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位置,地貌,氣候,自然資源,生物,水能,礦產,歷史沿革,行政區劃,政治,人口民族,人口,民族,經濟,概況,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歷史名人,風土人情,風景名勝,
地理環境
位置
文成位於浙江省南部山區,溫州市西南部,飛雲江中上游,東經119°46’~ 120°15’,北緯27°34’~ 27°59’。東鄰瑞安市,南界平陽、蒼南縣,西倚泰順、景寧縣,北接
青田縣。
地貌
文成縣境內山地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82.5%,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為典型山地的地貌。全境以山地、丘陵為主,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宜人的氣候和複雜多樣的地貌類型。
最高為西北部的石垟林場頂峰,海拔1362米。最低為平和鄉大垟口,海拔15米。山脈分屬兩支,江北屬南田山脈,為洞宮山脈分支。江南為南雁盪山脈分支,從平陽縣進入文成縣,東入瑞安市。山頂上有平台,也是文成縣山地的典型地貌。
氣候
文成縣境屬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為14℃-18.5℃,最熱月份7月,平均氣溫28.2℃,極端高度40.8℃,最冷月份1月,平均氣溫28.2℃,極端低穩零下4.7℃。常年無霜期285天。年降雨量1884.7毫米。南田、百丈景區和石垟、
葉勝森林公園夏季平均溫度15℃。
自然資源
生物
文成縣擁有林業用地1358萬畝,其中原始森林面積1.2萬畝。森林覆蓋率59.5%,活立木總蓄積量160.07萬立方米,常年採伐量1萬立方米。毛竹主要分布在
雙溪、匯溪及葉勝、石垟林場。蓄積量562萬株,年採伐量104萬株。其他林產品有油茶籽、油桐籽和
烏桕籽。油茶籽年最高產量750噸。在原始森林中有脊椎動物5綱34目379種,其中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動物有華南虎、雲豹、黑麂、黃腹角雉、獼猴、短尾猴、金錢豹、金貓、白頸長尾雉、穿山甲、水獺等17種,其他兩棲類和鳥類等動物100餘種,比中國
臨安天目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的各種珍稀動物還要豐富。
水能
文成縣水能蘊藏量達50萬千瓦,可開發資源42.29萬千瓦,居溫州市第一位,全省第五位。後相繼建成百丈二級、三級電站,西坑高嶺頭一級、二級和三級電站,裝機4.6萬千瓦。全國最高水頭百丈漈水力發電廠坐落在縣城北面,裝機容量20萬千瓦的珊溪水利樞紐工程已竣工。
礦產
文成縣境內礦產有錳、銅、金和鉛鋅礦等13種,礦點50處。其中尤以非金屬礦花崗石、
高嶺土、螢石、
葉臘石儲量最為豐富。
歷史沿革
文成縣名取自元末明初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謀略、文學家劉基(字伯溫)的諡號。明朝開國元勛、大明軍師
劉伯溫死後,明朝第十一位皇帝
明武宗於公元一五一四年下了一道誥令,說劉基“慷慨有志,剛毅多謀,學為帝師,才稱王佐”,“占事考祥,明有徵驗;運籌畫計,動中機宜”,是“渡江策士無雙,開國文臣第一”,故“今特贈爾為太師,諡號文成。”
經緯天地為文,安民立政為成,合言之,文成就是經天緯地、立政安民的意思。
秦統一六國後,廢封國,設郡縣,屬閩中郡。
西漢始元二年(前85)以東甌地回浦鄉建立
回浦縣,為回浦縣轄地,屬
會稽郡。
東漢
永和三年(138),析章安縣東甌鄉置
永寧縣,為永寧縣轄地。
東漢建安八年(203),析章安縣南鄉建立
松陽縣,青田地為其所轄。仍屬會稽郡。
三國吳赤烏二年(239),析永寧縣置
羅陽縣,瑞安、泰順地為其所轄。
三國吳太平二年(257),羅陽縣、松陽縣歸屬臨海郡。
東晉太寧元年(323),從臨海郡析置
永嘉郡。松陽、安固2縣均屬永嘉郡。
隋開皇九年(589),廢郡,改永嘉郡為
處州,分松陽縣東鄉建立括蒼縣,青田為
括蒼縣轄地。括蒼、安固同屬處州。
隋開皇十二後(592),處州改稱括州。
隋大業三年(607),改括州為永嘉郡。
唐武德四年(621),永嘉郡復改稱括州。
唐上元二年(675),析括州置溫州。安固縣為溫州屬地。
唐景雲二年(711),從括蒼縣析置青田縣,屬括州。
唐天寶元年(742),改州為郡,括州改稱
縉雲郡,溫州改為永嘉郡。青田縣屬縉雲郡,安固縣屬永嘉郡。
唐乾
元元年(758),復改郡為州。縉雲郡復稱括州,永嘉郡復稱溫州。
唐大力十四年(779),又改括州為處州,青田縣屬處州。
宋鹹淳元年(1265)改溫州為瑞安府。瑞安縣為其一部分。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瑞安府為浙江行省溫州路。瑞安縣為溫州路一部分。元元貞元年(1295),瑞安縣升為
瑞安州,仍隸屬溫州路。
明洪武三年(1370),瑞安州復改為瑞安縣。
明代,青田縣隸屬處州府。
清康熙六年(1667),浙江省設杭嘉湖、寧紹台、金衢嚴、溫處四道。青田縣隸屬
溫處道處州府,瑞安、泰順兩縣屬溫處道溫州府。
清宣統三年(1911),浙江成立軍政府,青田縣屬處州軍政分府,瑞安、泰順兩縣屬溫州軍政分府。
民國3年(1914),溫州、處州合併,稱甌海道。
民國16年(1927)廢道,實行省、縣二級制。縣直隸浙江省。
民國21年(1932),實行縣政督察制,縣隸屬
行政督察區。瑞安縣轄地先後屬浙江省第十行政督察區、第四特區、永嘉行政督察區、第八行政督察區、第五行政督察區;青田縣轄地先後屬第十一行政督察區、第二特區、第九行政督察區、第七行政督察區、第六行政監察區;泰順縣轄地先後屬第十二行政督察區、第三特區、永嘉行政督察區、第八行政督察區、第六行政督察區、第五行政督察區。
民國35年(1946)12月,行政院核准以瑞安、青田、泰順三縣邊區析置文成縣。
民國37年(1948)7月1日,文成縣政府成立。縣隸屬浙江省第五行政督察區。
1949年5月8日文成縣解放,6月改名大南縣。
1949年8月,恢復文成縣原名。
1958年10月撤銷文成縣,和瑞安縣合併。
1961年9月,文成縣又從瑞安縣析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文成縣先後隸屬浙江省第五專區、浙江省
溫州專區、浙江省溫州地區革命委員會、浙江省溫州地區。1981年9月,溫州地、市合併,實行
市管縣體制,文成縣歸屬溫州市領導。
行政區劃
政治
人口民族
人口
2010年人口普查,文成縣常住人口為21.21萬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26.49萬人相比,十年共減少5.28萬人,下降19.93%,年平均下降2.20%。
文成縣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戶[4]8.11萬戶,家庭戶人口為20.63萬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2.54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08人減少0.54人。
文成縣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11.07萬人,占52.19%;女性人口為10.14萬人,占47.81%。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14.51下降為109.16。
民族
文成縣是浙江省、溫州市少數民族的重點縣,有少數民族成分24個,少數民族人口1.7102萬,占全縣人口的4.5%。其中
畲族1.5927萬,占少數民族的絕大多數。少數民族散布全縣33個鄉鎮、287個行政村、30個民族行政村,設有西坑畲族鎮、周山畲族鄉2個民族鄉鎮,少數民族人口千人以上的還有富岙鄉、黃坦鎮、雙桂鄉。全縣少數民族80%以上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上的偏僻邊遠山區、半山區,是典型的散居民族地區。隨著改革開放以來人口流動性的增強,跨縣、市婚姻增多,有近1000名少數民族同胞來文成縣安家落戶,他們大多是由貧困地區婚嫁而來的,占53%。43%的外來少數民族是以農業為主要謀生職業。
經濟
概況
2012年,文成縣全年完成生產總值53億元,同比增長8%;財政總收入6.39億元,與上年持平;其中公共財政收入4.93億元,同比增長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60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8400元,同比增長8.5%和13%。
第一產業
2012年,文成縣建成糧食生產功能區17個11600畝,主導產業示範區3個,特色農業精品園13個,順利通過了省級生態循環農業示範區驗收;成功申報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建設重點縣,完成水利項目投資1.7億元;實施特扶項目119個,完成投資6億元。
第二產業
2012年,文成縣全年完成生產性投資16.5億元。完成工業企業改造提升項目13個。全年完成工業性投資5.4億元,實現工業總產值34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產值21億元。出台發展總部經濟財稅扶持政策,引進總部企業8家。
2012年,文成縣全年實現限額以上固定資產投資41億元,同比增長84.7%,投資率達77.4%;其中“雙十工程”完成投資32.27億元。全年舉行項目集中開工4次,新開工項目52個。引進招商項目17個,浙商回歸到位資金13.9億元。
第三產業
2012年,文成縣百丈漈通景公路、安福寺建設等項目順利推進,猴王谷、月老山景區基本建成並對外開放,龍麒源景區創成國家4A級旅遊景區,珊溪鎮獲評省級旅遊強鎮。全年接待遊客382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19.2億元,同比增長35.1%和19.2%。
歷史名人
施昌東(1931--1983),又名施昌驥,當代著名美學家,中華全國美學會理事,中國作協會員,
復旦大學副研究員、副教授。
周楨(1889--1972),字邦垣,出生於西坑鰲里的一個農業世家。著成中國第一部《
森林經理學》。
周必大(1126~1204)中國南宋政治家、文學家。字子充,一字
洪道,自號平園老叟。
廬陵(今江西
吉安)人。紹興二十一年(1151)進士。二十七年舉博學宏詞科。官至
左丞相,封益國公。
趙超構(1910--1992),出生於文成縣
龍川鄉,幼年隨父在北平、南京生活。國小畢業後,就讀於溫州藝文中學,擔任過上海市文聯副主席,《
辭書》出版社副社長、副總編等職。
劉基,字伯溫,文成縣
南田鎮武陽村人。生於元至大四年(1311年),卒於明洪武八年(1375年)。明武宗譽基為“渡江策士無雙,開國文臣第一”。
吳成七(?—1357),
黃坦人,幼居吳莊(屬今文成
金爐鄉),後入贅新涼堂毛家(屬今文成黃坦黃羊茶堂),從事家耕,兼販私鹽。
風土人情
畲族的民間文學非常豐富,包括山歌、民族起源和諸天神傳說、民間故事、諺語、兒歌等。在
畲族文學中,山歌是它的主要部分。山歌大都在民眾中以畲語唱形式代代相傳,並不斷得到豐富與發展,所以他們的文學基本上是民間口頭文學。雖然也有一些漢文的手抄本,但那是借漢字記間,只供唱用。因此,在歌本上創造了許多土俗字。
傳統的文學作品,有些已散失無傳,至今流傳下來的,約有一千多篇,四、五萬行。有追述本民族來源、遷徙和歷史大事的長篇敘事詩歌,有富有藝術魅力的歌頌勞動和愛情的雜歌,有取材於漢族民間神話故事、章回小說、評話唱本等編成的小說歌。尤其是有關歷史傳說的山歌,更是家喻戶曉,人人會唱。浙江畲歌按歌詞內容分,除上述幾種外還有風俗歌、功德歌等。
(一)長篇敘事詩歌,歌詞篇幅較長,有“
高皇歌“、“麟豹王歌“、“來朝歌“、“元朝十八帝“、“盤古歌“、“長毛歌“等,其中以“高皇歌“流傳最廣。
(二)雜歌,形式自由,可長可短,數量極多,內容豐富,富有藝術魅力,多是畲族人民即興創作的。
(三)小說歌,又稱“全連本“或“戲出“,畲民叫作“大段“,約有一百多種。多取材於漢族民間的神話故事、傳說、章回小說、評話唱本等編成。
(四)風俗歌,主要有“嫁女歌“和“哭喪歌“。在畲族婚姻嫁娶中,無論是嫁女或入贅,都要長夜盤歌。男方請來好歌手“赤郎“和“行郎“(抬花轎的),與女方歌手通宵達旦的對歌,通過對唱“敬酒歌“、“對盞歌“、“度親歌“、“撬蛙歌“、“嫁女歌“彼此考察對方的唱歌能力。
(五)功德歌,又稱祭祖歌,做功德分“做陰“、“做陽“兩種,死人喪事追薦亡魂的叫“做陰“,平時祈福禳災的叫“做陽“。
風景名勝
飛雲湖景區
百丈漈-飛雲湖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景區,位於浙江省溫州市西南部,飛雲江中上游的文成縣。景區位於海拔300米至638米的高山之巔百丈漈鎮篁
莊村,縱深約3公里,面積為4.75平方公里,有著一漈雄、二漈奇、三漈幽等特色。
銅鈴山森林公園
銅鈴山峽景區是公園核心景區。峽谷長3公里,寬處百餘米,窄處2—3米,呈S形走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