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溱水、洧水自西北而來,於盆地中切割一凸起的高台地,即是軒轅丘,其中心區在今
黃帝故里景區一帶。歷代史書和辭書記述軒轅丘是古地名,在今河南省
新鄭市,為遠古先民聚落地。
典籍記載
晉皇甫謐《帝王世紀》說:“(
黃帝)受國於有熊,居軒轅之丘,故因以為名,又以為號。”
《大明一統志·古蹟》:“軒轅丘,在
新鄭縣境,古有熊氏之國,軒轅黃帝生於此故名。”
(台灣)林尹、高明《中文大辭典》說:“軒轅丘,地名,在河南新鄭縣。”以上說明,黃帝是因居住和生於新鄭軒轅丘得名。此說符合遠古時代部族名、人名、國名因地名而得名的規律。
然而有史說黃帝是因發明物事而得名。《史記·集解》引
張晏說:“(黃帝)作軒冕之服,故謂之軒轅。”《冊府元龜·帝系》亦說:“黃帝名曰軒轅……又雲作軒冕之服,故謂之軒轅。”《楚辭·遠遊》中說:“軒轅不可攀援兮。”
注說:“軒轅,
黃帝號也,始作車服,天下號為軒轅氏也。”這是說黃帝是為軒轅車製作冠冕服等,而稱軒轅。而《釋名》則說:“黃帝造車,故號軒轅氏。”這是說,黃帝發明了軒轅車而名軒轅。此說實屬謬誤。黃帝發明很多東西,決不會因發明某一件工具就改名為軒轅,況且軒車和
軒服並不是黃帝時最主要的發明,其發明人也不是黃帝,而是
奚仲、邑夷,《世本》說“
奚仲造車”,《事物紀原》說“帝令邑夷造車便民”。說黃帝是因發明車或車服而得名軒轅,不符合遠古人因地名得名的規律。
歷史上最早記述黃帝居軒轅丘的是戰國《世本》,說:“黃帝居軒轅之丘,娶於西陵氏之子,產青陽及昌意。”漢代
戴德《大戴禮記·帝系》、
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從此說:“
黃帝居軒轅之丘。”但軒轅丘在何地,史書記載不明。到晉代,
皇甫謐《帝王世紀》說明了軒轅丘的地望,說:“(黃帝)受國於有熊,居軒轅之丘,故因以為名,又以為號。有熊,即今河南新鄭是也。”說軒轅丘在有熊國,即今河南新鄭縣。其後,宋代
羅泌《路史》、張君房《雲笈七籤》、
劉恕《通鑑外紀》和無名氏之作《軒轅黃帝傳》等皆從其說:“黃帝居軒轅之丘。”古代很多史書將“居”作“生”,戰國《世本》、漢《史記·五帝本紀》等說:“黃帝居軒轅之丘。”實為軒轅黃帝的出生地、常居地。到了明代,《大明一統志》說:“軒轅丘,在
新鄭縣境,古有熊氏之國,軒轅黃帝生於此故名。”許多史學家都確認黃帝生於新鄭縣的軒轅丘,著名歷史地理學家陸應陽的《廣輿記》是一部全性的地理志,說:“軒轅丘新鄭,黃帝生於此故名。”將“軒轅丘”說成是“新鄭”,成了“新鄭”的別名;大史學家王世貞的《御批綱鑑會纂》關於
黃帝的出生地記述更為詳細明確,說:“黃帝母曰附寶,之祁野,見
大電繞北斗樞星,感而懷孕,二十四月而生帝於軒轅之丘,因名軒轅。軒轅丘在
開封府新鄭縣境。”明代史書皆從此說。清代最的史書之一是清雍正三年
蔣廷錫《(欽定)古今圖書集成》,說:“軒轅丘在新鄭縣,黃帝生於此故名。”尤其是大學士傅恆、
劉統勛、
尹繼善,協辦大學士尚書
阿里袞、劉倫,戶部尚書
于敏中,刑部尚書
舒赫德等著《御批歷代通鑑輯覽》和大史學家吳乘權《綱鑑易知錄》等皆說:
黃帝生於軒轅丘,軒轅丘在今新鄭縣。
歷代史書說軒轅丘在新鄭縣,但在新鄭縣的什麼地方?最早說明軒轅丘在新鄭具體地方的是明初
曹學佺的《天下名勝志》:“新鄭縣城內有軒轅丘。”清乾隆二十九年黃帝故里《重修大殿記》碑記述,說:“古傳,鄭邑為軒轅氏舊墟,行在北有軒轅丘遺蹟,乃當年故址。”說軒轅丘就在今黃帝故里景區之內。清乾隆四十一年《新鄭縣誌·星野考》也說:“新鄭縣城內有軒轅丘。”清乾隆四十七年黃帝故里附近《重修玉帝殿記》碑刻說:“吾邑固黃帝之墟也。”陝西大學教授
柏明《軒轅黃帝傳》引
皇甫謐《帝王世紀》說:“(黃帝)受國於有熊,居軒轅之丘。是則軒轅丘當在今河南新鄭縣境內。”當代著名歷史學家李學勤為劉文學的《黃帝故里文獻錄》作《序》說:“由此足見,黃帝生於軒轅之丘,所居在
新鄭,其說淵源有自,鑿然可據。”1990年,全國政協副主席屈武題有“軒轅丘”碑。自漢代在軒轅丘前建有“
軒轅故里祠”,今建設成為黃帝故里景區。
黃帝與軒轅之丘
戰國,《世本·卷一帝系篇》:“
黃帝居軒轅之丘,娶於西陵氏之子,謂之嫘祖,產青陽及昌意。”
漢,司馬遷《
史記·五帝本紀》:“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集解》:“
皇甫謐曰:‘受國於有熊,居軒轅之丘,故因以名,又以為號。’”
漢,
戴德《大戴禮記》:“黃帝居軒轅之丘,娶於西陵氏之子,謂之嫘祖氏,產青陽及昌意。青陽
降居泜水(按:《史記》竹江水),昌意降居若水。”(卷七)
晉,皇甫謐《帝王世紀》:“黃帝有熊氏,
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寶,其先即
炎帝,母家有氏之女,世於少典氏婚,故《國語》兼稱焉。……(
黃帝)受國於有熊,居軒轅之丘,故因以為名,又以為號。……有熊,今河南
新鄭是也。”
晉,王嘉《拾遺記》:“軒轅皇帝,軒轅出自有熊之國。母曰昊樞,以戊巳之日生,故以
土德稱王也。時有黃星之祥。考定曆紀,始造書契,
服冕垂衣,故有袞龍之頌。變乘桴以造舟楫,水物為之祥踴,滄海為之
恬波……”(卷一)
宋,《太平御覽·皇王部》:“黃帝軒轅氏,《史記》曰:‘黃帝者
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居軒轅之丘。’……《帝王世紀》云:‘黃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有聖德,受國於有熊,居軒轅之丘,故因以為名,又以為號。’”
宋,
王欽若《冊府元龜·帝系》:“
黃帝軒轅氏,少典之子,有熊國君少典之子,姓公孫。一雲姬姓。母曰附寶,居軒轅之丘,因以為名。一雲有軒冕之服,故天下號曰軒轅氏。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一號
帝鴻氏,亦曰
歸藏氏。在位百年,年百一十歲,或雲壽三百歲。”又:“黃帝名曰軒轅,蓋受國於有熊,居軒轅之丘,因以為名,又以為號。又雲作軒冕之服,故謂之軒轅。”(卷二)
宋,
劉恕《通鑑外紀》:“有熊氏,原注
皇甫謐曰:‘
新鄭,古有熊國,黃帝之所都,受國於有熊,居軒轅之丘,故因以為名,又以為號。’”(卷一)
明,天順五年李賢《大明一統志·古蹟》:“軒轅丘,在新鄭縣境,古有熊氏之國,軒轅黃帝生於此故名。”(卷二十六,第18頁)
明,成化年間《河南總志·古蹟》:“軒轅丘,在新鄭縣境,古有熊氏之國,軒轅
黃帝生於此故名。”(卷四,第17頁)
明,
曹學佺《天下名勝志》:“新鄭縣城內有軒轅丘。”
明,嘉靖三十四年間《河南通志·古蹟》:“軒轅丘,在新鄭縣境,古有熊氏之國,軒轅黃帝生於此故名。”(卷二十一)
明,王世貞《御批王鳳洲綱鑑會纂》:“黃帝有熊氏,《白虎通》曰:‘黃者中和之色,自然之性,
萬世不易。黃帝始作制度,得其中和,萬世常存,故稱黃帝也。’姓公孫,諱軒轅,有熊國君之子也。黃帝母曰附寶,之祁野,見大電繞北斗樞星,感而懷孕,二十四月而生帝於軒轅之丘,因名軒轅。軒轅丘在
開封府新鄭縣境。帝生而神靈,
日角龍顏,有景雲之象焉。弱而能言,幼而
徇齊。徇,疾也,齊,速也,言聖德幼而疾速也。長而敦敏,成,成人也而聰明。國於有熊,地名,今河南新鄭縣,故號有熊氏,長於
姬水,故又以姬為姓。”(卷一)
明,
袁了凡、趙田《御批歷代資治綱鑑》:“
黃帝有熊氏,按《白虎通》云:‘黃者中和之色,自然之性,
萬世不易。黃帝始作制度,得其中和,萬世常存,故稱黃帝也。’姓公孫,名軒轅,有熊國君之子。按,黃帝母曰附寶,之郊野,見
大電繞北斗樞星,感而有孕,二十四月而生帝於軒轅之丘,因名軒轅。軒轅丘在開封府新鄭縣境。帝生而神靈,日角龍顏,有景雲之象。弱而能言,幼而徇齊。徇,疾也,齊,速也,言聖德幼而疾速也。長而敦敏,成而聰明,成,成人也。國於有熊。有熊,地名,今河南
新鄭是也,故號有熊氏,長於
姬水,又以姬為姓。”(卷一)
明,
顧錫疇《綱鑑正史約》:“黃帝有熊氏,初
神農氏母弟世嗣
少典氏為諸侯。少典國君之妃曰附寶者,感電光繞斗而有娠,生帝於軒轅之丘,因名軒轅。姓公孫,國於有熊,故號有熊氏,長於姬水,故又以姬為姓。時神農氏衰,諸侯相
侵伐,軒轅修德治兵,擒殺
蚩尤於涿鹿,諸侯鹹推軒轅為天子,以土德王,故曰
黃帝,在位一百年。軒轅丘在開封府新鄭縣境,今新鄭縣即有熊氏之國。”(卷一)
明,袁黃《新刊通鑑輯要》:“黃帝有熊氏,《索隱》曰:‘按,有土德之瑞,土色黃,故稱黃帝。’姓公孫,諱軒轅,有熊國君之子也。初
神農氏母弟世嗣
少典氏為諸侯。帝
榆罔之世,少典國君之妃曰附寶者,感電光繞斗而有娠,生帝於軒轅之丘,因名軒轅。一統志雲,軒轅丘在開封府
新鄭縣境,古有熊氏之國。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
徇齊,徇,疾也,齊,速也。長而敦敏,成而聰明。國於有熊,故號有熊氏。長於
姬水,故又以姬為姓。”(卷一)
明,陸應陽《廣輿記》:“軒轅丘新鄭,古有熊氏之國,
黃帝生此因名。”
明,
王鳳洲、
袁了凡《綱鑑合編》:“黃帝有熊氏,姓公孫,名軒轅,有熊國君之子也。按,黃帝母曰附寶,之神野,見
大電繞北斗樞星,感而懷孕,二十四月而生帝於軒轅之丘,因名軒轅。軒轅丘在開封府新鄭縣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
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國於有熊,有熊,地名,今河南
新鄭是也,故號有熊氏。”(卷一)
明,李兆《讀史匯說》:“黃帝有熊氏,姓公孫,諱軒轅,有熊國君。《外紀》曰:‘初
神農氏母弟世嗣
少典為諸侯,帝
榆罔之世,少典國君之妃曰附寶,生帝於軒轅之丘,在開封府新鄭縣境,因名軒轅。姓公孫,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狥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國於有熊,故號有熊氏,長於
姬水,又以姬為姓。’”
清,順治十六年《新鄭縣誌·地理志·古蹟》:“軒轅丘,在縣境,
黃帝生於斯。”(第22頁)又,《新鄭縣誌·古聖》:“黃帝有熊氏,姓公孫,名曰軒轅,有熊國君
少典之子也。
皇甫謐曰:‘有熊國,今河南新鄭是也。’其母附寶,感電光繞丁而娠,生帝於軒轅丘,因名之。”(卷三,第15頁)
清,順治十七年
賈漢復等《河南通志·古蹟》:“軒轅丘,在新鄭縣境,古有熊氏之國,軒轅黃帝居此故名。”(卷二十,第9頁)
清,康熙三十二年《新鄭縣誌·人物·古聖》:“
黃帝有熊氏,姓公孫,名軒轅,有熊國君少典之子也。其母附寶感電光繞北斗而有娠,生帝於軒轅丘,因名之。”(第306頁)
清,康熙三十四年《開封府志》:“黃帝者,有熊國君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其母附寶,感電光繞北斗而有妊,生帝於軒轅之丘,因名軒轅。軒轅丘在開封府新鄭縣。”又《開封府志·古蹟》:“軒轅丘,在新鄭縣境,古為有熊氏之國,黃帝生於此。”(卷十六,第20頁)
清,
蔣廷錫《(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軒轅丘,在新鄭縣境,古有熊氏之國,黃帝生此。”(清雍正三年本,三百八十卷,開封府部)
清,雍正九年《河南通志·古蹟下》:“軒轅丘,在新鄭縣境,古有熊氏國,軒轅黃帝居此故名。”(卷之五十二)
清,乾隆二十九年《大清一統志》:“軒轅丘在新鄭縣西北故城。《史記》:‘黃帝居軒轅之丘。’《後漢書·郡國志·河南尹》:‘新鄭黃帝之所都。’《通典》:‘
新鄭祝融之墟,
黃帝都於有熊亦在此。’”(卷一百五十,第4頁)
清,乾隆三十三年,大學士傅恆、劉統勛、尹繼善,協辦大學士尚書阿里袞、劉倫,戶部尚書于敏中,刑部尚書舒赫德《御批歷代通鑑輯覽》:“黃帝軒轅氏,
少典氏(神農時諸侯)之子,母曰附寶,見電光繞斗感而有孕,生帝於軒轅之丘(在今河南開封府新鄭縣),故曰軒轅氏。姓公孫,長於
姬水,故又以姬為姓。國於有熊(即
新鄭)。杜佑《通典》:‘新鄭祝融之墟,黃帝都於有熊亦在此也,故亦曰有熊氏……’”(卷一)
清,乾隆四十一年《新鄭縣誌·星野考》:“《武陵太守星傳》:軒轅十七星,如龍形有兩角,角有大民,小民。《月令》:季夏盛德在土,其帝
黃帝。高誘曰:黃帝以土德王天下,死托祀於中央之帝。《名勝志》:新鄭縣城內有軒轅丘。”
清,嘉慶重修《大清一統志》:“軒轅丘,在新鄭縣西北故城。《史記》:‘黃帝居軒轅之丘。’《後漢書·郡國志·河南尹》:‘新鄭黃帝之所都。’《通典》:‘新鄭祝融之墟,黃帝都於有熊亦在此也。’”(第9214頁)
清,吳乘權等《綱鑑易知錄》:“
黃帝有熊氏,以土德王。初
神農氏母弟世嗣
少典為諸侯。帝
榆罔之世,少典國君之妃曰附寶者,感電光繞北斗而有娠,生帝於軒轅之丘(在今河南新鄭縣西北),因名軒轅,姓公孫。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
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國於有熊(在今河南新鄭縣西北),故號有熊氏。長於
姬水,故又以姬為姓。”(卷一)
清,郭袁恆《歷代帝都考》:“帝王
應天立極必有建都之所,昔者
庖犧氏生於紀(今陝西
鞏昌府秦州)而為天子都陳(河南
陳州府),神農都陳而別營曲阜(山東
兗州府曲阜縣),黃帝生壽丘(開封府新鄭縣),都涿鹿(順天府涿州),少昊始窮桑(
兗州城北)而遷都曲阜……”(按:郭袁恆認為壽丘在新鄭縣)
清,呂世安輯、蔡東藩校《中華全史演義》:“
少典國君之妃曰附寶者,祈於野,見大電繞北斗樞星,感而懷妊,閱二十四月,乃生軒轅氏。因產於軒轅之丘,名曰軒轅。軒轅丘,在河南省新鄭縣境。”
清,段長基《歷代統紀表》:“
黃帝軒轅氏,代
神農氏而有天下,戮
榆罔於阪鄉泉,誅
蚩尤於涿鹿;命大撓作甲子,命
隸首作數,命伶倫作律呂、作冕旒衣裳,命元妃西陵氏教民蠶。世系,姓公孫氏,因長於姬又以姬為姓。初神農氏母弟世嗣少典氏為諸侯。少典國君之妃曰附寶,生帝於軒轅之丘因名。帝子二十有五人,得姓者十四人。元妃嫘祖生子二人,長玄囂,次昌意。少典國號非人名也。如謂國君之名,
炎帝即少典氏子,
黃帝與炎帝中間相隔八帝凡五百餘年豈有相代而有天下乎?”(卷一)
清,光緒二十八年
田文鏡《河南通志·古蹟》:“軒轅丘,在新鄭縣境,古有熊氏國,軒轅黃帝居此故名。”(卷五十三)
清,陳鐘珂《歷代紀年·五帝紀》:“黃帝有熊氏,姓公孫,因長於
姬水又以姬為姓。初神農氏母弟世嗣少典為諸侯。少典國君之妃曰附寶者,生帝於軒轅之丘,因名軒轅,都涿鹿(今直隸
保全州)。帝以土德王,故曰黃帝,八年初作甲子,在位一百一十年,葬橋山(今陝西
中部縣祭陵)。”(清御鳳閣刊本,第2頁)
清,《新鐫古今帝王統系天下分合圖》:“黃帝有熊氏,神農母弟之後,世嗣
少典為諸侯。姓公孫,生於軒轅丘,名軒轅,長於
姬水,改姓姬,河南開封人,都有熊(今開封府新鄭縣)。
神農氏衰,諸侯相
侵伐,軒轅修德治兵,擒殺
蚩尤於涿鹿,諸侯鹹推為天子。在位百年,年一百十一歲,制文字,制陣法,造律呂,制曆象,制醫書,製衣裳、宮室、器用、舟車、貨幣,劃野分州,立井制畝……”(清文林堂藏本,第1頁)
清,王在鎬《帝王甲子紀》:“
黃帝有熊氏,神農氏母弟世嗣少典為諸侯。帝
榆罔之世,少典國君之妃曰附寶,感電光繞斗而生帝於軒轅之丘,因名軒轅;國於有熊,故號有熊氏,皆在今河南新鄭縣。姓公孫,長於姬水,故又姓姬。年十二即帝位,以土德王,在位百年,葬橋山,在今陝西
中部縣。二年甲子,六十二年甲子。”(鹹豐八年務敏齋刊本,第2頁)
清,
陳詩《竹書紀年集注》:“黃帝軒轅氏,少典產軒轅是為黃帝……元年,帝即位,居有熊。黃帝居軒轅之丘,娶於西陵氏之子,謂之嫘祖氏,產青陽及昌意。青陽
降居泜水,昌意降居若水……”(嘉慶六年本,卷一,第1頁)
清,楊振鎬《繹史》:“《史記》:‘黃帝者,
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帝王世紀》:‘黃帝,少典之子……受國於有熊,居軒轅之丘,故因以為名,又以為號。’《河圖握拒》:‘
黃帝名軒轅,北斗黃神之精,胸文曰黃帝子。’《拾遺記》:‘軒轅出自有熊之國,母曰昊樞,以戊巳之日生,故以
土德稱王也。時有黃星之祥,五行書雲,以戊子日生。’”(光緒甲辰年本,卷五,第1頁)
清,
陳逢衡《竹書紀年集證》:“衡按:《路史》:‘少典娶於有氏,是曰女登,生子二人。一為黃帝之先襲少典氏,一為神農是為炎帝,蓋少典始則其名,繼乃因以為氏,非生黃帝者即此娶有之少典也。《外紀》云:‘初神農氏母弟世嗣少典氏為諸侯。帝
榆罔之代,少典國君之妃曰附寶者,感電光繞斗而有身,生帝於軒轅之丘,因名軒轅。’語最明晰。《晉語》直雲少典娶有氏生黃帝誤矣。……
鄭環曰:‘黃帝,少典之子,生於
新鄭之軒轅丘,非生於兗州之
壽丘也。’嗣為諸侯當居有熊。”(清嘉慶十八年本,卷一,第5~7頁)
清,嘉慶二十二年、民國十三年《密縣誌·建置志》:“七聖廟,在古窯溝,即共迷
襄野之七聖也。《中州雜俎》:‘在
大隗鎮南三里許,古窯溝中,數椽已圯,嘗往尋故址,惟阪礫鳴春流耳。然自新鄭軒轅丘至此四十餘里,即河南走襄城,尚隔五六舍,豈可稱襄城之野?縱真迷乎,未必迷此。’”
清,
林春溥《竹書紀年補正》:“
黃帝軒轅氏,
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元年,帝即位居有熊。《世紀》曰:‘受國於有熊,居軒轅之丘,故因以為名,又以為號。有熊,今河南新鄭是也。’”(卷一)
清,嚴富俊《易知錄摘要類編·國都》:“黃帝有熊氏,母感電光繞斗而有娠,生帝於軒轅之丘,因名軒轅,姓公孫,國於有熊,故號有熊氏。長於
姬水,故又以姬為姓,以土德王,故曰黃帝,在位一百載。有熊,地名,今河南新鄭縣。”(卷一)
清,王儉心《歷代帝王紀年表》:“
黃帝有熊氏,姓公孫。
少典妃附寶,生帝於軒轅之丘,因名軒轅。長於姬水,故又以姬為姓,以
土德代神農氏治天下,故號曰黃帝。國於有熊,故號有熊氏。在位百年,壽一百一十有一歲。子玄囂踐位。”(清道光十八年本,第2頁)
清,萬健安《歷代帝王年表·五帝》:“黃帝軒轅氏,公孫姓,名軒轅,有熊國君之子,因生於軒轅丘故名。代神農氏治天下,都涿鹿,以土德王,作甲子,作算數,造律呂,作衣裳、舟車、宮室、內經,教蠶桑,設
井畝,作鹹池樂,以雲紀官,在位一百十年,崩於荊山之陽,葬於橋山。”(清同治十年潯陽萬氏刊本,第2頁)
清,
蔡方炳《廣輿記增訂·古蹟》:“軒轅丘新鄭,古有熊氏之國,
黃帝生此因名。”
1921年版,
方寶觀、方毅等23名學者編纂《中國人名大辭典》:“黃帝上古帝王,姓公孫,生於軒轅之丘,故曰軒轅氏。國於有熊,故亦曰有熊氏。”(第1236頁)
民國十七年(1928年)《汜水縣誌》(上海世界書局鉛印本):“有熊氏軒轅之丘,黃帝都於軒轅之丘,後名具茨,或曰大隗,即汜水東南之綿亘處新鄭縣,蓋屬有熊氏故土也。”
1931年版,臧勵和等《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軒轅丘,在河南新鄭縣西北。《史記·五帝紀》:‘黃帝居軒轅之丘。’”(第754頁)
1947年,方毅、
傅運森《辭源》(正續編合訂本):“軒轅史稱
黃帝,生於軒轅之丘(在今河南新鄭縣),故曰軒轅氏。”(第1440頁)又曰:“黃帝,古帝名,姓公孫,生於軒轅之丘,故曰軒轅氏。國於有熊,故亦曰有熊氏。”(第1712頁)
1962~1968年版,(台灣)中華文化研究所林尹、高明《中文大辭典》:“黃帝,上古帝號。
少典氏子,姓公孫,長於
姬水,又姓姬。生於軒轅之丘,故曰軒轅氏。國於有熊,故亦曰有熊氏。以土德王,土色黃,故曰黃帝。”又:“軒轅,(1)黃帝號也。《大戴禮記·五帝德》:‘黃帝,少典之子也,曰軒轅。’《史記·五帝紀》:‘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索隱》:‘按皇甫謐雲,居軒轅之丘,因以為名,又以為號。’《史記·司馬相如傳》:‘軒轅之前,遐哉邈乎,其詳不可得聞也。’《漢書·古今人表注》:‘
黃帝作軒冕之服,故謂之軒轅。’《楚辭·遠遊》:‘軒轅不可攀援兮。’(注):‘軒轅,黃帝號也。始作車服,天下號之為軒轅氏也。……’(2)地名,在河南省新鄭縣。《大戴禮記·帝系》:‘黃帝居軒轅之丘,娶於西陵氏之子,謂之嫘祖氏,產青陽及昌意。’”(第三十二冊,334頁)
1980年版,(台灣)楊湯銘《最新世界人名大辭典·中國曆朝帝王紀元表》:“黃帝,上古帝,
少典氏之子,亦曰
地皇氏,
帝鴻氏,
歸藏氏;居軒轅之丘,故曰軒轅氏,國於有熊,故又曰有熊氏。”(第925頁)
1983年,《辭源》(修訂本):“
黃帝。古史記黃帝,少典之子,姓公孫,居軒轅之丘,故號軒轅氏。又居
姬水,因改姓姬。國於有熊,故亦稱有熊氏。”(第四冊,第3568頁)
1985年版,慕容翊編《中國古今姓氏辭典》:“軒轅,居軒轅之丘,因以為名,又以為號《史記·索隱》。黃帝作軒冕之服,故謂之軒轅《漢書·古今人表》。軒轅氏,亦為
帝鴻氏《風俗通》。軒轅,即黃帝也。宋有軒轅損《通志·氏族略》。”(第230頁)
1989年,丁清賢《從中原地區仰韶文化的考古學現象看阪泉之戰及其影響》:“關於黃帝部族居地的地望,古代有不少學者作過研究。有熊,《史記·五帝本紀》引
皇甫謐:‘有熊,今河南新鄭縣是也。’軒轅之丘,《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引皇甫謐曰:‘受國於有熊,居軒轅之丘。’其地應在今河南新鄭一帶。”(見《軍事史林》1989年第6期)
1992年版,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與河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聯合舉辦“炎黃文化與中原文明學術討論會”,發表研討會《紀要》:“關於軒轅
黃帝故里的認同,人們把黃帝故里視為聖地,是中華民族的根脈。……學者們從不同學科、不同側面研究,認為
軒轅故里在新鄭地區是可信的。考古學研究說明,新鄭地區具有豐富的文物遺存,從裴李崗文化到仰韶文化、
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商周文化,一脈相承,延續不斷,處於中國文明萌生的核心地帶。歷史文獻比較研究的結果,新鄭縣應是軒轅故里。神話與民俗研究結果,發現新鄭及其周圍地帶是
黃帝神話密集地帶,神話集群在以新鄭為核心地帶發生,說明新鄭遠古時曾為天下之中,黃帝居新鄭。因此,學者們認為,關於黃帝生於軒轅之丘,都有熊,其地望在新鄭縣的記載是可信的。”(見張維華主編《黃帝故里——新鄭》,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年9月)
1993年,山西大學歷史系教授楊國勇《涿鹿·阪泉地望考》:“我在拙文《黃炎華夏考》一稿中,曾論證認為黃帝和
炎帝的老家都在河南新鄭,二者本來
相安無事,各發展各的,但後來互相發生了衝突:‘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韋昭註:‘濟’當為‘擠’,擠也。《傳》曰:‘黃帝戰於阪泉。’看來‘擠’的結果,是黃帝擠垮了炎帝,炎帝只好出走。
走向何方?皇甫謐說是‘初都陳,又徙魯’,不知何據?我倒認為,炎帝不是向東,而是向西,而且是在距新鄭不遠的地方。炎帝出走後,新鄭自然成為黃帝的
一統天下和大後方了。”(“
炎黃文化研究叢書·洛汭與河圖洛書”1996年版,第321頁)
2000年10月,李學勤《擁篲集·〈黃帝故里文獻錄〉序》:“由此足見,黃帝生於軒轅之丘,所居在新鄭,其說淵源有自,鑿然可據。新鄭位於中原核心,是中華古代文明的發祥地。”
2002年,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李學勤、張豈之總主編,
羅琨主編《炎黃匯典·方誌卷》:“《(民國)河南新志·卷之十八·大事》民國十八年(1929年)
稿本:‘河南跨黃河流域之中,自古帝王多興於是。故太皞都陳,朱襄都柘城,
炎帝初都陳,後徙曲阜,
黃帝都新鄭(按黃帝都於軒轅之丘,《一統志》:軒轅丘在新鄭縣),
帝嚳都偃師(按帝嚳都亳,《一統志》:亳,今偃師縣)。禹平水土而導河、導淮、導沅,
施功之處,惟河南為獨多。’”
2002年,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李學勤、張豈之總主編,魯諄、丁丕光主編《炎黃匯典·圖像卷》:“《
新鄭軒轅故里》:軒轅丘,位於新鄭市區北。清乾隆二十九年重修
軒轅故里大殿碑刻:‘古傳,鄭邑為軒轅氏舊墟,行在北有軒轅丘遺址。’”
2002年,陝西省清明公祭軒轅
黃帝陵典禮籌備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編《軒轅黃帝傳》:“黃帝的母親為有氏族的附寶,而其父是少典氏族中的一位男子。黃帝何以名軒轅?據《帝王世紀》的說法,是由居軒轅之丘而得名。軒轅之丘究竟位於何處?歷來說法不一。按《帝王世紀》:‘受國於有熊,居軒轅之丘。……有熊,今河南新鄭是也。’是則軒轅之丘當在今河南新鄭縣境內。”
2003年,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河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會長王仁民《炎黃頌·前言》:“黃帝,生於
新鄭,都於新鄭,傳說甚豐,現存具茨山、
黃帝故里、
飲馬泉、黃帝口、黃帝墳等。”(見王仁民《炎黃頌》2003年11月)
晉皇甫謐《帝王世紀》記述黃帝授國於有熊,於此建都,居軒轅之丘。這是繼漢代司馬遷《史記·周本紀》和焦延壽《焦氏易林》之後,再次明確河南新鄭為有熊國,最早確認
黃帝所居軒轅丘在有熊國,即今河南新鄭;又記述少典妃有氏女登游華陽(今河南新鄭北)感神龍首,而生神農氏
炎帝。
黃帝生於軒轅丘。戰國《世本》說:“黃帝居軒轅之丘,娶於西陵氏之子,謂之嫘祖,產青陽及昌意。”漢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
戴德《大戴禮記》等從此說。軒轅丘在何處?《通鑑外紀》卷一上注引皇甫謐云:“新鄭,古有熊國,黃帝之所都,受國於有熊,居軒轅之丘,故因以為名,又以為號。”說軒轅丘在有熊國,即今河南新鄭。明《大明一統志》說:“軒轅丘,在新鄭縣境,古有熊氏之國,軒轅黃帝生於此故名。”陸應陽《廣輿記》說:“軒轅丘新鄭,古有熊氏之國,
黃帝生於此因名。”清《大清一統志》、《河南通志》、《開封府志》、《新鄭縣誌》和
蔣廷錫《古今圖書集成》等皆記述軒轅丘在新鄭縣,黃帝生於此故名。新密市的先人編纂的嘉慶二十二年《密縣誌》和民國十七年《密縣誌》都認定軒轅丘在新鄭縣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