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歷程
1992年至1993年,寧波市政府籌建杭州灣交通通道,委託上海林李公司和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進行預可行性研究。
2000年6月21日,浙江省政府決定建設跨越杭州灣的大橋。
2001年12月,杭州灣大橋舉行招標會議。
2002年4月30日,中國國務院通過《杭州跨海通道》項目的立項問題;5月29日,中國國家計委正式下達立項批文。
2003年1月,浙江省計委、交通廳聯合主持對《杭州灣跨海大橋初步設計》進行預審;6月8日,杭州灣跨海大橋工程舉行奠基儀式;10月28日,杭州灣跨海大橋北岸引橋工程動工建設;11月14日,杭州灣跨海大橋主體工程動工興建,同月28日,杭州灣跨海大橋南岸引橋工程開工。
2004年3月16日,杭州灣跨海大橋工程進入全面開工建設階段。
2006年2月3日,杭州灣跨海大橋主橋完成最後一根鋼管樁沉放到位。
2007年1月8日,杭州灣跨海大橋南岸引橋完成建設;2月7日,杭州灣跨海大橋完成主塔封頂工程;3月27日,杭州灣跨海大橋完成最後一根鑽孔灌注在海中平台匝道橋樁的施工建設工程;5月26日,杭州灣跨海大橋完成北岸引橋建設工程。6月11日,杭州灣跨海大橋完成南航道橋的合龍工程;6月13日,杭州灣跨海大橋完成北航道橋的合龍工程;6月26日,杭州灣跨海大橋完成全橋段合龍工程,全線貫通。
2008年5月1日,杭州灣跨海大橋通車運營。
2010年12月29日,杭州灣跨海大橋配套工程海中平台“海天一洲”運營使用。
橋樑位置
杭州灣跨海大橋位於中國浙江省杭州灣之上,北起嘉興市海鹽鄭家埭村的平湖立交,上跨杭州灣海域,南至寧波市慈谿水路灣的庵東樞紐立交;海上平台“海天一洲”位於杭州灣大橋中部,南航道以南1.7千米處;途經該橋的線路為瀋海高速公路
(國家高速G15)。
建築設計
建築結構
杭州灣跨海大橋分別由海中平台、南北航道孔橋、水中區引橋、灘涂區引橋、陸地區引橋,各座橋塔及各立交匝道組成,全橋路段呈西北至東南方向布置。
南、北通航孔橋是杭州灣跨海大橋的兩個設計重點,為使杭州灣跨海大橋具有較強的景觀性,從符號關係、構成關係、體量關係及綜合類比等四個方面進行深入比較,從而得出最終結果:北通航孔橋採用鑽石型雙塔的組合方式;南通航孔橋採用A型單塔的組合方式。
通航孔橋的設計主題為“金三角” ,杭州灣跨海大橋的建成,將使上、杭、寧三地成為長江三角洲的經濟中心,而杭州灣跨海大橋本身將成為杭州灣三角洲網路的“金邊” ,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金三角”文化區; 南北通航孔橋的組合方式較理想地結合了“金三角”的文化涵義,達到了橋型與橋位區地理環境的協調、與當地歷史文化的吻合,並滿足了工程經濟技術指標的具體要求。
杭州灣跨海大橋大橋總體平面為S形曲線,由北航道橋、南航道橋、引橋及海中平台組成;南北航道的通航孔橋處各呈一拱形,具有起伏跌宕的立面形狀。
結構特點 | 北航道橋 |
總體 | 北航道橋採用鑽石形雙塔雙索麵鋼箱梁斜拉橋,半漂浮體系,五跨連續結構。 |
索塔 | 索塔採用鑽石形塔,橋面以上為三角形結構,以利於提高結構剛度和抗風穩定性;橋面以下兩塔柱收腿,使整個塔呈鑽石形。承台外周設防撞消能設施。斜拉索在索塔上通過整體鋼錨箱進行錨固。 |
主梁 | 主梁採用扁平鋼箱梁,鋼箱梁採用工廠預製成組件,組拼場拼成節段;斜拉索與鋼箱梁採用耳板錨固。 |
斜拉索 | 斜拉索採用平行鋼絲成品斜拉索,採用塔上張拉方式。 |
墩基 | 輔助墩和過渡墩採用倒矩形圓角斷面。 |
南航道橋 |
總體 | 南航道橋採用A形獨塔雙索麵鋼箱梁斜拉橋,三跨連續結構。 |
索塔 | 索塔採用A形塔,以利於提高受力性能和結構剛度及抗風穩定性。結構舒展和諧風格獨特,景觀效果良好;基礎採用鑽孔樁及承台的整體基礎,承台外周設防撞消能設施,斜拉索在索塔上通過整體鋼錨箱進行錨固。 |
主梁 | 主梁採用扁平鋼箱梁,鋼箱梁採用工廠預製成組件,組拼場拼成節段;斜拉索與鋼箱梁採用耳板錨固。 |
斜拉索 | 斜拉索採用平行鋼絲成品斜拉索,採用塔上張拉方式。 |
墩基 | 輔助墩和過渡墩採用倒矩形圓角斷面。 |
引橋部分 |
水中區 | 採用整孔預製吊裝的連續箱梁結構,墩身採用矩形倒圓角斷面,基礎採用鋼管樁及承台基礎。 |
灘涂區 | 採用整孔預製樑上運梁的連續箱梁結構,墩身採用矩形倒圓角斷面,基礎採用鑽孔樁及承台基礎。 |
陸地區 | 採用連續箱梁結構,墩身採用矩形倒圓角斷面,基礎採用鑽孔樁及承台基礎。 |
海中平台 |
總體 | 海中平台採用雙層結構,基礎採用鑽孔樁及鋼管樁基礎;其中,一層披平台採用預製梁板及濕接縫結構,二層結構根據功能進行建築設計,並以提高景觀效果為目標。 |
參考資料: |
設計參數
杭州灣跨海大橋線路全長36千米,其中橋樑總長35.7千米,其中,北航道橋採用(70+160+448+160+70)米跨徑布置,南航道橋採用(100+160+318)米跨徑布置;海中平台總面積為1.2萬平方米,其中平台房建築面積為36617平方米,共6層;觀光塔總建築面積為5100平方米,共16層,建築高度為145.6米。
技術標準 |
公路等級 | 高速公路 |
設計年限 | 主橋:100年,引橋:60年 |
設計速度 | 主橋:100千米/小時,引橋:120千米/小時 |
設計荷載 | 汽車—超20級,掛車—120 |
坡度係數 | 縱坡:≤3%,橫坡:2% |
遇洪頻率 | 主橋:1次/300年,引橋:1次100年 |
抗風標準 | 運營:100年,施工:30年 |
通航水位 | 最高:5.19米(1985年中國國家高程基準) |
通航淨空 | 北航道:(325x47)米,南航道:(125x31)米 |
通航噸位 | 北航道:3.5萬噸級海輪標準,南航道:0.3萬噸級海輪,副航空:0.03萬噸級海輪 |
船舶撞擊 | 北航道:0.5噸多用途船及0.1噸沿海貨船;南:0.3噸沿海油輪及0.03噸漁政船;引橋:26米沿海漁船 |
抗震等級 | 基本烈度VI度 |
參考資料: |
設備設施
海中平台 “海天一洲”外觀整體造型“大鵬擎珠”,寓意杭州灣地區的發展能如大鵬展翅,越飛越高;分觀光平台和觀光塔兩部分,觀光平台提供餐飲、住宿、休閒、娛樂、觀光、購物等綜合性特色服務;觀光塔可讓旅客可以站在制高點俯視大橋的氣勢恢宏,杭州灣的波瀾壯闊。
杭州灣跨海大橋南岸、北岸服務區引進了房車營地、汽車充電站、全自動洗車機、星級公共衛生間等特色服務,提供WIFI網路服務、微波爐加熱服務等諸多免費服務,為來往車輛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截至2017年4月,杭州灣跨海大橋全橋路段裝設有區間測速、及視頻監控等電子設備,對違規的行駛車輛進行抓拍記錄。
杭州灣跨海大橋採用了智慧型單燈照明控制系統,該系統滿足了大橋照明的需求,實現了節能降耗的目的,延長光源、電器的壽命,給運行維護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運營情況
票制票價
截至2015年5月20日,杭州灣跨海大橋收費標準為:一類車80元每車次;二類車160元每車次;三類車240元每車次;四類車280元每車次;五類車320元每車次。
中國內地特殊法定節假日期間,小型客車經杭州灣跨海大橋不收取任何費用,全路段免費通行。
通行事項
杭州灣跨海大橋位於杭州灣海域,遇到惡劣天氣將實施交通管制,或對全橋路段封道,限制車輛通行。
交通流量
截至2016年11月,杭州灣跨海大橋日均車流量3萬餘輛次。
2018年10月1日至7日,杭州灣跨海大橋日均過車流量為7.9萬輛次。
文化特色
2007年5月20日,中國郵政局發行製作以“杭州灣跨海大橋”為主題的郵片,其郵片面印有杭州灣大橋的北航道橋圖片,總計發行2300張。
2009年6月18日,中國郵政局發行《杭州灣跨海大橋》特種郵票,共1套2枚,所印的圖案分別為大橋雄姿和海中平台,面值均為1.20元,規格為50×30毫米。
杭州灣跨海大橋在岸邊設立橋景柱,不僅刻有“杭州灣跨海大橋”七個打字,還刻有浙江省文化浮雕,以此展現杭州灣跨海大橋的風采。
建設成果
技術難點
杭州灣跨海大橋在施工建設過程中,主要運用到的技術有:
1、GPS 全天候運行測量控制技術;
2、大直徑超長鋼管樁成套技術;
3、大型預製構件成套技術;
4、海洋環境混凝土結構耐久性研究及對策;
5、災害天氣對大橋行車安全的影響及對策。
杭州灣跨海大橋在施工建設過程中,主要的建設難題及特點:
1、橋距工程量大。杭州灣跨海大橋全長36公里,主要工程實物量如混凝土耗用245萬立方米,相當於再造8個國家大劇院,用鋼量達到鋼材82萬噸,相當於再造7個北京
鳥巢(國家體育場),工程的總投資約138億元人民幣,是中國內有史以來投資額最大的橋樑。
2、建設條件複雜。杭州灣是世界三大強潮海灣之一,受水文、氣象、地質等環境的影響大,主要表現為:風力大、潮差大、潮流急、沖刷深、腐蝕強、灘涂寬及淺層氣,建設條件較為複雜,一年的有效工作日在180天左右。
3、科技含量高。複雜的建設條件對杭州灣大橋建設帶來了種種困難和技術難題,如海洋環境下的結構耐久性、強潮急流條件下的架梁,寬灘涂下的主梁運架等,都需要通過技術創新來解決,因此,科技含量極高。
4、管理難度大。海上施工船舶多、作業點多、工程戰線長;杭州灣跨海大橋跨寧波、嘉興兩地,海域管理各占一半,距離遠,兩地地方政策、施救力量調配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難度;需要自行籌措100多億的建設資金;面臨缺少跨海橋樑建設技術規範、施工設備、管理經驗等難題。
科研成果
技術名稱 | 獎項名稱 |
杭州灣跨海大橋海工耐久混凝土技術研究 | 2005年安徽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
杭州灣跨海大橋灘涂區大噸位預應力混凝土箱梁整體預製、樑上運梁架設技術研究 | 2006年四川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
杭州灣跨海大橋鋼管樁設計、製造、防腐和沉樁成套技術 | 2007年中國公路學會科技進步一等獎 |
杭州灣跨海大橋混凝土結構耐久性成套技術研究與套用 | 2008中國公路學會科技進步特等獎 |
強潮海域跨海大橋建設關鍵技術 | 2011年中國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參考資料: |
榮譽表彰
項目名稱 | 所獲榮譽 |
杭州灣跨海大橋 | 2004年浙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事記》 |
1949-2009年中國60大地標 |
世界12大奇蹟橋樑 |
參考資料: |
價值意義
杭州灣跨海大橋建成後,縮短了寧波、舟山與杭州灣北岸城市的距離,節約了運輸時間,降低了交通運輸成本,減少了交通事故,提高了交通運輸效率,從而形成了杭州灣跨海大橋的通道效益;同時,該橋改變了周邊區域的交通網路布局,促進了區域交通運輸一體化,完善了周邊區域的物流網路,對公路、港口、航空、鐵路等都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
(《寧波日報》 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