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20世紀40年代,中國草業科學奠基人王棟教授在南京農業大學前身——中央大學從事牧草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中國工程院院士任繼周教授、許令妊教授、許鵬教授等草業科學家都曾經在此學習和工作。
2012年10月,為適應國家草牧業發展改革的需要,學校以動物科技學院草業工程係為主體,整合園藝學院園林系部分學科,組建成立了草業學院。
2014年10月,建成南京農業大學草坪科學試驗站。
2016年12月,獲批建設江蘇省高校重點實驗室“草種質資源利用與創新”實驗室。
2018年7月17日,成立南京農業大學句容草坪研究院。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截至2019年1月,學院設有1個本科專業。
本科專業:草業科學
學科建設
據2020年4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設有1個博士後流動站,1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類別。
博士後流動站:草學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草學
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類別:農業碩士(草業)
江蘇省一級學科重點學科:草學(2012年)
教學建設
截至2019年1月,學院設有草類植物生理生化與分子生物學實驗室、草地生態與草地管理研究實驗室、草類生物技術與育種實驗室、牧草學實驗室、飼草調製加工與貯藏實驗室;在江蘇、安徽、貴州、西藏、內蒙等地建有15個校外教學科研基地。
據2020年4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設有設有獨立的草業科學國際班。
截至2019年4月,學院“草種質資源創新與利用”江蘇省高校重點實驗室,有可用實驗室面積約3000平方米,儀器設備價值總量約4000萬元,其中10萬元以上儀器設備30餘台(套);在南京農業大學溧水白馬試驗農場,投資建設了100餘畝草類資源創新科研和成果展示基地,並建有專用的200平方米溫室用於科研和教學實習。
截至2019年1月,學院南京農業大學草坪科學試驗站建設施庫容約5000份,資源保藏種類約50種,資源保藏總量約500份,總占地約有240畝。
師資力量
截至2019年1月,學院有專任教師30餘名,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11名,農業部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2人,教育部草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人,江蘇省雙創團隊1個、雙創個人1人,江蘇省高校“青藍工程”優秀青年骨幹教師培養對象1人,南京農業大學首批“鐘山學者”首席教授1人、“鐘山學術新秀”1人。
截至2019年1月,學院獲亞太地區“青年科學家” 銀獎1人,獲第六屆中國畜牧業貢獻獎1人。
“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郭振飛
農業部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郭振飛,肖燕
江蘇省高校“青藍工程”優秀青年骨幹教師培養對象:徐彬
南京農業大學“133 人才工程”優秀學術帶頭人(第一期,第二期):邵濤
南京農業大學首批“鐘山學者”首席教授:郭振飛
南京農業大學第二批“鐘山學術新秀”:徐彬
合作交流
截至2019年1月,學院先後與美國羅格斯大學建立了“2+2本科雙學位和3+2學碩連讀”聯合培養項目;正在推進與紐西蘭梅西大學、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等大學合作;與呼倫貝爾農墾集團等單位聯合建成呼倫貝爾草地農業生態定位站及院士工作站。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9年4月,學院設有“草種質資源利用與創新”實驗室、呼倫貝爾草地農業生態系統試驗基地、南京農業大學草坪科學試驗站、南京農業大學句容草坪研究院、南京農業大學飼草調製加工與貯藏研究所。
江蘇省高校重點實驗室:“草種質資源利用與創新”實驗室
科研團隊:牧草學研究團隊、飼草調製加工與高效利用研究團隊、草類生理與分子生物學研究團隊、草地生態與草地管理研究團隊、草業生物技術與育種團隊
研究成果
截至2019年1月,學院主要以草地農業系統為研究領域,重點開展草地環境工程治理、草地資源與生態、牧草與草坪草種質資源、牧草與草坪草生理生化、牧草與草坪草遺傳育種、牧草栽培與調製加工、人工草地可持續利用等方面的科學研究;自2014年以來,學院共承擔各類課題90餘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餘項,主持經費760餘萬,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13項,主持經費240餘萬;發表學術論文190餘篇,其中SCI 論文186篇,獲省級以上研究成果和專利共10餘項。
類別 | 等級 | 成果名稱 | 教師 | 年度 |
---|
| | “大北農振興杯”第六屆中國畜牧業貢獻獎(傑出人物) | | |
| | | | |
| | 江淮平原易澇地區農林牧結合增效關鍵技術研發與集成套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長江下游農區多花黑麥草高產栽培及利用技術的基礎研究 | | |
(註:以上內容來源)
現任領導
(註:以上內容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