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歷程
1986年10月,由於錢塘江大橋運量增長,不堪負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在杭州召開華東地區鐵路建設會議,確定新建錢塘江第二大橋,並採用四堡橋位方案,計畫於“七五”末期建成。
1987年8月,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大橋工程局組建錢塘江二橋工程指揮部,以9號墩為界,分南、北兩岸成立指揮所,南端由第二工程處承建,北端由第四工程處承建。同年12月底,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大橋局勘測設計院完成錢塘江第二大橋技術設計檔案。同年底,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鑑定委員會下達對技術設計檔案的批覆。
1988年4月21日,錢塘江二橋舉行開工典禮,由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大橋工程局負責施工。
1991年12月20日,錢塘江二橋建成。同月21日,錢塘江二橋舉行建成典禮。
1992年4月1日,錢塘江二橋通車,並更名為彭埠大橋。
橋樑位置
彭埠大橋位於錢塘江大橋下游13.5千米。其中,鐵路橋位居上游側,公路橋位居下游側,大橋北起杭州四堡,南至蕭山盈豐,途經線路為滬昆鐵路和滬杭甬高速公路。
建築設計
建築結構
彭埠大橋是鐵路、公路在同一平面、平行緊靠又完全獨立的橋樑。其中,鐵路橋在上游側,橋面為雙線,公路橋位於下游側,為滬杭甬高速公路一段,橋面為雙向四車道。鐵路、公路正橋樑體採用單箱單室的箱型截面,下弦為拋物線形等跨的連續結構。
設計參數
彭埠大橋鐵路橋面為雙線,寬11.4米,全長2861.4米(包括引橋);公路橋橋面為4車道,寬19.5米,中設1.5米寬隔離帶,全長2111.85米(包括引橋)。其中,彭埠大橋鐵路橋和公路橋中心距16.4米。鐵路、公路正橋均為跨度(45+65+14x80+65+45)米的18孔Ⅰ聯長1340米預應力鋼筋混凝土連續梁;鐵路引橋為跨度32米的預應力箱型截面連續梁,南岸為(8x32+7x32+7x32)米3聯,北岸為(9x32+8x32+8x32)米3聯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彭埠大橋橋基採用鑽孔樁基礎,鑽孔直徑水中為2.2米及1.5米,一般深度為50米,岸上為1.0米,一般深度為45米。公路橋引橋在南岸為7孔Ⅰ聯預應力混凝土連續粱,由上下獨立的二片單箱單室梁組成。北岸0-7號墩的梁型與南岸引橋相同,7-18號墩共Ⅱ孔,為29米預應力混凝土簡支梁,連續板結構。彭埠大橋鐵路橋的載重等級按中-活載設計,公路橋的載重等級按汽超-20及掛-120設計。投資總概算2.4億元,後調整為29250萬元。
運營情況
票制票價
彭埠大橋公路橋作為滬杭甬高速公路的一段,統一收費。
交通流量
截至1995年末,彭埠大橋每日過江的客、貨列車達到87對。
建設成果
技術難題
彭埠大橋地處潮汐現象劇烈的錢塘江涌潮河口段,針對涌潮問題,建設者研究制定和實施一套先進施工方法,有效克服了涌潮問題。建設中本著“實用、經濟、美觀、技術先進”的原則,首次在正橋採用18跨Ⅰ聯1340米長的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結構跨越大江大河;正橋鐵路、公路預應力混凝土梁均採用單箱單室斷面。該斷面,工程量小,施工簡單,受力明確,在鐵路雙線或公路路面寬達20米的連續箱梁採用單箱單室在中國國內尚屬首創。
榮譽表彰
年份 | 項目名稱 | 獎項 |
1993年 | 錢江二橋涌潮河段橋樑基礎設計與施工技術 | 鐵道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
1993年 | | 鐵道部甲級優質工程稱號 |
1994年 | 錢江二橋正橋長聯大跨度預應力混凝土連續的設計與施工 | 鐵道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
1994年 | | 中國建築工程魯班獎 |
參考資料: |
價值意義
彭埠大橋的啟用,分擔錢塘江大橋運輸壓力,緩和杭州地區能力緊張狀況。(《上海鐵路局志》 評)
彭埠大橋是世界上第一個在強涌潮河段上修建的一座公路、鐵路在同一平面,而又完全分離並列的特大橋。(浙江線上 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