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清(教育家、書畫家、文物鑑賞家)

李瑞清(教育家、書畫家、文物鑑賞家)

李瑞清(1867年-1920年)教育家,美術家,書法家。中國近現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改革者,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先驅,中國現代高等師範教育的開拓者。字仲麟,號梅庵、梅痴、阿梅,晚號清道人,玉梅花庵主,戲號李百蟹。江西撫州人。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考中舉人,光緒二十一年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光緒二十二年出任兩江優級師範學堂(49年更名南京大學)監督。辛亥革命爆發後,離開南京學堂,移居上海。民國九年八月初一逝世,遺體葬於南京牛首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瑞清
  • 出生日期:1867年
  • 逝世日期:1920年
  • 職業:教育家,美術家,書法家
  • 主要成就兩江師範學堂校長
    中國近現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改革者
人物簡介,學堂監督,人物生平,代表作品,書法,繪畫,貢獻,《清史稿》記載,

人物簡介

李瑞清(1867年-1920年),字仲麟,梅庵、梅痴、阿梅,自稱梅花庵道人,喜食蟹,自號李百蟹,入民國署清道人,諡號文潔。江西省臨川縣溫圳楊溪村(今屬進賢縣溫圳)人。清末民初詩人、教育家、書畫家、文物鑑賞家。著名畫家張大千的恩師。書畫界名聲顯赫,書法自稱北宗,與曾熙的南宗頡頏,世有“北李南曾”之說。與吳昌碩曾熙黃賓虹並稱“海上四妖”,中國近現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改革者,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先驅,中國現代高等師範教育的開拓者。
李瑞清出生於一個官宦世家。其父李必昌,字慕蓮,號益生,又稱榮祿公,在湖南為官三十年,曾任長沙司馬攝武陵縣令,李瑞清從小在長沙生活,“少治《公羊》學,為文學司馬遷、范蔚宗,詩宗漢魏古直蒼涼……”;其高祖李宗瀚是清乾隆、道光時期著名書法家、鑑賞家兼收藏家,其叔祖李聯琇(李宗瀚之子)是清鹹豐年間進士、國子祭酒、國史總纂,鐘山山長。
李瑞清
1891年,李瑞清在湖南參加鄉試,因不合鄉籍被註銷。1893年回原籍參加江西鄉試中舉,1894年中進士(另說是光緒二十一年進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1905年分發江蘇候補道,署江寧提學使,1905—1911年任兩江師範學堂(1949年更名南京16大學)監督,即校長,1906年正式上任。 並一度被委任為江寧布政使、學部侍郎,官居二品。晚年寓滬。去世後,南高師校長江謙為褒揚李瑞清的功績,在校園西北角六朝松旁,建茅屋三間,取名梅庵,並懸柳詒徵手書李瑞清所定校訓:“嚼得菜根,做得大事”。1920年在南京市病逝,葬於牛首山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為表彰其辦校功績,特建亭於校園,曰“梅庵”。後來,家鄉人民為紀念這位書畫家、教育家,將其生前住過的“府前街”改名“梅庵路”( 今撫州區羊城路)。
1915年秋,曾熙到上海探望老友李瑞清,為其挽留,從此曾定居上海鬻畫。曾熙能詩、工書、善畫,與李瑞清並稱“南曾北李”[5],名噪一時。著述有《左氏問難》、《春秋大事表》、《歷代帝王年表》、《和陶詩》、及書畫錄多卷。晚年喜作潑墨山水、墨梅,倡“書畫同源”之說,與黃賓虹、吳昌碩、曾熙齊名[5]。
1919年,張大千從日本回到上海,拜曾熙為師,為張大千一生中得益最多的恩師[5]。據張母生張時夢意給張取名爰,號季爰,潛心教授。中途張因未婚妻病逝,萬念俱灰,到寧波皈依佛門。曾熙細心開導,帶到黃山看枕石雲煙[6]。後經曾熙介紹,又拜李瑞清為師[5]。

學堂監督

南京大學鼓樓校園北園兩江路畔,有校碑“兩江師範學堂”六個字,為李瑞清任兩江師範學堂監督時書寫,屬魏碑體,字型遒勁有力,筆畫沉著厚重,現已歷經風雨105年。
南京大學鼓樓石碑南京大學鼓樓石碑
李瑞清出身於書香門第,1894年中進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1905年分發江蘇候補道,署江寧提學使,1906-1911年任兩江師範學堂監督,他上任後,提高師資水準,廣延名師;團結同仁,大興土木,廣建校舍;改革學制,添置設備,增設科目,開辦“公共科”、“分類科”;在李瑞清的悉心主持下,兩江師範學堂成為名副其實的江南第一學府。聲譽卓著,學生成績為江南各高校之冠。名師匯集,著名學者如柳詒徵、劉師培、夏敬觀、姚明輝、雷恆、蕭俊賢、松本孝次郎皆執教於此。並培養出了許多著名的學者、專家,如生物學家秉志、教育學家廖世承、戲曲史家陳中凡、藝術教育家呂鳳子、國畫大師張大千、著名書法家胡小石等。
李瑞清的辦學理念是:“視教育若生命,學校若家庭,學生若子弟”,兩江師範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為校訓。
1912年,李瑞清辭去兩江師範學堂監督職務。離校時,見有些學生生活貧困,心中十分痛苦,隨即賣去自己的車馬,將錢散發給貧窮的學生,兩袖清風,飄然而去。
李瑞清晚年寓滬,1920年病逝,因對南京感情深厚,遵其“歸葬金陵”的遺言,弟子胡小石與梅庵先生同鄉摯友曾農髯將其遺體安葬於南京城郊牛首山雪梅嶺,墓旁植梅300株,築室數間,名“玉梅花庵”。抗戰後幾經戰亂,李墓已非常破敗,墓碑也散落在外。後來,江寧區一生產隊長程吉富發現後,將散落在外的墓碑和碑前的香爐拾回家,為了防止別人將其拿走,細心的他還把墓碑字朝下地擺放。
2002年初,程吉富將原碑無償地捐獻給南京大學檔案館,原碑已根據文物維修的慣例放置在了墓區內。
同時,南京大學陳洪淵院士倡議重新修復李瑞清墓。南京大學前身之一的中央大學教授柳詒徵之孫、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柳曾符看到墓地甚簡陋後也致信媒體,呼籲江寧區借建設之契機將李瑞清先生墓一併修繕,再現南京城外“春遊牛首”之盛景。後在南京市文物局局的指導和江寧區文化局的支持下,由南京大學投資和設計,經江寧區文化局具體組織施工,煥然一新的李瑞清先生墓終於在2002年4月正式竣工揭碑,使世人藉以表達對李瑞清先生等前輩先賢奠定、拓展學校基業的景仰之情,同時也表達了南大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將更好地繼承優良傳統並努力使之發揚光大的堅定信念。
李瑞清書法李瑞清書法
2002年4月29日,中國近代著名教育家和書法家、南京大學前身“兩江師範學堂”校長李瑞清墓修竣揭碑儀式在南京江寧牛首山舉行。

人物生平

兩江師範學堂應運而生於圖強思變的清末中國。1901年,經劉坤一張之洞聯奏,清朝醞釀新學制,翌年頒布壬寅學制,再一年頒布癸卯學制,之後開始實施。此間前後,劉坤一、張之洞、魏光燾先後擔任兩江總督,基於落後的中國亟需培養近代人才,與東南名儒張謇、繆筱珊、羅振玉等人籌劃“先辦一大師範學堂,以為學務全局之綱領”。1902年,新學承替,以哺育文明的師範學堂取代舊式江寧府學,在明朝-國子監舊址建立三江優級師範學堂,為“中國高等師範學堂之嚆矢”,以兩江三省之財力,由先後任學堂總稽查的繆荃孫方履中陳三立負責籌建。1903年9月,三江師範學堂正式成立,次年開學,學制分為一年最速成科、二年速成科、三年本科和四年高等師範本科。學科設有理化科、農學博物科、歷史輿地科和手工圖畫科,講授史地、文學、算學、物理、化學、博物、生理、農學、圖畫、教育學等課程。楊覲圭、劉世珩徐乃昌先後任學堂監督。“三江”出處,一曰禹分九州,“東南曰揚州”,“其川三江”,“三江”即寓“東南”之意;又曰兩江總督府轄江蘇、安徽、江西三省,安徽曾屬江南省,“三江”即江蘇、安徽、江西三省之簡稱。時學堂名稱意義不清,因省界等諸多問題常生糾紛,遂於1906年易名兩江師範學堂,生源同前,主要來自江南地區,即兩江總督府所轄江蘇(含上海)、安徽和江西三省。
李瑞清上任後,大力改革,使兩江師範成東南一大學府。針對東南地區急需任課師資的實際,在學堂增設選科、補習科,附設中國小校。創辦短期的留學預備學堂,輸送了一批青年學生去美國深造。提倡國學、科學、藝術不遺餘力。改博物科為農業博物科,購置農田耕牛供學生實習之用。親赴東瀛,聘請日本教習傳授西方科學和近代工藝。創設圖畫手工科,設立畫室及有關工場,並親自講授國畫課,增設音樂科,培養了中國最早的近代美術師資和藝術人才。國畫大師張大千、著名書法家胡小石、李仲乾、黃鴻圖皆出門下。,著名學者如王伯沆柳詒徵劉師培夏敬觀姚明輝雷恆蕭俊賢、鐘鐘山、松本孝次郎皆執教於此。培養出了許多著名的學者和專家,如生物學家秉志、教育學家廖世承、戲曲史家陳中凡、藝術教育家呂鳳子。自勉“視教育若生命,學校若家庭,學生若子弟”,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為校訓,“儉樸、勤奮、誠篤”為校風,倡導“匡時而振俗”,主張融會貫通中西之學以造就“中國之培根、笛卡爾”,為近代南京大學大學品風之雛形。
1912年,兩江師範學堂蒸蒸日上之時,辛亥革命爆發,李瑞清辭去兩江師範學堂監督職務。兩江師範陷於停辦,直到1914年,原兩江優級師範學堂改建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1915年開學,才復續學;再後1921年改建國立東南大學,1928年更名中央大學,1949年易名南京大學,學脈循時承傳。南京高師(今南京大學)校長江謙在校園西北角六朝松旁(現為東南大學本部校園內),建茅屋三間,取名“梅庵”,以志懷念。梅庵處,以“梅庵琴派”聞名海內外。清廷遜位,李瑞清持清朝命臣忠節,堅不為民國任職,此後以遺老自居,自稱清道人,久寓上海。一九二零年八月初一逝世,享年54歲。逝世後,摯友曾熙、弟子胡小石共理喪事,將其遺體葬於南京南郊牛首山梅嶺羅漢泉,在墓旁植梅花300株,築室數間,題名“玉梅花庵”,以志其號。

代表作品

遺著有《圍城記》;經門人整理遺稿,1939年中華書局出版了《清道人遺卷》,總計文、詩、跋、書論四卷。

書法

李瑞清通詩、書、畫,尤精書法。自幼鑽研六書,學習書法,對殷墟、周、秦、兩漢至六朝文字皆有研究。為一代書法宗師,也是中國高等書法教育的先驅。李瑞清的書法,上追周秦,博宗漢魏,各體偕備,尤工篆隸。其書法“秀者如妖嬈美女,剛者如勇士揮槊”,瀟灑俊逸,各具神態,以篆作畫,合畫篆為一體。李派書學熔鑄古今,不偏不倚,至博且精,勇開風氣,所播深遠直至當代,為薪火相傳的金石書派。 著名國畫大師張大千、著名書法家胡小石、李仲乾、黃鴻圖皆出自其門下。
李瑞清李瑞清

繪畫

李瑞清也是清末民初的著名畫家,擅丹青,山水、人物、花卉,繪畫涉獵廣泛。山水師法原濟、八大山人,花卉宗惲南田。所繪松石、花卉意境獨特,尤擅畫佛。

貢獻

辛亥革命時,瑞清一度代布政使職。南京光復之日,不僅不潛遁,且“封藩庫,積金數十萬”,由南京政府接收。嗣後,棄官寓居上海,家境貧寒,老弱數十口仰其供食,經常斷炊,乃賣書畫以自給,以免口腹累人。海內外聞知,求其書畫者,拜師學藝者絡繹不絕。日本書道界人士競渡海東來,爭相購置。就是在今天,他的書法作品也印成字貼出版。
李瑞清扇面李瑞清扇面
李瑞清還善詩能文,他的詩詞古直蒼涼,大有曹孟德遺風,尤以絕句為勝,寫得淒艷動人。《清史稿》稱:“瑞清詩宗漢、魏,下涉陶、謝。”在清光緒、宣統年間的古典詩壇上,他是一位非常活躍的詩人,曾被汪國垣在《光(緒)宣(統)詩壇點將錄》中封為天閒星入雲龍公孫勝。陳可毅曾作詩稱讚他道:“來往金陵又幾時,久聞人說李梅痴。過江名士知多少,爭誦臨川古體詩。”可見他的詩詞影響不小。其為文,學莊子太史公司馬遷,記事狀物,簡潔生動,並能“發抒胸臆,有所刺諷狎侮,頗以寄奇恢詭之趣相合”,亦有大家風度。此外,李瑞清亦精文字學、金石考據、書畫鑑別。他提出的“求分於石,求篆於金”的辨析金文書法流派的方法,頗具科學道理,是一位有多方面成就的藝術大師。
李瑞清一生授徒甚多,桃李遍天下。著名學者秉忠、胡小石,國畫大師張大千,美術教育家呂鳳子以及撫州書法家李仲乾、何硯青、黃鴻圖等,均出其門下。
李瑞清在政治上,思想保守,愚忠清室。辛亥革命後,不當民國官,不寫“民國”二字,不剪辮子,自號“清道人”。1917年張勛復辟時,又一度出任學部左侍郎,但這些與其在書法、繪畫、教育等方面成就以及清廉自持、一介不取的清高品格相比,瑕不掩瑜。1920年,李瑞清卒於南京。摯友曾熙,學生胡小石等葬其於金陵牛首山,並在雪梅嶺之羅漢泉旁邊築一梅花庵以紀念他。南京大學為表彰其在兩江師範學堂辦學功績,特建亭於校園,曰“梅奄”。其門人並將他的詩文收集,編成《清道人遺集》、《清道人遺集軼稿》等書行世。至今在撫州市城區北面,仍有一綠樹成蔭、幽雅寧靜的街道,原名府前街,李瑞清曾居住於此。民國21年(1932年),為紀念李瑞清在教育、書畫上的貢獻,將此街擴寬後改名“梅庵路”。1980年地名普查後,始改名“羊城路”。但至今很多人仍記得“梅庵路”路名。

《清史稿》記載

李瑞清,字梅盦,臨川人。光緒二十年進士,選庶吉士。改道員,分江蘇,攝江寧提學使,兼兩江師範學堂監督。宣統三年,武昌亂起,江寧新軍亦變,合浙軍攻城。官吏潛遁,瑞清獨留不去,仍日率諸生上課如常。布政使樊增祥棄職走,以瑞清代之。急購米三十萬斛餉官軍,助城守,設平糶局,賑難民。城陷,瑞清衣冠坐堂皇,矢死不少屈。民軍不忍加害,縱之行。乃封藩庫,以鑰與籍囑之士紳,積金尚數十萬也。自是為道士裝,隱滬上,匿姓名,自署曰清道人,鬻書畫以自活。瑞清詩宗漢、魏,下涉陶、謝。書各體皆備,尤好篆隸。嘗謂作篆必目無二李,神遊三代乃佳。丁巳復辟,授學部侍郎。又三年卒,諡文潔。
李瑞清(教育家、書畫家、文物鑑賞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