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1894年2月8日,陳楨(字席山,後改協三)出生於江蘇省邗江縣瓜州鎮。幼年時因家庭經濟情況欠佳,到1912年以前只斷斷續續讀過幾天私塾和兩年國小,但靠刻苦自學,他的外語、數學等都達到了一定水平。
1912年,陳楨入江西省鉛山縣籍,以便參加江西省公費考試,初試及複試均名列第一。
1913年,陳楨進入上海
中國公學預科學習,他有志振興農業。
1914年,陳楨考入金陵大學農林科學習。
1918年,陳楨畢業於金陵大學,獲得農學士學位。畢業後留校任教,擔任金陵大學農林科育種學助教(至1919年)。
1919年,陳楨考取清華學校專科,獲得公費赴美留學,先進入美國康奈爾大學農學系進修。
1920年,陳楨轉入哥倫比亞大學動物學系學習。
1921年,陳楨獲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學位後,隨著名遺傳學家
托馬斯·亨特·摩爾根(Thomas Hunt Morgan,1933年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專攻遺傳學,這對陳楨一生的科學活動有決定性的影響。
1922年,陳楨回國後擔任南京國立東南大學生物系教授(至1926年)。
1926年,陳楨擔任國立東南大學動物系系主任,兼任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科學教授。
1927年,陳楨擔任北京師範大學生物系教授。
1928年,陳楨擔任國立中央大學教授。
1929年,陳楨擔任清華大學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至1937年)。
1938年,陳楨擔任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教授(至1946年)。
1946年,陳楨復任清華大學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至1952年)。
1948年,陳楨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和北平研究院評議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來函邀請他去美任教,陳楨出於科學家的愛國心,回函謝絕,決心留下來為祖國人民服務。
1949年,陳楨繼續擔任清華大學生物系主任。
1950年,陳楨擔任中國科學院動物標本整理委員會主任委員。
1952年,中國高等院校調整時,清華大學生物系調入北京大學生物系合併,陳楨任北京大學生物系教授,繼續在生物系從事生物學史的教學與研究。同時兼任中國科學院動物標本整理委員會和動物標本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
1953年,陳楨繼出任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室主任(至1957年),並主持中國動物圖譜和《
動物學報》的編輯工作。他先後聘請
壽振黃,
張春霖、
沈嘉瑞等動物學家到動物研究室工作。
1955年,陳楨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57年,動物研究室改為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陳楨擔任所長,他帶病主持了動物研究所第一屆學術委員會會議。病中他仍按“百家爭鳴”的方針提出了動物遺傳學研究的規劃構想。同年11月15日,陳楨的甲狀腺癌再次復發,病逝於北京。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1921年,陳楨在摩爾根的指導下,學習遺傳學,掌握了雜交實驗與細胞學研究相結合的方法。歸國後,他首先想到的是要用中國所特有的材料進行遺傳學研究,進行創新。經過觀察與試驗,他發現金魚不僅外形變異明顯、品種眾多、易於繁育,而且是體外受精,它的卵適合於進行實驗胚胎學研究。因此,他選用金魚作材料,試圖將雜交試驗和細胞學、胚胎學、統計學方法聯合套用,以探討遺傳學上的一些重要問題。
1923年,陳楨開始金魚遺傳的研究工作。1925年,他首先發表了《金魚外形的變異》一文,該文就金魚的體形、體長、體高、背鰭、胸鰭、腹鰭、臀鰭、尾鰭、頭形、鰓蓋、眼、鼻隔、鱗片、體色等記錄了各種變異,並用進化論的觀點論證了金魚起源於野生的鯽魚(Carassiusauratus)。在由鯽魚形成金魚各品種的過程中,雜交和選擇有重要作用。但是,如殘缺背鰭、無臀鰭、雙臀鰭、龍睛等性狀則可能來源於突變。
1928年,陳楨發表了《透明和五花,一例金魚的孟德爾遺傳》一文,用充分的雜交數據證明透明鱗決定於純合的突變基因型,正常鱗決定於純合的隱性基因型,五花魚則有雜合的基因型。因此,這是在魚類上第一個典型的“不完全顯性遺傳”的實例。由於當時中國國內外不少科學家對於孟德爾定律是否適用於魚類都抱著懷疑態度,陳楨的這一突破性成果以確鑿的證據征服了所有的生物學家。美國和日本的科學家都認為,他是魚類遺傳學研究的先驅。此後,在中國的遺傳學教科書中,都引用“透明和五花”作為不完全顯性遺傳的實例。
1934年,陳楨發表了《金魚藍色和紫色的遺傳》一文,證明金魚的藍色決定於一對純合的隱性基因,紫色決定於四對純合的隱性基因。經雜交產生的五對基因的隱性純合體則有藍紫色,而且是一個不再分離的品種。
陳楨作為生物學史研究的開拓者,在對金魚的遺傳作過系統研究的基礎上,查閱了大量古籍,對金魚的起源和品種形成歷史用全新的觀點進行了探討。1954年,他發表了《金魚家化史與品種形成因素》的論文。論文用確鑿的資料證明,金魚起源於中國。演化的過程大體是:最初,由浙江杭州、嘉興等地野生的鯽魚中產生了紅黃色變異體,稱為金鯽魚。以後,經過半家化、家化、盆養、有意識選擇等四個時期的演變,才形成眾多的品種。對此他作了如下的具體論述:
宋朝初年(968—975年),在佛教“戒殺生”的影響下,出現了“放生”的習慣。在嘉興、杭州有人將捕捉到的金鯽魚放到“放生池”中放養。這就開始了半家化時期。由於“放生池”並未使金鯽魚的生活條件明顯改變,因此在190年間內未出現什麼新品種。1157—1206年,開始進入家化時期,即在自己家裡的池中養育金鯽魚。這時,對金鯽魚的繁殖習性已有了一定了解並知道可用水蚤來飼養。金鯽魚的食物有了充分供應,玩魚人又重視對異樣魚的選擇,因此從1163年到1276年的113年間,出現了白色和黑白花斑兩個金魚品種。1276—1546年為由池養過渡到盆養的時期,1547—1643年為盆養時期。首先,盆養使金魚的飼養得以大眾化。盆養金魚不僅在杭州盛行,而且在蘇州、廣州、南京、北京也相繼出現。其次,盆養使金魚的生活條件發生明顯的改變,活動空間縮小,盆中水溫、食物供給、水的更換也均靠養魚人來調節。第三,盆養也便於養魚人對其變異仔細觀察、選擇和分盆育種。因此,僅在97年間,就相繼出現了五花、雙臀、長鰭、雙尾、龍睛、短身等六個新品種。1846—1925年,為有意識選擇的時期,即有計畫地利用分盆交配和控制生活條件來定向培養新品種。在短短77年中,竟出現了墨龍睛、獅頭、望天眼、虎頭、絨球、藍魚、紫魚、翻鰓、珠鱗、水泡眼等十個新品種。
在這篇論文的總結中,陳楨提出生活條件的改變和人工選擇是金魚品種形成的主要因素,僅用突變不能說明上述不同家化歷史過程中品種形成的不同速度。這樣,陳楨認為金魚的品種形成不是通過通常的突變的形式,而是一個漸進的進化過程。陳楨不僅論證了金魚起源於中國的野生鯽魚,還指出世界各地的金魚都是在不同歷史時期由中國傳去的。最先於1502年傳到日本,17世紀末葉已傳到歐洲大陸和英國,1874年傳入美國。這篇論文是有關金魚演化的一篇主要著作,曾被中國進化論的教材普遍引用。
1926年後,陳楨除繼續進行金魚遺傳的實驗外,還開始對螞蟻的築巢行為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為了便於觀察,在實驗室和家中都養了許多螞蟻,不分日夜地連續觀察,終於揭示了螞蟻築巢行為中的一些規律。
出版著作
出版日期 | 名稱 | 作者 | 出版社 |
---|
民國18.11 | 《普通生物學》 | 陳楨著 | 商務印書館 |
民國22 | 《普通生物學》 | 陳楨著 | 上海商務印書館 |
1928 | 《普通生物學 第5版》 | 陳楨著 | 北京:商務印書館 |
1933.11 | 《復興高級中學教科書生物學》 | 陳楨編著;王雲五主編 | 商務印書館 |
民國35.12 | 《復興高級中學教科書生物學》 | 陳楨編著 | 商務印書館 |
1946 | 《生物學 第6版》 | 陳楨著 | 北京:商務印書館 |
1951.07 | 《復興高級中學教科書 生物學 修正本》 | 陳楨編著 | 北京:商務印書館 |
1955.10 | 《金魚家化史與品種形成的因素》 | 陳楨著 | 北京:科學出版社 |
1958.12 | 《關於中國生物學史》 | 陳楨等著 | 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 |
1959.02 | 《金魚的家化與變異》 | 陳楨著 | 北京:科學出版社 |
2008.04 | 《中國金魚文化》 | 劉景春,陳楨等著 |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期刊論文
Chen, S. C. Variation in the external characters of goldfish.Carassius auratus. Cont BiolLab Sci Soc,1925, 1(1): 1-64.
陳楨. 金魚的變異與天演. 科學, 1925, 10(3): 304-330.
陳楨. The Development of Goldfish (Carassius auratus) as affected by being out of Water, in Distilled water, and in solution of Alcohol. China Jour, 1925, 4: 294-303.
陳楨. Variation, Evolution and Heredity of Goldfish. Peking Nat Hist Soc Bull, 1927, 1(4): 52-54.
陳楨. Variation, Evolution und Vererbung bein Goldfish. Blatterf Aquarund Terranienkunde, 1927, 38: 401-404.
陳楨. Die Einwirkung des Alcohols auf die Entwickelung vonCarassius auratus. Wochenschr f Aquar und Terraniekunde, 1927, 24.
陳楨. Transparency and Motling, a case of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the Goldfish. Genetics, 1928, 13: 432-452.
陳楨. The First Case of Simpl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the Goldfish, Carassius aruatus. Trans Sci Soc China, 1929, 5.
陳楨. 金鯽魚的孟德爾遺傳. 清華學報, 1930, 6(2): 1-22.
陳楨. The Inheritance of Blue and Brown colours in the Goldfish, Carassius auratus. Jour Genetics, 1934, 29: 61-74.
陳楨. Social Modification of the Activity of Ants in Nest-building. Physiol Zool, 1937, 10: 420-436.
陳楨. The Leaders and Followers among Ants in Nest-building. Physiol Zool, 1937, 10: 437-455.
陳楨. 中國古代關於進化論的貢獻. 生物學通報, 1953, 9: 305-308.
陳楨. 金魚家化史與品種形成因素. 動物學報, 1954, 6(2): 89-116.
陳楨. 關於中國生物學史. 生物學通報, 1955, 1: 3-7.
陳楨. 關於鳥鼠同穴問題. 生物學通報, 1955, 5: 8-11.
陳楨. 中國古代學者關於化石起源的正確認識. 生物學通報, 1956, 4: 1-3.
陳楨. 由毛詩中“螟蛉有子,蜾贏負之”所引起的中國古代昆蟲學研究和唯心與唯物兩派的見解. 生物學通報, 1956, 6: 1-4.
陳楨. A History of the Domestication and the Factors of the Variety Formation of the common Goldfish,Carassius auratus. 中國科學, 1956, 5(2): 287-321.
陳楨. (泉水岩譯). 金魚の馴化史と品種形成の要因(金魚家化史與品種形成因素). 自然科學和博物館, 1956, 23: 3-4.
人才培養
在教學工作中,陳楨強調要開好實驗課,以訓練學生獨立操作的能力和從實際出發分析問題的思維方法。他對實驗課特別重視,親自指導學生實驗。從實驗題目的分配、試劑和培養基的配製、遺傳性狀的觀察、實驗結果的統計分析到實驗報告的批改,他都親自過問、指導。他常常向學生強調,在實驗方法上要細緻、準確,實驗結果的總結中論證問題要嚴密無隙。
在指導參考書的閱讀上,陳楨有獨特的風格。往往只是指定一個題目,讓學生自己去找文獻閱讀。學生有了一定了解以後再共同討論,引導學生抓住問題的關鍵,提出探索方向。這種指導方式充分調動了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有助於科研思路的形成。
陳楨在清華大學生物系任系主任時,開展了許多工作。首先,他多方籌措經費建立了生物學館,購置了必要的儀器、設備和圖書期刊,組織師生採集了豐富的動、植物標本,使教學和科研工作的進行有了良好的物質條件。其次,他抓住了當時生物學的發展趨勢:植物學方面,以生理學和生態學為主要方向;動物學方面,以生理學、生物化學、遺傳學和胚胎學為主要方向,並先後聘請
湯佩松、
李繼侗、
趙以炳、
沈同、
崔之蘭等著名教授任教,他還為每位教授建立了實驗室、配備了助手,以儘量發揮他們的專長,使他們能在完成教學工作的基礎上開展科研工作。此外,他還親自安排每周的學術報告,使師生能及時掌握科學發展的動態。
1918年陳楨留校任育種學助教,從教學工作中他認識到,育種的成功必須有正確的遺傳學理論指導。他先後在大學裡開設《細胞學》《組織學》《系統動物學》《動物生理學》《動物遺傳學》《中國生物學史》等課程。
在20世紀20年代,中國中學開始設立生物學課程。但是,由於缺少教材,影響了教學質量。陳楨認識到,為了培養生物學人才,必須從提高中學生物學教學質量入手。為此,他利用假期蒐集資料、潛心編著,終於完成復興高級中學教科書《生物學》的全稿,1933年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20多年共出版了159版,成為公認的通用中學生物學教科書。這本教科書不僅在中國國內普遍採用,而且也流行於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印度尼西亞等地的華僑學校。
榮譽表彰
時間 | 榮譽/表彰 |
---|
1948年 | 中央研究院院士 |
1955年 |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
社會任職
1947年,陳楨兼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委員會第一屆委員。
個人生活
1938年,陳楨回北京搬家。當時駐京的日軍得知信息後,派駒井卓等日本遺傳學家威逼他留在北京工作,他的行動也受到日本特務的監視。在威逼恐嚇面前,陳楨不為所動。為了避開日本特務的監視,他連日前往協和醫院,佯稱在協和醫院工作,並暗地遷居,最後趁機連夜由天津乘船經香港、海防去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任教,直至抗日戰爭勝利。
陳楨的學生也是女婿的
李璞是哈爾濱醫科大學醫學遺傳教研室教授。
人物評價
陳楨是中國較早的現代生物學教育家,在教書育人的工作中,他對學生的態度既耐心又嚴格。他講課的內容豐富、論述透徹,而且能反映科學上的新進展。在大學任教多年,培養出中國許多著名的生物學家,對中國生物學人才培養和中學的生物學教學作出了重要貢獻。(南京市金陵中學評)
陳楨對金魚遺傳所進行的系統性、開拓性的研究工作,使人們對金魚的變異、遺傳和進化有了深入的了解,因而被譽為“金魚博士”。同時,他的嚴謹、創新的治學精神和方法,也為後人樹立了榜樣。(東南大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