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
史記·夏本紀》
記載:
“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
顓頊,顓頊之父曰
昌意,昌意之父曰
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
”可見禹之前的世系傳承為:黃帝——昌意——顓頊——鯀——禹
《史記·夏本紀》最後又記載:“太史公曰:禹為姒姓,其後分封,用國為姓,故有夏後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戈氏。”
按照以上記載,夏後氏之開基始祖為禹,姒姓,屬於以國為氏。史書中把禹作為夏代的第一位君主,故常稱為夏禹。《史記》中夏禹之後夏後氏的世系傳承為:禹——啟——太康(失國,后羿篡位)——仲康——相——少康——予 ——槐——芒——泄——不降——扃——厪——孔甲——皋——發——履癸(桀)
《竹書紀年》中夏禹之後夏後氏的世系傳承為: 禹——啟——太康(失國,后羿篡位)——少康——予(伯杼)——芬(發)——荒(芒)——泄——不降——扃——胤甲——昊——發(敬,惠)——桀
鯀曾生鯀祖。鯀祖生鯀父。鯀父生鯀。鯀生
禹,即
姒文命。禹生
姒啟。
姒啟生五子:
姒太康、姒元康、姒伯康、姒
仲康、姒
武觀。仲康生相。相生少康。少康生杼(也作
予)。杼生
槐。槐生芒。芒生泄。泄生
不降、扃。不降生
孔甲。孔甲生
皋。皋生髮。發生
桀。扃生廑。
歷史
漢朝上承東周,而夏商周三代在傳承方面環環相扣,因此從史料繼承的角度來說,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所著的夏朝世系是具有其合理性的。西周中期(周孝王、周夷王前後)青銅器“遂公盨”上面鑄有銘文98字,銘文記述“禹”是夏王朝的開國之君及大禹躬親率眾治洪水、大禹對民眾布施仁政、德政的教誨等。遂公盨銘文中前後6處出現“德”,如要求民眾要“齊明中正”,重視對祖先和神靈的祭祀。君主及官吏要有德於民,顧念天下黎民百姓,只有這樣,百姓才能“好其德”,國家才能長治久安。這不僅是“周人尚德”的實證,還表明2900多年前人們就廣泛傳頌大禹的功績。在秦人先祖秦公故里(天水市秦嶺鎮斜坡村),西南有秦公廟山,是秦人祖祠所在地,曾出土秦公簋,銘文曰“丕顯朕皇祖受天命,鼎宅禹跡,十又二公....."叔夷鎛及鐘銘文記述了成湯伐夏及鹹有九州,處禹之都”。魏王墓室出土的竹簡《竹書紀年》詳細、清晰記載了夏朝君主世系。戰國竹簡《清華簡》中如《尚書》散佚篇《厚父》詳細記錄了夏朝君主後桀亡國之事及夏朝“三後(大禹、夏後啟、夏後孔甲)”。《山海經》也詳細記載了夏朝的諸多人與事,如大禹、皋陶、大禹之子啟、伯益等。
祖先
昌意,是
黃帝和
嫘祖的兒子,
顓頊的父親。據《
史記》載:“黃帝居
軒轅之丘,而娶西陵氏之女,是為
嫘祖。嫘祖為黃帝
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
玄囂,是為
青陽,青陽降居
江水;其二曰
昌意,降居若水。”《山海經》記載黃帝後裔分為五系,昌意為最大的一系,其子顓頊是一位賢明且子孫繁盛的帝王。
顓頊,中國
上古部落聯盟首領,“
五帝”之一,姬姓,號高陽氏,
黃帝之孫,
昌意之子。顓頊生子
窮蟬是
虞舜的
天祖。後來的
夏朝王族(姒姓十二支氏族,夏後氏為首)、諸侯國
楚國貴族都成了他的子孫。
鯀 ,姓
姒,字
熙,帝
顓頊之子。鯀是
大禹的父親,有崇部落的首領,曾經治理洪水長達九年,救萬民於水火之中,勞苦功高。
鯀禹治水是中國最著名的
洪水神話。因為鯀禹父子二人率領眾人治理洪水為人民謀福利,所以在中國幾千年中夏鯀、大禹父子二人一直被世人所敬仰與歌頌。鯀是一位治水英雄,早在夏朝,鯀就被隆重祭祀。如《國語·魯語上》記載:“有虞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堯而宗舜。夏後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鯀而宗禹”。《禮記·祭法》“ 祭法:有虞氏禘黃帝而郊嚳,祖顓頊而宗堯;夏後氏亦禘黃帝而郊鯀,祖顓頊而宗禹......夫聖王之制祭祀也,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御大菑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
夏朝君主
禹,姓姒,夏後氏,名文命,字(高)密。史稱大禹、禹神、帝禹、夏禹、禹王,為夏後氏首領、夏朝開國君王,是一位賢聖(道德與才智極高)帝王。大禹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歷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劃定中國版圖為九州。後人稱他為大禹。禹死後安葬於會稽山上(今浙江紹興),仍存禹廟、
禹陵、
禹祠。從
夏啟開始
歷代帝王大都來禹陵祭祀他。
夏禹是為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的偉大歷史人物。他的重大功績不僅在於治理洪水,發展國家生產,使人民安居樂業,更重要的是結束中國原始社會部落聯盟的社會組織形態,創造了“國家”這一新型的社會政治形態。夏禹完成了國家的建立,用階級代替原始社會,以文明社會代替野蠻社會,推動了中國帝王歷史沿革發展。孔子非常敬仰大禹並給予大禹極高的評價:“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
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墨子也稱道大禹說:“禹親自操蠹耜而九雜天下之川,股無、脛無毛、沐甚雨、櫛疾風。”《荀子·成相篇》雲:“禹傅土,平天下,躬親為民行勞苦。”《尚書·大禹謨》稱頌大禹
惟精惟一,
允執厥中。《魯頌·宮》說后稷“俾民稼穡”是“纘禹之緒”。《商頌·殷武》稱成湯是“設都於禹之跡”。《尚書·呂刑》以禹為夏朝最偉大的“三後”之一。戰國時代諸子,不論儒、道、墨、法學派的著述中,都以大禹為“三代”(夏商周)聖王的第一人。《孟子·滕文公》稱:“禹抑鴻水而天下平”;《荀子·成相》篇云:“禹有功,抑下鴻,避除水患逐共工”;《莊子》謂禹為大聖;《墨子》則屢稱禹為“三代之聖王”;韓非子稱禹為聖王。《淮南子》和《史記》等書也多次對大禹讚不絕口,古代對於明王大哲,誦其功德,常於名字上冠以“大”或“神聖”,所以禹也被稱為大禹、神禹、帝禹、夏禹、禹王。
啟,姓姒,又名夏啟,夏後氏,大禹的兒子。大禹駕崩後,啟即位為天子,即位後擊敗有扈氏的反叛, 鞏固了政權,首次確立了王朝世襲制度。
太康,夏啟的兒子,繼啟為王。他生活荒淫,朝政鬆弛。在他外出打獵時,有窮氏首領后羿乘機入侵,自己作了君長,史稱“太康失國”。
仲康,太康的弟弟。即位後無力恢復夏的天下,這時后羿被他的親信寒浞殺死。
相,仲康的兒子。即位28年後,諸侯國寒國寒浞反叛夏朝並攻打姒相,姒相被寒浞之子澆所殺。
少康,相的遺腹子。少康攻打寒浞並斬盡殺絕寒浞一族,寒浞絕嗣。夏後少康是夏朝很有作為的一位明君,史稱“少康中興”。
杼,少康的兒子。曾參加父親領導的恢復夏朝的戰爭,並立下許多戰功。他發明了甲和矛,並大舉征伐東夷,取得勝利。
槐,杼的兒子。槐在位44年,期間先後征服
九夷、即畎夷、於夷、方夷、黃夷、
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等,夏朝國力強盛,國土廣大,威名遠揚。
芒,槐的兒子。他在位時,開始了延續數千年的沉祭(即將祭物沉入黃河企求河神的庇護)。
泄,芒的兒子,他在位時,賜封九夷各部諸侯爵位。
不降,泄的兒子。在位59年後,讓位與其弟扃。
扃,不降的弟弟。
廑,扃的兒子。
孔甲,不降的兒子。孔甲被周武王時期,周王室重典《尚書》之《厚父》篇尊稱為夏朝“三後”(大禹、夏後啟、夏後孔甲)之一。
皋,孔甲的兒子。
發,皋的兒子。
桀,一名癸、履癸,發的兒子。因為夏王桀內政不修、酗酒(古代青銅器含重金屬,常飲酒會引起重金屬中毒)、軍事實力不如商湯,又時逢夏都斟鄩(今洛陽二里頭遺址)地區連年大旱,終至公元前16世紀,在今洛陽二里頭遺址發生商湯伐夏後癸、商代夏的改朝換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