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家窯文化

馬家窯文化

馬家窯文化,一九二三年首先發現於甘肅省臨洮縣的馬家窯村,故名。馬家窯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發展的一種地方類型,出現於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歷經了一千多年的發展,有石嶺下、馬家窯、半山、馬廠等四個類型。主要分布於黃河上游地區及甘肅,青海境內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家窯文化
  • 外文名:The horse home kiln culture
  • 發現:1923年
  • 地址:甘肅省馬家窯村麻峪溝口
  • 發現者安特生
  • 代表:彩陶文化
最初發現,命名,解讀,類型與分期,類型,分期表,遺址,分布,特點,建築風格,喪葬習俗,陶瓷工藝,經濟體系,器型,價值,文化價值,觀賞價值,收藏價值,延伸閱讀,研究會,鑑藏委員會,彩陶博物館,

最初發現

馬家窯文化是黃河上游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因最早發現於馬家窯遺址而得名,年代約為公元前4200年-前3300年。
安特生整理髮掘彩陶安特生整理髮掘彩陶
安特生(馬家窯文化發現者)安特生(馬家窯文化發現者)
馬家窯遺址位於甘肅省臨洮縣洮河西岸的馬家窯村麻峪溝口,1924年,安特生(瑞典地質學家兼考古學家)在甘肅臨洮馬家窯村發現一處遠古文化遺址,定名為仰韶文化馬家窯期,在當地發掘了大量的上古時代代表華夏文化的彩陶器皿。一個沉寂幾千年的文化瑰寶第一次展現在世人面前!

命名

馬家窯遺址雖發現較早,但以其命名卻是20世紀40年代的事。對馬家窯文化的命名,以及是否將半山、馬廠類型包括在內,考古界曾有過許多爭議,到目前為止意見還沒有完全統一。最早對馬家窯遺址進行調查發掘的安特生,將臨洮的馬家窯遺存和廣河的半山遺存合稱為仰韶期或仰韶文化,為了與河南、陝西的仰韶文化相區別,也稱之為甘肅仰韶文化。1944年—1945年夏鼐先生(原中國考古研究所所長)到甘肅進行考古工作,為了確定馬家窯期與寺窪期墓葬的關係,發掘了臨洮寺窪山遺址,認識到所謂甘肅仰韶文化與河南仰韶文化有頗多不同,認為應將臨洮的馬家窯遺址作為代表,稱之為馬家窯文化。此後馬家窯文化在學術界得到承認,它以一種獨立的文化形態向世人展示了圖案精美、內涵豐富、數量眾多,達到世界巔峰的彩陶文化。
夏鼐先生(馬家窯文化命名者)夏鼐先生(馬家窯文化命名者)

解讀

1996年,甘肅省臨洮縣成立了第一個民間專業研究馬家窯文化的社會團體臨洮縣馬家窯文化研究會。2003年,臨洮縣馬家窯文化研究會升格為甘肅省馬家窯文化研究會。馬家窯文化的研究活動以甘、青地區分布的大量的馬家窯彩陶為得天獨厚的研究基礎,對彩陶紋飾圖案進行了深入研究,把馬家窯文化的研究拓展向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個領域,從民族學、民俗學、哲學、藝術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多個學科進行挖掘究,以期找到至今人類關注的、期待解決的許多問題的文化源頭。馬家窯文化研究會的研究活動,填充了歷史文化研究中對紋飾圖案解讀的學術空白,會長王志安成為這一研究活動中的領軍人物,他對馬家窯文化的解讀和研究,使馬家窯文化向深層次、跨地域傳播和認同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馬家窯文化的神奇與輝煌。一個對馬家窯文化的研究熱、收藏熱正在形成。
王志安(解讀與傳播者)王志安(解讀與傳播者)

類型與分期

類型

馬家窯文化包括馬家窯、半山、馬廠三個文化類型,從已經發現的有關地層疊壓情況看,馬家窯類型早於半山類型,半山類型早於馬廠類型。從以往發現的資料就可以看出半山類型和馬廠類型相承、相似的因素很多,關係密切。馬家窯類型和半山類型,過去限於資料太少,認為它們之間的差異很大,因此,有人曾主張將馬家窯類型單獨稱為馬家窯文化,與半山--馬廠文化分開。康樂邊家林、蘭州關廟坪出土的陶器,補充了馬家窯到半山類型發展的中間缺環,這些陶器無論是器型還是花紋都有馬家窯類型的一些遺風,而且還反映出了半山類型的一些特色,過渡性的特點非常突出,從而表明半山類型是從馬家窯類型演變而來。

分期表

下圖為文化分期表
馬家窯文化分期表馬家窯文化分期表

遺址

馬家窯文化的重要遺址有東鄉林家、臨洮馬家窯、廣河地巴坪,以及蘭州的青崗岔、花寨子、土谷台、白道溝坪與永昌鴛鴦池和青海樂都柳灣等20多處。1988年,臨洮馬家窯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評為"20世紀中國百項考古重大發現"之一。

分布

馬家窯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肅中南部地區,以隴西黃土高原為中心,東起渭河上游,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東北部,北達寧夏自治區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分布區內主要河流為黃河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湟水等。馬家窯類型主要分布在甘肅中南部和青海東北部、寧夏南部地區的涇、渭水上游,以及白龍江、湟水、洮河、莊浪河和清水河流域。半山類型分布範圍基本與馬家窯類型相同,但已逐漸西移。馬廠類型的分布則更為向西。
馬家窯文化分布圖馬家窯文化分布圖

特點

建築風格

馬家窯文化的村落遺址一般位於黃河及其支流兩岸的台地上,接近水源、土壤發育良好。房屋多為半地穴式建築、也有在平地上起建的,房屋的平面形狀有方形、圓形和分間三大類,以方形房屋最為普遍。方形房屋為半地穴式,面積較大,一般在10平方米-50平方米左右,屋內有圓形火塘,門外常挖一方形窖穴存放食物。圓形房屋多為平地或挖一淺坑起建,進門有火塘,中間立一中心柱支撐斜柱,房屋呈圓錐形、分間房屋最少,主要見於東鄉林家和永登蔣家坪,一般在主室中間設一火塘,側面分出隔間。
馬家窯文化的村落遺址馬家窯文化的村落遺址

喪葬習俗

馬家窯文化的墓葬,經發掘的有2000多座,墓地一般和住地相鄰,流行公共墓地,墓葬排列不太規則,多數為東或東南方向。盛行土坑墓,有長方形、方形和圓形等。葬式因時期和地區不同而有變化,一般有仰身直肢、側身屈肢和二次葬。墓葬內一般都有隨葬品,主要有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和裝飾品等,少數隨葬糧食和豬、狗、羊等家畜。有的墓地的隨葬品,男性多石斧、石錛和石鑿等工具,女性多紡輪和日用陶器,反映出男女間的分工。隨葬品在數量和質量上都存在著差別,而且越到晚期差別越大,有的隨葬品達90多件,而有的一無所有。這種貧富差別的增大,標誌著原始社會逐步走向解體和中國文明曙光的來臨。

陶瓷工藝

馬家窯文化制陶業非常發達,其彩陶繼承了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爽朗的風格,但表現更為精細,形成了絢麗而又典雅的藝術風格,比仰韶文化有進一步的發展,藝術成就達到了登峰造極的高度。陶器大多以泥條盤築法成型,陶質呈橙黃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細膩。許多馬家窯文化遺存中,還發現有窯場和陶窯、顏料以及研磨顏料的石板、調色陶碟等。馬家窯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純黑彩繪花紋為主;中期使用純黑彩和黑、紅二彩相間繪製花紋;晚期多以黑、紅二彩並用繪製花紋。馬家窯文化的制陶工藝已開始使用慢輪修坯。並利用轉輪繪製同心圓紋、弦紋和平行線等紋飾,表現出了嫻熟的繪畫技巧。彩陶的大量生產,說明這一時期制陶的社會分工早已專業化,出現了專門的制陶工匠師。彩陶的發達是馬家窯文化顯著的特點,在我國所發現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馬家窯文化彩陶比例是最高的,而且它的內彩也特別發達,圖案的時代特點十分鮮明。從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隨著大量新出土材料的積累,馬家窯文化彩陶的研究,越來越受學術界關注,逐漸形成為史前文化研究中的一大熱點。
王志安與郎樹德在馬家窯遺址王志安與郎樹德在馬家窯遺址
中原地區仰韶文化的彩陶衰落以後,馬家窯文化的彩陶又延續發展數百年,將彩陶文化推向前未有的高度。馬家窯文化以彩陶器為代表,它的器型豐富多姿,圖案極富於變化和絢麗多彩,是世界彩陶發展史上無與倫比的奇觀,是人類遠古先民創造的最燦爛的文化、是彩陶藝術發展的頂峰。它不僅是工業文明、農業文明的源頭、同時它源遠流長地孕育了中國文化藝術的起源與發展,它神奇輝煌的藝術魅力至今還在震撼著我們的心靈。

經濟體系

這個文化群體的居民以經營旱地農業為主,大田作物主要種植粟和黍。這兩種穀物的遺存曾分別發現於甘肅東鄉林家遺址的窖穴和蘭州青崗岔的房址中。另外,在青海柳灣墓地的許多墓葬中,也都發現有裝在粗陶瓮中的粟,說明這種作物是當時人們的主要食糧。各個氏族營地的房址和公共墓地的隨葬品中,發現了大量農業生產工具,用於翻地的石鏟通體扁薄,略呈長方形,效率很高;收割用的農具很多,主要是石片磨製的和用陶片改制的爪鐮,形狀有長方形穿孔的和兩側打成缺口的兩種。在鐮刀中有一種形制很特殊,也是長方形,但在一端刻成鋸齒,為馬家窯文化居民所獨創。穀物加工工具有石磨盤、石磨棒、石杵和石臼等。
馬家窯文化的氏族先民在日常生活中還飼養豬、狗、羊等家畜,有些氏族墓地的墓葬中用整隻的豬、狗或羊隨葬。這一現象是家畜飼養業比較發達的證明,其經濟發展水平與喪葬習俗與黃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有些類似。當時飼養的家禽僅見雞一種,數量尚不多。
雖然農業經濟比較進步,採集和狩獵活動仍是經濟生活的重要方面。各遺址中大多發現了石鏃、骨鏃、石球等。發現的野生動物骨骼較多的是鹿,野豬等。
在社會生產中已經有了相當明確的專業技術分工,原始手工業主要是制陶業、石器製造業、木工作業、紡織業幾種。

器型

馬家窯文化區系中主要有馬家窯類型、半山類型和馬廠類型三種陶器,以彩陶造型最有代表性。這三種彩陶類型是一脈相承發展的,在造型和紋飾上,有其共同的特徵,但也有各自的特色。
馬家窯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存,但在馬家窯文化類型彩陶中帶有仰韶文化影響的痕跡,越是早期越是明顯。在馬家窯文化彩陶中最多見的是卷緣盆、彩陶等,都同仰韶文化中廟底溝類型有相承關係。馬家窯類型的彩陶不管是造型還是紋飾都高於以前的彩陶,是有明顯的獨特性的。它以其精品數量多、製作精美和紋飾的繁複而代表彩陶的高峰。馬家窯類型的器形有壺、罐、盆、缽、瓶、勺等,不見鼎一類的三足器,也不見陶炊和圜底釜,但尖底瓶占一定比例,多為平口或侈口尖瓶;碗、缽、盆一類器物腹部較淺,腹部曲線呈圓弧形。外形比例均衡,稜角分明,線條流暢,大多為細泥紅陶質,質地堅硬,火候很高,底色橙黃或米黃,一般打磨光滑。其中小口瓶、細頸碩腹壺、大口長腹瓮以及泥質加砂彩陶盆、缽與帶嘴鍋等,造沏新穎別致,最具典型性。這種造型明顯地帶有審美的追求,它為相應的紋飾的創造打下了基礎。有研究者認為,馬家窯類型彩陶,從造型看,除半坡、廟底溝巳有的盆、缽外,出現,瓶、壺、瓮等大型器形’這很可能是人們掌握了將兩個半球分別盤築再合起來捏合、抹平,最後加下頸、底部的先進成型技術。
中國最早青銅器——馬家窯青銅刀中國最早青銅器——馬家窯青銅刀
馬家窯文化
1975年甘肅東鄉林家馬家窯文化遺址(約公元前3000左右)出土一件青銅刀,這是目前在中國發現的最早的青銅器,是中國進入青銅時代的證明。

價值

文化價值

文化是歷史的縮影,時代的一面鏡子。馬家窯文化的高度發展,是新石器時期華夏文明晨曦中最絢麗的霞光,折射著中華先民在遠古時代所達到的多項文化成就,馬家窯文化不僅包含著史前時期眾多神秘的社會信息、文化信息、同時它創造了中國畫最早的形式。馬家窯文化彩陶的繪製中以毛筆作為繪畫工具、以線條作為造形手段、以黑色(同於墨)作為主要基調,奠定了中國畫發展的歷史基礎與以線描為特徵的基本形式。彩陶是中國文化的根,繪畫的源,馬家窯文化將史前文化的發展推向了登峰造極的高度,創造了繪畫表現的許多新的形式,馬家窯文化的彩陶圖畫,就是神奇豐富的史前“中國畫”。
《馬家窯文化源流》會刊《馬家窯文化源流》會刊

觀賞價值

馬家窯文化,產生在遙遠的史前時代。它的圖案之多樣,題材之豐富,花紋之精美,構思之靈妙,是史前任何一種遠古文化所不可比擬的,它豐富多姿的圖案構成了典麗、古樸、大器、渾厚的藝術風格。它神奇的動物圖紋,恢宏的歌舞,對比的幾何形狀,強烈的動感姿態,象黃河奔流的千姿百態,生生不息,永世旋動。它象黃河浪尖上的水珠,引領著浪濤的起伏,臻成彩陶藝術的高峰。它留下的極其豐富的圖案世界,永遠是人類取之不盡的藝術寶庫。它所給予我們的欣賞價值是任何現代藝術都不能代替的。越是遙遠的文化,就越能成為現代生活中最珍貴的收藏觀賞品。馬家窯文化彩陶的欣賞價值,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認識。
馬家窯文化文字馬家窯文化文字

收藏價值

要看一種物品的收藏價值,就要看它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觀賞價值和增值價值等。所有的遠古陶都有歷史價值,而馬家窯文化古彩陶的文化價值和觀賞價值,是其它遠古文化類型的古陶器無法比擬的,特別是它的巨大增值潛力,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收藏隊伍的迅速擴大,將進一步被人們所認識。2000年以來馬家窯文化彩陶的價格,每年都以翻倍的速度增長,成為收藏界十分耀眼的新星。
馬家窯文化是分布於甘肅一帶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彩陶文化,其彩陶占整個陶系的20%-50%,隨葬品中可達80%,而且成型與裝飾技術也至為發達。自本世紀二十年代瑞典人發現此類文化遺存以來,馬家窯文化一直處在學術界熱烈的討論中。有關中國古代彩陶是本土發生還是西方傳入的課題的研究使之聲望日隆,其富麗神秘的圖案及多變的造型也令藝術家愛不釋手。但無論對這些問題作出怎樣的詮釋,馬家窯文化炊食具本身的精美已足以讓後人垂涎了。

延伸閱讀

研究會

緣起於一個電影《解放大西北》的拍攝。一九九六年,沉睡著馬家窯文化遺址的古老文化名城臨洮,來了七千人的拍攝隊伍。他們發現具有深厚文化價值的馬家窯文化沉寂在此而無人研究、推廣和利用。在他們的推動下,深受馬家窯文化薰陶的有心人士志安與其他一些熱愛馬家窯文化的民間人士一起創立了馬家窯文化研究會。他們櫛風沐雨、歷盡艱辛的研究、傳播使馬家窯文化名聲大振。會長工志安自籌資金先後在北京、浙江、上海、山東、天津等地開辦展覽和設立傳播視窗,並與國內外專家、學者進行廣泛的學術交流,創辦了《馬家窯文化源流》會刊(已出版十期)。2003年經省政府批准,將臨洮縣馬家窯文化研究會晉升為甘肅省馬家窯文化研究會。作為研究會會長的王志安先生,是這個研究會的創始人和帶頭人,也是研究和宣傳馬家窯文化最痴情的人。他個人出資辦刊物、建網站,在全國乃至世界範圍內宣傳、推廣馬家窯文化。2004年,他籌資舉辦“馬家窯文化發現命名80周年紀念活動”,建成了甘肅省馬家窯文化研究會彩陶博物館,希望藉此將馬家窯文化從書本走進社會,走進民間大眾。2005年12月與甘肅彩陶研究會共同舉辦“2005中國彩陶馬家窯文化研討會”,2006年1月,會長到上海舉辦馬家窯文化講座。 《上海收藏報》以“中國當代研究馬家窯文化第一人”為標題,對他作了數次報導。 《文匯報》發表了他的“也談中華龍起源”的文章。上海有關方面專門邀他為建立上海馬家窯文化研究所做籌建和指導工作。經過10多年的潛心研究,會長本人也成了遠近聞名的彩陶專家。2005年7月,會長應邀去瀋陽參與修建世博園蘭州園的工程,冒著烈日高溫親自動手設計、構圖、畫彩,將一件件巨大而精美的馬家窯彩陶雕塑藝術品屹立在世界園林博覽會上,向世界展示馬家窯文化。世博會開幕後,經他精心設計、製作的彩陶獲得了2006年瀋陽世界園藝博覽會的七項大獎( “彩陶王”水景主雕獲建築小品類金獎,彩陶園獲綜合類銀獎、設計類銀獎和施工類銀獎,入口尖底彩陶瓶與“蛙神”彩陶組合獲建築小品類銀獎,休閒彩陶亭獲小品類銅獎)。這應是對研究會在研究、傳播、發展馬家窯文化工作的最好的回報和肯定。
王志安教授解讀馬家窯文化王志安教授解讀馬家窯文化
瀋陽世界園藝博覽會彩陶博覽園瀋陽世界園藝博覽會彩陶博覽園
2006年5月,中央電視台《探索·發現》欄目,製作了六集電視專題片《神秘的中國彩陶》,該片由王志安會長擔任顧問和彩陶文飾解讀的主講。播出後在全國引起對馬家窯文化的很大關注和興趣。
2009年4月,研究會的依託單位臨寶齋商務總社被中共甘肅省委宣傳部、甘肅省文化廳、甘肅省廣播電影電視局、甘肅省新聞出版局等四部門評定為首批“甘肅省文化產業示範基地”之一。2009年9月,研究會與中共臨洮縣委、臨洮縣人民政府一起具體承辦了首屆“中國馬家窯文化研討會”,進一步推動了馬家窯文化的研究和傳播。十多年來,研究會和王志安會長已在全國創造了馬家窯文化研究、傳播等方面的近十幾個第一,研究會通過對大量彩陶圖案的研究,提出了許多獨到的觀點和論斷,有多篇學術論文發表在全國重點刊物,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
中國鑒寶雜誌馬家窯彩陶免費專場鑑定會中國鑒寶雜誌馬家窯彩陶免費專場鑑定會

鑑藏委員會

甘肅省馬家窯文化研究會鑑藏委員會是2007年經甘肅省民政廳註冊成立,是研究會鑑定馬家窯彩陶的專業機構,有數位大學教授和國內著名專家組成,在北京、上海、深圳、浙江、香港等地以及省內部分市、縣的博物館和收藏家做過專業馬家窯彩陶鑑定,有多篇專業鑑定論文發表,2009年2月28日在甘肅臨洮舉行的中國馬家窯文化研討會期間和中國鑒寶雜誌舉行了鑑定馬家窯彩陶免費專場鑑定會,天下收藏、甘肅衛視、定西電視台等媒體有報導。在長期的鑑定工作中始終堅持鑑定職業道德,秉承去偽存真的宗旨,假貨絕不出鑑定證書,如有修補的地方一定要在鑑定證書中註明,避免了很多彩陶收藏愛好者上當受騙,得到了國內彩陶收藏家和博物館的認可。

彩陶博物館

甘肅馬家窯彩陶博物館起初是甘肅省馬家窯文化研究會的內部學術研究資料館,後來應眾多參觀者的要求對外開放,博物館陸續投入資金2500多萬元徵集藏品。現已發展成為全國對外展示馬家窯文化的博物館。該館已經甘肅省文物局批准建立。博物館匯集展出彩陶精品700餘件,數十件展品為國內外絕無僅有的頂級珍品,藏品總量達5000多件。博物館的建立,為防止本地稀世之品古文化遺存嚴重外流起到了積極作用,並為研究會的學術研究準備了充分的實物資料。博物館建於馬家窯文化遺址所在地—臨洮縣的臨寶齋文化樓,分兩個展館、展出面積約400多平米。藏品的文化內涵豐富多彩。其中有畫著新石器時代晚期先民們開始農耕活動的人物造型的彩陶,它證明遠在四千六百年前中國人物畫的最早繪畫形式已經產生;有畫著最早的龍圖騰原形的彩陶,它證明了中華龍在史前已經有了雛形;有先民們為了戰勝水患,想像出的“蛙神”系列彩陶;有史前先民們娛樂用的陶牌;有先民們制陶用的工具遠古石硯、磨光器;有繪著原始文字圖形的彩陶,為中華民族書畫同源提供了新的證據;有反映出“卍”符號最早來源於太陽崇拜的遠古彩陶;有畫著人類生殖文化崇拜和宗教文化崇拜合璧交映,反映先民哲學思想已經存在的神秘彩陶。博物館中的彩陶系統而清晰地為研究會的研究成果提供了充分的物證。勾畫出先民從水的崇拜轉向土地崇拜,再向戰勝水患的“蛙神”崇拜不斷發展的思想軌跡和精神歷程。深刻的反映出遠古先民們在原始蒙昧和艱難險惡的環境中,一方面處在主、客觀不分的圖騰崇拜的蒙昧階段,而另一方面已經有了令人讚嘆的智慧和思想,從而創造出了這些至今還令人驚嘆的遠古文明。看了這些反映著史前文化的珍貴文物,就會知道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源頭在那裡。
位於馬家窯文化遺址臨洮的彩陶博物館位於馬家窯文化遺址臨洮的彩陶博物館
自2003年12月開館以來,已接待了包括原中宣部副部長聶大江,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趙維綏在內的各級各界的領導同志和專家教授一千多人,以及社會各界的觀眾三萬多人次。博物館對全國開放,歡迎研究者、愛好者及各界朋友前來參觀和進行學術交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