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

院士

院士是某些國家所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一般為終身榮譽。在中國,院士通常是指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2013年11月15日公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要求改革院士遴選和管理體制,最佳化學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實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

2017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結果於2017年11月28日揭曉,共有61人新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其中,數學物理學部11人,化學部9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13人,地學部10人,信息技術科學部6人,技術科學部12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院士
  • 外文名:Academician
  • 類型:最高學術稱號
  • 中國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制度由來,選舉程式,國內標準,外籍標準,組織機構,學部簡介,學部職能,大會,領導機構,增選,津貼,老齡化,列表,退休制度,

制度由來

院士(Academician)源於Academy, Academy是古希臘傳說中的一位拯救雅典免遭劫難而犧牲的英雄。希臘人為了紀念這位智慧勇敢的英雄,建立了一個以Academy命名的幽靜園林。在建園後的916年的時間內,受到Academy智慧勇敢感動的學者,紛紛在園內講學,進行自發的學術活動,因此,其後的許多學術團體都自稱為“Academy”。1666年,法國成立了皇家科學院,到科學院工作的著名科學家首次被稱為院士“Academy”。此後,英國皇家學會、普魯士皇家科學院、彼得堡皇家科學院紛紛使用“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這一稱謂來命名自己國家最傑出的科學家。“院士”成為學術界給予科學家的最高榮譽稱號。
院士在中國,原來稱為學部委員,就是在某一領域內的資深專家。院士評選需要提名,提名資格一般為: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自然科學二等獎以上;需要經過大概三輪評選才能成為院士。
中科院院士路甬祥中科院院士路甬祥
中國最早的院士產生於1948年3月,即中央研究院院士,通過層層選拔,81人當選為第一屆中國院士,包含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的著名學者,此次院士選舉,比較充分展示了學術成就而非政治主張的推選理念,如異議人士郭沫若先生因為在甲骨文等考古工作方面的突出成果而獲得胡適舉薦並獲選。這次選舉中,除了中央研究機構以外,獲選人數最多的四所大學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
1955年,中國科學院選聘學部委員(1994年改稱院士)233人,華羅庚蘇步青、郭沫若、李四光竺可楨茅以升等46位著名科學家進入新中國第一批院士(學部委員)的行列。1955年學部委員(後稱院士)包括了自然科學領域的數學物理學部30人、化學部22人、生物學部60人、地學部24人、技術科學部36人,以及人文社會領域的哲學社會科學部61人。
1957年增選了自然科學學部委員18人。
1980年,恢復學部委員增選,並取消了哲學社會科學學部。1994年,中國工程院開始選聘工程院士。截至2008年12月,中國科學院院士1100餘人,健在600多人,中國工程院院士有700多名,其中有一些人身兼兩院院士資格。
院士為國家設立的科學技術和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
根據院士章程,為維護老年院士的身體健康,在院士中實行資深院士制度,年滿80周歲的院士授予資深院士稱號。
資深院士享有資深院士津貼,但不擔任院士大會常設領導機構成員和各學部常務委員會成員等領導職務,不參加對院士候選人的推薦和選舉工作,自由參加院士會議。
兩院院士每人每月發放1000元津貼,資深院士津貼標準每人每年為10000元人民幣,資深院士津貼免徵個人所得稅

選舉程式

國內標準

在科學技術領域做出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貢獻,熱愛祖國,學風正派,具有中國國籍的研究員、教授或同等職稱的學者、專家(含居住在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以及僑居他國的中國籍學者、專家),均可被推薦並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相關圖片相關圖片
增選院士每兩年進行一次,每次增選總名額不超過60名。各學部每次增選名額的分配,由院士大會的常設領導機構根據學科布局和學科發展趨勢確定。院士候選人通過以下兩種途徑推薦,不受理本人申請。
(一)院士直接推薦候選人。每次增選,每位院士推薦候選人限額不超過兩名;獲得3名或3名以上院士推薦為有效。對居住在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以及僑居他國的中國籍學者、專家的推薦,僅適用此款。
(二)國內各有關科學技術研究機構、高等院校和中國科協所屬一級學會,按組織系統推薦候選人。此類候選人,必須經過其主管部門、中國科協或省、自治區、直轄市組織初選。
各學部常務委員會組織院士對候選人進行評審和選舉。評審必須堅持標準,遵循公正、客觀的原則,對候選人進行全面、科學的評價。選舉實行差額無記名投票,差額比例為百分之四十。各學部參加投票選舉的院士人數,應超過本學部院士人數的二分之一。獲得贊同票不少於投票人數三分之二的候選人,按本學部應選名額,根據得票數依次當選,滿額為止。選舉結果分別由各學部常務委員會檢查確認,經院士大會常設領導機構審議批准後,以書面形式向全體院士通報。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第三條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承認其公民具有雙重國籍的規定,院士加入外國國籍後,即為自動放棄院士稱號。當院士的個人行為觸犯國家法律,危害國家利益或喪失科學道德,違背院士標準,有不少於5名院士書面提議,要求撤銷其院士稱號時,由其所在學部常務委員會受理並審議後,通過本學部全體院士投票表決,可做出撤銷其院士稱號的決定。做出此項決定時,參加投票表決的院士人數,不得少於本學部院士人數的三分之二,贊同撤銷其院士稱號的票數不得少於投票人數的三分之二。該項決定,需經院士大會常設領導機構審查批准生效,並通報全體院士。

外籍標準

對中國科學技術事業做出重要貢獻,在國際上具有很高學術地位的外國籍學者,專家,可被推薦並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以下簡稱外籍院士)。選舉外籍院士,每兩年進行一次。每次選舉,每位院士推薦1名候選人,獲得不少於5名院士的推薦為有效。外籍院士由全體院士實行無記名投票選舉,其選舉工作與院士增選工作同年進行。參加投票選舉的院士人數,應超過院士總人數的二分之一,獲得贊同票不少於投票人數三分之二的候選人當選。外籍院士對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和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有建議權;可應邀出席中國科學院學部組織的有關會議和學術活動;可獲得中國科學院學部贈送的有關出版物。外籍院士不享有對院士候選人和外籍院士候選人的推薦權;不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外籍院士在取得中國國籍後,可直接轉為院士或資深院士,並享有同等義務、權利及有關待遇。
相關圖片相關圖片

組織機構

學部簡介

中國科學院學部,是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諮詢機構。現設數學物理學部、化學部、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地學部、信息技術科學部、技術科學部等六個學部。院士按其所從事研究的學科領域,分別參加一個學部。學部的全體院士會議,每兩年召開一次。
相關圖片相關圖片
各學部分別從本學部的院士中,選舉產生若干名常務委員,組成學部常務委員會,負責本學部的工作。學部常務委員每屆任期2年,可連選連任,至多任滿3屆。學部常務委員會,每屆更換至少三分之一、至多不超過二分之一的成員。學部常務委員會推選學部主任1人、副主任若干人,主持學部工作和學部全體院士會議。學部主任、副主任的任期與常務委員的任期相一致。學部常務委員和主任、副主任,由院士大會常設領導機構批准任職。

學部職能

(一)受國家委託或根據院士的建議,組織院士對國家經濟建設、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科學技術問題,科學技術發展規劃、學科發展戰略和重大科學技術決策提供諮詢,推動科學技術政策和措施的制定與實施。
(二)接受委託,組織院士對重要研究領域、研究計畫和研究機構的學術問題,進行評議和指導。
(三)組織選舉院士。
(四)開展學術活動,同國內外學術團體進行交流與合作,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普及。
(五)在學部全體院士會議上,審議常務委員會的工作報告和各項職能、任務的完成情況。

大會

第十七條中國科學院院士大會,是中國科學院學部的最高組織形式。院士大會每兩年召開一次,一般於公曆逢雙年份6月的第一周舉行。
第十八條院士大會的職能
(一)審議常設領導機構的工作報告。
(二)選舉常設領導機構成員。
(三)制定和修訂院士章程。
(四)決定學部的設定和調整。
(五)開展學術活動。
(六)提出重大建議。

領導機構

院士大會閉會期間的常設領導機構,是由中國科學院院士組成的學部主席團(簡稱主席團)。主席團由中國科學院院長、負責學部工作的副院長、各學部主任、各專門委員會主任和經院士大會選舉產生的若干名成員組成。中國科學院院長為主席團執行主席,主持主席團會議。院士大會選舉產生的主席團成員,任期為4年,不連任。聘請中國工程院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和若干政府部門的負責人,為主席團顧問。顧問列席主席團會議。
相關圖片相關圖片
主席團設執行委員會,執行院士大會和主席團的決議,領導學部工作。執行委員會由主席團執行主席、負責學部工作的副院長、各學部主任和各專門委員會主任組成。主席團執行主席主持執行委員會會議。主席團下設若干專門委員會,負責領導學部的重大諮詢評議、學術交流、科學普及和出版、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等工作。專門委員會由各學部常委會選舉產生的若干委員組成。專門委員會委員每屆任期4年,可連任1屆。專門委員會選舉主任1人、副主任若干人,負責專門委員會工作。專門委員會委員和主任、副主任由學部主席團批准任職。執行委員會設秘書長1人,受執行委員會委託,負責學部的日常工作。秘書長可由非院士擔任,人選由主席團執行主席提名,主席團通過並聘任。秘書長列席主席團會議和執行委員會會議。
主席團職能
(一)決定召開並主持院士大會。
(二)審議並決定提交院士大會的各項議案。
相關圖片相關圖片
(三)聘請主席團顧問。
(四)批准各學部常務委員會和各專門委員會組成人員名單。
(五)聘任執行委員會秘書長。
(六)決定各學部增選院士名額。
(七)審議各學部增選院士的選舉結果。
(八)確定外籍院士正式候選人名單。
(九)審查和批准撤銷院士稱號的決定。
(十)根據需要,決定設立跨學部的專門委員會。
(十一)院士大會授予的其他職能。

增選

中國科學院院士每兩年增選一次,每次增選,先要推薦院士候選人,然後進行學部評審和選舉。 推薦候選人有院士推薦和歸口初選部門推薦兩個途徑,不受理本人申請。
每位院士最多推薦2名候選人。2003年增選時,要求65歲以上的候選人需有6名或6名以上院士推薦,且至少有4名院士所在學部與被推薦人相同方為有效。
學部評審要進行兩輪,第一輪評審產生初步候選人,第二輪評審產生正式候選人。從2003年起,第一輪評審全部採用通信評審。評審院士們通過閱讀被推薦人的有關材料,獨立判斷,行使選舉權利。
陳清泉院士陳清泉院士
然後就是選舉,由各學部常委會組織本學部院士對本學部的正式候選人進行無記名投票,獲得贊同票超過投票人半數的候選人,按本學部應增選名額,根據獲得贊同票數依次入選,滿額為止。如遇有獲得贊同票數相同而超過增選名額時,則對票數相同者再投票表決,以增選名額為限,取票數多者入選。
中國工程院院士每兩年增選一次。2003年新當選的院士包括兩名女性,她們是解放軍南京軍區總醫院的劉志紅和上海第二醫科大學上海血研所的陳賽娟。新院士平均年齡62歲,60歲以下的占35%,50歲以下的占9%,其中年齡最小的44歲,他們是哈爾濱工業大學歐進萍和南京軍區總醫院的劉志紅。至此,中國工程院院士的總人數達到663名,其中女性36名,平均年齡為69.6歲。

津貼

中國中央政府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發放專門的津貼。
自2009年1月1日起,中國中央政府大幅提高兩院院士的津貼標準,由原來每人每月200元調整為每人每月1000元,對於今後新當選的兩院院士,則自當選之月起發給院士津貼。

老齡化

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教授李俠在科學網發表題為《中國科學精英老齡化太嚴重!》的博文,文章雖寥寥數百字,卻已有近8000次閱讀,並引發學者和網友熱議。
在博文中,李俠分析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的年齡分布後認為,以“兩院”院士為代表的中國科學界最高精英“老齡化太嚴重”。李俠根據“兩院”官網的數據統計,現任“兩院”院士年齡主要集中在70—89歲之間,而40—49歲年齡段的院士比例非常低。年齡在70—79歲間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占全部709名院士的四成以上,而中國工程院765名在職院士的平均年齡就高達74.3歲。
長期從事科學史研究的李俠早先在分析1500—1950年有重大發現的科學家學術成就後得出這樣的結論:隨著時代發展,科學家發表學術著作的年齡在逐漸提前,年輕化趨勢在加強。
李俠統計,16世紀科學家發表重要學術著作的平均年齡是50.1歲,而20世紀上半葉已降到了34.9歲,相當於提前了15年。李俠據此推測21世紀和22世紀科學家發表著作的平均年齡應為32.73歲和30.06歲。
李俠認為,38—45歲是一位科學家最具創造力的工作峰值年齡段。過了這一年齡段,科研能力就會逐漸衰減。70歲之後就很難說有什麼創造力了,“任何人,包括科學精英,70歲是一道門檻:思維活躍程度的臨界點。”李俠如是說。
但中國的“兩院”院士中,處在38歲—45歲工作峰值年齡段的院士比例很低,絕大部分院士年齡都在45周歲以上。現年43歲的潘建偉和現年45歲的鄧中翰分別是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最年輕的院士。而這兩位最年輕的院士也都已經接近或處於工作峰值年齡段的最大臨界值了。

列表

中國科學技術院與中國工程院院士列表(截止2018年8月)
數學物理學部(152人)(中國科學技術院)
艾國祥 白以龍 蔡榮根 陳彪 陳和生 陳佳洱 陳建生 陳木法 陳難先 陳十一 陳式剛 陳恕行 陳仙輝 陳永川 陳志明 程開甲 崔向群 戴元本 鄧小剛 杜江峰 鄂維南 范海福 方成 方復全 方守賢 馮端 甘子釗 高鴻鈞 葛墨林 龔昌德 龔新高 郭柏靈 郭尚平 韓占文 何國威 何祚庥 賀賢土 洪家興 胡和生 胡仁宇 霍裕平 江松 姜伯駒 解思深 景益鵬 鄺宇平 李安民 李邦河 李大潛 李德平 李方華 李家春 李家明 李儒新 李惕碚 勵建書 林群 龍以明 羅俊 羅民興 呂敏 馬余剛 馬志明 閔乃本 莫毅明 歐陽頎 歐陽鐘燦 潘建偉 彭實戈 曲欽岳 沈文慶 沈學礎 石鐘慈 蘇定強 蘇肇冰 孫昌璞 孫鑫 孫義燧 湯定元 湯濤 唐孝威 陶瑞寶 田剛 童秉綱 萬哲先 汪承灝 汪景琇 王鼎盛 王恩哥 王廣厚 王乃彥 王詩宬 王世績 王綬琯 王小雲 王迅 王業寧 王貽芳 王元 王梓坤 魏寶文 文蘭 吳岳良 武向平 席南華 夏道行 向濤 謝心澄 邢定鈺 熊大閏 徐紅星 徐敘瑢 徐至展 嚴加安 楊福家 楊國楨 楊樂 楊應昌 楊振寧 葉朝輝 葉叔華 於淥 于敏 袁亞湘 詹文龍 張殿琳 張恭慶 張涵信 張煥喬 張傑 張平文 張仁和 張淑儀 張維岩 張偉平 張裕恆 張肇西 張宗燁 章綜 趙光達 趙政國 趙忠賢 鄭厚植 鄭曉靜 周光召 周恆 周向宇 周又元 周毓麟 朱邦芬 朱詩堯 鄒廣田
化學部(127人)(中國科學技術院)
安立佳 白春禮 包信和 曹鏞 查全性 柴之芳 陳洪淵 陳家鏞 陳軍 陳俊武 陳凱先 陳慶雲 陳小明 陳新滋 陳懿 程津培 程鎔時 戴立信 丁奎嶺 段雪 方維海 費維揚 馮守華 馮小明 高松 郭景坤 郭子建 韓布興 何國鐘 何鳴元 洪茂椿 侯建國 胡英 黃本立 黃春輝 黃乃正 計亮年 江桂斌 江雷 江龍 江明 黎樂民 李燦 李洪鐘 李靜海 李亞棟 李永舫 李玉良 梁敬魁 林國強 劉若莊 劉元方 劉雲圻 劉忠范 陸熙炎 麻生明 麥松威 倪嘉纘 彭孝軍 錢逸泰 任詠華 沙國河 沈家驄 沈之荃 宋禮成 孫世剛 譚蔚泓 唐本忠 唐勇 唐有祺 田禾 田昭武 田中群 佟振合 塗永強 萬惠霖 萬立駿 汪爾康 王方定 王佛松 王夔 吳奇 吳新濤 吳養潔 吳雲東 席振峰 謝毅 謝毓元 謝在庫 謝作偉 徐如人 嚴純華 顏德岳 楊萬泰 楊秀榮 楊學明 楊玉良 姚建年 姚守拙 于吉紅 余國琮 俞汝勤 袁權 岳建民 張存浩 張東輝 張洪傑 張禮和 張俐娜 張乾二 張鎖江 張濤 張希 張玉奎 趙東元 趙進才 趙宇亮 趙玉芬 鄭蘭蓀 支志明 周其鳳 周其林 周同惠 朱道本 朱起鶴 朱清時 卓仁禧
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150人)(中國科學技術院)
卞修武 曹文宣 曹曉風 常文瑞 陳國強 陳化蘭 陳可冀 陳霖 陳潤生 陳文新 陳曉亞 陳孝平 陳曄光 陳宜瑜 陳宜張 陳義漢 陳竺 陳子元 程和平 鄧子新 段樹民 樊嘉 方精雲 方榮祥 高福 葛均波 顧東風 桂建芳 郭愛克 韓斌 韓濟生 韓家淮 韓啟德 賀福初 賀林 赫捷 洪德元 洪國藩 侯凡凡 黃荷鳳 黃路生 季維智 蔣華良 蔣有緒 金國章 金力 鞠躬 康樂 孔祥復 匡廷雲 李季倫 李家洋 李林 李蓬 李振聲 梁棟材 梁智仁 林鴻宣 林其誰 劉新垣 劉耀光 劉以訓 劉允怡 盧永根 陸林 陸士新 毛江森 孟安明 裴鋼 蒲慕明 戚正武 強伯勤 饒子和 尚永豐 邵峰 沈善炯 沈岩 沈允鋼 沈自尹 施教耐 施一公 施蘊渝 石元春 舒紅兵 宋微波 蘇國輝 隋森芳 孫大業 孫漢董 孫曼霽 孫儒泳 唐崇惕 唐守正 田波 童坦君 汪忠鎬 王大成 王恩多 王福生 王文采 王正敏 王志新 王志珍 魏輔文 魏江春 魏於全 吳常信 吳孟超 吳祖澤 武維華 謝華安 謝聯輝 徐國良 徐濤 許智宏 閻錫蘊 楊福愉 楊煥明 楊雄里 姚開泰 葉玉如 尹文英 印象初 曾益新 曾毅 翟中和 張春霆 張明傑 張啟發 張新時 張旭 張學敏 張亞平 張永蓮 張友尚 趙國屏 趙繼宗 趙進東 趙玉沛 鄭光美 鄭儒永 鄭守儀 種康 周俊 周琪 朱玉賢 朱兆良 朱作言 莊巧生 莊文穎
地學部(129人)(中國科學技術院)
安芷生 常印佛 巢紀平 陳大可 陳發虎 陳俊勇 陳駿 陳曉非 陳旭 陳顒 陳運泰 程國棟 醜紀范 崔鵬 戴金星 戴民漢 鄧起東 丁國瑜 丁林 丁仲禮 竇賢康 馮士筰 符淙斌 傅伯傑 高俊 高銳 龔健雅 郭華東 郭正堂 郝芳 侯增謙 胡敦欣 黃榮輝 賈承造 焦念志 金振民 金之鈞 李崇銀 李德仁 李德生 李吉均 李曙光 李廷棟 林學鈺 劉寶珺 劉昌明 劉叢強 劉嘉麒 陸大道 呂達仁 馬宗晉 莫宣學 穆穆 歐陽自遠 潘永信 彭平安 秦大河 邱占祥 任紀舜 戎嘉余 邵明安 沈其韓 沈樹忠 石廣玉 石耀霖 舒德乾 蘇紀蘭 孫鴻烈 陶澍 滕吉文 童慶禧 塗傳詒 萬衛星 汪集暘 汪品先 王成善 王德滋 王會軍 王水 王鐵冠 王穎 魏奉思 文聖常 吳福元 吳國雄 吳立新 吳新智 伍榮生 夏軍 肖序常 徐冠華 徐義剛 許厚澤 許志琴 薛禹群 楊經綏 楊樹鋒 楊文采 楊元喜 姚檀棟 姚振興 葉大年 葉嘉安 殷鴻福 於崇文 袁道先 曾慶存 曾融生 翟明國 翟裕生 張國偉 張宏福 張經 張彌曼 張培震 張人禾 趙柏林 趙鵬大 趙其國 鄭度 鄭永飛 鐘大賚 周成虎 周衛健 周秀驥 周志炎 周忠和 朱日祥 鄒才能 韓添 尹立君 宋雪松 滕金庫 曹艷超 王雪松
信息技術科學部(94人)(中國科學技術院)
包為民 保錚 陳定昌 陳桂林 陳國良 陳翰馥 陳俊亮 陳星弼 陳星旦 褚君浩 戴汝為 董韞美 房建成 乾福熹 龔旗煌 顧瑛 管曉宏 郭光燦 郭雷 郝躍 何積豐 侯朝煥 侯洵 懷進鵬 黃宏嘉 黃琳 黃民強 黃如 黃維 簡水生 姜傑 金亞秋 匡定波 雷嘯霖 李啟虎 李樹深 李未 李衍達 林惠民 劉國治 劉明 劉盛綱 劉頌豪 劉永坦 陸建華 陸汝鈐 陸元九 呂建 毛軍發 梅宏 彭堃墀 秦國剛 沈緒榜 宋健 譚鐵牛 王家騏 王建宇 王立軍 王啟明 王巍 王圩 王陽元 王永良 王育竹 王越 王占國 王之江 吳朝暉 吳德馨 吳宏鑫 吳培亨 吳一戎 夏建白 徐宗本 許寧生 薛永祺 楊德仁 楊芙清 楊學軍 姚建銓 姚期智 尹浩 張鈸 張景中 張嗣瀛 鄭建華 鄭耀宗 鄭有炓 鄭志明 周炳琨 周巢塵 周興銘 周志鑫 朱中梁
技術科學部(138人)(中國科學技術院)
蔡其鞏 曹楚南 曹春曉 常青 陳創天 陳維江 陳雲敏 陳祖煜 成會明 程耿東 程時傑 丁漢 都有為 段文暉 范守善 方岱寧 高德利 高鎮同 葛昌純 顧秉林 顧誦芬 顧逸東 郭烈錦 郭萬林 過增元 韓傑才 韓禎祥 何滿潮 何雅玲 胡海岩 胡文瑞 胡聿賢 黃克智 姜中宏 金紅光 金展鵬 賴遠明 李濟生 李述湯 李依依 李應紅 林皋 劉寶鏞 劉昌勝 劉廣均 劉維民 劉竹生 柳百新 盧柯 盧強 路甬祥 雒建斌 閔桂榮 南策文 倪晉仁 歐陽明高 歐陽予 潘際鑾 彭一剛 齊康 邱大洪 邱勇 任露泉 芮筱亭 申長雨 沈保根 沈志雲 宋家樹 宋振騏 孫家棟 孫鈞 唐叔賢 陶文銓 滕錦光 田永君 汪耕 汪衛華 王補宣 王崇愚 王大中 王淀佐 王光謙 王立鼎 王希季 王錫凡 王曦 王自強 魏炳波 魏悅廣 溫詩鑄 聞邦椿 吳承康 吳良鏞 吳碩賢 伍小平 邢球痕 熊有倫 徐建中 徐性初 宣益民 薛其坤 閆楚良 嚴陸光 楊孟飛 楊叔子 楊偉 楊衛 楊槱 姚熹 葉恆強 葉培建 於起峰 余夢倫 俞大鵬 俞鴻儒 翟婉明 張楚漢 張清傑 張統一 張興鈐 張佑啟 張澤 趙淳生 鄭平 鄭時齡 鄭哲敏 鐘萬勰 周國治 周孝信 周遠 朱荻 朱靜 朱森元 朱位秋 祝世寧 莊逢辰 鄒世昌 鄒志剛
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124人)(中國工程院)
陳學東 鄧宗全 丁榮軍 董春鵬 樊會濤 馮培德 馮煜芳 甘曉華 高金吉 關傑 郭東明 何琳 侯曉 黃慶學 黃先祥 蔣莊德 金東寒 李椿萱 李德群 李駿 李魁武 李培根 李釗 林忠欽 劉人懷 劉怡昕 劉永才 盧秉恆 路甬祥 馬偉明 邱志明 孫聰 孫逢春 譚建榮 唐長紅 田紅旗(女) 王華明 王玉明 王振國 吳光輝 吳有生 夏長亮 楊德森 楊鳳田 楊華勇 楊紹卿 尹澤勇 尤政 張軍 張彥仲 趙煦 鐘志華 周濟 周志成 朱能鴻 朱英富
資深院士:
陳懋章 陳一堅 陳予恕 丁衡高 杜善義 段正澄 朵英賢 範本堯 顧國彪 顧誦芬 關橋 郭重慶 郭孔輝 胡正寰 黃崇祺 黃瑞松 黃文虎 黃旭華 樂嘉陵 李鶴林 李鴻志 李明 梁晉才 林尚揚 林宗虎 柳百成 劉大響 劉友梅 龍樂豪 陸元九 孟執中 閔桂榮 潘健生 潘鏡芙 戚發軔 錢清泉 饒芳權 阮雪榆 沈聞孫 沈志雲 蘇哲子 孫敬良 唐任遠 塗銘旌 王浚 汪順亭 王興治 王永志 汪槱生 王哲榮 溫俊峰 謝友柏 徐濱士 徐德民 徐芑南 徐志磊 楊士莪 於本水 臧克茂 曾廣商 張福澤 張貴田 張金麟 張立同(女) 鐘掘(女) 鐘群鵬 周勤之 朱英浩
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124人)
柴天佑 陳純 陳杰 陳鯨 陳良惠 陳志傑 陳左寧(女) 戴浩 戴瓊海 鄧中翰 丁文華 段寶岩 樊邦奎 范滇元 方濱興 方家熊 費愛國 封錫盛 高文 龔惠興 桂衛華 何新貴 何友 姜會林 李伯虎 李德仁 李德毅 李國傑 李天初 李同保 廖湘科 劉玠 劉永堅 劉韻潔 劉澤金 陸軍 盧錫城 呂躍廣 倪光南 寧濱 潘雲鶴 沈昌祥 孫家廣 孫優賢 譚久彬 王恩東 王沙飛 王天然 王小謨 韋鈺(女) 吳澄 鄔賀銓 鄔江興 吳建平 吳曼青 吳偉仁 吾守爾·斯拉木 徐揚生 許祖彥 楊小牛 葉尚福 於全 余少華 張廣軍 張堯學 張鐘華 趙沁平 鄭南寧 莊松林
資深院士:
賁德 蔡鶴皋 蔡吉人 陳敬熊 陳俊亮 高潔 宮先儀 龔知本 郭桂蓉 何德全 胡光鎮 胡啟恆(女) 黃培康 姜景山 姜文漢 金國藩 金怡濂 李樂民 李三立 李幼平 梁駿吾 林永年 凌永順 劉尚合 劉永坦 陸建勛 馬遠良 毛二可 潘君驊 宋健 蘇君紅 孫玉 孫忠良 汪成為 王任享 王越 王子才 魏正耀 魏子卿 許居衍 楊士中 姚駿恩 葉銘漢 葉聲華 張光義 張履謙 張明高 張錫祥 趙伊君 趙梓森 鐘山 周立偉 周壽桓 周仲義 朱高峰
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109人)
才鴻年 曹湘洪 陳芬兒 陳建峰 陳立泉 陳祥寶 戴厚良 丁文江 付賢智 乾勇 高從堦 何季麟 胡永康 黃伯雲 黃小衛(女 )蹇錫高 姜德生 李冠興 李衛 李言榮 李元元 李仲平 劉炯天 劉中民 毛新平 聶祚仁 歐陽平凱 潘復生 彭金輝 錢鋒 錢旭紅 邱定蕃 邱冠周 桑鳳亭 舒興田 孫傳堯 譚天偉 屠海令 王國棟 王海舟 汪旭光 王一德 王迎軍(女) 王玉忠 王震西 翁宇慶 吳鋒 吳以成 謝建新 徐德龍 徐惠彬 徐南平 薛群基 張聯盟 張生勇 張文海 張耀明 鄭裕國 周濟 周克崧 周廉 周玉
資深院士:
陳丙珍(女) 陳景 陳清如 陳蘊博 崔崑 戴永年 丁傳賢 傅恆志 顧真安 關興亞 侯芙生 江東亮 金涌 柯偉 李大東 李東英 李恆德 李俊賢 李龍土 李正名 劉業翔 毛炳權 沈寅初 唐明述 王淀佐 王靜康(女) 汪燮卿 王澤山 武勝 吳慰祖 徐承恩 徐匡迪 楊啟業 殷國茂 殷瑞鈺 余永富 袁晴棠(女) 袁渭康 張國成 張壽榮 張興棟 趙連城 趙振業 周光耀 朱永濬 鄒競(女) 左鐵鏞
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118人)(中國工程院)
蔡美峰陳念念陳森玉陳勇鄧建軍鄧運華多吉樊明武范維澄顧大釗顧金才郭劍波何多慧黃其勵蔣洪德康紅普李根生李建剛李立浧李曉紅李陽李焯芬劉吉臻羅安羅平亞馬永生毛景文歐陽曉平彭蘇萍彭先覺邱愛慈(女)沈國榮蘇萬華蘇義腦孫承緯孫金聲孫龍德湯廣福唐立萬元熙王國法王雙明聞雪友武強夏佳文謝和平謝克昌薛禹勝於俊崇袁亮袁士義岳光溪曾恆一張鐵崗張玉卓趙文智趙憲庚鄭健超周守為
資深院士:
安繼剛陳清泉岑可法常印佛陳毓川杜祥琬范維唐傅依備古德生顧心懌韓大匡韓英鐸何繼善洪伯潛胡見義胡思得金慶煥康玉柱雷清泉李慶忠梁維燕毛用澤倪維斗潘垣潘自強裴榮富彭士祿錢皋韻錢鳴高錢紹鈞秦裕琨邱中建沈忠厚孫玉發唐西生湯中立童曉光王德民王思敬王仲奇翁史烈鮮學福徐大懋徐銤許紹燮楊奇遜楊裕生葉奇蓁衣寶廉於潤滄余貽鑫翟光明張信威張勇傳趙文津鄭綿平周邦新周世寧周永茂
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108人)(中國工程院)
陳湘生陳政清崔愷鄧銘江杜彥良龔曉南郭仁忠何華武胡春宏黃衛江歡成江億孔憲京李華軍李建成梁文灝劉加平劉經南劉先林馬國馨馬洪琪孟建民繆昌文聶建國鈕新強歐進萍彭永臻秦順全任輝啟任南琪譚述森王超王復明王浩王建國王夢恕王瑞珠王小東吳志強吳中如肖緒文謝禮立謝先啟楊秀敏楊永斌岳清瑞張超然張建民張建雲鄭健龍鄭皆連鄭守仁鐘登華周福霖周緒紅
資深院士:
陳厚群陳肇元程泰寧崔俊芝董石麟馮叔瑜傅熹年葛修潤關肇鄴韓其為何鏡堂黃熙齡李道增李圭白李玶李猷嘉廖振鵬林元培龍馭球盧耀如羅紹基馬克儉茆智孟兆禎寧津生錢七虎錢正英(女)容柏生沙慶林沈世釗施仲衡孫偉(女)王光遠王家耀王景全魏敦山文伏波吳良鏞項海帆謝世楞許其鳳葉可明張傑張錦秋(女)張祖勛鄭穎人鄭哲敏鐘訓正周豐峻周鏡周君亮朱伯芳鄒德慈
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55人)(中國工程院)
陳堅陳克復丁德文丁一匯段寧方國洪郝吉明賀泓賀克斌侯保榮侯立安蔣興偉李家彪劉文清潘德爐龐國芳瞿金平曲久輝石碧宋君強孫寶國孫晉良王琪(女)魏復盛吳豐昌吳清平謝劍平許健民徐祥德楊志峰俞建勇岳國君張全興張偲張懿(女)張遠航朱蓓薇(女)朱利中
資深院士:
蔡道基陳聯壽季國標蔣士成金翔龍李澤椿劉鴻亮倫世儀錢易(女)任陣海湯鴻霄唐孝炎(女)王文興姚穆郁銘芳袁業立周翔(女)
農業學部(77人)(中國工程院)
包振民曹福亮陳煥春陳劍平陳溫福陳學庚程順和鄧秀新方智遠傅廷棟管華詩蔣劍春金寧一康紹忠康振生李德發李堅李天來李玉劉秀梵劉旭羅錫文麥康森南志標沈建忠宋寶安宋湛謙唐華俊唐啟升萬建民王漢中吳孔明夏鹹柱辛世文尹偉倫印遇龍喻樹迅于振文張福鎖張改平張洪程張守攻張新友趙春江趙振東朱有勇鄒學校
資深院士:
陳宗懋戴景瑞范雲六(女)蓋鈞鎰官春雲侯鋒蔣亦元李佩成李文華林浩然劉守仁劉興土馬建章任繼周榮廷昭山侖沈國舫石元春石玉林束懷瑞孫九林汪懋華王明庥吳明珠(女)向仲懷徐洵(女)顏龍安袁隆平張子儀趙法箴
醫藥衛生學部(120人)(中國工程院)
巴德年曹雪濤陳賽娟(女)陳香美(女)陳肇隆陳志南程京程書鈞叢斌丁健董家鴻樊代明範上達付小兵高長青高潤霖顧曉松韓德民韓雅玲(女)郝希山侯惠民胡盛壽黃璐琦郎景和李春岩李大鵬李蘭娟(女)李松李兆申廖萬清林東昕劉昌孝劉德培劉志紅(女)馬丁寧光喬傑(女)邱貴興阮長耿桑國衛沈倍奮(女)沈祖堯孫穎浩田志剛王辰王廣基王紅陽(女)王銳王威琪王學浩王永炎吳以嶺夏照帆(女)謝立信徐建國楊寶峰楊勝利於金明袁國勇曾溢滔詹啟敏張伯禮張心湜張英澤張運張志願鄭樹森周宏灝周良輔
資深院士:
陳灝珠陳洪鐸陳冀勝陳君石陳亞珠(女)程天民池志強戴尅戎顧健人顧玉東郭應祿洪濤侯雲德胡亞美(女)胡之璧(女)黎介壽李連達劉耀劉玉清陸道培盧世璧彭司勛秦伯益邱蔚六沈漁邨(女)盛志勇石學敏孫燕唐希燦湯釗猷王琳芳(女)王正國王振義聞玉梅(女)吳天一吳鹹中夏家輝項坤三肖碧蓮(女)肖培根姚新生於德泉俞夢孫俞永新張金哲趙鎧甄永蘇鐘南山鐘世鎮朱曉東莊輝
工程管理學部(33人)(中國工程院)
巴德年曹耀峰柴洪峰陳曉紅(女)丁烈雲范國濱胡文瑞黃維和金智新凌文劉德培劉合劉玠劉人懷盧春房欒恩傑邵安林孫永福王安王基銘王金南王禮恆王隴德王玉普向巧(女)楊善林趙曉哲鄭靜晨鄭南寧周建平
資深院士:
陳清泉程天民杜祥琬傅志寰郭重慶郭桂蓉何繼善蔣士成李東英李京文陸佑楣羅紹基錢七虎饒芳權沈榮駿汪應洛王眾托徐濱士徐匡迪許慶瑞徐壽波葉可明殷瑞鈺袁晴棠(女)翟光明張壽榮朱高峰朱曉東

退休制度

2013年11月15日公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要求“改革院士遴選和管理體制,最佳化學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實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這可能意味著今後將實施強制性的院士退休制度,具體制度還需兩院討論和實際落實調整後推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