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學史 西鵪鶉(Coturnix coturnix ),原中文名稱按英譯名“Common Quail”定為“普通鵪鶉”,《中國鳥類分類與分布名錄》(第三版)修訂為“西鵪鶉”。2019年,中國觀鳥年報《中國鳥類名錄》(7.0版)以IOC全球鳥類名錄9.1和9.2版為討論基礎,也將其中文標準名稱定為“西鵪鶉”。
形態特徵 西鵪鶉雄性成鳥(
夏羽 ):額部幾全為栗黃色頭頂、枕部和後頸黑褐色,羽端深栗黃色;中央具一條狹窄的白色冠紋。眉紋白色,從前額後達頸部;眼圈,
眼先 和頰部均赤褐色;耳羽栗褐色。上背為淺的黃栗色,具黃白色羽乾紋;下背至尾上覆羽黑褐色,多具兩端尖的淺黃色羽乾紋;內外翈具黃褐色波狀細橫斑;肩羽亦然。兩翅大部為帶淡黃的橄欖色,雜以黃白色橫斑;第一
初級飛羽 外翈 狹,緣以淡黃色,其它初級飛羽的外翈均具淺赤褐色波狀橫斑;次級飛羽的內外翈亦具同色橫斑,向內轉淺。尾羽黑褐色,白嘴基越眼而達頸側;額頭側及頦具白而略帶淺黃色的羽乾紋和羽緣,並具赤褐色橫斑。頦、喉和頸的前部赤褐色,頰部和眼先的赤褐色連在一起;從頸部開始,伸出一個黑褐寬條,沿中線至喉部中央,擴大成黑褐色錨狀紋,兩側向上延伸,幾與耳羽連線。上胸灰白沾栗,羽乾白色;頸側和胸側黑褐,雜以栗褐色,並具明顯的白色羽乾紋;兩脅栗褐,雜以黑色,具更寬的白色羽乾紋;下胸以至尾下覆羽灰白。
雄性成鳥(
冬羽 ):從頭頂至後頸前部,栗黃色羽緣較夏羽為寬,黑褐色大都被遮蓋著。背部前為淺黃褐色,向後大都黑褐色,黃白色羽乾紋較夏羽發達;翅和尾的羽色幾與夏羽相同。頦及喉部上方的羽片變長,末端變尖;此兩部的羽片白色,雜以栗色;頦及喉部中央具一個不明顯的褐色錨狀紋,兩側翹起部分轉為黑褐色,直達耳羽;喉部下方白色;前頸與上胸交界處有一淺栗黃色圈(中央約6毫米寬);上胸淺黃色;具白色羽乾紋。兩脅白,雜以栗黃色的寬闊縱紋,並具黑褐和淺黃色相間的橫斑;腹白色。
雌性成鳥(夏羽):與雄鳥冬羽相近似,但頦和喉的羽不變長,羽端圓形,淺灰黃色;頸側亦淺灰黃色,羽端黑色;上胸黃褐色,具左右並排的黑斑,或連成黑色縱斑塊。
雌性成鳥(冬羽):與雌鳥夏羽相近似,但頦和喉上方的羽片變長,羽端變尖,亦淺黃色。背部黃褐色增多並加深。上胸斑點黑褐,而沾栗褐色。胸側和脅部黃褐色增多,具寬闊的白色羽乾紋,黑褐色幾乎消退。
大小量度:體重♂76-106克,♀78-96克;體長♂175-215毫米,♀157-210毫米;嘴峰♂12.5毫米,♀14-16毫米;翅♂99-114毫米,♀101-116毫米;尾♂35毫米,♀36-44毫米;
跗蹠 ♂27毫米,♀26-30毫米。(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鵪鶉經常活動在生長著茂密的野草或矮樹叢的平原、荒地、山坡、丘陵、沼澤、湖泊、溪流的草叢中生活,有時亦在灌木林活動。有時也到耕地附近活動。屬於地棲性鳥類,性善隱匿,平時喜歡潛伏於草叢或灌木叢間,或在其中潛行。
生活習性 西鵪鶉是一種
候鳥 ,常棲居於氣候溫暖的地方,是稚科中遷徙能力相對較弱的一種,翼羽短,不能高飛、久飛,往往晝伏夜出,喜夜間遷徙群飛,遷徙時多集群。日本農林部曾有人給一些野鶉帶上特殊標記,然後放回自然界去。以調查其活動情況,結果證實了鵪鶉的趨溫性。中國國內兩種野生鵪鶉每年6-7月份在新疆西部,內蒙古東部繁殖,然後向南遷徙越冬。根據初步的調查與考證,兩種野生鵪鶉的南遷路線可能有三條:從內蒙古和新疆直接南遷,分別到達遼寧、河北黃河沿岸和西藏呂都地區越冬;從昌都地區繞青藏經四川、陝西、河南一帶繼續南遷到達長江中下游地區;從昌都地區經雲南、貴州遷至東南沿海地區。每年3-4月份遷飛回新疆、內蒙古等地繁殖。遷飛距離在400-1000千米左右。當然也有留在當地繁殖或局部遷移的鵪鶉喜歡在當地溫暖、濕潤的水草上築巢。
除繁殖期外,多成小群活動。除遷徙時外,一般很少起飛,飛行時呈直線,常貼地面作直線低空飛行。叫聲為響亮、清晰如滴水般的三音節哨音,常被形容為wet my lips,常在清晨、黃昏或夜晚時鳴叫。被驅趕時發出刺耳的哨音。每年4月初至4月中旬遷到繁殖地,秋季於9月中旬至9月底離開繁殖地。遷徙時成群,多在夜間進行,白天則躲在草叢,灌叢中休息。《本草綱目》中就有:“其田圩,夜則群飛,晝則草伏”的記載。它們主要吃雜草種子、豆類、穀物及漿果、嫩葉、嫩芽等,夏天吃大量的昆蟲及幼蟲,以及小型無脊椎動物等。
分布範圍 世界 留鳥: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亞塞拜然、貝寧、保加利亞、布吉納法索、維德角、查德、葛摩、剛果,剛果(金)、賽普勒斯、宏都拉斯、丹麥、吉布地、埃及、厄利垂亞、斯瓦蒂尼、衣索比亞、甘比亞、喬治亞、加納、希臘、幾內亞、幾內亞比索、匈牙利、伊朗、伊拉克、以色列、義大利、肯亞、科威特、黎巴嫩、賴索托、賴比瑞亞、利比亞、馬達加斯加、馬拉威、馬里、茅利塔尼亞、馬約特島、摩洛哥、莫三比克、緬甸、納米比亞、尼泊爾、尼日、奈及利亞、阿曼、葡萄牙、俄羅斯(歐洲區)、盧安達、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獅子山、斯洛伐克、南非、西班牙、蘇丹、敘利亞、坦尚尼亞、多哥、突尼西亞、烏干達、烏克蘭、阿聯、葉門、尚比亞和辛巴威。
繁殖地:阿富汗、安道爾、亞美尼亞、奧地利、孟加拉國、白俄羅斯、比利時、不丹、波赫、中國、克羅地亞、捷克、愛沙尼亞、法羅群島、芬蘭、法國、德國、直布羅陀、印度、愛爾蘭、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拉脫維亞、列支敦斯登、立陶宛、盧森堡、馬爾他、摩爾多瓦、蒙古、黑山、荷蘭、北馬其頓、挪威、巴基斯坦、波蘭、羅馬尼亞、俄羅斯(東亞區、中亞區)、塞爾維亞、斯洛維尼亞、瑞典、瑞士、塔吉克斯坦、土耳其、土庫曼斯坦、英國、烏茲別克斯坦和西撒哈拉。
非繁殖地:南蘇丹。
旅鳥:巴林、約旦、巴勒斯坦和卡達。
引進:模里西斯和留尼旺島。
遊蕩(非繁殖地):斯里蘭卡。
遊蕩:波札那、喀麥隆、塞席爾和索馬里。
西鵪鶉分布圖
中國 中國境內有兩種的野生鵪鶉分布,以野生
鵪鶉 居多。野生西鵪鶉繁殖於新疆,越冬於西藏南部和呂都西南:野生鵪鶉主要生活於內蒙和東北地區。在有些地域,兩者的分布也有重疊現象。它們在中國大部分地區屬於
候鳥 ,但在有些地區是
留鳥 ,如長江中下游地區。野生鵪鶉的棲息場所一般是空曠的平原,溪流的岸邊,矮小起伏的山腳或矮樹叢。
指名亞種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繁殖,遷徙至西藏自治區南部越冬。野生西鵪鶉在中國分布於東北、新疆,遷徙遍全國。野生鵪鶉分布廣泛。四川省產地有:成都、樂山、南充、雅安、涼山、阿壩、甘孜等地、市、州。省外重慶、涪陵、黑龍江、吉林、遼寧、青海、河北、河南、山東省的嘉祥賈橋村、山西、安徽、雲南、福建、廣東、海南島及台灣等省區也有分布。中國1952年以來,引進鵪鶉家養品種,已在四川、黑龍江、吉林、遼寧、青海、河北、河南省、山東、山西、安徽、雲南、福建、廣東、海南島及台灣等省區均有養殖。
繁殖方式 繁殖於5-7月。雄鳥和雌鳥不形成固定的配偶關係,而是一雄多雌的婚配製度。通常到達繁殖地不久雄鳥就進行占區和開始求偶鳴叫,雄鳥在繁殖季節十分好鬥。營巢於平原草地、農田地邊或荒坡草叢、灌叢中。巢多利用地面凹處的淺坑,內墊乾枯的細草莖、草根、草葉和羽毛等。每窩產卵7-15枚,卵呈白色或橄欖褐色,散布有褐色或銹色斑點,大小為25.6-33×19-25毫米,重5.6-7克,孵化期15-17天。
亞種分化 西鵪鶉(5亞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Coturnix coturnix africana
Temminck & Schlegel, 1849
2
Coturnix coturnix conturbans
3
Coturnix coturnix coturnix
4
Coturnix coturnix erlangeri
5
Coturnix coturnix inopinata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注意:非法捕殺受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將受到刑法制裁。
種群現狀 據估計,西鵪鶉在歐洲的數量為3,320,000-6,720,000隻雄鳥,相當於6,630,000-13,400,000隻成熟個體(國際鳥盟,2015年)。歐洲約占全球範圍的40%,因此,對全球數量規模的初步估計是16,575,000-33,500,000隻成熟個體,儘管還需要進一步驗證。因此,物種處於15,000,000-35,000,000隻成熟個體的範圍內。
趨勢論證:由於候鳥的網捕,該物種正在減少。局部下降可能是由於農業生產方式的改變,特別是殺蟲劑的增加。在歐洲,物種數量規模估計會波動(國際鳥盟,2015年)。
相關文化 鵪鶉在中國俗稱“羅鶉”,又名“早秋”。由於它們的羽色斑駁,好像補丁很多的舊衣服,所以古人形容衣著襤褸為“鶉衣”,成語中有“鶉衣百結”,“衣若懸鶉”,杜甫詩中還有“鶉衣寸寸針”的句子。它的額、頭側、頦及喉等處均為磚紅色,又被稱為“紅面鵪鶉、赤喉鶉”等。另外,它的尾巴非常短,有“禿尾巴鵪鶉”之稱。
鵪鶉是一種古老的鳥類,分布極廣,品種繁多。其肉和蛋營養豐富,味美適口,與人類的關係源遠流長。早在5000年前埃及的壁畫上就有鵪鶉的圖像。金字塔上也有食用鵪鶉的記載。中國是野鵪鶉主要產地之一,也是飼養野鵪鶉最早的國家之一。《詩經》中有過“鶉之奔奔”,“不狩不獵,胡瞻爾筵有懸鶉兮!”的詩句,戰國時代,“鶉”被列為六禽之一,成為筵席珍餚。到了唐、宋以後,對它的生態和生活習性已有不少描述記載。
西漢時,中國就已經開始馴養鵪鶉,那時馴養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賽斗和賽鳴。唐、宋時期賽鶉在皇宮和民間都非常盛行。民間斗鶉曾盛行於黃河南北。據《唐外史》載,西涼地區經過馴化,進貢給唐明皇的鵪鶉,可以隨金鼓的節奏而爭鬥。宋徽宗更喜歡飼養好鬥的鵪鶉,以供取樂。後來曾有《鵪鶉譜》總結養鵪鶉的經驗。到了明、清年間,斗鶉已成了達官貴人的一種賭博方式。
到了明代,已逐步發現其藥用價值。清朝康熙年間貢生陳面麟著有《鵪鶉譜》,書中對44個鵪鶉優良品種的特徵、特性分別作了敘述。對飼養各法如養法、洗法、飼法、鬥法、調法、籠法、殺法以及37種宜忌等均有詳細記載。這對中國發展鵪鶉飼養帶來,有一定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