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館創建於1952年,原址在南京西路325號舊跑馬總會,1959年10月遷入河南南路16號中匯大樓,現位於上海市中心人民廣場的南側黃浦區人民大道201號。
1993年8月,上海博物館新館開工建設,1996年10月12日全面建成開放。上海博物館建築總面積39200平方米,占地面積1.1萬平方米,地下二層,地上五層,高29.5米,總投資5.7億元。新館是方體基座與圓形出挑相結合的建築造型,具有中國“天圓地方”的寓意。館名“上海博物館”系建國後上海第一任市長陳毅所書。
上海博物館設有十一個專館,三個展覽廳,陳列面積2,800平方米。館藏文物近百萬件,其中精品文物12萬件,其中尤其是以青銅器、陶瓷器、書法、繪畫為特色。收藏了來自寶雞及河南、湖南等地的青銅器,有文物界“半壁江山”之譽,是一座大型的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
展廳陳列
館藏精品
青銅器 | |
---|---|
德鼎:西周早期,高78厘米,口徑56厘米,腹徑58.4厘米,腹深35.4厘米,重84.86千克。陳翔久、旺敬之捐贈。為西周早期遺存的少數青銅大鼎之一。 | |
冒鼎:西周時期。立耳,折沿,垂腹,圜平底,細柱足。沿下飾龍紋。腹內壁鑄刻43字,記器主因軍功受晉侯賞賜一事。 | |
虎簋:西周晚期,高34.7厘米,口徑23.3厘米,腹徑23.3厘米,腹深12.8厘米,重12.28千克。造型敦厚,器蓋正中為蓮花形捉手。裝飾有波曲紋和獸目交連紋。器蓋和器身內底,分別鑄有一虎紋,當是作器人的氏稱。 | |
交龍紋鼎:春秋晚期。為典型的晉地器物,足部偏矮,蓋頂設有三個環形裝置,在器物放置時形成三個支點。 鼎上的花紋為蟠曲的交龍紋,體軀扁闊,橫向或豎向交纏。 | |
史頌鼎:西周晚期,通高37.3厘米,口徑35.7厘米,重9.25千克。捐贈人:李蔭軒、邱輝。高立耳,垂腹,近平底,三蹄足。口沿下、腹部和足上分飾變形獸體捲曲紋、波曲紋、獸面紋。周宣王時代的史官名頌者所作。銘文共62字,記錄史頌受王命省視蘇國。此鼎傳世共3器:上海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台北故宮博物院各藏 1件。 | |
四羊首瓿:商晚期,高38.8厘米,口徑31.6厘米,底徑29.1厘米,重1.4千克。此瓿大口短頸,廣肩深腹。肩部置羊首四具,間隔一鳥。腹部飾乳釘紋,圈足飾獸面紋。並有三方孔以透氣防潮。 | |
鑲嵌狩獵畫像豆:春秋晚期,高20.7厘米,口徑17.5厘米,底徑11.1厘米,重1.8千克。盛食器,蓋、器扣合似球形,下承短柄圈足。器、蓋各飾狩獵畫像兩組,用紅銅鑲嵌,各種禽獸飛躍奔走,獵人勇武行獵的場景。 | |
變形龍紋盆:春秋中期。侈口折肩,圈形蓋頂,裝飾精細的變形龍紋。西周較晚時期出現的新型食器,盛行於春秋時期。 | |
獸面紋簋:商代,侈口,束頸,鼓腹,高圈足上三方孔。頸有獸首。頸、腹、足各飾長吻獸紋、分解式獸面紋、龍紋、獸面紋。 | |
戈父丁簋:商代晚期,高15厘米,口徑22.8厘米,底徑15.9厘米,重3.015千克。周子柏捐贈。敞口,卷唇,深弧腹獸首耳。口沿下飾雷紋,前後中央各1浮雕獸首,腹、足各飾乳釘紋、雷紋、鳥紋。腹有銘文3字:戈父丁,意為戈氏為父丁所作器。 | |
秦公簋:春秋早期。 甘肅禮縣大堡子山出土,為春秋早期秦國國君的禮器。斂口鼓腹,蓋有大捉手。器身裝飾獸目交連紋、垂鱗紋、橫條溝紋,蓋沿和口沿每組紋飾間還設有上下相反的浮雕獸首,殊為奇特。器、蓋對銘5字,記為秦公用器。 | |
妊簋:西周早期,高18.5厘米 ,口徑19.5厘米,重2.8千克。象蹄形足的使用,區別與一般圓形器三足的習慣,較為罕見。器身兩側設定象頭形耳,長鼻翻卷如垂珥。腹部的百乳雷紋為商代晚期流行紋飾,沿用至周初。 | |
厚趠方鼎:西周成王時期,高21.3厘米,口縱13.3厘米,口橫17.5厘米,重2.4千克。厚趠方鼎口沿外折,雙立耳,方腹直壁,由上向下漸有收分,下有四條細長柱足,四隅有棱脊。腹四壁均飾獸面紋, 獸面紋長角下垂於兩側,體軀省略,圖式稀見。內壁有銘文5行34字,記述王在成周之年,厚趠受到廉公饋贈的 事跡。 |
錢幣 | |
---|---|
平肩弧足空首布:春秋戰國時期,銅質,長空銎,平肩,身中起三脊,弧足。面有“官市”二字幣文,為東周時期周王室所鑄造的貨幣。 | |
“貞祐寶券”伍貫鈔版:宋、金時期,銅質,縱34.9厘米,橫21.7厘米,高2.5厘米。鈔版上有表明寶券面值、發行機構、行用地區,日期和偽造處罰等文字。為金代貞祐年間印造貞祐寶券紙幣的模板,傳世僅見。 | |
郢爯:春秋戰國時期,金質,重62.6克。正面有排列式壓印篆文“郢爯”字,“郢”是指楚國國都,“爯”原是重量單位,此處為貨幣標度,楚金鈑使用時需切割稱其重量。 | |
西王賞功:明代,金質,直徑5厘米,重38.7克。面文真書直讀,背無文。崇禎十六年五月,農民起義軍張獻忠攻占武昌,稱西王,西王賞功錢當鑄用於這期間。西王賞功錢有金、銀、銅三種,皆大錢,為罕見之珍品。 | |
共屯赤金:春秋戰國時期,銅質,直徑4.4厘米,重0.011千克。面有幣文“共屯赤金”。共為戰國時期魏國境內地名,地望今河南輝縣,故知其為戰國晚期魏國所鑄行。 | |
山東製造局足紋五錢:清代,銀錠,長3.3厘米,重18.4克。 | |
長沙乾益字號七錢:清代,銀餅,直徑2.7厘米,重25.0克。 李偉先捐贈。 | |
馬蹄金:西漢時期,金質,直徑5.6厘米,高2.8厘米,重269.5克。漢武帝太始二年協祥瑞而制。在使用過程中需稱量,為稱量貨幣。 | |
乾道元寶:南宋時期,金質,直徑1.95厘米,重4.5克。小平錢,面文真書旋讀,背無文,為非流通貨幣,宋孝宗鑄乾道元寶。 |
陶瓷、玉器 | |
---|---|
紅陶袋足鬹:新石器時代,屬於良渚文化。紅陶袋足鬹胎呈紅色並夾有細砂,器口外侈,中間凹入形成一捏流。短頸,鼓腹,由三個高袋足組成器身,腹側附一寬環形把手。為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 | |
四靈紋勝:東漢時期,白玉質地,長5.5厘米,寬2.1厘米,高3.2厘米,重0.032千克。此玉勝為避邪物,上下左右透雕青龍、朱雀、白虎、玄武等代表了東南,西北四方天象的神靈,東漢時期並不多見。 | |
雙龍首璜:東周,戰國晚期,長11.8厘米 寬4.3厘米。羊脂白玉,間有褐色浸痕。器兩面紋飾相同,兩端鏤雕龍首,龍口微啟,唇微卷,露牙環眼,長耳後伏於頸,飾陰刻細線紋。龍身浮雕勾連雲紋,下緣透雕龍爪,上部有一個圓孔,可供穿線為佩。此類玉璜為戰國時期成組佩玉之一。 | |
玉琮:新石器良渚文化時期,高5.6厘米,為陽起石琢制,乳白色隱現淡綠斑紋。 琮面雕出四個角尺形凸塊,中部有一條橫槽,將凸塊分為上下兩節,以四角為中線,各刻一神像。上節在兩條平行的橫棱下雕刻一神臉。眼為線刻園圈,下邊橫凸塊作鼻,上刻細密的雲紋和橫直線圖案。下節雕刻一獸面。蛋圓形凸面作眼廓,線刻重圈為眼,中間以橋形凸面連線,和一條橫凸塊作鼻,凸塊上也滿刻橫直線和雲紋圖案。器表高度拋光,光潔如鏡。1984年上海青浦福泉山出土。 | |
青玉三螭紋璧:南宋時期,外徑11.1厘米。青玉三螭紋璧出土於上海松江區西林塔。璧內外施壓邊線,器物肉部陰刻三螭環璧。螭首呈三角形,額陰刻兩條額紋,脊柱線順螭身作S形曲線,璧反面光素無紋。 |
書、畫 | |
---|---|
十八學士圖:明代時期,十八學士圖,縱134.2厘米,橫78.6厘米,杜堇、莊萬里家族捐贈。十八學士圖共有四幅圖,題材為唐貞觀時期十八學士故事,分別為琴、棋、書、畫四個場景,此為畫圖,設為立軸繪製,絹本設色。 | |
米芾多景樓詩冊:北宋時期,縱31.2厘米,橫53.1厘米。其冊11開,一頁兩行,每行二字或三字,共五十字,無款印。崇寧元年何執中跋為米芾所作。 | |
張旭真書郎官石柱記序帖冊:唐代時期, 縱19.8厘米,橫11.8厘米,吳湖帆捐贈。此件《郎官石柱記序》為傳世宋拓本。 | |
真書寧州帖:北宋時期,單頁、紙本真書,縱32.7厘米,橫57.6厘米。真書寧州帖為司馬光答覆其侄子司馬富的手札,叮囑其辭官歸里,侍養尊親。其書法結體方正,用筆起落利落,並寓隸書筆意,為司馬光六十七歲時所作。 | |
趙構真草養生論卷:手卷、紙本,縱23.5厘米,橫602.8厘米。為宋高宗以真草兩體所書,通篇用筆穩健練達、結構端嚴整飭,為高宗倦勤後當太上皇時所作,鈐有“德壽御書”朱文印記。 |
璽印 | |
---|---|
北宋玉押印:北宋時期,玉質。北宋玉押印為北宋花押印,花押印主要流行於宋金元時期,為各階層人士所普遍採用。 |
雕塑 | |
---|---|
生肖群俑:唐代時期,生肖群俑一組十二件,造型有數種,是人身生肖頭相結合。各俑雖高不盈尺,但鼠、牛、虎、龍、蛇、猴、雞首的形象齊全。俑身穿廣袖長服,雙手相拱,作站立凝目狀。 |
科研文化
出版讀物
學術期刊
文物修復
科研成果
數序 | 年份 | 科技項目 | 研究人員 | 獲獎等級 |
1 | 1977 | 熱釋光測定陶瓷器文物年代 | 王維達 | 市科學大會重大科技成果獎 |
2 | 1983 | 3號中藥氣相防霉劑研製及其在書畫保護上的套用 | 陳元生 | 83~84年文化部科技成果三等獎 |
3 | 1984 | 用TLD測量XB年劑量的細粒熱釋光測定年代技術 | 王維達 | 83~84年文化部科技成果三等獎 |
4 | 1984 | 軟X射線對書畫漆木器等文物的無損檢測 | 祝鴻範 | 83~84年文化部科技成果四等獎 |
5 | 1984 | 宋代漆器圈疊胎製作工藝 | 吳福寶 | 83~84年文化部科技成果四等獎 |
6 | 1984 | 用全息照相時間平均法研究明代“游魚噴水洗”噴水原理 | 祝鴻範 | 83~84年文化部科技成果四等獎 |
7 | 1986 | 漢“水銀沁”銅鏡表面處理技術研究 | 譚德睿 | 85~86年文化部科技成果一等獎 |
8 | 1986 | 溴甲烷熏蒸劑在文物保護上的套用及其廢氣治理 | 陳元生 | 85~86年文化部科技成果二等獎 |
9 | 1986 | 微機在熱釋光測定年代上的套用 | 王維達 | 85~86年文化部科技成果三等獎 |
10 | 1986 | 國外自然科學與文物、考古技術 | 實驗室 | 85~86年文化局科技成果獎 |
11 | 1987 | 浸滲處理青銅器有害銹處理 | 祝鴻範 | 88年文化部科技成果二等獎 |
12 | 1987 | 不測檢量的熱釋光斷代技術 | 王維達 | 88年文化部科技成果四等獎 |
13 | 1987 | 熱釋光測定年代誤差分析和計算 | 王維達 | 88年文化局科技成果三等獎 |
14 | 1988 | 藏品編目圖微機管理系統 | 祝敬國 | 88年文化部科技成果四等獎 |
15 | 1989 | 博物館內主要污染氣體檢測及分布研究 | 陳元生 | 89年國家文物局科技成果四等獎 |
16 | 1991 | BHC濕度調節劑研究及其在文物保護上的套用 | 陳元生 | 91年國家文物局科技成果三等獎 |
17 | 1992 | “水銀沁”形成機理及其套用前景研究 | 譚德睿 | 92年國家文物局科技成果四等獎 |
18 | 1994 | 出土鐵器文物脫鹽緩蝕保護研究 | 祝鴻範 | 94年國家文物局科技成果一等獎 |
19 | 1994 | 史前漆膜分析鑑定技術 | 陳元生 | 94年國家文物局科技成果三等獎 |
重要活動
社會教育
對外交流
服務指南
參觀須知
為確保文物安全,保持良好的參觀環境,上海博物館將對觀眾流量實施限量、有序控制,每天的參觀人數控制在8000人次以下(其中含預約觀眾250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