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史記·封禪書》:“自古以雍州積高,神明之隩,故立畤郊上帝,諸神祠皆聚雲。蓋黃帝時嘗用事,雖晚周亦郊焉。”
《周官》:“自古以雍州積高,神明之隩,故立畤郊上帝,諸祠皆聚雲。”
《漢書·郊祀志》:“自古以雍州積高,神明之隩,故立畤郊上帝,諸神祠皆聚雲。蓋黃帝時嘗用事,雖晚周亦郊焉。”
《漢書·李廣傳》:“敢從上雍,至甘泉宮獵。” 唐 顏師古 註:“雍之所在,地形積高,故云上也。”[1] 唐 杜佑 《通典·州郡部卷第一百七十三》:“好畤本漢舊縣,因古好畤祠為名。或曰自古以雍州積高,神明之奧,故立畤,郊上帝,諸神祠皆聚焉。好畤縣城在縣南十三里。隋太子莊陵城。
”唐 李吉甫 《元和郡縣圖志·卷第二》:“以雍州積高,神明之奧,故立畤以郊上帝諸神也。”
軒轅故里,軒轅丘是軒轅黃帝出生的地方,至今還有三棵千年古柏生長著,據說是軒轅黃帝親手種植的。一後人為紀念這位功德一世的人文始祖,在軒轅丘修廟塑像,起名“三皇廟”,廟前建有戲台,每年要在軒轅黃帝出生的這一天過廟會、唱戲。當地的老百姓都稱軒轅黃帝“三皇帝”、“軒王爺”。把山門鎮至白河村的一條大峽谷叫“三皇溝”。
早年,在三皇溝曾建有三皇廟。20世紀70年代修梯田時,曾在廟基上出土過瓦礫磚塊。
1993年春,三皇溝村民犁地時,翻出過兩塊方磚。據當地年長的村民說,三皇溝原蓋有三皇廟,對面有戲台。後來,由於交通不便,三皇廟先移到縣城窯莊溝,後移建到永清堡下。
1943年,被國民黨駐軍拆除蓋了碉堡,剩下一廂房。
1952年,有位老紅軍住過家。至今人們把永清堡後的地方稱作“三皇廟塬”。廟前曾樹一“軒轅故里”石碑,系明朝學者胡纘宗所題。
2006年,歷史40天擴建軒轅廣場,總面積約2.4萬平方米。華國鋒親筆題寫“軒轅故里”題詞和廣州美術學院潘紹棠教授設計的軒轅塑像。
2010年至2015年,修建了軒轅橋、軒轅宮、軒轅祠、軒轅劇院等景觀。
歷史記載
據《
水經注》記載:“
黃帝生於
天水,在
上邽城東七十里軒轅谷。”上邽城就是今
天水市,在天水市之東七十里,就是
清水縣山門鎮的
白河村,該村之旁有軒轅谷,俗稱三皇溝。按史籍記載,
黃帝姓公孫,名軒轅。其父
少典是有熊國國君,其母為有
嬌氏之女,名附寶。相傳
黃帝之母在野外碰到閃電繞著“北斗樞星”,竟感而有孕,懷胎 24 個月生下黃帝。
黃帝“生而神靈,幼而
徇齊,弱而能言,長而敦敏,成而聰明”。其實,
黃帝出生的感生神話是上古時代許多“英雄人物”身世的共同特徵,如
伏羲之母履“大人跡”而生
伏羲,商人始祖契為有城氏之女吞玄鳥蛋而生,周人始祖
后稷為其母姜螈踐“巨人跡”而生,秦人始祖女惰亦為食玄鳥蛋而生等。這類神話,正反映了
黃帝出生於“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
母系氏族社會。
主要景觀
軒轅故里景區位於甘肅省
清水縣新城區,中山路北端,軒轅大道以南,占地面積約2.4萬平方米。包括
軒轅廣場、軒轅大道、軒轅黃帝雕像、
軒轅橋、軒轅大劇院、
軒轅湖等一批具有豐富軒轅文化內涵的市政設施。
華國鋒親筆題寫的“
軒轅故里”題詞和廣州美術學院潘紹棠教授設計的軒轅塑像,既弘揚了軒轅文化,又提升了廣場的文化品位。
軒轅湖
軒轅湖公園暨水舞廣場位於清水縣牛頭河北岸,總占地面積8.7萬平方米,其中水域面積2平方米,綠化面積5.8平方米於2013年8月建成向市民開放。該公園集健身休閒、文化娛樂、公共活動功能於一身。內有溯源橋、始祖橋、中華橋、九州橋、龍源橋5座橋樑和環湖路構成了瀏覽通道,設計有雕塑、噴泉、文化柱、景石、水榭、塑石硤谷、涼亭、假山、水車等景觀元素,建有竹林、美人蕉園、玉蘭園、牡丹園、月季園,湖體呈“龍”字和湖水入口“中”字造型,堆砌的軒轅丘山體,把軒轅黃帝與中華文化有機結合,體現了清水作為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出生地深厚的文化底蘊。
軒轅廣場
軒轅廣場位於
清水縣新城區,中山路北端,軒轅大道以南,背靠軒轅湖公園,總用地面積約2.4萬平方米,於2006年5月修建完成投入使用,中心集散廣場1.5萬平方米,廣場外圍人行道3998平方米,環行道路4253平方米,舞台330平方米,綠化7545平方米。廣場以旱噴為中心,用軒轅雕塑、噴泉、階梯水池、舞台延伸空間,用綠化植物、弧形噴泉分割空間,組成休閒、疏散環境。廣場套用各種豐富變化的空間,既弘揚古代文化,又體現休閒娛樂。
祭祀典禮
清水縣委、縣政府決定於2017年6月25日(農曆六月初二)至7月3日(農曆六月初十)舉辦“2017年清水縣軒轅文化旅遊節”,為期9天。
軒轅文化
軒轅文化的傳播十分廣泛,軒轅活動的範圍較廣,所謂“遷徙往來無常處”。因而,關於黃帝誕生於何處的說法也較多。(一)、司馬遷《史記》說:“黃帝居軒轅之丘”;(二)、《帝王世系》說:“黃帝居若水”;(三)、郭璞《水經》說:“帝生於天水軒轅谷”;(四)、《史記》、《五帝記》說:黃帝“邑於啄鹿之阿,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五)、《國語》說:“黃帝以姬水成”;(六)、宋.羅沁說:黃帝“生於姬水,長於壽邱”;(七)、姚瞻說:“黃帝都陳倉,非宛丘”;(八)、於右仁《黃帝功德記》說:“今隴右,黃帝遺蹟甚多”。王國維、呂思勉、章嶔、章太炎等歷史學家均堅持黃帝故里在西北,范文瀾、何光岳、吳正中、安江林及古代胡纘宗等專家學者均認為軒轅故里在清水縣。
〈一〉史書記載
〈〈大戴禮 ·帝系〉〉〈〈史記〉〉說:“黃帝居軒轅之丘”。〈〈漢書·人名表〉〉說:“有嶠氏以戊己日生黃帝於天水”。〈〈水經〉〉載:“帝生於天水軒轅谷”,“今城東南七十里有谷與溪焉。”酈道元〈〈水經注〉〉說:“南安姚瞻以為黃帝生於天水,在上邽城東七十里軒轅谷”;皇甫謐說:“黃帝生於壽丘,長於姬水,因以為姓。居軒轅之丘,因以為名,又以為號。”〈〈山海經·大荒西經〉〉說:“西王母之山有軒轅台,射者不敢向。”〈〈淮南子·地墜訓〉〉說:“軒轅之丘在西方”。
〈〈甘肅通志〉〉記載:“軒轅谷隘,清水縣東七十里,黃帝誕此。”〈〈直隸秦州新志〉〉載:“帝生軒轅之丘,名曰軒轅。今清水縣東南七十里,黃帝誕於此。”明代胡纘宗有〈〈軒轅故里生清水考〉〉。范文瀾先生在〈〈中國通史編〉〉中說“軒轅黃帝誕生於甘肅清水。”隴上學者吳正中撰有《軒轅黃帝及其故里考》一文,對軒轅故里清水說作了詳備論證。上列史書儘管有轉引摘錄,但其方位、範圍卻有由大到小,由含糊到清晰,最後確定為在清水縣的過程。
(二)人文史跡
蕭兵先生說:“我國原始人民的主體屬蒙古人種,即黃帝;“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在西北黃土高原”。所以,我國人崇拜黃土、黃色”,蓋稱黃帝者,因有“土德之瑞”也。宮玉海先生在《山海經與世界文化之謎》一書中說:“華、夏按理應作夏、華,只是因為漢族的祖先源於西北地區,因而自稱華族”。伏羲、女媧的傳說時代其主要地區是天水、秦安。晉代皇甫謐《帝王世紀》說:“華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長於成記”。唐
司馬貞在其《
三皇本紀》中說:“華胥,履大人之跡於雷澤而生庖犧於成記”,並自注曰:“成記亦地名。按,天水有成記縣”。後人均襲此說。神農炎帝活動的主要範圍在關中地區的寶雞一帶。《帝王世紀》說“女登游華陽,生炎帝神農氏於姜水”。姜水即今陝西寶雞清姜河流域。楊晨東先生說:“炎帝神農氏的故地在寶雞市,黃帝軒轅氏的故地在甘肅天水與寶雞市交界地”(《炎帝論》)。作為人類生存繁衍鏈上父系氏族社會的集大成者,崛起在隴縣與秦安之間的清水,也驗證了渭河流城天寶地區是華夏民族孕育地的推斷。 (三)考古實證
著名記者范長江在《中國的西北角》一書中寫道:“我們現在雖然在考古學上還未能具體證明‘伏羲’的時代和他當時社會的內容,然而漢族最早的傳說和神話,都在渭水流域,特別是渭水本源的上游,這卻無可懷疑”。漢族是否由中亞細亞來的,我們尚不得而知。但近幾十年發現的天水地區大量的古遺址,從科學的角度充分說明了天水地區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也對論證軒轅誕生於清水有很充分的價值。
秦安大地灣遺址據有關資料介紹,發現房址240座,灰坑窯穴342個,墓葬79座,窯址38個,各類文物8000多件。其中有距今約8170—7370年新石器時代早期紋飾陶器繩紋紅陶足碗以及深穴窩棚式建築。有距今約5500年新石器時代廟底溝類型的人首葫蘆形彩陶。也有距今約5000年仰文化晚期的原始地畫狩獵圖和原始宮殿。證實了天水地區曾經居住過規模宏大的原始部落,也印證了伏羲女媧時代的傳說。
黃帝時代所形成的文化,考古學稱為龍山文化。它的年代距今約5000年左右,這一時期的遺址,在清水發現四十多處。從永清堡遺址出土的文物來看,當時的原始農業和手工業生產較之大地灣出土文物有很大的變化。在約1—3米的地下文化層,有大量灰坑、灰層、房址、窯穴和陶礫堆積物遺存。層內有獸首,陶片、石器等。生產生活工具主要有石斧、刀、鏟,陶紡輪、陶網墜、骨錐、陶鬲、陶缽、陶環等。由石器到陶器,工具由粗到細,以及房屋的出現,說明在這一時代,黃帝部落不僅能從事狩獵、捕魚的生活,而且能從事農業、手工業、飼養業等活動。同時,對偶婚姻家庭也已大量出現,至少證明了母系氏族社會已經完成了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的歷程。在軒口窯斷崖處也有壁薄紅色的龍山 家文化陶片及灰坑多處,亦居龍山齊家文化遺存。 (四)地名特徵
《史記·天宮書》說:“軒轅黃龍休”;《晉書··天文志》說:“軒轅十七星,在七里北。軒轅黃帝之神,黃龍體”。何光岳先生解釋道:“可見軒轅星正位於軒轅谷之上天,代表軒轅氏部落的位置”。《秦州直隸新志》記載“今清水縣有軒轅谷”。軒轅谷,又稱“三皇溝”。因軒轅黃帝位居伏羲、神農之下,故“三皇”當作軒轅黃帝解釋。其地理位置在今清水縣東山門鄉白河村,距清水縣城約七十里。其谷地處關山腹地,越關山而進入隴縣、寶雞,北靠清水盤龍山,南有元龍鎮。谷中有丘,溪水注入通關河。這是否與《水經注》“水出南軒轅溪,其水北流注涇谷水”、“清水東南入渭”有聯繫。同時,從軒轅丘所處的位置來看,西臨大地灣不足二百里,東距炎帝誕生地峪家村也不過幾百里。在“三皇谷”以西之白沙鄉有山,名日西陵山。有人認為西陵即先零,西陵氏即指清水先零羌。在同一地區又有桑園,桑 園峽,是古代養蠶的地方。軒轅娶西陵氏之女嫘祖為妻,嫘祖又是養蠶的創始人。在清水縣城有地名軒口窯,該村有古洞,傳為軒轅母攜帝棲身之所。
(五)民間祭祀
《帝王世紀》說:“黃帝鑄鼎以疾崩,葬橋山”,後世祭祀不斷。《禮記·祭法》說:“有虞氏黃帝而郊窯,祖顓頊而宗堯;夏後氏亦帝黃帝而郊鯀,祖顓頊而宗禹”。秦靈公三年,作吳陽上峙,祭黃帝;作下峙,祭炎帝。後世官方多在陝西黃陵公祭。民間祭祀似不多見。在山門“三皇溝”舊時有廟,主祭“軒王爺”。清水縣城有三皇廟垣,亦有三皇廟,祭祀軒轅黃帝。這類廟宇在清水境內亦是絕無而僅有。可見,他和民間通祭神有很大的不同。特別是在封閉的地方三皇溝代代因陳,祭祀“三皇爺”,恐怕絕非偶然。
(六)實物遺存
明代學者胡纘宗曾在縣城三皇廟題有石碑。並在縣城門樓書寫“軒轅故里”匾。清水城也因之曾建有軒轅鎮、軒轅區等行政區劃。
(七)民間傳說
在文字發紉階段或產生之前,由於記事手段的艱難,人們只能通過口頭傳承的方式記述事件。這種口頭傳承能力和人們的記憶能力往往要強於今人。因此,世代相傳的民間傳說儘管與事實可能有出入,但絕對不是空穴來風,因而不應輕易否定。清水有古窯洞,據說過去有壁畫的印跡。該洞民間世代相傳為軒口窯,或軒轅窯,為軒轅母子棲居之所。民間亦流傳有“清水有生龍的穴,沒養龍的潭”的說法,說的是清水曾經出過皇爺、或軒王爺。這一傳說的背後寓意著軒轅的出生和出走。
(八)民間風俗
清水喪葬棺材做法獨特,與外界有很大的不同。清水平蓋平底平檔,被稱為“紗帽頭”式樣,而外界如陝西等地均為圓檔隆蓋,被稱為“靴子頭”式樣 。色彩上,清水無論老幼亡者,均用大紅,而外界則用黑色或本色。這一習俗的原因傳說是因為清水出過“軒王爺”的緣故。關於這一點,西北大學雷樹田教授曾作過研究,予以確認。另外,清水有一種石頭,系輝綠岩,老人們稱之為太皇石,也稱長石,今人改名為龐公石。這種石頭人們採集或置於案頭供奉,或置於庭院。據說可以避邪。我認為所說的太皇也許與軒轅有關。
(九)古老姓氏
三皇溝十分偏僻閉塞,人口稀少,交通不便,與外界接觸不多。99年,我在該村下鄉了解到一種現象,村民以姓龍、苗、熊者居多,而張、王、李、趙之類的姓居然很少。這些姓氏在清水縣幾乎是絕無僅有,是古老姓氏,也都是所謂“得其姓名十二人”之姓,是否為軒轅正宗後裔,待深入研究。
綜述
軒轅故里文化是以軒轅誕生
於清水這一史實為基礎,隨著歷史前進的步伐,不斷發展延伸,不斷融合輻射的特定地域文化。它是中華
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內涵十分豐富,影響頗為深遠。
軒轅
清水是
軒轅故里。軒轅
黃帝生於清水,不僅有諸多的歷史傳說,而且有豐富的史料記載。省、州、縣誌均記述:“轅轅谷隘,縣東七十里,
黃帝誕此”。晉代郭璞的《
水經》有“
黃帝生於上邽軒轅谷”的記載。近代史學家范文瀾、當代史學家何光岳、古代天水名吏
胡纘宗、當代原黨和國家領導人華國鋒等均認為清水是轅轅故里,他們或撰文、或題詞都鮮明地表達了這一觀點。
軒轅時代把遠古
文明推上了一個全新的階段,但其生長、發展卻有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這段歷史至軒轅
黃帝誕生在清水至少有三千年,甚至更長。軒轅時代的高度原始
文明不是孤立、偶然的,這一時代的形成,至少經過了三千多年的積澱。清水的這個時期正好和秦安大地灣八千七百多年的歷史相銜接。因此,在經歷了近三千多年原始社會的漫長歲月,清水的先民們開始定居樂業,用石、
陶器開創了清水人類新紀元,拓開了清水人類歷史的第一頁,更為人類社會的發展開拓了廣闊的前景。
黃帝部落的歷史至今約五千年,該部落活動與馬家窯——齊家文化不無關係。馬家窯——齊家文化遺物、經碳14測定,遺址分布於
渭水上游
牛頭河流域及其支流兩岸台階。這一時期我國母系氏族社會已經進入了高度繁榮的階段。
磨製
石器、
陶器的發明是新石器時代文化開始的一個重要標誌。恩格斯說:人類之野跡的低級階段是“從學會制陶開始”的。從清水縣境已經發現的分布於牛頭河中游及其支流樊河、後川河、南道河、白駝河、
林河避風
向陽的台地二十五處遺址出土文物來看,以石斧、石刀、陶仿輪、石矛、石鏃為主的生產工具,以陶鬲、陶罐、石碗、缽、杯、豆為主的生活用具,這些珍貴的實物證明,先民們不僅開發了牛頭河中游的沃野,還披荊斬棘、不畏艱苦地開闢了海拔一千七百米的高山。
陶器的出現,更加促使了人類生活的相對穩定。隨著磨製鑽孔
石器生產工具的改進,農業生產進一步發展,畜牧飼養業也發展了起來。輪制器皿技術,麻布仿製技術及弓箭、捕魚等工具的改進,使得生產迅速發展,生活資料日益豐富,增強了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就其彩陶紋飾和經絡藝術來看,千姿百態的造型、色彩明快的色調 、變化多樣的圖飾證明先民的精神文化也豐富而多彩。器皿造型的創作經驗,對以後歷代的器皿造型產生著極其深遠的影響。
如果說
伏羲、
女媧時代是生物意義上人類的開始,伏羲與女媧兄妹是人類始祖的話,那么軒轅
黃帝則是人文意義上的開始,軒轅與
姜炎兄弟則是
人文初祖。因為從
司馬遷的《史記》中可以看到軒轅時代是一個已經具備國家這種權力形態的雛型。所以,我們又說,軒轅是中華漢民族國家的創始人,中華文化的締造者。這個時代的文化,濫觴
於清水,光大於新鄭,這是作為
軒轅故里清水文化的最大特徵。
邽秦
今清水縣城北集翅坡以上新城梁諸山,西周初是古邽戎居地,故稱
邽山至今。周孝王十三年(公元前876年),柏翳的後代,嬴姓
部落首領非子,住西犬丘(今禮縣),以養馬知名,被周王室派到千、渭之間繁育
戰馬,因為有功,始封王室附庸於秦地,邑秦亭,其號為嬴秦。也就是說嬴姓一支在清水有了方圓不足五十里的封地,而且在今縣城東北
秦亭鎮的
秦子鋪村築城。這也是清水境內築城的開始。實為秦統一全國之初開闢的發祥地。當代史學家、陝西省歷史博物館館長周天游教授在大學講堂明確闡述過這一史實。
今
牛頭河上下和後川河上游古稱秦川。
秦亭所在的
牛頭河上游古為秦川。
秦亭所在的
牛頭河上游古稱東秦州。晉代
闞駰《十三州志》中記載:“秦州清水縣
秦亭,秦谷邑也”。唐代《括地誌》說:“秦州清水縣本名秦,嬴姓居”。嬴姓部族與當地邽部族長長期發生爭奪戰。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封非子曾孫
秦仲為西陲大夫伐邽戎,縣境開始設制。《
水經注》有秦水“歷秦川,川有育故亭(張家川縣城附近,或今秦墓遺址),
秦仲封地,秦之號自是始矣”。這是發展壯大,統一六國,形成千年封建帝國之秦朝名稱的來由。周室王六年(公元前822年),邽戎殺
秦仲,周王發兵七千敗邽戎。
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代邽戎占領居地,初置上邽縣管理邽部族。這是清水設縣的開始,也是春秋最早建縣和秦始建邽、冀二縣之一的由來,距今2695年。秦進入關中將部分邽戎遷往陝西
渭南縣東北,另置
下邽縣。因之,清水有了古上邽之稱。這時的上邽古治在今城西牛頭河北岸二級階地,已探明現存漢代古城牆地下有秦建遺址。《
太平寰宇記》有“廢上邽縣,本邽戎地,秦伐邽而置邽縣,屬隴西郡,今(宋代)為清水縣治所”。
可見,清水在經歷了軒轅誕生這一重要文化之後,又孕育了先
秦文化。秦統一中國之形勢與軒轅時代萬國來朝一樣,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大影響。
屯田
我們之所以把屯田文化視之為
軒轅故里清水文化的一大特色,是因為
趙充國是清水歷史上聞名於古今中國的重要歷史人物,而趙充國一生對當時及至後世產生重要影響的是自他開始實行的“
寓兵於農、屯田戍邊”的屯田戰略。
趙充國字翁孫,生於西
漢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卒於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終年八十六歲。祖籍今河北趙縣。西漢文景之治時,祖父趙仲況官至少府。父親趙聖官至諫議大夫,因
密靖宮侍,積怨
禁中,徒隴西上邽(今清水一帶)生充國。漢書把
上邽注為今天天水市
秦州區西南。遷移時間是公元前114年。這時
趙充國已經二十四歲了,他的祖籍自然應是在
清水縣。
趙充國自幼善騎射,熟讀兵書。以六郡
良家子補建章宮羽林兵。由於武藝出眾,不久即隨貳師將軍
李廣利出擊匈奴。有一次,戰爭失利,全軍被圍。充國率精勇百餘名
殺出重圍,挽救了敗局,身負重傷二十餘處,
漢武帝在行營查看了傷情並給以撫慰,從此聲名大震,任命為中郎將,後遷車騎將軍長史。昭帝時,率軍伐氐羌,俘獲了西歧王,對安定疆土立了很大的功勞,被升為後將軍,兼任掌管宮苑農桑的水衡都尉。昭帝死後,太子
劉賀登基,不到兩個月,就幹了一千多件壞事。因而
趙充國協同大將軍
霍光,御史大夫丙吉等廢劉賀立宣帝。抗擊雲雁匈奴時又建功勳,封
營平侯,仍領水衡都尉。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年逾七十的
趙充國,督兵西陲,挫敗諸羌進犯,並再三上書:提出“
寓兵於農、屯田戍邊”的主張。在當時起了重要作用,既能減輕全國人民的負擔,又能適應戰爭的需要。經朝延準許建立金城屬國(今蘭州及青海的河湟一帶)實行屯田,給這一帶的漢羌人民休養生息創造了條件。八十歲時自請告老,宣帝賜安車
駟乘,黃金六十斤。八十六歲時病故謚壯侯,葬於
邽山之陽,今我縣牛頭河北李崖村石佛坪。第二年繪
趙充國金像於麒麟閣,位列丞相之前,居第三。
趙充國的一生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借鑑的是他留給後世的屯田文化。首先是用非戰的方法解決民族糾紛。在處理西北羌人的問題上堅持布大信於羌,團結多數的政策,爭取了罕羌千羌的和解,以致他們的首領雕庫狼何等投降。孤立了先零羌的首領楊玉,直至楊玉為部下所殺。先後用了不到兩萬的屯墾軍,在短短的四年內解決了自
劉邦以來百多年動亂的西北邊陲糾紛。
第二、是一位有遠見的政治家。豐年穀賤時,建議和促進政府收購糧食,唯恐穀賤傷農。當大司農耿壽昌未完成收購任務時,他嚴肅的指出“這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失策。他堅決反對光祿大夫
義渠安國、酒泉太守
辛武賢、樂城侯徐壽等的嗜殺鎮壓政策。建立金城屬國,實行“屯田戍邊”,形成了長達一百二十多年的西北安定局面。參加屯田的六千名犯人中,有一技之長的都起用。又給少數民族傳播了內地農耕、打井灌溉技術。第三、講究效率,治軍謹嚴。軍隊起居定時,勞動有節,違者嚴懲。神爵二年為進軍西羌和實行屯田,向朝廷寫了請示報告,由金城(今蘭州西南)到長安約千里,由於軍令很嚴,往返七天就完成了任務。第四、一生重調查研究。指揮大軍渡黃河作戰、天山突圍,由於調查細密,均轉敗為勝;實行屯田之前,年已七十有二,親冒風沙察看黃河、湟水兩岸的山川水利,制定切實可行的屯田方案;“
百聞不如一見”的典故,就出自這時。第五、因地制宜,採用新的耕作方法。河、湟地區風沙大、
雨水少;根據自然條件,推行一畝田三等分,草一糧二間種,打井引水灌溉。第一年就獲得了好收成,第二年起,不用國庫糧食還有餘糧,直接支援了西北戰場。第六、對看準的事能堅持意見。他的“屯田策”提出後一片反對之聲,他不屈不撓,堅意不屈,連上十二道疏請命,終於獲得了成功。為了完成“屯田”理想,把家也搬到令居(今永登縣附近),足見他忠於事業,不避艱辛。
關隴
歷代王者非常重視對關隴的經營,對其戰略地位非常重視。有“欲保關中,必固
隴右”、“欲保
秦隴、必固
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之說,足見其成為維繫中原王朝安危的形勝之地。隴山南北貫於陝、甘、寧交匯之地,古代為中原與西北的天然屏障。故漢代張衡有“隴坻之隘、隔閡華戎”的感嘆。自秦漢以來,隴山為兵家必爭之地,被譽為“
秦隴鎖鑰、
隴右門戶、關西要隘”,是漢唐絲綢之路上的主要交通大道。清水因其地處關山西麓,
隴右之地,自古為關中屏障,隴右戰略要衝。
漢武帝元鼎二年在古隴坂(今隴山)分上邽而增置
天水郡,清水與隴(今張家川)兩縣。三年(公元前116年)分
隴西郡置,治平襄(今通渭),轄清水、隴、綿諸等16縣(道)。何以命名清水縣?據《太平御覽》引《三秦記》說:“其坂九回,七日得越,上有清水,四注而下;下有縣因此而名”。其時清水縣治所在上邽古城塬。西漢末年
王莽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改清水為識睦。
公孫述任清水長,在縣治所西十五里牛頭山下築清水西城。
(
張川)
於清水。魏蜀交戰,蜀兵出
祁山過渭河至清水,今南道河口之
諸葛軍壘即與太石河口
司馬懿軍壘對崎。魏又復築上邽古城塬之清水城為治,依險拒蜀。南北朝時期,戰亂頻繁。統治者曾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今縣東南一帶直接經略關隴要地。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曾在今百家鎮置南和縣;又置
清水郡,轄清水、伯陽兩縣,其主要是軍事上的目的,而治依然在清水古城。
唐蕃
唐的興起
於清水也有聯繫。隋初廢
清水郡,改伯陽縣為
秦嶺縣,與清水縣同屬
天水郡。清水縣白沙鄉魯灣村有唐先祖李虎墓。出土墓志銘記述了他的一生。特別是在任義同三司兼除
秦川清水郡太守期間“奇略異端,不獨專武”,“德行並設,風俗始行,威儀俱伸”的治郡之道。據
墓志銘記載他是
隴西成紀人,北魏隴西行台李爵的孫子,北周隴東太守
李寶的長子。他的兒子是
李昞,孫子是
李淵,曾孫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
唐代以後清水曾一度被吐蕃占領。唐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於清水縣置邽川,以縣北邽山得名,轄清水、
秦嶺兩縣;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
秦嶺縣併入清水縣。廣德元二年(公元763年),吐蕃侵入大震關,占據鳳翔以西地區,清水古城被毀。公元780年,唐德宗即位,先後派
韋倫等臣出使吐蕃與其修好,得到吐蕃贊同。782年9月,唐派
樊澤出使吐蕃,商定於次年正月十五在清水會盟。783年正月十五日,吐蕃如期而至,唐蕃會盟使團分別來到清水城下,主盟人為唐隴右節度使
張鎰和吐蕃大相尚結贊。這次會盟是唐蕃交戰以來的首次議和。會盟揭開了唐蕃歷史上由戰到和的第一頁。但由於吐蕃勢力的強大和唐朝內亂的頻繁,清水人民經歷了八十多年的吐蕃統治。直到848年鳳翔節度使崔琪越隴山反擊吐蕃,清水才重新回到了唐朝。
崔珙破吐蕃克清水,收復後古在今牛頭河南上邽鎮建城,隸屬
鳳翔府。五代中清水縣雖名為隴右道秦州所轄,實自後唐長興三年(公元932年)又為吐蕃占據,縣治也幾經遷至天水、
社棠之間。
因為有這段會盟的歷史,所以在吐蕃文獻中也就有了藏語“墨儒”這一對清水的稱呼。吐蕃文獻記載:“於唐土墨儒地方,各修一廟,畫日月於石,以為盟誓”。
宋元
宋金元之際,清水東通關中,西出隴右,南抵川滇、北達寧夏,是重要的軍事商旅驛路,也是宋金元彼此爭鋒的邊境地區。北宋建隆二年(961年)年秦州歸入宋朝,清水縣為西部邊沿,宋設秦風路秦州府轄清水縣;秦州經略使
曹瑋擊敗吐蕃,結束了二千多年割據局面,太平興國二年築清水今城與靜戎、弓門、冶坊、 穰四寨,並於縣西部小泉峽開銀冶,置太平監,隸屬州。熙寧二年(1069年),為防止和安撫吐蕃,清水縣領轄二十九寨,涉轄寧遠寨即今
武山縣。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金將兀朮掠秦、隴州,攻陷清水城,改屬金鳳翔路
西寧州,四年,宋將吳斫破金,雖復
秦隴,但金仍占據清水,縣令北遷以黃門冶坊為縣,隸屬秦路與金對峙,為南宋抗金據點。金元光二年(1223年),清水縣又隸鎮遠軍
西寧州。
《清水縣誌》載:宋高宗建炎三年,金人掠
秦隴,清水城陷於金。四年,宋將
吳玠破金兵,復鳳、秦、隴三州,清水縣城仍為金據,以冶坊寨為縣,派兵守之,隸屬
熙秦路鎮遠軍。《清水縣誌》載:(宋)
理宗寶慶三年春二月,蒙古主兵次清水縣西江(
牛頭河),攻清水縣城。元統一後,將原秦州所轄成紀、秦安、
隴城、清水、冶坊五縣並為三縣,其中冶坊併入清水,屬秦州,歸陝西行中書省
鞏昌府轄。清水現存
宋金時期《儀制令碑》一通,碑文為“賤避貴,少避老,輕避重,去避來”。這是一個交通法規碑,反映出當時這一邊境地區人群繁雜的狀況。元代
秦珠“監是邑”,“下車之始”,以“清水縣口口口上邽之郡也,雖非朝使往來衝要之驛,其欽承王命公務之使亹亹相繼,無驛館以待之,誠為不可”,“慨然謀為驛亭之置”。“中台御使周一齊處其館,特書其堂曰‘
宣德’。”這是元代至正元年(1341年)《清水縣創建宣德堂記碑》記載興修清水縣第一個官方招待所的碑文。
參與樹碑立傳的官員中有許多蒙古人,如“承務郎秦州成紀縣尹兼管本縣諸軍奧魯”、“前秦州清水縣主簿兼尉靖也力不花”、“前秦州清水縣主兼尉貼力不花”、“稅務同監楊也先不花”等,反映出元代統治者對清水地方管理的重視程度。除軍事要衝、商貿要道因素外,也許與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病逝清水縣境不無關係。
成吉思汗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蒙古族傑出的領袖。十三世紀初開創了蒙古歷史的新紀元,對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和世界的歷史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成為人類紀元第二個千年中最著名的歷史人物之一。
祭祀
古代社會往往把建祠立廟作為一種紀念的方式。凡官吏、名人於世人有功績者多被神化,請上祭壇,深受世人頂禮膜拜。
紀信祠,相傳所祀為清水縣人紀信。紀信,漢初大將。公元前204年5月,楚漢相爭於
滎陽,
劉邦為楚兵所圍,因紀信貌似劉邦,替身詐降殉難,使劉邦得以逃生。紀信死後,
劉邦封其為忠烈侯,義勇將軍。與
樊噲、蕭何等開國勛臣同葬陝西城固,立祠順慶。後衍化為蘭州、
天水、清水府州縣城隍,為後世所推崇。
清水古代在
西關西江書院建有張文獻公祠,主祭唐朝宰相、著名詩人張九齡,配祀著名詩人高適、
韋應物。張九齡之
於清水的關係尚不清楚。高適的詩作中有敘述過關山至隴右的篇章,也有直接描述清水“
滴水崖”的詩。韋應物曾任過上邽令。
古代縣衙之右曾建有韋杜二公祠,內祀唐臣
韋思謙和杜 。
韋思謙曾因彈劾中書令
褚遂良,被朝廷由御史罷為
同州刺史。
褚遂良復職,韋思謙又被貶為清水令。唐高宗時任尚書左丞。杜 因不畏權臣李林甫,直言進諫被貶為清水令,其在清水興學勸農,守土有方,深得清水百姓愛戴。
清水人民之所以興祠懷念張九齡、
高適、韋應物、
韋思謙、杜 這些詩人顯貴。首先,反映出當時的社會動盪不安,唐蕃之戰,安史之亂禍端頻起,百姓渴望安寧;其次,這些人都與清水有關係;第三,他們大都是剛直不阿之士,在朝敢於直諫,被貶邊關也不忘職責,能為百姓做事。
所祀宋代的官員也大多為守土安民的將官或縣令。
三賢祠,建於西關,內祀宋朝官員韓琦、
文彥博、
張方平。韓琦 ,曾以樞密閣直學士知秦州,兼任
秦鳳路經略招討安撫使。時有“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的贊語。他和范仲淹一同是宋朝西北邊疆的主帥,後被封為魏國公。
文彥博,以樞密閣直學士知秦州,深為百姓稱道,後封為潞國公,出將入相五十多年,名聞天下,壽九十二歲。
張方平,聰穎絕倫,讀書過眼不忘,曾以工部尚書出帥秦州。居官鎮西夏,邑人恃為生命之保障。
曹侍中祠,主祀宋代
曹瑋。
曹瑋任秦州經略使時擊敗吐蕃,結束了清水多年的割據局面,並築四寨,領二十九寨 。
蕭公祠,祀明朝蕭彥芳,其任清水縣令,築永清堡,使之成為防守
天塹,名震隴上,許多避亂者多投奔
於清水。縣城紳士在他尚未辭世時就為他建了生祠,並立石刻碑記載他的功績。
西江
西江文化是
軒轅故里清水文化重要的支流之一。這一文化給
軒轅故里清水文化注入了生生不息的活力。這裡僅就西江文化的重要載體書院簡要敘述。
書院是我國古代特有的學校教育組織和學術研究機構,也是我國古代一種較高的學府。它肇始於唐末五代戰亂之際,至兩宋時形成制度並
盛行於世。我國著名的
六大書院即形成於此時。元代以後,書院逐步被政府所控制,性質有所改變。書院在我國封建時代後期社會動盪、科舉廢弛的情況下,獨樹一幟,教書育人,繁榮學術,從宋初到清末千餘年間培養了大批人才,為我國古代教育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書院之創設,主要是一些儒生受佛、道寺觀的影響,在政府太學腐敗,科舉流弊日多的情況下興起的一種教學與科研機構。早期的書院有官辦、民辦和民辦官助等形式,其中,尤以民辦為興盛,影響和作用也大。起初,書院“往往擇勝地立精舍,以為群民講習之所”。
它依名山而居,靠古剎而存,一般座落於名山秀川,風景幽雅之地。書院都有一套完整的行政組織,還有學田作為經濟後盾,以供學生的膳食並維持自己的獨立性。書院的負責人稱山長(又稱洞主、洞正、堂正),多由
德高望重,博通經史之名士充任。山長是書院講學,研習經史、名重一時或一域的學術權威。
清代,書院在清水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地方官吏大多重視文化教育,書院的發展和繁榮有了可能。清代的地方官吏,都是靠科舉登入仕途的,一部分確有才學,通達時務者身體力行,多方倡導,對發展地方教育不遺餘力。一方面他們親自前往書院講學,以為示範,
上行下效,清水重文興教之風始興。
嘉慶年間,
楊翼武到任清水,熱心文化教育,孜孜不倦,“多設宇,延師其中”,如聘其姻親李會莪擔任“
邽山書院”主講,“士及幸得師”,一時之間,邑中子弟紛紛前來就學,習經學史,蔚為風尚,興師重教之風行於
閭里。道光時,縣令
陳墉重視書院,延聘名師,親自給書院師生傳經講學,“殷切費懈”,地方文化教育得到空前的發展。另一方面,他們又都重視書院的建設。
清代近三百年間屢建屢修的過程中,書院之建置,院舍之規模,不斷擴大。清初及以前,書院在經費來源上長期仰賴官府和縣吏、士豪的捐贈,時常
捉襟見肘。清嘉慶年間,知縣
楊翼武對縣城農戶按田畝徵收一定地稅,收入拔給書院,以供維修院舍和充作師資薪水,書院的經費有所好轉。
不過書院經費的徹底解決是道光年間,縣吏陳墉增征富豪商賈之稅都歸書院,“於是諸經費規模稍備”。除滿足書院辦公,修葺和師資薪水需要外,還略有餘額,因而又設立獎學金,用以獎勵優秀學生。並增建院舍供學生住宿,出現“諸就學書院肄業者倍於前”的局面。
旌表
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清徐達率兵廢隴,元清水縣令北竄,徐達克秦州,
直趨鞏昌(今隴西縣)。四年,知縣劉德以宋舊址重築清水城,屬陝西省承宣布政司
鞏昌府秦州管轄。清順治二年(1645年),肅王征秦隴,大順知縣附清。康熙三年(1664年),陝西省分為左右布政司,左布政司駐
鞏昌府隸秦州轄清水縣。
七年,改為甘肅布政司,移治蘭州。雍正七年(1729年)升秦州為
直隸州,領清水等五縣。直至辛亥革命後之民國二年(1913年),廢秦州為
天水縣,設隴南道,旋改渭川道,轄清水縣等14縣。從清水縣誌記載和遺存碑石看,明清清水由朝庭、官府或民間對某事、某人的誥封、旌表甚多。這些旌表大都折射出那個時代的倫理道德、風俗文化。在旌表文化中尤以烈女志較為多。更不乏本土著名人物。
總結
上述文化僅是
軒轅故里清水文化中的一部分。清水文化十分豐富,也絕非僅限於此。但從這些文化現象的深入研究中,我們就已初步認識到清水作為軒轅
黃帝出生地,確實具有悠久而不衰的歷史,具有時代特徵十分清晰的古代
文明。
古遺址
軒轅谷
軒轅谷,亦稱
三皇谷,俗名三皇溝,在今清水縣
山門鎮白河村。隨著旅遊業的蓬勃興起,
三皇谷景區也得到大規模開發。 2003 年 7 月,
三皇谷被正式列為省級森林公園,是清水縣繼溫泉省級森林公園之後的又一處省級森林公園。
清水縣是“
軒轅故里”,文獻中屢有記載。史稱“有
嬌氏以戊己日生
黃帝於天水”。晉郭璞pǔ《
水經》載:“帝生於
天水軒轅谷。”《甘肅通志》載:“軒轅谷隘,清水縣東七十里,
黃帝誕此。”《直隸秦州新志》載:“帝生於軒轅之丘,名日軒轅,今清水縣有軒轅谷。”《甘肅省志考異》中載:“軒轅谷在
上邽城東七十里,軒轅帝生處也。”清水古稱上邽,又屬
天水郡管轄。故史料中所說的天水軒轅谷,實際上就是清水軒轅谷。各種縣誌亦均有記載,“軒轅谷,東南七十里,
黃帝誕於此。”
黃帝“生於
姬水,長於壽邱”。宋.
羅泌博考眾說所著《路史》,該書注中有壽邱在
上邽語。這些史實與成紀為
伏羲、
女媧生地,寶雞為
炎帝生地互相印證,有助於證明渭水流城為華夏遠古
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早年,清水縣在三皇溝曾建有三皇廟。 20 世紀 70 年代修梯田時,曾在廟基上翻出過瓦礫磚塊。 1993 年春,三皇溝村民犁地時,翻出過兩塊方磚。據當地年長的村民說,三皇溝原蓋有三皇廟,對面有戲台。至今,村民稱軒轅
黃帝為“軒王爺”或“三皇爺”。後來,由於交通不便,先移到縣城窯莊溝,後移建到永清堡下。 1943 年,國民黨 49 師駐清水時,拆除三皇廟,蓋了碉堡,剩下一廂房。 1952 年,有位老紅軍住
過家。至今,人們把永清堡後的地方稱作“三皇廟塬”。
廟前曾樹一“
軒轅故里”石碑,系明朝學者
胡纘宗所題。清水縣城在民國時稱“軒轅鎮”,解放初稱“軒轅區”。縣城北 2 公里處的上邦鄉李崖村有兩孔窯洞遺址,日“軒轅窯”,亦稱“軒口窯”,相傳為軒轅之母攜帝棲居之所。解放前後,窯洞有畫廊。此處斷崖處有大量的細泥,壁薄紅色的龍山齊家文化陶片、灰坑層多處,屬龍山齊家文化遺存。考古證明,龍山齊家文化與
黃帝同時代。
黃帝時代在
華夏文明史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代,這個時代繼承了以
伏羲文化為代表的
原始文化,特別是仰韶文化的繁榮,造就了當時的酋邦文明,為奴隸制文明奠定了基礎。軒轅
黃帝是這一時期文化的代表。據史書記載,可以確認至少他的早年生活是在清水渡過的,清水因之稱為“
軒轅故里”當非妄語。
軒轅黃帝
軒轅
黃帝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中國遠古時期
部落聯盟首領。
黃帝(英文:The huangdi;Yellow emperor)(前2697-前2599年)
少典之子,本姓公孫,長居
姬水,居軒轅之丘(在今天水清水縣),故號軒轅氏,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他首先統一中華民族的偉績而載入史冊。他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創造文字,始製衣冠,建造舟車,發明
指南車,定算數,制音律,創醫學等,是承前啟後
中華文明的先祖。傳說中遠古時代中華民族的共主,
五帝之首。
黃帝陵寢
黃帝陵,是
華夏民族始祖黃帝軒轅氏的
陵墓,相傳黃帝得道升天,故此陵墓為衣冠冢。位於陝西
黃陵縣城北橋山;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為“古墓葬第一號”,號稱“天下第一陵”。
黃帝陵古稱“橋陵”,為中國歷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黃帝的場所。據記載,最早舉行祭祀
黃帝始於公元前442年,
漢武帝大祭更是推向了歷史的第一個高潮,自唐大曆五年(770年)建廟祀典以來,一直是歷代王朝舉行國家大典的場所。
近代
孫中山曾親自書寫祭文,國共合作時期毛主席親題寫祭文,蔣介石題詞,促成國共合作。
每年的清明節祭祀
黃帝大典已經成為“中華第一大典”,成為海內外炎黃子孫的共同瞻仰和祭祀黃帝的場所。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軒轅故里,隸屬於甘肅省東南部,天水市東北,隴山西南麓
渭河北岸支流牛頭河流域。東界陝西省隴縣、
寶雞,南連
麥積區,西接
秦安縣,北與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毗鄰。在北緯34°32′至34°56′,東徑105°45′106°30′之間。西南經清麥公路至
天水火車站44公里,西經雲山鎮至
秦安縣城77公里,北經清張公路至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城47公里,西南沿清麥公路經北道埠至天水市人民政府駐地
秦城區63公里,西距省會蘭州市395公里,東經陝西省隴縣至西安市380公里。
氣候特點
清水縣深居內陸腹地,地處東南、
西南季風互動影響的邊緣地帶,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8.8℃,年降水量583毫米,日照時數2012小時,無霜期170天。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適合多種農作物和果樹生長。局部小氣候又有所不同。西南部
郭川、金集、
土門等鄉部分低山區,年平均氣溫在10C以上,年降水量500毫米~520毫米,無霜期180天~200天,屬溫暖半乾旱區,作物一年兩熟。中部永清、
白沙、紅堡、、賈川等鄉鎮的部分河谷地區,年平均氣溫8℃~9℃,年降水量520毫米~580毫米,無霜期160天~180天,屬溫暖半濕潤區,作物一年兩熟,少數兩年三熟。中部永清、白沙、紅堡、賈川等鄉鎮梁峁溝壑區及遠門、豐望、草川鋪等鄉大部分低山區,年平均氣溫7℃~8℃,年降水量570毫米~600毫米,無霜期120天~160天,屬溫和半溫潤區。農作物一年一熟有餘。東部山門、
秦亭、隴東鄉及永清、白沙、草川鋪、
新城鄉部分陰濕山區,年平均氣溫5℃~7℃,年降水量610毫米~660毫米,屬溫涼濕潤區。宜林不宜農,是清水縣的水源涵養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