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
車同軌:全國車轍闊狹相同。統一文字,統一車轍。比喻國家統一。古時候都是土路,車輪反覆碾壓之後會形成與車輪寬度相同的兩條硬地車道。
馬車長途運輸的時候,讓車輪一直在放在硬地車道上,行走平穩,能夠顯著減少畜力消耗和車軸磨損,就如同現代車輛走在柏油馬路上一樣。秦朝制定車同軌法令,能夠使全國各地的道路在幾年之內壓成寬度一樣的硬地車道,不僅能夠減少商品和旅客運輸過程的成本,而且有利於帝國軍隊有能力帶著物資快速到全國任何郡縣。所以,車同軌是秦國統一的重要戰略舉措。
出處
記載
最早出現“車同軌”記載的是中庸,原文如下:
子曰: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者也。
非天子不
議禮,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車同軌,
書同文,
行同倫。雖有其位,苟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苟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
子曰:吾說夏禮,杞不足徵也。吾學殷禮,有宋存焉。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
從原文的內容看,從周朝建立,統一的國家形成的時候,文字、車的軌距、道德規範統一已經成為國家政策。經過春秋戰國的分裂和混戰,各國在各自地域獨立發展的時候,或多或少的偏離了周朝訂立的各項制度,也即所謂“禮崩樂壞”。孔子及其創立的儒家,核心思想就是認為各種社會問題的產生源自人們對周朝制度——周禮——的偏離,只有人人努力致力於復興周禮,君臣父子各按周公制定的周禮行事和生活,一切問題自可迎刃而解。
秦王朝建立之後,“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種種措施都在客觀上促進了原
七國在實質上的融合和統一,對於中華文明的形成和發展的功績無可比擬。
詳述
令拆除這些關塞、堡壘,並從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起,陸續修建了以鹹陽為中心的三條
馳道:一條向東直通過去的燕、齊地區;一條向南直達吳、楚地區;還有一條是為了加強對匈奴的防禦修築的,從鹹陽直達九原的直道,全長1800餘里。馳道寬50步,車軌寬6尺。道旁每隔三丈栽樹一株。中間為皇帝御道,用明顯標誌標出,一般人不得行走。此外,還在今雲南、貴州地區修
五尺道 ,在今湖南、江西、廣東、廣西之間修築攀越
五嶺的 新道.通過拆除壁壘、修建馳道,形成了以鹹陽為中心的四通八達的交通網,把全國各地聯繫在一起,使我國今日長城以南、以西的地區,除青海、新疆之外,都包括在這龐大的交通網路內,便利了交通往來,有利於促進經濟的交流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