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陵崗

馬陵崗,原名馬陵,位於中牟、新鄭、尉氏三縣交界處,北起中牟張莊鄉北,南迄新鄭、尉氏縣境,綿亘25公里,東西跨越1.5公里,海拔149米,面積約 公里。據史學家考證,崗體系新生代第四紀砂土組成,為豫西丘陵向豫東平原延伸之餘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陵崗
  • 原名:馬陵
  • 海拔:149米
  • 149米:中牟、新鄭、尉氏三縣交界
基本信息,得名的傳說,歷史記載,造林綠化,

基本信息

馬陵崗,原名馬陵,位於中牟、新鄭、尉氏三縣交界處,北起中牟張莊鄉北,南迄新鄭、尉氏縣境,綿亘25公里,東西跨越1.5公里,海拔149米,面積約 公里。據史學家考證,崗體系新生代第四紀砂土組成,為豫西丘陵向豫東平原延伸之餘脈。

得名的傳說

據傳,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韓國東北一帶人煙稠密,土地肥沃,風景秀麗。有一年,黃水河暴漲,滔滔惡浪捲走了幢幢房舍,吞沒了數以萬計的生命。有一白髮老人駕船搶救一個個落水難民,突然一股巨浪將老人連船裹走。正在修道的女兒得知家鄉發大水,便騎著一匹杏黃馬騰雲而來。女兒揮鞭擊水,黃水乖乖退去,但老人已靜靜躺在泥沙里了。女兒痛哭氣絕身亡,杏黃馬也傷心地守護在父女身邊,不喝水,不吃草,直到永遠閉上眼睛。得救的難民們紛紛趕來,埋葬了老人和女兒,還特意為忠心赤膽的杏黃馬修了墳墓。訊息傳到京城韓哀侯那裡,他竟在死馬身上打起主意來。他想,這杏黃馬不尋常,死後一定還原金身,便派一桿人馬前去挖馬墳。誰知行近馬墳時,突然狂風大作,飛沙走石。風過後,橫在眼前一道長長的大沙崗,路上長滿荊棘葛藤,兵馬難進,只好返回。事後,人們都說是杏黃馬顯了靈,出於崇敬,馬墳改稱馬陵,大沙崗取名馬陵崗,崗下那條陡峻、狹隘的道路喚作馬陵道。

歷史記載

孫龐鬥智馬陵崗
《史記·韓世家》:“韓懿侯三年,魏敗我馬陵。”
戰國時期,孫臏和龐涓本是同窗。龐涓嫉妒孫臏才能高出自己,便在當上魏國(都開封)大將後對孫臏迫害致殘。後來孫臏當了齊國軍師,在龐涓帶領魏兵侵略韓國(都新鄭)時,帶齊兵救韓國。他用減灶計迷惑龐涓,最後在馬陵狹隘的山道上設下伏兵,砍樹白書,萬弩射殺龐涓。後人為紀念這場著名的戰役,在馬陵修建了“孫子廟”和“龐涓廟”。幾千年來,馬陵人懷念聰明智慧、忠貞正義的孫臏,卑視氣量狹小、品行惡劣的龐涓。“孫子廟”歷經百代香火不斷,“龐涓廟”卻早已荒頹,蕩然無存。
李自成屯兵休整馬陵崗
明朝末年,李自成離商洛、進河南、攻開封前,就在馬陵崗一帶屯兵休整。至今,馬陵東半部的村莊名稱大多與這次休整有關。這裡有闖王帥府所在地的“李府”,有大將郝搖旗屯兵的“郝營”,有將帥及家屬駐地的“老營”,有練兵的“教場袁”、“教場王”,有草料場的“草場”,有兵工廠的“生金李”,有麵粉廠的“磨王”……馬陵人民簞食壺漿迎闖王,大力士韓四柱還帶領數百青壯年加入了義軍,為義軍攻破開封城立下汗馬功勞。

造林綠化

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馬陵人民開始創造幸福、美滿的新生活。五十年代,大力開展植樹造林,竹林、棗林、槐林、桑園,給整個馬陵披上綠裝。八十年代,黨的改革開放政策似春風,如甘霖,使馬陵人如虎添翼。他們更新觀念,調整種植結構,實施科技興農,發展鄉鎮企業,充分利用馬陵土特產豐富的優勢,形成了崗西大棗、花生,崗東湖桑、西瓜的新格局,湧現出一個個“養殖場”、“腐竹村”、“粉條村”、“菸草村”、“條編戶”和“草編大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