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前街(江西省贛州市府前街)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原楊老井街往西走,即為清府治所在地。所以,這一地段即為贛州清時流傳中的“府衙前”。1914年,廢除府制,街名由"府前街"復稱為"楊老井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府前街
  • 外文名稱:楊老井街
  • 別名:楊老井街
  • 地理位置:新贛南
  • 著名景點:劉家祠堂
府前街歷史,府衙駐足,劉家祠堂,現狀,

府前街歷史

歷史上,這裡先後包容了三個時代的政府機構於其中。明朝嘉慶三十七年(1558)分守嶺北道署設此,清乾隆年間贛州府治遷此,1939年,蔣經國任第四區行政督察專員的贛州專署遷於此。
1939年秋,蔣經國任贛州專員時,先是在米汁巷老專署辦公。當時府衙舊址是女師附小校址,1939年秋,因躲避日本鬼子空襲而遷往南康鳳崗,舊衙空出,蔣氏便趁空將專署遷移至舊府衙院內(今百貨公司院內)辦公。從府前街到楊老井街至文清路與建國路交接口這一段來往進出得多了,感覺這楊老井街之名又太過粗俗,而且老井早已堙蕪,便動了改名念頭,正巧他在1940年頒布了 "建設新贛南三年計畫",遂於1941年將此街改稱新贛南路了。
府前街(又叫府衙前),算來也是舊贛州的一個亮點。記錄贛州人自己編記的地名俚語“三山五嶺八景台,十個銅錢賣得來,還要添一個(天一閣)”,其中“十個銅錢”中的“錢”字由文人尋了十個帶“前”字的官府或熱鬧之地名來替代,便有了“州前、縣前、府學前、道署前、參府前、姚衙前、生佛壇前、壇前、總鎮前、府前”之說。府前街占了一“前”,自然有些豪邁。

府衙駐足

其實,府衙駐足於這條街還是有來歷的。當然,並不是因為這條街風水有什麼特別好,而是因為這任知府心理因素作祟。康熙年間,朝廷出現文字獄,一時間使得各級官吏為人、處事、寫文格外緊張。當時的贛州府衙在舊皇城內,面對“皇”城,這位知府不敢入住辦公,認為這有犯皇室,皇室居住過的地方可以做衙門嗎?一旦有誰人告了上去,這烏紗帽豈不摘了。於是,便不在皇城內的府衙辦公,而是便於康熙29年,選了明代嘉靖年間分守嶺北道署所在舊址(道署前)做了府衙。

劉家祠堂

如今,府前街也好,新贛南路也罷,真正留下些古典文化韻味的怕只有街西南的藕塘里的劉家宗祠了。劉家宗祠為磚木結構,硬山頂,牌樓式大門,三進二天井,面闊五間20米,進深59米,占地面積1160平方米。房屋採用百年杉木為柱,樑柱雕花彩繪、檐瓦釉花,屋頂淨瓶、石獅、寶鼎裝飾堂皇。祠內有戲台、藻井、木雕構件等,大廳兩側有治事廳、祭器庫、兩廊為鐘鼓樓,祠內還有肖牆、庭院、垂花門、抄手遊廊、穿堂、儀門、耳房,祠的右邊和後院有水塘、花園、亭、台、樓、閣。大門對聯:“流環章貢秀峙崆峒幸山川別開生面,世衍俊宗家詒顧及大門第賴有傳人”,還有戲台台柱上鐫詩“妝成離合悲歡以無為有,演出倫常綱紀作古證今”,則涵蘊著劉家宗祠人家的忠厚本性與性情。
這座名祠頗有來歷。傳說從清代同治八年著手策劃,經十年的籌躇,以劉安倬、劉拱辰為首,組織43人的建築班子,發動城鄉內外捐資銀元壹萬零陸佰伍拾捌元。於城西購買錯雜民居50餘畝。從光緒五年四月動工,至光緒六年十月竣工,歷時一年有半。
無疑,劉家祠堂的存在,是憑著它的文物意義。眼前的劉家祠堂,雕鏤精細的飛檐斗拱,依舊向著天空與土地演繹當年工匠創造的藝術美;氣勢恢宏的青石巨門,也仍然向著來往客人張揚著一種陳舊的驕傲;深深宅院的正方天井,也還貯藏著昔時劉氏家族的喜怒哀樂。門前埋在土裡的石獅,卻毫無快樂可言。它替祠堂接風送雨、沐日浴月,它為劉家人顯威壯志、製造氣勢,似乎可功垂千秋。可守門的石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只是守護者而已。家族的勢力消解了,守護神也就如同失寵之物了。當歷史大步走向未來時,飽蘊藝術與情感的精神之物,再破舊仍或多或少仍被文化人重視與懷念,而勢利之物,是微不足道的了。

現狀

楊老井沒了,府前街沒了,而且這兩個舊名永遠也不會再復用了。而仍沿用著,並不存在著紀念什麼之特別意義,而是這名字本身有著催奮城市及城市百姓進步的鼓勵作用。一個城市,與一個人一樣,永遠需要鼓勵,或者是這種自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