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書背景
李梴編撰《醫學入門》之動機,據該書“集例”所說,“因病陟醫,苦無統要入門”,認為王叔和《脈經》、李東垣《藥性》等書,雖內容甚好,但“各自成帙,有所不便”,《傷寒論》、《類證活人書》等雖內容甚佳,但“非幼讀不能成誦”,而“《醫經國小》法全辭略,真可以入門也,而《局方》又有所未備,且意太簡古,學者亦難了悟”。於是閉戶四年,“寓目古今方論,搶其要,括其詞,發其隱,而類編之,分注之,令人可讀而悟於心,臨症應手而不苦於折肱”(《醫學入門·引》)。
流傳版本
現存明萬曆三年(1575)初刻本、清光緒十八年(1892)翰寶樓刻本、光緒二十四年(1898)翰文堂刻本、日本元和三年(1617年)刻本、民國二年(1912)上海掃葉山房石印本等版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作者簡介
李梴字健齋,南豐(今江西南豐)人。生卒年已不可詳考,大約生活於明代嘉靖至萬曆年間。自幼好學,負奇才,輕名利,青年時期因病習醫,博覽歷代醫籍,精究各家醫論,行醫於江西、福建等地,療效頗著,聲望極高。晚年有感於醫籍浩繁,散漫無統,初學者苦無門徑可尋,於是收集醫書數十種,“論其要,括其詞,發其隱而類編之,分注之”,而編成是書,並於萬曆三年(1575年)刊行。
書評、序言
《醫學入門》引
客有窺瓮牗而誚之曰:子值離索之失,而考諸《素問》、《玄語》,知本者歟?曰:本,身也;枝葉,子姓雲仍也。欲枝繁實茂而不先培其本,智乎?身病多矣,遍百藥而不竟痊,必所嘗湯液而猶未達。其所以倏爾閉戶四祀,寓目古今方論,論其要,括其詞,發其隱而類編之,分注之,令人可讀而悟於心,臨證應手而不苦於折肱,沉潛之下,因以洞察纖疴,曲全生意於霜雪之餘,正以祈三春之敷榮也。不然,以司馬氏之《通鑑》,而猶自謂枉卻精神,某曷人斯,而敢擅藝自成哉!客曰:然。第世人血脈同而受病異,或因稟受,或因染襲,知大黃可以導滯而不知其寒中,知附子可以補虛而不知其遺毒,子能一一救諸?曰:志也!未能。敢不瞑眩藥諸身心,以立萬世之本,而後謀諸仁人也。客曰:勖之。
萬曆乙亥仲春上丁日南豐李梴謹述
章節目錄
卷之首
集例
先天圖
天地人物氣候相應說
天地人物氣候相應圖
明堂仰伏臟腑圖
釋方
歷代醫學姓氏
原道統說
陰騭
保養
運氣
卷之一
經絡
臟腑
觀形察色問症
診脈
針灸
卷之二
本草引
本草總括
本草分類
卷之三
外感
內傷
卷之四
丹溪朱先生雜病纂要
卷之五
婦人門
小兒門
外科
卷之六
雜病用藥賦
卷之七
婦人小兒外科用藥賦
拾遺
雜病婦人小兒外科總方
通用古方詩括
急救諸方
怪疾
治法
雜治賦
習醫規格
內容簡介
全書共8卷,其中卷首1卷,正文7卷。卷首載集例、先天圖、天地人物氣候相應說及圖、明堂仰伏臟腑圖、釋方、歷代醫學姓氏、原道統說、陰騭、保養、運氣等。卷一記述經絡、臟腑、診法、針灸等;卷二敘述本草總論和各論;卷三闡述外感和內傷病機,對劉河間溫暑、張仲景傷寒及李東垣內傷理論做了簡要分析;卷四介紹朱丹溪雜病證治;卷五介紹婦人、小兒、外科疾病證治;卷六為內科雜病用藥歌賦;卷七為婦兒外科用藥歌賦、雜病婦人小兒外科總方、通用古方詩括,急救諸方、怪疾、治法及習醫規格等。全書內容廣博,分類詳明,取材切要,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其主要學術內容包括:
1.集明代以前醫學之大成
本書在編著過程中,吸收了大量明代以前重要醫學著作的內容。據本書卷首《集例》所載,該書除以劉純《醫經國小》等書作為藍本外,還選取了數十種前代的醫學著作,上自《素問》、《靈樞》、《難經》、《傷寒》、《金匱》、《脈經》,下迄唐、宋、金元、明代醫家著作,如《大觀本草》、《針灸銅人》、《傷寒六書》、《南陽活人書》、《婦人良方》、《仁齋直指》、《世醫得效方》、《玉機微義》、《素問玄機原病式》、《脾胃論》、《丹溪心法》、《外科樞要》等。內容所涉,包括醫學人物、天人相應、保養、運氣、經絡、臟腑、四診、針灸、本草,外感溫暑、傷寒及內傷、雜病證治,婦人、小兒、外科證治,內婦兒外各科方劑,治法及習醫規格等,內容宏富,繁而有序,實集明代以前醫學之大成。
2.以歌賦為主文的形式編寫
李氏為了便於初學者記誦,書中主文採用歌賦的形式撰寫,而以注文加以闡釋說明,其歌賦與注文均根據前人的著作內容自行編寫,不僅符合經典之旨,匯集歷代各家學說,而且闡明了自己的見解。如卷二“本草總括”雲:“天有陰陽彰六氣,溫涼寒熱四時行;地有陰陽化五味,酸苦辛甘鹹淡成。辛散酸收淡滲泄,鹹軟苦瀉甘緩平;酸苦涌泄陰為味,辛甘發散氣陽輕。輕清成象親乎上,親下重濁陰成形。清之清者發腠理,陽中陽味厚之至;清之濁者實四肢,陽中之陰薄氣使。濁之濁者走五臟,陰中之陰乃厚味;濁之清者歸六腑,陰中之陽薄味爾。……”正由於該書歌賦朗朗上口,易記易誦,注文闡釋細緻全面,易讀易懂,故成為具有重要影響的醫學門徑書,受到國內外醫家的重視和歡迎。
3.分類介紹醫學人物
李氏認為,學醫必須了解古代醫家,故備采《醫林史傳》、《外傳》及《原醫圖贊》之書,將明代以前215名著名醫家進行了分類介紹。其中,上古聖賢13名,儒醫41名,名醫98名,世醫26名,德醫18名,仙禪道術19名。其論或多或少,均能示人以規範準繩,使初學者有所遵循。如論“朱震亨”雲:“字彥修,學者尊之曰丹溪先生,元末婺之義烏人也。自幼好學,日記千言,稍長從鄉先生治舉業,後聞許文懿公得朱子四傳之學,講道八華山,復往拜焉。益聞道德性命之說,宏深密粹,遂為專門。一日文懿公謂曰:吾臥病久,非精於醫者不能起,子聰明異常,肯游於醫乎?公以母病脾,於醫亦粗習,及聞懿公之言,即慨然曰:士苟精一藝,以推及物之仁,雖不仕於時,猶仕也。乃棄舉業,一於醫致力焉。有《丹溪心法》、《日用纂要》、《格致餘論》、《局方發揮》、《傷寒辨疑》、《本草衍義補遺》、《外科精要論》等書傳世。其論臟腑氣化有六,而於濕熱相火三氣致病最多,有陰虛火動,有陰陽兩虛、濕熱自甚者,又當訊息而用。謂李東垣論飲食勞倦,內傷脾胃,則胃中之陽不能升舉,並及心肺之氣陷入中焦,而用補中益氣湯之劑治之,此亦前人之所無也。然天不足西北,地不滿東南。天,陽也;地,陰也。西北之人陽氣易於降,東南之人陰火易於升,苟不知此,而徒守其法,則氣之降者固可愈,而於其升者亦從而用之,吾恐反增其病。乃以張、劉、李三家之論去其短,又參之以《內經》而作《相火論》。……”又如論“王綸”雲:“字汝言,號節齋,浙江慈谿人。弘治時,官至廣東布政,因父病精醫,著《名醫雜著》,發丹溪所未發,後世甚尊信之。……又著《本草集要》,盡皆大行於世。”論述繁簡得當,又多有所本。
4.分類匯集重要本草
李氏非常重視本草藥性,認為“人知用藥之為難,而不知識藥之真偽為尤難;人知《素問》之難讀,而不知本草之尤難讀。有所受而歷年多者,方可以言知藥之性,知藥之性則知病機矣,故曰本草為醫之祖。”基於此,李氏乃收集歷代醫家本草,折衷於李東垣、朱丹溪、方廣、王綸之論,“總法象於前,分五品於後”,將754種藥物分為治風、治熱、治濕、治燥、治寒、治瘡、食治7門,對重要藥物均參前人歌括加以改編,使其更加符合臨床實際。如“黃芪”條雲:“黃芪甘溫性無毒,補益三焦呼羊肉,內托癰疽外斂汗,生津退熱效尤速。”將其補氣、固表、托瘡、退熱之功,盡皆涵蓋於歌括之中。其他藥物,亦多類此,可謂對藥物進行了一次系統的總結。
5.對河間仲景東垣丹溪學說進行纂要解說
李氏對劉河間溫暑、張仲景傷寒、李東垣內傷、朱丹溪雜病學說大加讚賞,指出:“漢長沙太守張仲景者,揣本求源,探微頤隱,取其大小奇偶之制,定君臣佐使之法而作醫方,表里虛實,真千載不傳之秘,乃大賢亞聖之資,有繼往開來之功也。……幸而守真劉子《指要論》、《原病式》二書既作,則《內經》之理,昭如日月之明;《直格》、《宣明論》二書既作,則長沙之法,約如樞機之要。……若東垣老人,明《素問》之理,宗仲景之法,作《濟生拔粹》、《十書》以傳於世,明脈取權衡規矩,用藥體升降浮沉,是以有王道、霸道譬焉。至於丹溪朱氏,傷寒、內傷、雜病,無不精研,痰火奧義,猶其獨得,宋太史濂謂其集醫家之大成,誠哉是言也。”於是分別對其內容進行了纂要解說。特別是對張仲景的《傷寒論》,從六經正病、正傷寒、類傷寒、傷寒初證、傷寒雜證、傳陽變陰、瘥危死證及婦人傷寒、傷寒用藥賦、汗吐下滲和解溫補方等方面進行了詳述,有歌有解,十分詳悉。對劉完素的溫暑,除簡要介紹了劉氏對《素問》病機十九條的闡發外,還介紹了輕、調、緩、淡、清、暑、濕、解、和、平、火、奪、寒、吐、補、甘、溫、澀等十八劑的運用,指出“已上一十八劑,二十四方,四十四味藥品,調治溫暑初證、雜證、余證及雜病痰火、濕熱,曲盡其妙,男婦俱同。”對李東垣的內傷,除介紹了李氏的內外傷辨外,重點介紹了他的脾胃虛實傳變論,和治療內傷饑飽勞倦的總方,如補中益氣湯、清暑益氣湯等。對朱丹溪的雜病,李氏亦非常讚賞,先列雜病提綱,對外感風、寒、暑、濕、燥、火及內傷調理脾胃、氣、血、痰、郁、積熱、諸虛、沉寒痼冷等進行簡要介紹,然後分別對外感、內傷各類近80種病證進行詳細論述,如論“寒類·咳嗽”雲:“咳嗽須分痰與聲,痰聲俱有肺脾經;實者痰稠聲且重,虛者聲利痰亦清。外因四氣隨時令,內傷火郁勞食情;痰咳胸滿水咳悸,瘀血礙氣脹且腥;治分新久求其本,久甚還將脾腎寧。”指出:“新咳,有痰者,外感隨時解散;無痰者,便是火熱,只宜清之。久咳,有痰者,燥脾化痰;無痰者,清金降火。蓋外感久則鬱熱,內傷久則火炎,俱宜開郁潤燥。其又有七情氣逆者,則以枳殼、香附順氣為先;停水宿食者,則以南星、檳榔分導為要……。”又雲:“久咳,曾經利下及勞倦饑飽,以致肺胃寒而飲食少進者,只理脾而咳自止。然腎為氣髒,咳嗽動引百骸,自覺從臍下逆奔而上者,乃腎虛氣不歸原,宜所服藥中加補骨脂、五味子,或三味安腎丸。陰虛者,腎氣丸;陽虛者,黑錫丹以鎮之。”實開“腎不納氣”理論之濫觴。
6.重視婦人小兒外科疾病
李氏非常重視婦人、小兒、外科病證,認為它們是中醫的重要組成部分,故收集歷代相關著作,如婦人以陳自明《婦人良方》為主,小兒以楊仁齋《直指小兒方論》為主,外科以薛己《外科樞要》為主,然後參酌諸家,結合己意,編以歌括,釋以微義,撰著而成。在“婦人門”中,主要對經候、崩漏、帶下、症瘕以及胎前、臨產、產後諸病進行了論述,如“崩漏”雲:“崩漏有虛亦有熱,熱則流通虛溜泄;虛多房勞挾火邪,熱只飲食不調節。或因四氣苦相侵,或為悲憂心痛切;勢急須宜止且行,養胃安心還舊血。”對崩漏的病因、病機、治則、治法以及方藥等進行了簡明的介紹。在“小兒門”中,首先介紹了觀形、察脈、五臟形症、乳子調護,然後對小兒病機、治法進行了分類闡述,指出:“大半胎毒,小半內傷乳食,十分之一外感風寒,大率屬脾與肝。多因脾胃嬌嫩,乳食傷精,精傷則生濕,濕生痰,痰生火,濕熱結滯而然。且真水未旺,心火獨炎,故肺金受制,肝常有餘,脾腎不足。”將初生諸疾、撮口、噤口、臍風、胎驚夜啼、諸驚、癇痓、客忤、天釣、變蒸、龜胸龜背、五軟五硬、丹毒等證列於胎毒類,將吐瀉、五疳、諸積列於內傷乳食類,並將外感、諸熱、痘、麻單列敘述,尤以痘證列述最詳。在“外科”中,首列“癰疽總論”,然後分腦頸部、手部、胸腹部、背腰部、臀腿部、足膝部、遍身部等共80餘種病證進行了論述。如“癰疽總論”雲:“癰疽毒要氣血勝,內外皆因濕熱凝。純陽焮赤潰斂易,純陰色黯全不疼。半陰半陽腫痛慢,用藥回陽乃可生。風則多癢氣則痛,濕腫食則熱寒增……”簡明扼要地介紹了癰疽的病因、病機和屬性。其他各證,亦多如此,為臨床治療婦人、小兒、外科疾病提供了良好的借鑑。
7.分別介紹各科常用方劑
李氏認為治病必用方劑,只有方劑掌握數量多而熟練,才能更好地為臨床辨治服務。故除在卷二“本草”附有食治方127首、卷三“傷寒”列有“傷寒用藥賦”256首、“汗吐下滲和解溫補總方”48首、“內傷”列有“內傷饑飽勞倦總方”28首、卷五“小兒門”隨證列有140首方劑外,還在卷六列有“雜病用藥賦”,介紹治療雜病的930餘首常用方劑;在卷七列有“婦人小兒外科用藥賦”,介紹490餘首常用方劑;並在“拾遺”中列有47首,在“雜病婦人小兒外科總方”中列有氣、血、痰、郁類共10首,“通用古方詩括”中列有近250首,總計約有2300餘首方劑。且主方後多有藥物加減變化,以便使初學者能靈活運用,可見李氏的一片良苦用心。
8.強調治病求本
李氏特彆強調治病求本,認為“本”即受病之源。他在“治法·求本論”中說:“將以施其療病之法,當以窮其受病之源。蓋疾疢不離陰陽二邪,風熱火病屬陽,濕燥寒病屬陰。苟不求而治之,則陰陽邪氣滋蔓而難制矣。”又在“雜治賦”中說:“陽虛火衰,甘溫易於補益;陰虛水泛,苦寒難以滋榮。陰陽兩虛,惟補其陽而陰自長;氣血俱病,只調其氣而血自寧。”又雲:“有壽者,陽平陰秘;無病者,火降水升。抑又聞男子陽多乎陰,宜補陰以配陽;女子氣滯於血,宜開血而行氣。肥人氣虛多痰,豁痰補氣自古傳;瘦人血虛有火,瀉火滋陰為定議。少壯病淺兮,攻標何疑?老弱病深兮,固本乃是。”所云皆為至理,足為醫家永記。
影響評價
《醫學入門》受到國內外醫家的高度重視和讚揚,日本曾掀起持續近百年的“《醫學入門》熱”,朝鮮許浚的《東醫寶鑑》中則引用了本書的大量內容。《潛德錄》評價其:“其論以不欺為本,養性為功,行仁為要,博極群書為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