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本名:章之汶
- 字號:魯泉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來安縣相官鄉板橋村
- 出生時間:1900
- 去世時間:1982
- 主要作品:植棉學
- 性別:男
- 畢業院校:南京大學農學院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主要作品,
人物生平
章之汶(1900~1982),字魯泉,來安縣相官鄉板橋村人。幼時讀書,18歲時以優異成績考入南京大學農學院。求學期間,在美國植棉專家郭仁鳳教授指導下,用中棉育成“百萬華棉”新品種,開創了在我國以中棉作親本培育成功優良品種的先例,一舉成為全院學生中之佼佼者。1922年,他畢業後留母校執教,翌年,升任該校農業專修科主任。他為了以學理證諸實驗,親自主持該校的農業推廣實驗區(設於安徽省和縣烏江)的工作。
1924年,章之汶與徐中迪、孫仲威、康子證合譯了《美國退還庚子賠款餘額經過情形》一書。陶行知在為此書所作的序中說:“現在將這小冊子譯出刊布,不但要使國內關心退款的人洞悉經過的真相,並且希望能夠籍此書將人類公正無私的精神,‘傳染’一切世界!”同年,他又完成了《植棉學》。他在該書自序中寫道:“之汶世處農村,目擊農業之不知改良,致令地有餘利,嘗引以為憾……今不揣淺陋,編書35章,列為5篇,名曰《植棉學》,非敢自炫,實願就商于海內實業專家,謀人生衣之要素雲耳。”此書問世之後,深受國內各方重視,或採為教材,或據以實驗。
主要成就
1930年,章之汶赴美國康乃爾大學深造,專攻農業技術推廣;1931年獲碩士學位回國,任南京金陵大學農學院院長,直至1948年。這期間,他的治學思想始終為學理證諸實驗,打破了高等學府封閉式的教學傳統,引導學生走出“象牙之塔”,置身於廣闊的大自然中。他堅持以身作則,經常脫下西裝換上工作服,與學生一起同風雨共烈日地工作在田野阡陌之間。金陵大學農學院在章之汶的主持下,先後育成“小麥2905號”、“大豆332號”等幾十種農作物優良品種,這些良種在我國長江中下游各省推廣後,久盛不衰。
抗日戰爭爆發後,金大農學院內遷四川,章之汶在此期間一面從事教學,一面深入四川農村開展農業經濟調查,探索改變我國農業落後面貌的根本之道,著成《我國戰後農業建設計畫綱要》一書。
1949年,章之汶應聯合國之聘,擔任聯合國糧農組織遠東辦事處顧問,同時兼任世界稻米協會執行秘書,常駐泰國曼谷。他在聯合國任職期間,先後以英文撰寫了《農業教學、研究、推廣綜合體制》、《農業推廣的理論與實踐》、《邁進中的亞洲農業》、《亞洲農業發展新策略》等4部具有國際性的農業著述,這些著述不僅在國外發行,還被台灣省農業廳和台灣商務印書館譯為中文在台灣出版發行。
1974年,章之汶從聯合國糧農組織退休後,赴美國定居。在美國,他將早年寫成的《我國戰後農業建設計畫綱要》一書寄給在國內的女兒章荷生,希望她將此書在國內再版,供國內人民參考。章荷生遵照父親的囑託,將此書自費重印800冊(北京農業出版社出版),分贈給政府有關部門和各大學、各大圖書館以及我國的農業專家。
1982年1月5日,章之汶在美國逝世,享年83歲。
主要作品
《農業教學、研究、推廣綜合體制》
《農業推廣的理論與實踐》
《邁進中的亞洲農業》
《亞洲農業發展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