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文明

黃河文明

黃河文明的形成期大體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間,前後經歷了兩千年之久。黃河文明的發展期是它的升華階段。從時代來說主要是三代。這時的黃河文明主要凝聚在黃河中下游的大中原地區,以今天的河南省為核心,大中原地區文化即中原文化是黃河文明的中心。

在這一時期,神州大地出現了許多地區性文明,如在長江流域成都平原文明、江漢文明、太湖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學文化有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等。在黃河流域有甘青文明、中原文明、海岱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學文化有仰韶文化、中原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山東龍山文化馬家窯文化等。在東北有燕山地區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學文化主要是紅山文化

各個地區性文明都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學術界都給以高度評價,但是到後來有的文明中斷了,有的文明走向低谷,只有黃河文明恰如中流砥柱,朝氣蓬勃,吸納、融合了各地區文明精華,向更高層次發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河文明
  • 外文名:The Culture of the Yellow River
  • 形成時間: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間
  • 相應朝代:夏、商、西周三代
階段,黃河文明的發展期,黃河文明的興盛期,華夏文明的主體,發源地,黃河自古多洪泛,古代文明的發祥地,古代文化遺存,歷史傳說,歷史,銅器的出現和使用,古老的部落,安陽市文化遺址,殷商,春秋戰國,特點,

階段

中國歷史上的五帝時代,即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以及海岱地區的太昊少昊。據文獻記載,他們的族團主要在黃河中下游地區繁衍、生息、發展,創造了燦爛的黃河早期文明。這時的社會是邦國林立,出現了城郭、農業生產社會化、手工業專門化、禮制規範化。貧富分化,階級產生,文化藝術也有長足的發展。這時的黃河文明處於大交融的形成時期,可以稱為邦國文明,也可以說是華夏文明的初級階段。

黃河文明的發展期

黃河文明的發展期是它的升華階段。從時代來說主要是夏、商、周三代。這時的黃河文明主要凝聚在黃河中下游的大中原地區,大中原地區文化是黃河文明的中心。在大中原域內的河洛地區文化是黃河文明的核心。河洛地區大體包括黃河與洛河交匯的內夾角洲、外夾角洲以及黃河北岸的晉南和豫北。河洛文化圈向西可伸入關中,向東可以達到豫東。在河洛文化圈內,不僅有豐富的五帝傳說和遺蹟,而且還有夏商周三代王朝的國都。考古發現了屬於王朝性質的都邑有登封王城崗 原八方遺址 古城、新密新寨古城、偃師二里頭城址、鄭州商城、偃師屍鄉溝商城、安陽殷墟和洹北商城以及在陝西和洛陽發現的西周、東周都城遺蹟,夏商周三代的都邑均在河洛地區。因此,河洛文化不僅是一個地區性文化,而且是延續約兩千年的王都文化,是黃河文明最核心的載體。在這一歷史階段,出現了父傳子家天下的政權體制,形成了比較成熟的國家機構,制定了比較完善的禮樂制度,出現了比較規範的文字,科學技術、農業、手工業、商業貿易飛速發展,劃時代的青銅文化聞名中外。在河洛文化周圍出現了巴蜀文化、吳越文化、楚文化、燕趙文化和齊魯文化等,通過交流、吸納、融合,給河洛文化注入了活力,在歷史的舞台上顯得更加活躍。在這一時期,出現了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和哲理豐富的《易經》等許多不朽之作。影響中國幾千年的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等學派也如雨後春筍在河洛地區一齊湧向社會,開創了中國學術界百家爭鳴的黃金時代。河洛文化為黃河文明充實了內容,輸入了新鮮血液,文明的光芒照亮了亞洲的東方,不僅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望塵莫及,即使在當時世界範圍內,也享有極高的聲譽。
磧口--觸摸黃河文明磧口--觸摸黃河文明

黃河文明的興盛期

黃河文明的興盛期,是進入封建帝國文明的歷史階段,自秦漢開始直至北宋,一千多年來,河洛地區一直處於核心地位。帝都文化推動著全國科學文化大踏步前進。秦始皇統一六國,廢封建,立郡縣,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漢承秦制,對這一重大文明創造進一步規範、完善和推廣。先秦時期的儒家、道家等學說,在歷代王朝都得到繼承和發揚光大。漢學是漢代學者創立的一個重要學派,源遠流長,影響很大,他們對經學研究的成果,一直被後世學者奉為經典。宋代的理學,對塑造中華民族的性格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中國最早的最高學府太學,設在東漢首都洛陽,學生最多時達三萬人以上,歷經曹魏、西晉,為全國各地培養了大批人才,出現了不少出類拔萃的人物。天象曆法、農學、地學、醫學、水利、機械、建築、冶煉、陶瓷、釀造、紡織、造紙、活字印刷等科學技術,都創造了歷史奇蹟;漢賦、唐詩、宋詞以及書法、繪畫、雕塑等,都攀登上文化藝術的高峰;留傳後世的各類史書浩如煙海,記載了古往今來王朝興替以及社會發展的歷史。著名的絲綢之路的起點,西漢時始於西安,東漢至隋唐時始於洛陽,西安、洛陽在當時是對外文化交流、商業貿易的國際大都市,由此,中國歷史上的漢唐文明享譽世界。這就充分說明黃河文明的確發展到一個新的歷史階段,這個高度興盛的黃河文明,其核心的確是在河洛文化範圍內。

華夏文明的主體

是黃河文明,黃河文明的中心在中原地區,黃河文明的核心在河洛文化圈內。河洛文化最大的特點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國都文化連綿不斷。黃河文明形成期的五帝邦國時代,黃帝都有熊,顓頊都帝丘,堯都平陽,舜都蒲坂;黃河文明發展期的夏商周王國時代,夏都陽城、陽翟、斟鄩、老丘,商都亳、隞、相、殷,周都豐鎬、洛邑;黃河文明興盛期的帝國時代,西漢至北宋一直建都在西安、洛陽和開封。上述都城均在河洛文化圈內,幾千年的建都歷史,形成了具有極大影響的國都文化。這是河洛文化最突出的特點。第二,樹大根深的根文化是河洛文化又一特點,有許多文明源頭都在這一地區。如最早出現的國家在這裡,近年啟動的文明探源工程所確定的四個重點即臨汾的陶寺、鄭州的古城寨、新寨和王城崗也在這裡,《河圖》、《洛書》和《易經》等被譽為傳統文化源頭的元典、華夏文化重要紐帶之一的漢字也產生在這裡。由於歷史上各種原因,中原人口大量向四方播遷,甚至播遷到海外。據姓氏專家研究,中國一百大姓中有七十多姓的祖根或一支祖根源於中原。現在播遷在外特別是海外華人,多自稱是“河洛郎”,並且前來尋根拜祖,河洛地區成為文化尋根和姓氏尋根的聖地。第三,大一統的思想根深蒂固,形成了傳統的民族基因。善於吸收、包融、開放、凝聚的民族個性,在河洛文化中都有充分的體現,但最突出的還是大一統的民族基因,從邦國、王國到帝國的幾千年中,人們為維護國家的統一強大,反對分裂,一直進行著不懈的鬥爭,並且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這一優秀的傳統現已成為整箇中華民族堅如磐石的凝聚力和靈魂。
黃河文明

發源地

黃河之源為卡日曲,出自青海巴顏喀拉山脈各姿各雅山麓,東流經四川入甘肅,過寧夏入內蒙古,穿行陝西、山西、河南,由山東北部而入渤海,全長5494公里,為中國僅次於長江的第二大河。黃河分為三段,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河口鎮以上為上游;河口至河南孟律為中游;孟律以下為下游。黃河之源,有三條小河北支叫扎西、西支名曰古宗列曲,西南支便是黃河的正源卡日曲。三曲匯為一道東流入星宿海。這條由冰封雪覆的高山中湧出的河水,清澈見底,潺潺有聲,活潑得如同嬉戲的兒童,整天整夜唱著快樂的歌;黃河的上游穿行在高山峽谷之間,跌盪起伏,湍急迴旋,水流依舊清冽;及至中游,河口至孟律,流經黃土高原,含沙量大增,水色乃呈深黃,登高一望無垠的高原千萬條溝壑如同黃土的巨龍,一齊擁入大河的懷抱,或者宛如千萬條被碩大無明的推土機陣列拱動的土方,同時要推入大河築起無數的堤壩。仿佛不是河水沖刷了黃土,而是黃土在億萬年里要天天掩埋河水。固執而又無羈的大河衝破一道道泥的堤、土的壩,一路揚波夾帶著它俘虜的泥沙,自山西壺口飛流而下,震盪著天鼓,卷揚起罡風,隆隆復隆隆,晝夜不捨。直過孟律,地勢平坦,華北平原展開胸懷撫攬著狂怒的河水。河水漸漸緩速,仿佛在作搏鬥後的歇息。泥沙從懷中釋落沉入河底,年年堆積,月月沉淤。於是兩岸築大堤,積年而增高,河底高於地面,黃河之水遂成地上之河,直如由天而來,奔向大海
體驗磧口觸摸黃河文明體驗磧口觸摸黃河文明

黃河自古多洪泛

遠在人類社會出現之前黃土高原早已是千溝萬壑,無法計量的黃土湧入大河。而黃河輸入量的多寡又與太陽黑子活動周期有密切的關聯。黃河幾乎周期性地泛濫,一面夾帶著泥沙,一面又造成廣闊而肥沃的沖積平原。正是在這片黃色的原野,我們的先民創造了旱作農業文化,輝煌燦爛。黃河以她柔韌博大的胸懷哺育了黃河文明的先民,成就了黃炎部族和其他部族文明的大融合,這是我們民族的母親河。黃河與黃土,這水與土的關係是自然界的地球化學過程,難言功過。這方水土培育了璀璨的文明,也是人類發展史上的進程。黃河的流變給了我們民族深邃而又遼遠的啟示和力量,成為我們精神的象徵。黃河本身的秘密,比如洪泛的周期性,輸沙量的高峰與低谷的周期性,黃河歷史上幾次陡然的清澈之謎,以及治理黃河自古至今的經驗教訓,都值得我們長久地沉思。而黃河那奔流不息的江流給予我們民族胝勵卻是我們該永久張揚的奮鬥不息的精神之旗。
沿著黃河走,在文明初始期的華夏大地上,有星羅棋布般的各具地域特色的多個文化中心。多中心不平衡的發展,是這個時期的特點。那時的文化中心,大致可分為北方文化,南方文化,長城沿線文化,西北文化,東北文化等五部分。南北文化的過渡帶與東西文化過渡帶的交匯區,正好如同一個大大的十字,形成了我國史前文化最發達的地帶,這便是今日之西安——洛陽——開封一帶的史前文化區,也就是黃河流域的文明發祥地。

古代文明的發祥地

世界上人類古代文明的發祥地大都位於河海之濱或河流交匯之地。埃及的尼羅河,印度的恆河,美索不達米亞原野上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都是人類古老文明的血脈。古老的兩河,培育灌溉農業,也讓文學與數學之樹開始發芽生長。輪子的發明,將交流和貿易成為現實,楔形文字的出現讓巴比倫人成為真正的文明人。於是在公元前3500年前,兩河流域誕生了世界上第一批真
正的城市。但是兩河流域的古代文明建立在單一的灌溉農業基礎上,一旦灌溉條件失去,古代文明也隨之衰敗,於是,古老的巴比倫文明就掩埋在亘古的沙塵之中。
這裡是黃河文明的重要發源地這裡是黃河文明的重要發源地
我們的古代文化則不然,那時候東亞季風吹拂著華夏大地,複雜多樣的自然環境雖然不如兩河流城那樣便於利用,卻為我們的先民創造下多種生態因子,為先民發明創造更高更複雜的利用自然條件的技術鋪下了客觀基礎。黃河與長江都發源自崇山峻岭,而不是兩河流城那平坦的原野。從山岩噴泄而出的江流必須有較高的技術才能利用,而廣大地域的多中心文化,又使得中華文化的發展不致因為某箇中心的衰落而全體消亡,因此,中華古老文化的不曾中斷和持續發展就是客觀的必然。
我們的黃河從古至春秋時代就一直在今天華北平原一帶不斷演出“龍擺尾”的話劇。頻繁的改道、汛濫、形成大片的黃土原野為旱作農業提供了廣袤肥沃而鬆軟的土地,這一地帶的氣候也頗有規律,雨季正好在農作物的生長期。於是,造宜黃土帶生長、成熟期短又易於保存的粟成為這一時期的主要糧食作物。黃河流域的古代文化既經歷了自身長期的發展演變,又充分吸收了周圍地帶的文化精華, 終於成為中華早期文明的主流。

古代文化遺存

黃河的古代文化遺存幾乎遍及整個流域。黃河中下游廣大地區是仰韶文化的集中地,從陝西的關中、山西的晉南、河北的冀南到河南大部,甚至遠達甘肅交界,河套、冀北,豫東和鄂西北一帶。早期的代表就是陝西臨潼的姜寨。面對姜寨村落遺址,會讓你生出無限的遐想。一個古代先民群居的場所,把遠古拉到你的面前。河北中南部的磁山文化,河南的裴李崗文化,關中、隴東的老官台,大地灣文化,是仰韶文化的前身。黃河上游甘肅地區的馬家窯洞文化、齊家文化則是仰韶文化的後期,生產和社會的發展都跨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甚至有人判斷,齊家文化的下延可能已屬奴隸社會
黃河下游海岱地區文化則自成系列,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山東龍山文化一脈相承。有人說依舊是仰韶文化的支系,有人則說是南方良渚文化的影響,因為陶器和玉器的製作都有良渚文化的特色,更有人說,大汶口文化和山東龍山文化是獨立的文化中心中的一個。
無論學者怎樣指點古代的文化遺存,那些無聲的文物都在為我們說明,在古代,那浩浩蕩蕩的黃河全流域的岸邊、階地活躍著我們先祖的身影,根據我國古史傳說時代有關文獻的研究,結合考古學文化推定,仰韶文化,中原龍山文化和陝西龍山文化,可以看作是華夏諸族的文化遺存,而大汶口——山東龍山文化則是屬於東夷諸族的遺存。

歷史傳說

華夏諸族中最強有力的兩個氏族便是黃帝與炎帝,而東夷諸族太、少、蚩尤是強大的中堅。炎帝發祥於陝西岐山之東的姜水河畔,部落沿渭水東下進入河南與東南部而達于山東,
黃帝長於姬水之濱,由陝西北部率部達於河北涿鹿一帶。東夷諸族處於黃河下游海岱地區,山東、豫東、豫南、皖中地區都是他們的活動範圍。進入山東的炎帝與蚩尤部族發生戰爭,戰敗的炎帝求助於黃帝,黃炎兩個部族結合起來,在涿鹿擺開了戰場,同蚩尤廝殺。當時蚩尤部族已經掌握了較高的冶銅技術,其文化當在黃炎部族之前,這一場古史傳說時期的“涿鹿之戰”直殺得天昏地暗。黃炎部落終於殺死了蚩尤,其部族一部分融入華夏,一部分南撤成為今日的南方諸族,另一部分則渡海而去。 其實,這場戰爭是中華文明初始期的各地域、各支系文化的一及大衝撞、大融合,在古代沒有信息傳播媒介的情況下,遷徙爭戰,都是文化交融的手段。正是這場戰爭,使得黃河流域中下游的兩種文化合而為一,甚至長江流域的良渚文化也融進中原文化之中,使這匯多種文化精華而成的中原文化成為中華早期文明的中心。很難說比中原龍山文化水平更高的山東龍山文化的冶銅術,乃至早期的符號文字不對中原文化產生深遠的影響。中原文化最終成為夏商青銅文化為代表的早期文明的核心,正是由於他融多種文化先進因素於一爐。因此,黃帝、炎帝、蚩尤都應當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而給予永恆的崇敬。
黃河的古代文化遺存幾乎遍及整個流域黃河的古代文化遺存幾乎遍及整個流域
公元前2000多年前,黃帝族後裔的一支:夏後氏崛起,在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和私有制產生的基礎上,一次巨大的災難,讓我們的民族在中原地區進入了文明時代。一場仿佛由天而降的洪災遍及中原,夏禹治水成功的故事成為中華民族永不湮滅的傳說,藉助這次治水的成就,夏部落最後一位經原始社會推舉而出的部落聯盟領袖禹,開始向建立第一個中國奴隸制社會夏王朝的歷史進程前行。禹的威望和夏族較其他氏族先進的生產力都使禹成為事實上的各族首領。對那些阻礙夏族發展的勢力如三苗,共工、禹都舉兵征伐。再也沒有什麼力量可以阻止他的腳步,世襲製取代“禪讓制”,階級文明社會取代原始文明社會的鑰匙就在他的手中,他正在揭開中華文明嶄新的一頁。那一年,據說在公元前21世紀,據今4000多年,這個歷史性的轉變就發生在河南。

歷史

安陽在河南之北,位於晉、冀、魯、豫交會處,是中國七朝古都,中華第一都。中國的原始文明社會,是由許多血緣氏族部落組成的部落聯盟,各部落的首領組成類似議事會的組織,民主推選出一位共同的領袖。他死後,根據他生前的提議,再民主推選新的領袖,這便是史籍頗為稱道的“禪讓制”。堯、舜、禹,都是被這樣推選出的賢主。然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特別是夏族部落耒耜的普通使用,水利設施的興修,原始天文曆法《夏小正》的制定和實行,都大大地促進了農業的發展。私有制理所當然地發展起來,呼喚著新的社會制度。而冶銅業的初步形成,更為新的文明社會的到來鋪下了物質的地基。

銅器的出現和使用

銅器的出現和使用是人類史上有決定意義的大事之一,有了銅器,人類才真正進入了文明的殿堂。中國夏商青銅文化就是早期文明的代表,這些鏽蝕斑駁的銅器,穿越4000多年的風雲向後人展示遠古的榮光。大禹(即“偉大的禹”)是歷史轉折期的關鍵人物,他起初並沒有把首領的位置傳給自己的兒子啟,而是沿襲舊制,擬將身後首領的座席禪讓給東夷集團的伯益,但是,時遷事移,舊的禪讓制已經不能適應新的政治經濟情況,他死後諸部族的上層集團紛紛“去益而朝啟”,擁戴啟為領袖,於是啟便取代伯益,自立為王,正式建立了夏王朝。自啟至夏最後一個君王桀,共傳13世,16王,大約存在了500年左右(有學者以禹為夏朝首位君王,若此則夏為14世、17王)。啟之為王也並不和平順利,先是伯益率東夷部隊攻啟,被夏啟擊。接著又與有扈氏爭戰,大敗有扈氏於“甘”。夏啟站穩了腳跟,便在鈞台(今河南陽翟)大會諸侯,才獲得了“諸侯”正式的承認。一個新的社會制度的誕生總是脫胎於同舊勢力的爭戰。中國第一個國家政權的出世,便證明了這個歷史的法則。夏的都城在哪裡,傳說紛紜:有說在陽城即今河南登封境內,又說夏的第14位帝王,十代孫帝廑時,又遷都西河。夏朝之初,國家尚屬雛型,有過幾十年的動亂,夏啟平弭動鞏固了自己的統治,使文明的演進術未曾逆轉。夏設“百官”,有牧正、庖正等官職,又打破了血緣關係,將全國劃為九州,進行管理,頒布法律,建立軍隊,河南二里頭文化的發掘證實夏王朝的農業和手工業都有很高的水平。夏桀,荒淫無道,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殘暴的君王。在黃河下游崛起的商族在湯的率領下,推翻了夏的統治,把古代社會的文明推向一個新的高峰。
皮筏子--黃河文明的活化石皮筏子--黃河文明的活化石

古老的部落

商族是黃河下游古老的部落,以鳥為圖騰,始祖為契,曾是輔佐大禹治水的功臣。他的後人湯成為商族壯大興盛的領袖。商湯率戰車70乘,步率5000,西進伐桀。大敗夏軍於鳴條,占領了夏都,在亳地“踐天子位”。亳,在今河南內黃縣境內,位於安陽東南一隅,商朝中宗太戊時,正式建都於此。時間大約是公元前1621年。三代商王,在此經營86年。公元前14世紀商王盤庚遷都於殷,即今安陽西北小屯村。這次遷都,將商王朝劃分為前後(商、殷)兩個時期,遷殷之後,商王朝的政治、經濟都出現了新的面貌。安陽真是個奇妙的地方,考古發掘出的文化遺存,讓我們構想出昔日此地的輝煌。

安陽市文化遺址

安陽市北部的後崗,發掘出層次分明的三層文化遺址,最下層的是距今六千多年前的仰韶彩陶文化,中層是距今四、五千年的龍山黑陶文化,上層則是距今三千年的小屯白陶文化,將歷
來爭論不休的這三個文化孰先孰後的難題化解開來。而1928年對安陽小屯殷文化遺地的發掘,更有了震驚世界的發現。那些青銅器、玉器、牙雕骨器和貝幣,向人們展示了三千年前一座繁華的古城,她的文明程度在當時應為世界之冠。甲骨文的發現,更讓這繁華成為有文字史可證的往昔的真實。於是一幕幕歷史的活劇在安陽這片沃土上漸次向我們展開。我們可以想像盤庚遷都的堅毅;武丁三年不語,一鳴驚人,促成商朝中興的偉業;武丁之子祖庚為祭祀母親而鑄就的“司母戊大方鼎”,那烏亮的光澤永久地閃現著古代先民智慧與技巧的靈氣;武丁的妻子婦好率千軍征萬里,馳騁沙場,開拓疆土。那鬱鬱蔥蔥的麥田裡好像依舊迴蕩著她的馬蹄聲。當年那些用龜甲占卜的貞人,不會想到他們給後人留下了怎樣的自豪;那些曾在這裡發號施令的十二代商王或許曾朦朧地意識到他們的名字會影響到後世,所以都在此修建了當時頗為龐大的陵墓。但真正永久地活在後人口裡、手中的是“商人”的稱號。由於商殷交換業頗為發達,甚至可能已經有了最早的金屬貝幣用於流通,所以,周滅商後保留了殷人的交換業特長,凡專門從事交換業的人就稱之為“商人”有學者認為“商人”、“商品”、“商店”等概念,就是從殷商遺民從事交換業而來,流傳至今。
千年魯錦見證黃河文明千年魯錦見證黃河文明

殷商

殷商的曆法也頗發達,天干、地支,六十甲子,一年12個月,閏年13個月的曆法就起於商殷,還有編制整齊的多聲部樂隊,演奏優美的音樂,可惜,我們已經無法聆聽到了。不過,在河南舞陽的賈湖地區,出土了早於殷商5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的骨笛,(距今8500-7600年,其年代早於仰韶文化)其中一支有7個孔和一個調音孔,用現代手段測量結果,該笛競能吹奏以C為宮(即1C調)的七聲古音階(1234567i)或以G為宮(1G調)的七聲新音階(1234567i),用它演奏河北民歌《小白菜》,音質音色都頗為動聽,由此可以想像,殷時的樂器能奏出怎樣美妙的樂曲。舞陽賈湖地區真是我們的寶地,它還捧出了契刻文字,正是殷商甲骨文的前身,將中國文明史上推 至距今7000至8000年,真是功德無量。殷商傳至紂,又在沫邑(今河南洪縣)建陪都,朝朝歌舞、夜夜恣意,於是沫邑又更名為朝歌。於今,酒池肉林之遺址,殺害忠良比干的摘心台舊跡及紂王自焚的鹿台舊地猶在陽光下細數他的罪惡。周滅商,殷都夷為平地,加上洪水湮沒,300年王城蕩然無存。往昔的樓閣殿闕坍圯散落,笙歌艷舞化為雲煙,文物起於地下,興盛埋進廢墟。安陽小屯村稱之為“殷墟”倒也名符其實。

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時,安陽幾經變遷,秦始皇十一年(公元前236年)大將王翦重修安陽城牆,今日的安陽正始於那時,距今也有2200多年的歷史了。此後,項羽曾在此大敗秦將章邯訂立城上之盟;曹魏建都鄴城,即今距安陽北去45里的鄴鎮。著名的西門豹曾為此地之令,而曹操父子(曹丕曹植)在此地又成為文壇主將,經營起史稱“建安文學”的文學集團讓鄴城——安陽,又以獨有的文學之光閃耀在中國歷史上。魏晉之後,安陽地區、鄴城先後是五朝都城,以後地位漸漸衰敗。七朝舊都仿佛在歷史上睡去了。直至宋朝,安陽又再度輝煌,不過,是以著名的洹河流域瓷窯的發展為標誌。宋瓷那柔潤晶瑩的光澤,穿透近千年的風塵,幽幽發亮,成為今天的至寶。安陽地區人傑輩出,代有俊雄,戰國時諸子之一的鬼谷子(王蟬)在此辦學。韓琦岳飛是安陽的驕傲,神醫扁鵲雖不是此地人(扁鵲是河北保定任丘縣人)卻將自己的身體埋藏在安陽湯陰縣伏道村南,成為安陽的光榮之一。隋末唐初,義軍蜂起,安陽滑縣瓦崗寨成為義軍中心之一,一部《隋唐演義》在評書藝人的口中將義軍和安陽的名字傳布於街頭巷尾。而竊國大盜袁世凱在皇帝夢破滅後,也葬於洹上在安陽留下了他的墳墓——袁林,給安陽添上塊恥辱的傷疤。於今,安陽古蹟遍地,寺觀多多,猶如蒼勁的大樹挺立在豫北大地。或許是她負載的歷史太久太厚,以至於今日的安陽不得不面臨一個沉重的話題:怎樣讓古代文明的光芒融進今日的燦爛星光之中,再造一次更新的輝煌。

特點

黃河文明與世界其它文明特點非常大,因為黃河流域地區自然條件惡劣,黃河不定期泛濫給生活在當地的人民帶來深重德災難。再加上黃河流域地區氣候變化大,冬冷夏熱,冬季降雪線可以推至長江流域,而同緯度地球上其它地區基本是熱帶,當地人民基本沒有冬天的概念;相反,夏季炎熱的氣候可以使水稻在黑龍江三江平原一帶生長,而同緯度地球上其它地區就連玉米都不能生長。黃河不定期改道,使得人們無法用黃河水進行灌溉,只能種植不需要水灌溉的粟(小米),因此黃河文明的古代農作物文化就是粟文化。
黃河流域的古代先民從早期與大自然的鬥爭經驗中就已察覺到,如果想在如此惡劣的自然條件下生存下去,必須只能靠自己。雖然早期黃河流域先民也有原始宗教,也祭祀神靈,但和其它文明所不同的是,黃河流域先民祭祀神靈不是為了感恩神靈,而是為了預測凶吉,以便依靠自己“驅凶避吉”。從出土的商朝甲骨文可以看出,大量的甲骨文都是商王“驅凶避吉”的結果。
所以黃河文明與世界其它文明最大的特點,就是世俗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