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

典型

典型是一個漢語辭彙,讀音為diǎn xíng,指舊法、模範;足以代表某一類事物特性的標準形式。見明·錢謙益《尚寶司少卿袁可立授奉直大夫制》:“晉爾卿佐,為我典型遂用,覃恩授具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典型
  • 外文名:model
  • 拼音:diǎn xíng
  • 注音:ㄉㄧㄢˇ ㄒㄧㄥˊ
漢語詞語,基本解釋,引證解釋,文學鑑賞名詞,

漢語詞語

基本解釋

1、[type]∶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物。
抓典型。
2、[quintessence]∶最典型的例子或代表。
驕傲的典型。
3、[model] 指文學藝術作品中創造出來的既有鮮明的個性又能表現出人的某種社會特徵的藝術形象。
[typical] 充分顯現出其個性特徵的。
典型的身體損傷。

引證解釋

1. 亦作“典刑”。謂舊法,常規。
《詩·大雅·盪》:“雖無老成人,尚有典刑。” 鄭玄箋:“猶有常事故法可案用也。”
蘇軾《次韻子由送蔣夔赴代州學官》:“功利爭先變法初,典型獨守老成餘。”
清 錢謙益《金陵雜題絕句》之七:“ 頓老琵琶舊典刑,檀槽生澀響丁零。”
2. 典範
蘇舜欽《代人上申公祝壽》詩:“天為移文象,人思奉典型。”
毛澤東《追悼續範亭同志的輓詞》:“有雲水襟懷,有松柏氣節,典型頓失,人盡含悲。”
3. 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
郁達夫《東梓關》:“這竹園先生,也許是舊時代的這種人物的最後一個典型!”
巴金《懷念老舍同志》:“老舍同志是中國知識分子最好的典型。”
4. 具有代表性的。
聞一多《一個白日夢》:“牆上自然不缺少我們這‘文字國’最典型的方塊字的裝飾。”
峻青《海嘯》第一章十一:“他從這裡看出了民眾的力量,人民的熱情。老獵人,就是他們當中最典型的一個。”
侯金鏡《漫遊小五台·密林一日》:“落葉松雲杉中樹齡最大的約八十歲左右,有二十厘米粗,十三米高,據說這是質量很高的典型林帶。”
5. 指文學藝術作品中,作者用典型化的方法創造出來的具有鮮明獨特的個性而又能反映一定社會本質的某些方面的人物形象。

文學鑑賞名詞

文學理論中指能夠反映現實生活某些方面的本質規律而又具有極其鮮明生動的個性特徵的藝術形象。文學藝術審美認識的特徵,就是通過個別的藝術形象來反映現實生活某些方面的本質規律。文學藝術之所以能夠在娛樂和美的享受中達到對於生活真理的領悟,通過富有感染性的藝術形式達到對於生活規律性的認識,就因為它創造了典型。
但是,亞里士多德晚年寫的《修辭學》,卻把重點從個別性與普遍性的統一,轉移到重視普遍性的類型,從而把典型等同於類型。在他的影響下,從羅馬時代的賀拉斯一直到17世紀的新古典主義者,都把類型當成典型。這是因為在封建社會中,人的性格是按出身和地位決定的,都是分了類、定了型的。這樣,文藝就不是按照現實生活本身豐富多彩的形式來塑造典型,而是按照事先規定好了的類型來塑造了。文藝復興時期以後,隨著資產階級對自由和個性的要求,以啟蒙運動和浪漫主義為代表的新的典型理論,才逐漸把重點放在個性特徵的強調上面。近代美學的奠基人鮑姆嘉通說:“個別的事物都是完全確定的,所以個別事物的觀念最能見出詩的性質。”(《西方美學家論美和美感》第 143頁)歌德也說:“理會個別,描寫個別是藝術的真正生命。”(《西方文論選》第463頁)然而,單純的個別性畢竟不能成為典型。於是德國古典美學在調和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的基礎上,又重新從個別性與普遍性的統一上來理解典型。例如康德把典型稱為“美的理想”,說“理想本來意味著一個符合觀念的個體的表象”(《判斷力批判》)。後來他又把典型稱為“審美意象”,即“理性概念的形象顯現”(《西方文論選》第 463頁)。無論美的理想或審美意象,都是個別性的感性形象與普遍性的理性概念的統一。黑格爾也把典型稱為“理想”,說:“理念就是符合理念本質而現為具體形象的現實,這種理念就是理想。”(《美學》第一卷第92頁)這就是說,理念就其本質來說是普遍的,但在藝術中卻轉化為個別的具體形象。顯現了普遍理念的個別形象,就是藝術的美,就是“理想”,也就是典型。由於“理想藝術表現的真正中心”是人物性格,所以黑格爾把典型與人物性格聯繫起來,認為理想的人物性格,一方面“這是一個人”,另一方面“每個人都是一個整體,本身就是一個世界”(同前第303頁)。
中國古代的藝術實踐,偏重於抒情詩、寫意畫等方面,因此,重視的是比興方法,是情景交融的意境。比較起來,典型的理論不象西方那么發達。但這並不是說,中國古代就沒有典型理論。劉勰文心雕龍·物色篇》所說的“以少總多”,司空圖《二十四詩品》所說的“萬取一收”等,都是與典型相類似的講法。明清以後的小說戲曲理論,更大量地談到典型問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