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鶉

家鶉

家鶉(學名:Coturnix ‘Domestic Quail’):是鳥綱、雉科中幾種野生鵪鶉通過多代人工選種培育的禽類品種。外形與野生鵪鶉差別不大。體長18厘米,體小而滾圓,褐色帶明顯的草黃色矛狀條紋及不規則斑紋,雄雌兩性上體均具紅褐色及黑色橫紋。雄鳥頦深褐,喉中線向兩側上彎至耳羽,緊貼皮黃色項圈。皮黃色眉紋與褐色頭頂及貫眼紋成明顯對照。雌鳥亦有相似圖紋但對照不甚明顯。

鵪鶉肉就是一道佳肴。家養鵪鶉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的食物,蛋白質含量高達24.3%,還含有卵磷脂以及多種無機鹽和必需胺基酸,適合胖人、中老年人及高血壓患者食用。鵪鶉蛋的營養價值也很高,蛋白質、鐵、維生素B1、維生素B2、卵磷脂等含量比雞蛋還高,含有降壓素蘆丁等成分。鵪鶉適用於炸、炒、烤、燜、煮湯等烹調方法,其中以煲湯最營養。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物種學史,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繁殖方式,良種選擇,適時配種,產蛋管理,孵化技術,主要品種,主要價值,營養,食療,養殖技術,疾病防治,家鶉菜譜,

物種學史

全世界共有45種鵪鶉。但是,已馴化的品種即家養鵪鶉則是另一個體系。家鶉是鵪鶉的馴養形式,是一個集體名稱,指的是一組幾種小禽類。幾千年的繁殖和馴化已經指導了鳥類的進化。人類馴化鵪鶉以生產肉和蛋。此外,鵪鶉也可以作為寵物飼養。無論這些家鶉種類有多大區別,它們都有許多共同的特徵。大多數家鶉性格都很隨和,雄性具有明顯的聲音和外觀,雌性具有相似的外觀,但陰影較淺。鵪鶉在印地語中也稱為“蝙蝠”,是一宙府察少種小型鳥,稱為“後院雞”。該鳥與其他任何馴養動物一樣,都起源於野生環境,野生鵪鶉因其悠揚的啼叫和鳴聲而久負盛名。許多品種也以它們的原生物種的名字命名。
家鶉家鶉
鵪鶉的名稱可以追溯到聖經的《舊約》。據說它們起源於東南亞。甚至埃及人也將這些候鳥作為肉和蛋。在中國,這些鳥像唱歌的鳥一樣被當作寵物飼養。11世紀後期,鵪鶉從中國帶到日本,當時的日本天皇是通過食用鵪鶉肉而治癒了自己的肺結核病。此後,日本人開始大量飼養鵪鶉肉和蛋。鵪鶉在1595年在日本首次被馴化,也是最常見的馴化類型,由於野生鵪鶉被日本人馴養和飼養,因此這些鳥被稱為日本鵪鶉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30年的時間,日本的養鶉業漸漸發展,其飼養數量曾經較長時間居世界之首。當今社會,世界許多國家都很重視鵪鶉的飼養,尤其是美國、加拿大、義大利、朝鮮、東南亞各國均有較大規模飼養。中國20世紀30年代開始引進鵪鶉來滬繁殖。70年代開始引進朝鮮鵪鶉,80年代又相繼引進法國肉用鶉。鵪鶉已被人們逐漸認識,視作滋補珍品,其飼養業也逐漸擴大繁榮。
共有20種野生鵪鶉以及70種品種或品系,包括實驗室和商業品系。 由於日本鵪鶉的體型較大,循迎廈因此可以食用肉和蛋。這個品種比其他品種含有更多的肉和更多的卵。
鵪鶉由於繁殖能力強、生長速度快、飼養周期短、鵪鶉洪立養殖成本低、鵪鶉灶糊循營養價值高、經濟效益好,已引起世界各國的重視,成為全球養禽業的主攻方向,被譽為“21世紀養禽業的未來”鵪鶉養殖前景光明。
中國鵪鶉養殖時間雖較短,但發展迅速,截止2014年飼養量約達2億隻,已成為世界第一養鶉大國。家鶉產品除了供應高級酒店、飯店之外,還被加工為罐頭、松花皮蛋等,廣受消費者喜愛。

形態特徵

鵪鶉體型較小而滾圓,羽色多較暗淡,通常雌雄相差不大。體小褐色帶明顯的草黃色矛狀條紋及不規則斑紋,雄雌兩性上體均具紅褐色及黑色橫紋。雄鳥頦深褐,喉中線向兩側上彎至耳羽,緊貼皮黃色項圈。皮黃色眉紋與褐色頭頂及貫眼紋成明顯對照。雌鳥亦有相似圖紋但對照不甚明顯。
嘴粗短而強,上嘴先端微向下曲,但不具鉤;鼻孔不為羽毛所掩蓋著。翅稍短圓。尾長短不一,尾羽或呈平扁狀,或呈側扁狀。跗蹠裸出,或僅上部被羽,雄性常具距,但有時雌雄均有;趾完全裸出,後趾位置較高於他趾。

棲息環境

野生鵪鶉活動在生長著茂密的野草或矮樹叢的平原、荒地、山坡、丘陵、沼澤、湖泊、溪流的草叢中生活,有時亦在灌木林活動,有時也到耕地附近活動,屬於地棲性鳥類,性善隱匿,平嫌迎想時喜歡潛伏於草叢或灌木叢間,或在其中潛行。
家鶉喜歡溫暖乾燥的環境,在環境溫度30℃以上或者15℃以下的時候鵪鶉的產蛋率會大大降低,所以為了讓鵪鶉多多產蛋,溫度要保證在20℃-22℃。家鶉不僅是體型小,膽子也很小,所以建養殖場的時候選址最好選在郊外,少人煙的地方,養殖場內最好要保持安靜,不要太多噪音。

生活習性

性善隱匿,多成小群活動,是一類候鳥,常棲居於氣候溫暖的地方,是雉科中遷徙能力相對較弱的一種,翼羽短,不能高飛、久飛,往往晝伏夜出,喜夜間遷徙群飛,遷徙時多集群。
野生物種每年4月初至4月中旬遷到繁殖地,秋季於9月中旬至9月底離開繁殖地。遷徙時成群,多在夜間進行,白天則躲在草叢,灌叢中休息。
主要吃希肯戒囑雜草種子、豆道詢放類、穀物及漿果、嫩葉、嫩芽等,夏天吃大量的昆蟲及幼蟲,以及小型無脊椎動物等。
家鶉的主要飼料有玉米、豆餅、魚粉、麩皮、米糠等,成年鵪鶉可加些青飼料,幼鶉飼料每千克加維生素10克,雛幼鶉蛋白質的含量應為20-25%,肥育鶉蛋白質的含量應為18-19%,產蛋鶉蛋白質的含量應為23-24%,所含消化能每千克飼料中應有11.3至1206兆焦。

繁殖方式

鵪鶉在自然情況下繁殖於5-7月,雄鳥和雌鳥不形成固定的配偶關係,而是一雄多雌的婚配製度,通常到達繁殖地不久雄鳥就進行占區和開始求偶鳴叫,雄鳥在繁殖季節十分好鬥,在人工養殖情況下可以實現四季繁殖。

良種選擇

優良的種鶉,眼大小要適中,頸要細長,頭要小圓,羽毛有光澤,肌肉豐滿,神情和善。不要選近親鶉。雌鶉的選種標準是腹部容積大,體重130-150克,體重超過170克的產蛋力不強,具體產蛋標準是,按雌鶉開產3個月的產蛋量推算,年產蛋達250個以上者為好。雄鶉孵出50天即可選種,要求啼聲宏亮、聲音稍長而連續,體壯胸寬,鶉爪完全伸開,體重120-130克,肛門深紅色隆起,如手按壓有白色泡沫出現,說明已發情,具交配能力。

適時配種

種鶉的配種年齡,雌鶉3月齡至1年,雄鶉以4-6月齡最好。但實際飼養中,50-60齡的雄、雌鶉開始配種繁殖,繁殖期1年,年年更換。鵪鶉的早晨和傍晚性慾最旺,交配後受精最高,以早上第一次餵飼後讓其交配最好。如有把握進行人工孵化,則一年四季均可讓鵪鶉交配繁殖。

產蛋管理

在產蛋期間,光照十分重要。據試驗,夜間增加光照可提高產蛋率25%。因此,要懸掛60瓦電燈,補充光照4小時左右,以達到每天16小時的光照時間。其餘時間改換成4瓦電燈照明。

孵化技術

鵪鶉的孵化有自然孵化與人工孵化兩種,自然孵化可選擇雌雞、雌鴿代孵,人工孵化是採用雞的孵化器,孵化選擇好的鵪鶉種蛋。孵化溫度較雞雛孵化溫度略高,一般室溫20-23℃即可,相對濕度應保詩65%左右。在快出雛的前兩天,濕度增至80%以上,且常通風換氣,在胚胎將被破殼出雛時,每隔2-3小時,以90度角轉動種蛋,幫助胚胎活動。種蛋孵化期為17天,雛鶉出殼後12小時開始餵料,飲水,最晚不超過24小時。

主要品種

中國白羽鵪鶉中國白羽鵪鶉
白羽鵪鶉:
中國白羽鵪鶉系由北京市種鶉場、南京農業大學等單位利用隱性白色鵪鶉,經過7年的反交、篩選、提純、純繁等工作育成的。其體型略大於朝鮮鵪鶉。羽色在初生時體羽呈淺黃色,背部黃條斑。初級換羽後即變為純白色,其背線及兩翼有淺黃色條斑。經檢測,表明該白羽品種純係為隱性基因(as型)。
成年公鶉體重145克,母鶉體重170克,開產日齡45天,年平均產蛋率80-85,年平均產蛋量265-300枚,蛋重11.5-13.5克。產蛋期日耗料24克。其生產速度和增重與朝鮮鵪鶉相近,但產蛋性能優於朝鮮鵪鶉。中國白羽鵪鶉具有較好的產蛋性能。據統計表明,年產蛋量超過300枚以上者占總鶉數的8.82%,個體最高的年產蛋為375枚。
黃羽鵪鶉
幼雛和成鶉毛色所呈現的黃色特徵清晰可辨。皮膚為白色,喙、脛、趾等均呈淺棕黃色,且隨月齡的增大而逐漸變淡。成年鶴鶉體型與中國白羽成年鵪鶉大小相似,與朝鮮栗羽相比體型稍小,體重稍輕。黃羽鵪鶉抗寒和抗病能力與朝鮮鵪鶉無顯著差異,但比中國白羽鵪鶉的抗寒搞病能力強,差異極顯著。
生產性能觀測結果,公母1:3的配種比例情況下,種蛋受精率88.6%,受精蛋孵化率84.5%,健雛率96.5%,育雛成活率97%,平均蛋重11.43克,試驗期平均產蛋率84.7%,300日齡每鶉產蛋212枚,料蛋比2.68:1。兩周體重平均47.75克,成年體重略輕,公鶉114.06克,母鶉平均為143.63克。
日本鵪鶉日本鵪鶉
日本鵪鶉體型較小,羽毛多呈粟褐色,夾雜黃黑色相間的條紋。成年公鶉體重110克,母鶉130克。35-40日齡開產,年產蛋量250-300枚,蛋重10.5克。蛋殼上有深褐色斑塊,有光澤,或呈青紫色細斑點或塊斑,殼表為粉狀而無光澤。
朝鮮鵪鶉朝鮮鵪鶉
朝鮮鵪鶉系由朝鮮採用日本鵪鶉培育而成,可分龍城品系和黃城品系。體重較日本鵪鶉稍大,羽色基本相同,目前在中國養鶉業中占比例極大。朝鮮鵪鶉適應性好,生產性能高,但由於缺乏系統選育,整齊度稍差。
成年公鶉體重125-130克,母鶉約150克。45-50日齡開產,年產蛋量270-280枚,蛋重11.5-12克左右。
法國白鵪法國白鵪
法國白鵪
由法國培育成功,分為蛋用型和肉用型,飼養期約5個月。6周齡活重240克,4月齡活重350克,年平均產蛋率為60%,蛋重平均約13-14.5克。肉用仔鶉屠宰日齡為45天,0-7周齡耗料1000克(含種鶉耗料)。料肉比為4:1(含種鶉耗料)。蛋用型為白色,年產蛋約300枚,蛋重約有11克。
花臉齒鶉花臉齒鶉
亦稱“山齒鶉”,是很受歡迎的獵鳥,尤其是在美國南部。它們是田納西州喬治亞州華盛頓的官方獵鳥。棲息地的破壞威脅著它們的野外群落,它們於是大量被飼養,作為捕獵之用。
在4月中開始的繁殖季節,約每日都會生蛋,23天后就會孵化。鳥蛋呈白色,末端比雞蛋較尖。雄鳥及雌鳥都會孵蛋,但大多是由雌鳥負責。若第一次的蛋未能孵化,它們會再生及孵蛋。若能成功孵化,雛鳥是很早熟的,出生後24小時就能離開鳥巢。繁殖季節一直到10月中,雌鳥一年可以生及孵三批蛋。
德州肉鶉德州肉鶉
這是一種較大的食肉鶉品種,重量在340-396克之間。專門用於肉類生產。 具有白色的羽毛和皮膚,肉質白嫩。
義大利蛋鶉義大利蛋鶉
義大利蛋鶉:
這種美麗的家鶉的羽毛顏色以奶油色為基調,摻雜黑色和棕褐色形成斑紋。 在外觀上與墨西哥斑點鵪鶉相似。體重226-284克。
羅塞塔鵪鶉羅塞塔鵪鶉
這是一個特殊的雜交品種,可多產卵。上體羽毛肉桂色,有白色邊緣,胸部白色。性格安靜。體重170-226克。
紅燕尾服鵪鶉紅燕尾服鵪鶉
燕尾服鵪鶉
體背黑色或棕色,胸前和腹部白色,並有明顯的面部標記。體重226-283克。
法老王鵪鶉法老王鵪鶉
法老王鵪鶉:
法老王鵪鶉在6周齡後成熟,並在10周齡時完全生長。雄性的胸部呈紅色,雌性則呈灰色斑點。法老王鵪鶉在歐洲和亞洲非常受歡迎,而且非常耐寒,在美國也非常暢銷。雌性在7周齡時開始產蛋。它們很容易養護,但需要放在地上的籠子裡。法老王鵪鶉喜歡在炎熱的天氣里洗塵浴。成熟後的體重為113-125克。

主要價值

營養

每100克生鵪鶉肉中,含蛋白質22克、脂肪5克、膽固醇70毫克,能提供561千焦的熱量;每100克帶皮鵪鶉肉中,含蛋白質20克、脂肪12克、膽固醇76毫克,能提供804千焦的熱量。可見鵪鶉肉的蛋白質含量很高,脂肪和膽固醇含量相對較低,有健腦滋補的作用。
鵪鶉蛋每百克可食部含蛋白質12.8克,脂肪11.1克,碳水化合物2.1克,維生素A337微克,硫胺素0.11毫克,核黃素0.49毫克,維生素E3.08毫克,鉀138毫克,鈉106.6毫克,鎂11毫克,錳0.04毫克,鋅1.61毫克。
鵪鶉蛋豐富的蛋白質、腦磷脂、卵磷脂、賴氨酸、胱氨酸、維A、維B2、維B1、鐵、磷、鈣等營養物質,可補氣益血,強筋壯骨。功效:補氣益血,枝風濕,強筋壯骨。鵪鶉蛋中胺基酸種類齊全,含暈豐富,還有高質量的多種磷脂,激素等人體必需成分,鐵、核黃素、維生素A的含量均比同量雞蛋高出兩倍左右,而膽固醇則較雞蛋低約三分之一,所以是各種虛弱病者及老人、兒童及孕婦的理想滋補食品。鵪鶉蛋含有較高的蛋白質,腦磷脂、卵磷脂、鐵和維生素等。但是鵪鶉蛋膽固醇太高,不宜多食。

食療

俗話說:“要吃飛禽,鴿子鵪鶉”。鵪鶉肉、蛋,味道鮮美,營養豐富。鵪鶉肉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食物,適合中老年人以及高血壓、肥胖症患者食用。被譽為“動物人參”。
現代醫學認為,鵪鶉肉適宜於營養不良、體虛乏力、貧血頭暈、腎炎浮腫、瀉痢、高血壓、肥胖症、動脈硬化症等患者食用。所含豐富的卵磷,可生成溶血磷脂,抑制血小板凝聚的作用,可阻止血栓形成,保護血管壁,阻止動脈硬化。磷脂是高級神經活動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具有健腦作用。
從中醫學角度出發,鵪鶉性味甘、平、無毒,入肺及脾經,有消腫利水、補中益氣的功效。在醫學上,常用於治療糖尿病、貧血、肝炎、營養不良等病。鵪鶉的藥用價值被視為“動物人參”。鵪鶉肉是高蛋白、低脂肪和維生素多的食物,含膽固醇也低,對肥胖人來說是理想的肉食品種具有喝好的藥用價值。據國外報導鵪鶉蛋生吃可治療過敏症。可見,鵪鶉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
鵪鶉蛋是一種很好的滋補品,在營養上有獨特之處,故有 "卵中佳品"之稱。鵪鶉蛋富含優質的卵磷脂、多種激素和膽鹼等成分,對人的神經衰弱、胃病、肺病均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鵪鶉蛋中含苯丙氨酸、酪氨酸及精氨酸,對合成甲狀腺素及腎上腺素、組織蛋白、胰腺的活動有重要影響。從中醫學角度出發,安性味甘、平、無毒,入肺及脾,有消腫利水補中益氣的功效。在醫學療上,常用治療糖尿病、 貧血、肝炎、營養不良等病。
本草綱目》:“肉能補五臟,益中續氣,實筋骨,耐寒暑,消結熱”,“肉和小豆、生薑煮食,止泄痢、酥煮食,令人下焦肥。”適用於治療消化不良,身虛體弱、咳嗽哮喘、神經衰弱等症。
食療本草》:“不可共豬肉食之,令人多生瘡。四月以後及八月以前鶉肉不可食。”
《七卷經》:“食之令人忘。”
本草拾遺》:“共豬肉食之,令人生小黑子。”
《嘉佑本草》:“不可和菌子食之,令人發痔。四朋以前未堪食。和小豆、生薑煮食,止泄痢。”
醫學入門》:“春月不可食。”
《醫林纂要·藥性》:“助肝風。”
本草衍義》:“小兒患府及下痢五色,旦旦食之。”
本草求原》:“補士續氣,調肺利水濕。治腹大如鼓,瀉痢,疳積。”
家庭營養金典》:“鵪鶉可與人參媲美,被譽為“動物人參”。”
孟流:“補五臟,益中續氣,實筋骨,耐寒暑,消結熱。患痢人和生薑煮食之。”
崔禹錫《食經》:“主赤自下痢,漏下血,暴風濕痹,養肝肺氣,利九竅。”

養殖技術

  1. 鶉舍:建造鶉舍光線要微暗,夏季通風要良好,要防止狗、貓、鼠等危害。必須安裝照明設備,夜晚須有光照度,以提高母鶉的產蛋率。飼養室內放置育雛籠、肥育籠、種鶉籠及安排孵化間。飼養籠可用竹木,也可用鐵製成。籠子底部應製成網狀,網孔大小以鵪鶉糞便能漏下為宜,間距大致為1.2厘米,網底後高前低,稍帶傾斜度,便於母鵪產蛋後滾出。
  2. 飼料:鵪鶉的飼料,儘量採用纖維少,營養豐富的食品,品種宜多樣化。一般由豆餅、魚粉、玉米面、麥麩、米糠、苜蓿草、白菜、胡羅卜、骨粉、碳酸鈣、食鹽等組成。還可加一些複合維生素、抗菌素及微量元素,飼料要相對穩定,如需交換要逐漸過度。
  3. 餵料:鵪鶉餵料方法有二種,一種是餵乾料,另設飲水設備。另一種是餵濕料,餵濕料時乾料和水比例是夏季1:3、冬季1:2、春季1:2.5。每天餵4次,作到定時、定量、定質供應。9-10周齡的鵪鶉,要做到“能吃多少就給多少”的飼養方法。
  4. 管理
    ①分群:雄鶉和雌鶉最好分群飼養,使之定時配種,這樣提高種蛋的受精率。若不便分群亦可混合餵養。混養時雄鶉和雌鶉之比為1:3。除留下配種的鵪鶉外,其餘雄鶉作肉鶉處理。
    ②密度:在飼養管理上要注意飼養密度,幼鶉平養密度為100隻/1周齡/平米,85隻/2周齡/平米,70隻/3周齡/平米,50隻/4周齡/平米。
    ③環境:養殖鵪鶉的周邊環境要安靜,如果受驚憂,會影響母鶉產蛋。

疾病防治

  1. 雛白痢
    【症狀】雛白痢是常見危害大的細菌性傳染病,病鶉精神萎靡,糞便呈白色漿糊狀。
    【防治】在病鶉飼料中添加0.4%磺胺嘧啶或0.1%磺胺喹惡林均有一定效果,籠舍要保持清潔乾燥,溫度穩定,防止過密擁擠。
  2. 球蟲病
    【症狀】球蟲病為腸道感染所引起的急性流行性疾病,病鶉羽毛松亂,糞便帶血。
    【防治】可將磺胺甲基嘧啶或磺胺二甲基嘧啶按0.2%的比例拌入飼料或溶於飲水中,連服4~5日即可見效。
  3. 潰瘍性腸炎
    【症狀】潰瘍性腸炎是家養鵪鶉的一種具有高度傳染能力的疾病,鵪鶉弓背,雙目緊閉,拉稀。
    【防治】雙氫鏈黴素、泰樂菌素均為較好的治療藥物,四環素、呋喃類也有一定療效。
  4. 白喉病
    【症狀】白喉病多發生在梅雨季節,病鶉眼腫流淚,食欲不振。
    【防治】可將0.1%的二甲氧基嘧啶鈉粉拌餵或溶水飲用,同時還應把病鶉的頭在0.5%的高錳酸鉀溶液中清洗消毒,效果更好。
  5. 馬立克氏病
    【症狀】馬立克氏病也是鵪鶉常發的一種病毒性疾病,病鶉表現為精神不振,癱瘓,貧血,兩翅下垂,排綠色稀糞。剖檢時常見內臟型,表現為心臟、肺、腺體、胃、肝、腎、睪丸及卵巢出現單個或多個腫瘤。
    【防治】馬立克氏病無特效藥物治療,以預防為主,對初生鶉皮下注射馬立克疫苗效果較好。
  6. 大腸桿菌病
    【症狀】大腸桿菌病是由大腸桿菌引起的一種傳染病,包括急性敗血症、臍炎、氣囊炎、肝周炎、腸炎、關節炎、肉芽腫和卵黃性腹膜炎等。
    【防治】大腸桿菌病是一種條件性疾病,改善環境是預防該病發生的有效措施。犬腸桿菌主要通過消化道、呼吸道、臍部和皮膚創口感染。杜絕使用腐敗變質和受黴菌、大腸桿菌污染的飼料。加強鵪鶉飼養管理,勤刷水槽及飲水器具,使用優質飼料,增強抗病力。
  7. 石灰腳病
    【症狀】石灰腳病病原體為突變膝蟎,多寄生在鶉脛部和趾部。病鶉脛部和趾部發炎,有炎性滲出物,形成灰白色或黃色結痂。嚴重時可引起關節腫脹,趾骨變形,行走困難,生長受阻,產蛋下降。
    【防治】治療時可用20%硫磺軟膏塗擦患部,每天2次,連用3-5天。也可以用溫水洗去脛部和趾部上的痂疲,然後用0.1%敵百蟲溶液浸泡4-5分鐘。

家鶉菜譜

嘴粗短而強,上嘴先端微向下曲,但不具鉤;鼻孔不為羽毛所掩蓋著。翅稍短圓。尾長短不一,尾羽或呈平扁狀,或呈側扁狀。跗蹠裸出,或僅上部被羽,雄性常具距,但有時雌雄均有;趾完全裸出,後趾位置較高於他趾。

棲息環境

野生鵪鶉活動在生長著茂密的野草或矮樹叢的平原、荒地、山坡、丘陵、沼澤、湖泊、溪流的草叢中生活,有時亦在灌木林活動,有時也到耕地附近活動,屬於地棲性鳥類,性善隱匿,平時喜歡潛伏於草叢或灌木叢間,或在其中潛行。
家鶉喜歡溫暖乾燥的環境,在環境溫度30℃以上或者15℃以下的時候鵪鶉的產蛋率會大大降低,所以為了讓鵪鶉多多產蛋,溫度要保證在20℃-22℃。家鶉不僅是體型小,膽子也很小,所以建養殖場的時候選址最好選在郊外,少人煙的地方,養殖場內最好要保持安靜,不要太多噪音。

生活習性

性善隱匿,多成小群活動,是一類候鳥,常棲居於氣候溫暖的地方,是雉科中遷徙能力相對較弱的一種,翼羽短,不能高飛、久飛,往往晝伏夜出,喜夜間遷徙群飛,遷徙時多集群。
野生物種每年4月初至4月中旬遷到繁殖地,秋季於9月中旬至9月底離開繁殖地。遷徙時成群,多在夜間進行,白天則躲在草叢,灌叢中休息。
主要吃雜草種子、豆類、穀物及漿果、嫩葉、嫩芽等,夏天吃大量的昆蟲及幼蟲,以及小型無脊椎動物等。
家鶉的主要飼料有玉米、豆餅、魚粉、麩皮、米糠等,成年鵪鶉可加些青飼料,幼鶉飼料每千克加維生素10克,雛幼鶉蛋白質的含量應為20-25%,肥育鶉蛋白質的含量應為18-19%,產蛋鶉蛋白質的含量應為23-24%,所含消化能每千克飼料中應有11.3至1206兆焦。

繁殖方式

鵪鶉在自然情況下繁殖於5-7月,雄鳥和雌鳥不形成固定的配偶關係,而是一雄多雌的婚配製度,通常到達繁殖地不久雄鳥就進行占區和開始求偶鳴叫,雄鳥在繁殖季節十分好鬥,在人工養殖情況下可以實現四季繁殖。

良種選擇

優良的種鶉,眼大小要適中,頸要細長,頭要小圓,羽毛有光澤,肌肉豐滿,神情和善。不要選近親鶉。雌鶉的選種標準是腹部容積大,體重130-150克,體重超過170克的產蛋力不強,具體產蛋標準是,按雌鶉開產3個月的產蛋量推算,年產蛋達250個以上者為好。雄鶉孵出50天即可選種,要求啼聲宏亮、聲音稍長而連續,體壯胸寬,鶉爪完全伸開,體重120-130克,肛門深紅色隆起,如手按壓有白色泡沫出現,說明已發情,具交配能力。

適時配種

種鶉的配種年齡,雌鶉3月齡至1年,雄鶉以4-6月齡最好。但實際飼養中,50-60齡的雄、雌鶉開始配種繁殖,繁殖期1年,年年更換。鵪鶉的早晨和傍晚性慾最旺,交配後受精最高,以早上第一次餵飼後讓其交配最好。如有把握進行人工孵化,則一年四季均可讓鵪鶉交配繁殖。

產蛋管理

在產蛋期間,光照十分重要。據試驗,夜間增加光照可提高產蛋率25%。因此,要懸掛60瓦電燈,補充光照4小時左右,以達到每天16小時的光照時間。其餘時間改換成4瓦電燈照明。

孵化技術

鵪鶉的孵化有自然孵化與人工孵化兩種,自然孵化可選擇雌雞、雌鴿代孵,人工孵化是採用雞的孵化器,孵化選擇好的鵪鶉種蛋。孵化溫度較雞雛孵化溫度略高,一般室溫20-23℃即可,相對濕度應保詩65%左右。在快出雛的前兩天,濕度增至80%以上,且常通風換氣,在胚胎將被破殼出雛時,每隔2-3小時,以90度角轉動種蛋,幫助胚胎活動。種蛋孵化期為17天,雛鶉出殼後12小時開始餵料,飲水,最晚不超過24小時。

主要品種

中國白羽鵪鶉中國白羽鵪鶉
白羽鵪鶉:
中國白羽鵪鶉系由北京市種鶉場、南京農業大學等單位利用隱性白色鵪鶉,經過7年的反交、篩選、提純、純繁等工作育成的。其體型略大於朝鮮鵪鶉。羽色在初生時體羽呈淺黃色,背部黃條斑。初級換羽後即變為純白色,其背線及兩翼有淺黃色條斑。經檢測,表明該白羽品種純係為隱性基因(as型)。
成年公鶉體重145克,母鶉體重170克,開產日齡45天,年平均產蛋率80-85,年平均產蛋量265-300枚,蛋重11.5-13.5克。產蛋期日耗料24克。其生產速度和增重與朝鮮鵪鶉相近,但產蛋性能優於朝鮮鵪鶉。中國白羽鵪鶉具有較好的產蛋性能。據統計表明,年產蛋量超過300枚以上者占總鶉數的8.82%,個體最高的年產蛋為375枚。
黃羽鵪鶉
幼雛和成鶉毛色所呈現的黃色特徵清晰可辨。皮膚為白色,喙、脛、趾等均呈淺棕黃色,且隨月齡的增大而逐漸變淡。成年鶴鶉體型與中國白羽成年鵪鶉大小相似,與朝鮮栗羽相比體型稍小,體重稍輕。黃羽鵪鶉抗寒和抗病能力與朝鮮鵪鶉無顯著差異,但比中國白羽鵪鶉的抗寒搞病能力強,差異極顯著。
生產性能觀測結果,公母1:3的配種比例情況下,種蛋受精率88.6%,受精蛋孵化率84.5%,健雛率96.5%,育雛成活率97%,平均蛋重11.43克,試驗期平均產蛋率84.7%,300日齡每鶉產蛋212枚,料蛋比2.68:1。兩周體重平均47.75克,成年體重略輕,公鶉114.06克,母鶉平均為143.63克。
日本鵪鶉日本鵪鶉
日本鵪鶉體型較小,羽毛多呈粟褐色,夾雜黃黑色相間的條紋。成年公鶉體重110克,母鶉130克。35-40日齡開產,年產蛋量250-300枚,蛋重10.5克。蛋殼上有深褐色斑塊,有光澤,或呈青紫色細斑點或塊斑,殼表為粉狀而無光澤。
朝鮮鵪鶉朝鮮鵪鶉
朝鮮鵪鶉系由朝鮮採用日本鵪鶉培育而成,可分龍城品系和黃城品系。體重較日本鵪鶉稍大,羽色基本相同,目前在中國養鶉業中占比例極大。朝鮮鵪鶉適應性好,生產性能高,但由於缺乏系統選育,整齊度稍差。
成年公鶉體重125-130克,母鶉約150克。45-50日齡開產,年產蛋量270-280枚,蛋重11.5-12克左右。
法國白鵪法國白鵪
法國白鵪
由法國培育成功,分為蛋用型和肉用型,飼養期約5個月。6周齡活重240克,4月齡活重350克,年平均產蛋率為60%,蛋重平均約13-14.5克。肉用仔鶉屠宰日齡為45天,0-7周齡耗料1000克(含種鶉耗料)。料肉比為4:1(含種鶉耗料)。蛋用型為白色,年產蛋約300枚,蛋重約有11克。
花臉齒鶉花臉齒鶉
亦稱“山齒鶉”,是很受歡迎的獵鳥,尤其是在美國南部。它們是田納西州喬治亞州華盛頓的官方獵鳥。棲息地的破壞威脅著它們的野外群落,它們於是大量被飼養,作為捕獵之用。
在4月中開始的繁殖季節,約每日都會生蛋,23天后就會孵化。鳥蛋呈白色,末端比雞蛋較尖。雄鳥及雌鳥都會孵蛋,但大多是由雌鳥負責。若第一次的蛋未能孵化,它們會再生及孵蛋。若能成功孵化,雛鳥是很早熟的,出生後24小時就能離開鳥巢。繁殖季節一直到10月中,雌鳥一年可以生及孵三批蛋。
德州肉鶉德州肉鶉
這是一種較大的食肉鶉品種,重量在340-396克之間。專門用於肉類生產。 具有白色的羽毛和皮膚,肉質白嫩。
義大利蛋鶉義大利蛋鶉
義大利蛋鶉:
這種美麗的家鶉的羽毛顏色以奶油色為基調,摻雜黑色和棕褐色形成斑紋。 在外觀上與墨西哥斑點鵪鶉相似。體重226-284克。
羅塞塔鵪鶉羅塞塔鵪鶉
這是一個特殊的雜交品種,可多產卵。上體羽毛肉桂色,有白色邊緣,胸部白色。性格安靜。體重170-226克。
紅燕尾服鵪鶉紅燕尾服鵪鶉
燕尾服鵪鶉
體背黑色或棕色,胸前和腹部白色,並有明顯的面部標記。體重226-283克。
法老王鵪鶉法老王鵪鶉
法老王鵪鶉:
法老王鵪鶉在6周齡後成熟,並在10周齡時完全生長。雄性的胸部呈紅色,雌性則呈灰色斑點。法老王鵪鶉在歐洲和亞洲非常受歡迎,而且非常耐寒,在美國也非常暢銷。雌性在7周齡時開始產蛋。它們很容易養護,但需要放在地上的籠子裡。法老王鵪鶉喜歡在炎熱的天氣里洗塵浴。成熟後的體重為113-125克。

主要價值

營養

每100克生鵪鶉肉中,含蛋白質22克、脂肪5克、膽固醇70毫克,能提供561千焦的熱量;每100克帶皮鵪鶉肉中,含蛋白質20克、脂肪12克、膽固醇76毫克,能提供804千焦的熱量。可見鵪鶉肉的蛋白質含量很高,脂肪和膽固醇含量相對較低,有健腦滋補的作用。
鵪鶉蛋每百克可食部含蛋白質12.8克,脂肪11.1克,碳水化合物2.1克,維生素A337微克,硫胺素0.11毫克,核黃素0.49毫克,維生素E3.08毫克,鉀138毫克,鈉106.6毫克,鎂11毫克,錳0.04毫克,鋅1.61毫克。
鵪鶉蛋豐富的蛋白質、腦磷脂、卵磷脂、賴氨酸、胱氨酸、維A、維B2、維B1、鐵、磷、鈣等營養物質,可補氣益血,強筋壯骨。功效:補氣益血,枝風濕,強筋壯骨。鵪鶉蛋中胺基酸種類齊全,含暈豐富,還有高質量的多種磷脂,激素等人體必需成分,鐵、核黃素、維生素A的含量均比同量雞蛋高出兩倍左右,而膽固醇則較雞蛋低約三分之一,所以是各種虛弱病者及老人、兒童及孕婦的理想滋補食品。鵪鶉蛋含有較高的蛋白質,腦磷脂、卵磷脂、鐵和維生素等。但是鵪鶉蛋膽固醇太高,不宜多食。

食療

俗話說:“要吃飛禽,鴿子鵪鶉”。鵪鶉肉、蛋,味道鮮美,營養豐富。鵪鶉肉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食物,適合中老年人以及高血壓、肥胖症患者食用。被譽為“動物人參”。
現代醫學認為,鵪鶉肉適宜於營養不良、體虛乏力、貧血頭暈、腎炎浮腫、瀉痢、高血壓、肥胖症、動脈硬化症等患者食用。所含豐富的卵磷,可生成溶血磷脂,抑制血小板凝聚的作用,可阻止血栓形成,保護血管壁,阻止動脈硬化。磷脂是高級神經活動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具有健腦作用。
從中醫學角度出發,鵪鶉性味甘、平、無毒,入肺及脾經,有消腫利水、補中益氣的功效。在醫學上,常用於治療糖尿病、貧血、肝炎、營養不良等病。鵪鶉的藥用價值被視為“動物人參”。鵪鶉肉是高蛋白、低脂肪和維生素多的食物,含膽固醇也低,對肥胖人來說是理想的肉食品種具有喝好的藥用價值。據國外報導鵪鶉蛋生吃可治療過敏症。可見,鵪鶉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
鵪鶉蛋是一種很好的滋補品,在營養上有獨特之處,故有 "卵中佳品"之稱。鵪鶉蛋富含優質的卵磷脂、多種激素和膽鹼等成分,對人的神經衰弱、胃病、肺病均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鵪鶉蛋中含苯丙氨酸、酪氨酸及精氨酸,對合成甲狀腺素及腎上腺素、組織蛋白、胰腺的活動有重要影響。從中醫學角度出發,安性味甘、平、無毒,入肺及脾,有消腫利水補中益氣的功效。在醫學療上,常用治療糖尿病、 貧血、肝炎、營養不良等病。
本草綱目》:“肉能補五臟,益中續氣,實筋骨,耐寒暑,消結熱”,“肉和小豆、生薑煮食,止泄痢、酥煮食,令人下焦肥。”適用於治療消化不良,身虛體弱、咳嗽哮喘、神經衰弱等症。
食療本草》:“不可共豬肉食之,令人多生瘡。四月以後及八月以前鶉肉不可食。”
《七卷經》:“食之令人忘。”
本草拾遺》:“共豬肉食之,令人生小黑子。”
《嘉佑本草》:“不可和菌子食之,令人發痔。四朋以前未堪食。和小豆、生薑煮食,止泄痢。”
醫學入門》:“春月不可食。”
《醫林纂要·藥性》:“助肝風。”
本草衍義》:“小兒患府及下痢五色,旦旦食之。”
本草求原》:“補士續氣,調肺利水濕。治腹大如鼓,瀉痢,疳積。”
家庭營養金典》:“鵪鶉可與人參媲美,被譽為“動物人參”。”
孟流:“補五臟,益中續氣,實筋骨,耐寒暑,消結熱。患痢人和生薑煮食之。”
崔禹錫《食經》:“主赤自下痢,漏下血,暴風濕痹,養肝肺氣,利九竅。”

養殖技術

  1. 鶉舍:建造鶉舍光線要微暗,夏季通風要良好,要防止狗、貓、鼠等危害。必須安裝照明設備,夜晚須有光照度,以提高母鶉的產蛋率。飼養室內放置育雛籠、肥育籠、種鶉籠及安排孵化間。飼養籠可用竹木,也可用鐵製成。籠子底部應製成網狀,網孔大小以鵪鶉糞便能漏下為宜,間距大致為1.2厘米,網底後高前低,稍帶傾斜度,便於母鵪產蛋後滾出。
  2. 飼料:鵪鶉的飼料,儘量採用纖維少,營養豐富的食品,品種宜多樣化。一般由豆餅、魚粉、玉米面、麥麩、米糠、苜蓿草、白菜、胡羅卜、骨粉、碳酸鈣、食鹽等組成。還可加一些複合維生素、抗菌素及微量元素,飼料要相對穩定,如需交換要逐漸過度。
  3. 餵料:鵪鶉餵料方法有二種,一種是餵乾料,另設飲水設備。另一種是餵濕料,餵濕料時乾料和水比例是夏季1:3、冬季1:2、春季1:2.5。每天餵4次,作到定時、定量、定質供應。9-10周齡的鵪鶉,要做到“能吃多少就給多少”的飼養方法。
  4. 管理
    ①分群:雄鶉和雌鶉最好分群飼養,使之定時配種,這樣提高種蛋的受精率。若不便分群亦可混合餵養。混養時雄鶉和雌鶉之比為1:3。除留下配種的鵪鶉外,其餘雄鶉作肉鶉處理。
    ②密度:在飼養管理上要注意飼養密度,幼鶉平養密度為100隻/1周齡/平米,85隻/2周齡/平米,70隻/3周齡/平米,50隻/4周齡/平米。
    ③環境:養殖鵪鶉的周邊環境要安靜,如果受驚憂,會影響母鶉產蛋。

疾病防治

  1. 雛白痢
    【症狀】雛白痢是常見危害大的細菌性傳染病,病鶉精神萎靡,糞便呈白色漿糊狀。
    【防治】在病鶉飼料中添加0.4%磺胺嘧啶或0.1%磺胺喹惡林均有一定效果,籠舍要保持清潔乾燥,溫度穩定,防止過密擁擠。
  2. 球蟲病
    【症狀】球蟲病為腸道感染所引起的急性流行性疾病,病鶉羽毛松亂,糞便帶血。
    【防治】可將磺胺甲基嘧啶或磺胺二甲基嘧啶按0.2%的比例拌入飼料或溶於飲水中,連服4~5日即可見效。
  3. 潰瘍性腸炎
    【症狀】潰瘍性腸炎是家養鵪鶉的一種具有高度傳染能力的疾病,鵪鶉弓背,雙目緊閉,拉稀。
    【防治】雙氫鏈黴素、泰樂菌素均為較好的治療藥物,四環素、呋喃類也有一定療效。
  4. 白喉病
    【症狀】白喉病多發生在梅雨季節,病鶉眼腫流淚,食欲不振。
    【防治】可將0.1%的二甲氧基嘧啶鈉粉拌餵或溶水飲用,同時還應把病鶉的頭在0.5%的高錳酸鉀溶液中清洗消毒,效果更好。
  5. 馬立克氏病
    【症狀】馬立克氏病也是鵪鶉常發的一種病毒性疾病,病鶉表現為精神不振,癱瘓,貧血,兩翅下垂,排綠色稀糞。剖檢時常見內臟型,表現為心臟、肺、腺體、胃、肝、腎、睪丸及卵巢出現單個或多個腫瘤。
    【防治】馬立克氏病無特效藥物治療,以預防為主,對初生鶉皮下注射馬立克疫苗效果較好。
  6. 大腸桿菌病
    【症狀】大腸桿菌病是由大腸桿菌引起的一種傳染病,包括急性敗血症、臍炎、氣囊炎、肝周炎、腸炎、關節炎、肉芽腫和卵黃性腹膜炎等。
    【防治】大腸桿菌病是一種條件性疾病,改善環境是預防該病發生的有效措施。犬腸桿菌主要通過消化道、呼吸道、臍部和皮膚創口感染。杜絕使用腐敗變質和受黴菌、大腸桿菌污染的飼料。加強鵪鶉飼養管理,勤刷水槽及飲水器具,使用優質飼料,增強抗病力。
  7. 石灰腳病
    【症狀】石灰腳病病原體為突變膝蟎,多寄生在鶉脛部和趾部。病鶉脛部和趾部發炎,有炎性滲出物,形成灰白色或黃色結痂。嚴重時可引起關節腫脹,趾骨變形,行走困難,生長受阻,產蛋下降。
    【防治】治療時可用20%硫磺軟膏塗擦患部,每天2次,連用3-5天。也可以用溫水洗去脛部和趾部上的痂疲,然後用0.1%敵百蟲溶液浸泡4-5分鐘。

家鶉菜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