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閣位於南京市鼓樓區鼓樓東面,又名雞鳴山、欽天山,北依明城牆、玄武湖,西連鼓樓崗,東連覆舟山,南朝時為皇家苑囿之一。
劉宋時,在山頂上建立了第一個日觀台,為南京第一個氣象台。明代朱元璋在此建“觀象台”,又名“欽天台”,雞籠山南設國子監,這是十四、五世紀中國最大的國立大學。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在此又建觀象台,上設銅鑄的渾天儀、簡儀、圭表等天文儀器,清建“萬壽閣”、“御碑亭”於其上。因亭閣位於明代“ 萬真武廟”後上方,故稱北極閣。
南京北極閣是中國近代氣象發祥地,在中國氣象界和世界氣象界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北極閣上的中國北極閣氣象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個氣象專業性博物館。1990年北極閣公園建成開放,因地處雞籠山,以該山的別稱北極閣得公園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北極閣
- 地理位置:南京市玄武區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開放時間:9:00-16:00(需提前預約)
- 門票價格:免費
- 著名景點:中國北極閣氣象博物館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南京市
- 建議遊玩時長:1-2小時
- 適宜遊玩季節:全年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景區熱度指數,歷史沿革,史料記載,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清康熙七年,清皇室將觀象台天文儀器全部運至北京,建“萬壽閣”、“御碑亭”。
1948年,中央研究院評選出81位院士,在北極閣舉行了第一次院士會議。
北極閣氣象歷史源遠流長。
早在南北朝時,北極閣即建有“靈台候樓”,用以觀天測候;明,洪武年間,在此建“觀象台”,又名“欽天台”,既觀氣象又觀天象;清,康熙皇帝第六次下江南,曾登台遠眺,親筆“曠觀”;民國時期,卓越的氣象、地理學家——竺可楨先生,在此創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氣象研究所。
新中國成立至今,北極閣一直是江蘇氣象台所在地,是江蘇氣象業務服務中心。
1999年,北極閣被國家科技部、教育部、中央宣傳部和中國科協命名為“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2000年,北極閣被南京大學選定為“產學科研基地”。
規劃設計以“司天觀象”為主題,集氣象發展歷史與現代科技以及科普宣傳與旅遊觀光為一體。
在氣象博物館前為竺可楨先生塑銅像,以示紀念這位我國近代氣象學界的先驅。
雞籠山巔三層六角形塔式建築是民國十七年(1928年)在北極閣原址上改建的氣象台。
史料記載
到了元朝,原址復建觀象台,至正元年(1341年)首次配置了天文學家郭守敬發明的天文儀器。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改建為欽天台。
永樂帝迂都北京後,欽天台規模大不如前.到清康熙初年,所剩儀器設備全部運往北京,欽天台廢棄。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南巡,曾登臨雞籠山遊覽,暢觀金陵山川風貌,古都景色,深為讚賞,題有“曠觀”二字賜給官僚,後地方官員在此立碑建亭.這就有了著名的北極閣、萬壽閣等建築.以“北極”命名,可能閣址位於六朝古都之北有關(一說以北極真武神用意)。
清乾隆時期,雞籠山,北極閣勝景,曾以“雞籠雲樹”名稱,列金陵四十八景之一。鹹豐三年(1853年).北極閣等建築被太平軍焚毀 同冶十年(1871年)重建。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張勛設指揮所在北極閣。遭江浙聯軍炮轟,毀損嚴重。到1927年,竺可楨任中央研究阮氣象所所長初擬建氣象台時,北板閣已瀕臨傾倒。後1931年,氣象研究所又在氣象台北側建有二層圖書館,地下承台設地震觀察室。奠基石還有當時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