佛心,妙理三乘古道古來是覺道”。該銅牌坊的落成,不僅為普陀山風景區又增添了一個精品景點,還掀開了佛國千年古香道妙莊嚴路重修工程的序幕。銅製不易損壞,更具視覺效果,也有益於傳世保存。
旅遊特色
五牌樓
北京是中國牌樓最多的城市。老照片中的前門“五牌樓”
北京繁華的正陽門大街(也稱前門大街)上,曾經矗立著一座北京城最高大、最雄偉的木質結構牌樓正陽門牌樓,俗稱“五牌樓”。五牌樓的名字緣於它五間、六柱、五樓的建築樣式。五牌樓始建於明代,但因其木製,在明萬曆,清乾隆、道光、同治年間,先後多次遭遇大火,最大一次火災是1900年庚子之變中,義和團火燒專賣洋藥的“老德記”時,大火蔓延到正陽門下的五牌樓。後來幾經翻修,於1955年拆除。北京前門五牌樓2007年開始在原址修復。預計2008年5月伴隨前門步行街改造工程竣工而重新亮相京城。
國子監牌樓
記錄歷史的牌樓
國子監街是北京僅存的保留四座牌樓的古建街,牌樓建於明代,為一間二柱三樓,街兩端的牌樓匾額為“成賢街”,街中間的牌樓匾額為“國子監”。除街上四座牌樓外,國子監內有一座黃色琉璃瓦牌坊,是乾隆四十八年建的,高大秀麗,坊壁雕飛舞盤龍,正面匾額為“圜橋教澤”,背面為“學海節觀”。成賢街之所以牌樓多,因為國子監是我國元、明、清三代國家管理教育的最高機構,又是國家的最高學府。
其它特色牌樓
雍和宮南端的大院,有一座大照壁和三座宏偉的五彩牌樓。所有牌樓題額均是乾隆皇帝的御筆。東嶽廟前現存一座明代三券門七樓彩色琉璃牌坊,前額曰:“秩祀岱宗”,背面曰:“永延帝祚”,這八個大字是明代宰相、書法巨匠嚴嵩手筆。
在頤和園正門東宮門正前方約200米處,有一座高大的三門四柱七樓式木牌樓,正面有兩個正楷大字“涵虛”,背面刻有“罨秀”兩字。“涵虛”意為山高水闊,“罨秀”意為可以捕捉、欣賞到美麗的景色。它告訴人們,走過這座牌樓,就要進入一個山清水秀的境界了。它是頤和園的標誌,已有200多年歷史,現仍保存完好。牌樓兩面彩繪金龍176條、金鳳36隻,顯示帝王所居瓊樓玉宇富麗堂皇。
中山公園有一座“保衛和平”牌樓。原來建在東單北面的總布胡同西口,叫“克林德紀念坊”,是清政府為討好洋人,紀念被擊斃的德國公使克林德而建的。1902年12月20日舉行落成典禮。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於德國是戰敗國,而中國屬戰勝國行列,故於1918年11月13日將該牌樓拆除。1919年移入中山公園,改名為“公理戰勝坊”。1953年,由郭沫若手書,改名為“保衛和平”坊。
國際牌樓
國際上許多國家都建有中國的牌坊,牌坊已經成為中外友好交往的使者。1988年在加拿大唐人街建有"中華門"牌樓;倫敦的爵祿街頭街尾及麥高田街,在1985年和1987年分別建立起3個牌樓;英國曼徹斯特"唐人街"中心豎立著一座"曼徹斯特中國城"中英文字樣的牌樓;美國首都華盛頓的華埠商業區矗立著一座美國最大的中國式牌樓;日本橫濱市的中華街有七款顏色不同的中國牌樓;英國利物浦於2000年1月31日建成利物浦樂華坊;模里西斯路易港市中心皇家大道上,1997年"香港回歸"前建立了一座高大的中國牌樓;澳大利亞卡勃拉瑪打市的中式牌樓,耗資35萬澳元所建,籌建時間達四年,有人甚至認為定全澳最美觀的一座中式牌樓。
保護牌樓
如果牌樓的存在不影響交通,不僅應該得以保留,而且還要千方百計地加以保護,因為北京地區的牌樓有其保存價值。
(一)點綴風景,引人入勝 在風景區或古蹟群內,儘管牌樓是陪體建築,但是它往往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比如遊人去十三陵,經過了長途跋涉,每當望見石牌坊時,都有一個共同的感覺:"十三陵到啦!"西山八大處寶珠洞山腰的"歡喜地"牌樓,點綴在青山翠叢之中,堪稱萬綠叢中一點紅。遊人遙望便覺得心曠神怡,欲臨絕頂之信心倍增。
(二)點綴城市,古色古香前三門大街兩旁高層建築聳入雲際,街上車水馬龍自然是現代化大城市的一般景象;但是當人們步入成賢街時,馬上就會覺得這是在古都北京的街巷中漫步。其原因除了古門道、下馬石、拴馬樁等的點綴之外,恐怕就是幾座牌樓在起作用了。牌樓的存在使得街巷古色古香。
(三)留作教材 每處古蹟都有一定的意義,每座牌樓往往又有它自己的特殊意義。如上文所述及的“保衛和平”坊,頤和園牌樓的屢毀屢修及其“擋眾木”的作用等,都具有教育意義。何況牌樓本身精雕細刻,飛金走彩,還具有高超的藝術價值呢?
(四)歷史的標本 北京的歷史源遠流長,在整個人類的歷史長河中,不過是一排晶瑩的浪花。歷史上各個時期的文物,都不能以金錢來估量。每座牌樓都可以看作是當時歷史事件的見證。如東長安街牌樓和東單牌樓就曾"目睹"了火燒趙家樓的壯舉及沈崇受辱的事件等。 總之,應極力保存北京的牌樓,如必須拆除,應考慮遷建,千萬不可廢棄,古蹟文物,千金不換。
亡失原因
(一)年久失修,自然損失 由於長年風雨剝蝕,有關部門無力或因故不能及時維修,以致最後不得不拆除。這類牌樓損失頗多,如大高玄殿之中坊,北海公園西北角之普慶門內二坊等。
(二)主建築廢圯,牌樓不存 這類牌樓大部分是屬於廟宇的牌樓。廟宇廢圯了,作為它的陪體建築—牌樓,當然也就失去了意義。如崇元觀前的“三界聖境”坊,南頂碧霞元君祠的“廣生長善”坊,薛家灣的“關帝聖境”坊,顯佑宮坊等。
(四)有礙交通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城市建設發展很快,橫亘在馬路中央的牌樓成了妨礙交通的障礙,故被拆除。如東西、西四、東單、西單,前門五牌樓,大高玄殿左右坊,金鰲玉?等坊,幾乎同時拆去。 (五)失去存在意義
此類牌樓雖然為數不多,但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如“克林德紀念坊”,在德國成為戰敗國後,此坊不可再存;袁氏的“蹈和”“履中”坊,本是為其“登基”所豎的標誌,自然不可再存。
(六)聽信謬論 這類牌樓雖然不多,但很可惜。如隆福寺前的“第一叢林”坊,是明景帝時建築,後來聽信了山西巡撫都御史朱鑒所言,恐傷風水,將牌樓拆去。新中國成立後將“長安街”二座牌樓遷建於陶然亭公園,本是好事,但是誤聽“四人幫”謬論而拆除。
(七)兵焚火災 此類牌樓的經歷不盡相同,有的災後復建,如東單、前門等牌樓;有的災後無存,如東交民巷口的“敷文”、“振武”等。
倖存條件
(一)地理環境優越,這類牌樓大部為宮苑之中的建築。後來宮苑闢為公園或旅遊勝地,牌樓得以特殊保護和維修。如北海、頤和園內諸坊。
(二)主體建築重要,凡主體建築重要之處,其附屬建築幸得留存。如成賢街上的四坊,由於國子監和孔廟的存在而保留,雍和宮前三坊亦然。
(三)遷建得法, 順應形勢的遷建,自然意義重大,如"克林德坊",今為"保衛和平"坊;大高玄殿前左右二坊,今為中央黨校坊,均屬此類。這些遷建得法之牌樓,得以流傳,可算是保護古蹟的典範措施。
(四)原料結實 :這類牌樓局限於石坊和琉璃坊。如頤和園內五方閣石坊;北海公園小西天琉璃坊等。這些牌樓雖然也經歷了兵焚火災,但都倖存。
(五)旅遊勝地,受到重視 北京郊區的風景旅遊勝地,如潭柘寺、八大處等處的牌樓,一修再修,得以流傳。
(六)人為保護, 許多橫亘在交通路線上的牌樓,均被拆除。但十三陵大宮門前的石坊,本為神路牌坊,並未拆除。發展交通時,將馬路修在牌樓一側,東輛繞行,保護了牌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