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然博物館新館(上海科技館分館)地址,位於靜安雕塑公園,由美國帕金斯威爾設計師事務所(PERKINS+WILL)與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共參與設計。141歲的上海自然博物館,最早可追溯至1868年法國天主教神父韓德創立的徐家匯博物院(1933年更名震旦博物院)和英國人辦的亞洲文會上海博物院。幾度輾轉、合併、重建、更新,館名不斷更迭,至解放後整合成上海自然博物館,成為我國最大、最有影響力的自然博物館之一。2012年,它將告別延安東路上日顯狹小和簡陋的老洋樓,搬入靜安雕塑公園(山海關路—南北高架—北京西路—石門二路圍合)西北部的巨大“綠鸚鵡螺殼”內,成為具有世界一流水準的上海科普和建築新地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上海自然博物館新館
- 外文名稱:Shanghai Natural History Museum
- 類別:自然博物館
- 地點:位於靜安雕塑公園
- 竣工時間:2015年4月19日
- 開放時間:9:00 ~ 17:15 周二至周日 周一休館(黃金周除外)
- 館藏精品:各種標本、礦藏、照片、化石
發展歷史
由於在場館建設中充分融合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自然精神,集成了與場館建築特點相適應的建築節能幕牆、地源熱泵技術、太陽能綜合利用、自然光導光技術等12項生態節能技術,該館已成為綠色、生態、節能、智慧型建築的典範,從而成為目前國內領先世界水平的現代化綜合性自然博物館,其在建設規模、展品存量、展示手段三個方面,將在國內三大自然博物館中名列前茅,每年將有超過120萬的參觀者造訪。
建築布局
開工典禮簡潔、別致——市領導與科學家代表共築“城市記憶牆”。“城市記憶牆”寓意了上海自然博物館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由6塊意義深遠的雕塑磚組成。每塊磚上都記錄著上海自然博物館發展歷程中的一段故事,它們分別是:上海自然博物館收藏最早的一批自然史標本代表——1870年採集的褐翅鴉鵑;曾是上海自然博物館的核心展品之一——長鬚鯨骨架;記錄了上海城市發展和環境的變化的大杜鵑和松江鱸魚;上海自然博物館2代植物專家發現的新物種——小葉藍丁香;上海自然博物館首次走出國門巡展的主要展品之一——馬門溪龍;5億年進化歷史的見證、新館外形的靈感源泉——鸚鵡螺活化石。當最後一塊磚鑲嵌完畢,上海自然博物館新館建築模型登場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