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盛蕭氏族譜

隆盛蕭氏族譜

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繁衍,蕭氏人到明清時期已遍布全國各地。四川省金堂縣隆盛鎮的《蕭氏族譜》,為蕭氏一家之支譜。

基本介紹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輩份,姓氏起源,遷徙分布,字輩排行,宗祠對聯,郡望堂號,郡望,堂號,

輩份

一、漢五公入川排定之輩份
一菊公九子入川,本鎮蕭氏屬於一菊公第五子蕭漢之後。
漢夢宗永遠,思必祖仁才。
廷文大孝義,國正再運開。
嗣忠繼相傳,念典光良田。
善述全明德,詩書振萬年。
二、公元2012年排定之輩份(八十代)
為修撰隆盛蕭氏一脈族譜,蕭向(相)亮撰稿。參悟陰陽五行,推斷數理相合,揣摩平仄音韻,兼顧明白曉暢,確保通俗易懂。全文謳歌祖宗,紀念當今,對子孫後代寄予殷切希望,表達無限美好的憧憬,預言隆盛蕭氏一脈將蜚聲中外,造福全人類。
源自五公後,流芳當世間。
隆發顯富貴,盛名乃周延。
誓將家聲揚,功追百朝前。
甘霖澤紫樵,恩惠潤九川。
松柏植健俊,芝蘭育雅園。
銳羽鑄精英,鋒鏃凌諸賢。
故坊立新城,輝煌熠宏顓。
中華豪門秀,環宇播福緣。
首聯嵌字聯)——言本族裔發端源流,肇始於九公入川,為九公之五公(漢公)之血脈承傳,至今發揚家族傳統,香火旺盛,從政、教育、經商等各行業,興旺發達。
頷聯(嵌字聯)——言本族裔上溯五代主要居住為四川金堂縣隆盛鎮,企望子孫後代振興家族,讓蕭氏隆盛一支能美名傳揚。
頸聯——言本族裔子孫弘揚漢相(蕭何)家聲(“道成五代帝王業,禹何八世宰相家”),必定超越本族裔高高高祖一菊公,高高祖紹軍公,或竟成帝王之業,一統天下。
第四聯——言本族裔子孫之執牛耳者,能普惠蒼生,恩及全川人民。“紫樵”即為枯木,九川言範圍之廣。
第五聯——言本族裔子孫開枝散葉,廣泛培植英才,重視對後代的教育培養。
第六聯——言本族裔子孫人才輩出,俊傑比比皆是,在全國能超越前賢,出類拔萃。
第七聯——言本族裔故地獲得更大發展,由於對國家的卓越貢獻,其榮耀非普通社會精英人士所能比擬。
尾聯——言本族裔子孫成為主導中華民族發展的傑出之望族,並且在亞非、歐美世界各國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造福全人類。

姓氏起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嬴姓,出自遠古部落首領柏裔的後裔在蕭邑作大夫,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遠古時期,有一嬴姓氏族部落,其首領叫柏翳。按史書記載,人文遠祖少典氏第十八代、黃帝軒轅氏第七代有伯翳
伯翳身具特長,能馴鳥獸,知其話言,即懂得馴化野獸為家畜,事於虞夏王朝。起初,伯翳食采於嬴為(今陝西雲陽),是為嬴氏、盈氏、鄗(高改盈)氏,後以功受皂斿元玉,妻以姚女,而再封於費(今山東費縣),是為大費;生子三人:曰大廉、若木、恩成。大廉事夏啟,後分衍有鳥俗氏、路俗氏,後裔有孟虧、仲衍。
孟虧能述伯翳之業績,封於蕭(今安徽蕭縣),稱為蕭孟虧。夏王朝君主夏桀腐敗,被商湯攻滅,蕭孟虧去而鳳島隨焉,他的後裔在商湯王朝在蕭邑作大夫,便沿襲以“蕭”為姓氏,稱蕭氏,世代相傳至今,為最古老的蕭氏之始。
第二個淵源:源於子姓,出自春秋時期宋國始祖微子啟的後裔封地蕭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春秋時期,宋國由宋湣公子共執政。南宮長萬叛亂,宋國始祖微子啟的後裔大心指揮若定、平亂有功,因此宋桓公在周釐王四年(公元前678年)把大心就封在蕭邑,稱為蕭叔,建蕭國,為宋國的附屬小國。在史籍《左傳·文十四年》中記載:“宋高哀為蕭封人。蕭,宋附庸國。”
大心的後世子孫為紀念亡國,遂以封地名稱為姓氏,稱蕭氏。
第三個淵源:源於契丹族,出自唐朝時期遼國契丹拔里、乙室兩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遼國時期,大遼政權的契丹民族中只有耶律、蕭兩姓。關於蕭氏的來歷,據史籍《遼史》中記載:“遼太祖慕漢高皇帝,故耶律兼稱劉氏,以乙室、拔里比蕭相國,遂為蕭氏。”
第四個淵源: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蕭,清滿洲人姓,世居瀋陽。”
⑴.滿族石穆魯氏,亦稱石莫勒氏,滿語為Simulu Hala,世居渾春,後多冠漢姓為蕭氏、石氏、穆氏、魯氏等。
⑵.滿族伊喇氏,亦稱伊拉喇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移喇部,即契丹國姓耶律氏家族的後裔子孫,滿語為Ilan Hala,漢義“三”,世居三姓(今黑龍江依蘭),屬於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蕭氏、劉氏、王氏、肖氏、李氏、黃氏、白氏等。
第五個淵源:源於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佤族原有自己的姓氏,但隨著與漢族之間社會關係的發生與發展,很早就採用漢姓了。
在1980年前後成文的《蒼源縣班洪寨社會調查》中,對佤族所作的調查顯示,蕭氏是該寨人口最多的姓氏,全寨七十六戶居民中,蕭氏有二十戶。1958年成文的《蒼源縣岩帥區賀南鄉社會經濟初步調查報告》中顯示,蕭氏為賀南鄉五大家族之一,該鄉的賀南寨有二百七十四戶佤族居民,姓蕭的有十三戶;賀南大寨一百四十六戶,由李、田、趙、蕭、陳五個家族組成。
第六個淵源:源於普米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著名民族學專家嚴汝嫻在《普米族》一書中說,普米族改用漢姓,是漢族封建制度改土歸流運動的必然產物,一般都是一個氏族借用同一個姓,即借用當地通用的漢族姓氏,如巴落瓦支氏,即改為漢姓蕭氏、馬氏、楊氏等。
第七個淵源:源於彝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彝族是中國西南部地區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雲南、四川、貴州三省及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部,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
彝族支系繁多,多數自稱“諾蘇”、“納蘇”、“聶蘇”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彝族。
彝族有自己的姓氏,據文獻《巍山彝族姓氏分布調查》中記載,雲南巍山彝族的八萬餘人中,有一百五十個姓氏,其中就有蕭氏,但人數不是很多。
第八個淵源:源於傣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傣族民間原來大都是沒有姓氏的,有姓氏的只限於土司貴族。但隨著漢化程度的加深,特別是明朝政府大力推行改土歸流運動後,傣族中也逐漸出現了漢姓,蕭氏就是其中之一。
著名的民族學專家江應梁在《傣族史》一書中說:“在德宏沿邊接近漢地的各村寨,因為人民漢化程度很深,所以也可見到有姓有名的傣族人家,常見的姓氏有曩、馮、蕭……等。”
第九個淵源: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今阿昌族、壯族、土家族、回族、白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蕭氏族人分布。詳實情況,待本書筆者進一步考證之後,再予以補充刊載。
第十個淵源:姓氏學上的蕭、鐘、葉三姓一家:
在總共國東南地區的潮閩及台灣省,素來有“蕭鐘葉三姓一家”之說,這是因為三姓皆為潮陽蕭氏開基始祖蕭洵的後裔。

遷徙分布

得姓始祖:孟虧、大心。
蕭氏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三十位,屬於超級大姓系列,人口約八百九十八萬四千餘,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56%左右。
兩漢、魏、晉時期
蕭氏家族自戰國以來世居豐沛間,到西漢之初,蕭何劉邦興漢室有功,推為相國,爵封酇侯,並在京都長安定居下來。
蕭何逝世後,漢室帝王沒有忘記蕭何的巨大功績,其後裔世襲侯爵,有時後裔雖犯罪遭罰,可總未被滅家,仍得改封。史籍《漢書》中記載有蕭何後裔襲封的有關情況。
漢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蕭何長子蕭祿承嗣梆哀侯,襲封六年逝世。祿死無子,高后二年(公元前188年)封蕭何夫人、蕭祿之母為酇侯,文帝元年逝世;封蕭何次子蕭延為筑陽侯。漢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改封蕭延為酇釐侯,謚定。漢文帝三年蕭延逝世,其子蕭遺襲封酇煬侯;蕭遺逝世後,其弟蕭則襲封,承嗣二十年,因罪免其侯爵。漢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以武陽縣戶二千封蕭何孫、蕭則弟蕭嘉。蕭嘉逝世,其子蕭勝襲封,嗣二十一年,後因罪失爵。漢武帝元狩年間(公元前122~前117年)再次下詔以郝戶二千四百封蕭何曾孫、蕭則子蕭慶。漢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蕭慶子蕭壽成襲封,因事失爵。漢宣帝時(公元前73~前49年)下詔訪蕭相國後裔,得玄孫蕭建世等十二人,以酇戶二千封建世為擲侯。漢成帝時蕭獲承嗣酆侯。漢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蕭喜襲封酇釐侯。漢永始四年蕭尊襲封酇釐侯。漢綏和元年(公元前8年)蕭章繼嗣酇釐侯。王莽居攝元年(公元6年)蕭禹為酇釐侯,漢建國元年(公元9年)改封蕭鄉侯。
蕭延次子蕭則的少子蕭彪,字伯文,官至諫議大夫、侍中,因事免官徙居東海郡蘭陵縣中都鄉中都里,即今山東省嶧縣東部。從此,蕭何後裔蕭彪一支便成為蘭陵人。蘭陵蕭氏一族,沒有襲封過酇釐侯爵位,但這一支在蕭氏後裔中最為興旺,其中蕭彪的玄孫蕭望之在西漢最為著名,其家也由此復興。蕭彪生子蕭章。蕭章,官公府掾,生子皓。蕭皓,字惠高,生子仰。蕭仰,以田為業,生子望之。
蕭望之(公元前106~前47年),字長倩,自蘭陵徙居杜陵(今陝西西安)。漢宣帝時,歷任諫議大夫丞相司直平原太守左馮翊御史大夫等職。曾任御史大夫,負責彈劾、糾察事宜,並掌管重要文書圖籍。漢宣帝臨終時,拜前將軍光祿勛,受遺詔輔政,領尚書事。漢元帝即位,倍受尊重。後遭宦官弘恭石顯等排擠,自殺身亡。蕭望之生有八子,長子飯襲封關內侯,至高官者有蕭育蕭鹹蕭由三子。
蕭育,字次君。歷官司隸校尉長水校尉刺史、太守、中郎將大鴻臚,歷官漢元帝、漢成帝、漢哀帝三朝,以光祿大夫執金吾之官壽終。生子蕭紹。
蕭鹹,蕭育之弟,字仲。歷任丞相史河東太守、中郎將等職,以大司農壽終。蕭由鹹弟,字子驕,累遷江夏太守,官至大鴻臚,因病免,以中散大夫壽終,史稱其子孫官至二千石者凡六七人。
蘭陵蕭氏,自望之徙居京兆府杜陵縣,諸子並居杜陵。蕭育之子蕭紹,官至御史中丞,後還居蘭陵,其子孫世居蘭陵中都鄉中都里,直到西晉末,凡三百年。據史籍《新唐書》記載,蕭氏在蘭陵又繁衍生息十一代。
蕭紹生子蕭閎。
蕭閎:有孝行,官至光祿勛,生子闡。
蕭闡:曾官濟陰太守,生子冰。
蕭冰:曾官吳郡太守,生子苞。
蕭苞:東漢中山王相,生子周。
蕭周:東漢博士,生子矯。
蕭矯:曾官蛇丘縣令,生子逵。蕭逵:台州從事,生子休。蕭休:舉孝廉,未仕,生子豹。蕭豹:曾官廣陵郡丞,生子裔。蕭裔:字崇光,仕晉為太中大夫。生子整。
西晉“八王之亂”後,北方各少數民族爭奪中原戰爭風雲席捲北方,漢族遭到大規模屠殺,造成北方漢族大量向長江南部遷徙和逃亡的局面。東晉初期,北方逃到江南的人共約九十多萬,約占當時北方人口的八分之一。據史籍《晉書》記載:“永嘉之亂……幽、冀、青、並、兗五州及徐州、淮北流人相率過江淮,(元)帝並僑立郡縣以司牧之……”
當時,南方地區地廣人稀,北方士族連同政治上、經濟上依附於他們的部曲、徒附、奴隸、佃客等到了南方,都根據王導制訂的“僑寄法”,在南方占地群居,並按北方原籍郡縣名另設郡縣政府,安置南逃的文武官員,保持原來的一套政治機構。當時的揚州所屬地區內,僑郡縣大都在丹陽晉陵、廣陵等郡境內。據史籍《宋書》記載:長江下游一帶的南方,就有三十三個僑郡,七十五個僑縣蘭陵郡(今阜通鎮)就是其中的一個。這個地區約相當於今丹徒、丹陽、武進西部(以今湯莊鄉的蘭陵溝為界)和運河北部的沿江地區。據地方志記載:最先逃來阜通鎮一帶建立蘭陵僑郡縣的,是東晉的淮陰令蕭整。蕭氏為蘭陵望族,按照“僑寄法”,遂命名為蘭陵郡,為區別於原籍北蘭陵,東晉元帝大興元年(公元318年)置南蘭棱郡縣。
東晉後期,士族利用“僑寄法”兼併土地,挾藏人口,弊病日甚。桓溫當宰相時,曾廢“僑寄法”,實行“土斷法”,受到南逃士族的反對,沒有行得通。他的兒子桓玄為相時,也沒有行得通。劉裕為相時,上表給東晉帝,力陳“僑寄”之弊和“土斷”之利;到他自己當了宋帝,就堅決廢僑郡、縣,實行土斷。令北方來的士族民眾,均就所居地為土著,與南方土著同等待遇,依界土斷。這樣一來,大部分僑郡、縣從此省去,“惟徐、兗、青三州居晉陵者,不在土斷例”。由此可見,當時蘭陵郡、縣並未因實行土斷法而廢去,獨得保留,是個例外。史書上沒有說明是什麼原因,這也許與蕭卓之女嫁於劉裕之父,蕭氏人在朝中握有軍權有關。
南北朝時期
南遷之前的蘭陵蕭氏儘管是當地的望族,但還算不上高門世族,因此,南遷後沒能定居建康,也沒能在東晉的中央政權中謀取到一官半職。蘭陵蕭氏的發跡是從蕭卓之女嫁於劉裕之父開始的。
蕭 卓:蕭苞九世孫,字子略。官洮陽令,贈金紫光祿大夫,追封封陽縣侯。因女蕭文壽為孝懿蕭皇后,遂為蕭氏皇舅房之始祖。生子蕭源之
蕭源之:字君流。歷任中書黃門侍郎、徐、兗二州刺史冠軍將軍、南琅砑太守,襲封陽縣侯。東晉永初元年(公元420年)逝世,贈官前將軍。生子蕭思話、蕭僧珍。蕭思話後官至中書令丹陽尹散騎常侍。當時都城一帶時常發生搶劫案,二十天中就有十七起,蕭思話引咎辭職,未獲準。後被任命為郢州刺史,加官都督。逝世後贈官征西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諡號“穆侯”。生子蕭惠開蕭惠明蕭惠基蕭惠休蕭惠朗、蕭惠倩。
蕭惠開:蕭思話長子,初為秘書郎、太子舍人。魏孝建元年(公元454年)為黃門侍郎。襲封封陽縣侯。歷任新安王冠軍長史、益州刺史、桂陽王征北長史、南東海太守,以少府給事中終。生子睿。
蕭惠明:蕭思話次子,吳郡太守,生子際素。
蕭惠基:宋中書黃門郎、侍中。
蕭惠倩:宋左戶尚書。生子蕭介
蕭僧珍:歷任山陽太守、廷尉卿。生子蕭惠訓。
蕭惠訓:宋末巴東相。
蕭摹之:蕭源之從父弟,宋丹陽尹,追贈征虜將軍。生子蕭斌蕭簡
蕭 斌:彭城王義康鎮豫章,以為大將軍咨議參軍、豫章太守。歷任南蠻校尉、侍中、輻國將軍、青冀二州刺史。後為南平王鑠右軍長史。
蕭 簡:歷任長沙內史,廣陵王誕、東海王棉以簡為安南咨議參軍、南海太守行府州事。
蕭道成代宋建齊後,皇舅房子孫並沒有因此而衰落,相反由於是同族的原因,齊梁時期更加興旺,參與朝政的人物也更多。如:
蕭惠基:仕齊為都官尚書、侍中、驍騎將軍太常給事中。逝世贈金紫光祿大夫。生蕭子洽。
蕭惠休:齊廣州刺史,後封建安縣子。永元元年(公元499年)為吳興太守,征為尚書右僕射。逝世後贈金紫光祿大夫。
蕭惠朗:齊西陽王征虜長史。
蕭視素:歷任梁丹陽尹丞、司徒左西屬、南徐州中從事。
蕭 洽:字宏稱。梁南徐州中從事、臨海太守、司徒左長史。蕭洽為官清廉,饋贈之物概不收受,妻子兒女生活清貧。
蕭 介:字茂鏡,小時候聰明過人。梁大同中,武陵蕭紀揚州刺史蕭介為府長史,在職以清白著稱。
蕭 允:蕭介之子,仕梁為太子洗馬蕭引仕梁為西昌侯儀同府主簿
蕭惠訓:仕梁為太中大夫。生子蕭瑰、蕭琛
蕭 琛:字彥瑜。歷任宋丹陽主簿、通直散騎侍郎尚書左丞。仕梁為御史中丞平西長史、江夏太守、宣城太守、吳興太守、左戶、度支二尚書、侍中。生子蕭游。
齊梁以後,皇舅房子孫依然是長盛不衰,活躍在陳、隋、唐政壇的仍有不少。
蕭 允:字叔佐,陳天嘉中期(公元560~565年)為丹陽尹丞。陳宣帝時任黃門侍郎光祿卿光祿大夫。入隋,辭官。
蕭 引:字叔休,陳宣帝朝歷任尚書金部侍郎庫部侍郎、中書侍郎、黃門侍郎、吏部侍郎等職。後主即位,為中庶子、建康令。生子蕭德言
蕭 彤:太子中庶子、南康王長史。
蕭德言:隋秘書少監,生子蕭沈。
蕭 沈:隋太子洗馬,生子蕭安節。
蕭安節:唐相王兵曹參軍,生子蕭至忠、蕭元嘉、蕭廣微。
蕭至忠:唐中宗唐睿宗兩朝宰相。
蕭元嘉:唐工部侍郎。
蕭廣微:唐工部員外郎
蕭 游:蕭琛之子,陳少府卿。生子蕭密。
蕭 密:字士幾,陳黃門郎、太子中庶子散騎常侍
隋、唐、五代時期
隋唐以來蕭氏的遷徙和擴散大致可以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一是隋唐五代時期,主要特徵為蕭氏開始外遷,但規模不是很大,載於史籍的名人幾乎全為蘭陵蕭氏,活動區域主要在今陝西、河南、山西等地。二是宋元時期,主要特徵是大規模的南遷以及契丹蕭氏的加入。三是明清時期,主要特徵是蕭氏子孫已遍布全國各地。
後梁廣運二年(隋開皇七年,公元587年)就在蕭琮率其朝臣和皇室成員二百多人奉隋文帝楊堅之召來到隋京長安之時,留守江陵蕭岩蕭瓛率文武百官、平民十萬人投奔了陳朝,楊堅聞知異常憤怒,令蕭琮等二百多人留京不準返回江陵,廢除後梁國號,在長安安置。這是蕭氏族人遷徙陝西較大的一次,但卻不是第一次,早在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唐開國宰相蕭瑀便以其姐(隋煬帝皇后)“壓轎”郎官的身份進入長安(今陝西長安),並在長安定居了下來。根據史書記載,蘭陵蕭氏在唐朝還有下面幾次遷徙:唐德宗朝宰相蕭復弟蕭升之妻為唐肅宗之女、德宗姑母,爵封郜國公主,不守婦道,被唐德宗遷怒,流放到了饒州(今江西波陽),並病死在那裡。蕭復之子蕭湛移居蒲州永樂縣(今山西芮城西南部永樂鎮)。唐穆宗朝宰相蕭倪被罷相後,移居東都洛陽,無論皇帝怎樣召任,從不赴任,晚年又在濟源縣(今河南濟源)的王屋山下建造別墅一座,常年居住在那裡。
唐朝福建也有蕭氏,唐穆宗皇后蕭氏就是福建人,其子李昂即位為文宗後,派人到福建查訪惟一母舅的下落,準備封以官爵。戶部有一茶役叫蕭洪,自稱自己為蕭太后的弟弟,朝廷不加調查核實,竟糊裡糊塗地任命他為金吾大將軍,旋遷檢校戶部尚書,並出任河陽(今河南孟州)節度使。後來,福建人蕭本,從蕭太后的家鄉族譜中了解到蕭太后的父祖姓名,入京自稱為蕭太后的真弟弟。蕭洪死於流放外地途中,而蕭本卻平步青雲,封衛尉少卿,左金吾將軍。唐開成二年(公元837年)福建觀察使上奏說,泉州晉江人蕭弘投狀,自稱為皇丈後的親弟弟。這次朝廷沒有上當,派人到皇太后家鄉調查,發現蕭本與蕭弘均為冒充,於是同時加以流放。
除陝西、山西、河南、福建等地外,此一時期蕭氏還播遷到了江西、湖南、安徽等地。湖南湘鄉《蕭氏八修族譜說,其始遷祖蕭霽,唐朝因官留居江西廬陵白沙驛之螺陂。蕭霽子蕭澈派分安福三十六都興德鄉安和里。蕭澈曾孫蕭知彰、蕭知剛再遷湖南湘鄉,蕭知彰為上房祖,蕭知剛為暇詠祖。
《崇正同人系譜》稱:“……至三十世孫蕭覺仕唐,值世亂,舉族出逃,分居湖廣及江西泰和、廬陵等縣。”
江西泰和《隴陂蕭氏族譜稱,先世居長沙,五代避馬氏之亂居廬陵之高塘里,後復徙文水螺陂。
安徽《新安蕭江大統宗譜記載,其原姓蕭,一世祖禎(一作楨),唐朝易姓江,隱居歙縣黃墩。生子三,長子蕭董,遷婺源皋徑;次子蕭威,遷開化馬汪;季子蕭鄭,遷歙溪南。董五世孫文審遷婺源旃坑馬槽塢。後裔散居於祁門黟縣休寧、歙縣及外省州縣。
儘管蕭氏播遷到了上述地區,但史書記載的隋唐時期蕭氏名人卻幾乎是清一色的蘭陵蕭氏。特別值得蕭氏子孫引以為豪的是,隋唐五代時期蘭陵蕭氏子孫繼續保持富貴,而且在數十年後再顯輝煌。從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大唐立國伊始,蕭瑀作為蕭氏宗族第一個人居相位,至後梁貞明四年(公元918年)蕭頃出任宰相,中間歷二十四帝三百年,蕭氏一族有十一人出任宰相,平均不到三十年就有一人拜相。其中後梁明帝一派前後八人蟬聯串執,世稱“八葉傳芳”,蕭氏稱“八葉世家”。而開元宰相蕭嵩一門累數世而屢顯,一百五十年間祖孫父子兄弟六世七人入相,這是在中國幾千年歷史上未曾有過的事。歐陽修宋祁對此稱讚說:“世家之盛,古未有也。”
蕭 瑀:(公元574~647年),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拜相,為蕭氏唐朝拜相第一人,字時文,後梁孝明皇帝蕭巋少子。唐高祖封宋國公,貞觀十七年(公元593年),晉封為太子太保
蕭 嵩:(公元668~749年),唐玄宗開元十六年(公元728年)拜相,為蕭氏唐朝拜相笫三人,後梁明皇帝蕭巋玄孫,高祖武德宰相蕭瑀曾侄孫。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晉封徐國公。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加拜太子大師。
蕭 華:(公元699~769年),唐肅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拜相,蕭氏唐朝拜相第四人,玄宗朝宰相蕭嵩之子。上元五年(公元766年)嗣徐國公。
蕭 復:(公元732~788年),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拜相,蕭氏唐朝拜相第五人,字履初。父駙馬蕭衡,母新昌公主,唐李隆基皇帝外孫,開元宰相蕭嵩孫。
蕭 俛:(公元?~842年),唐穆宗長慶元年(公元821年)拜相,蕭氏唐朝拜相第六人,字思謙,唐肅宗朝宰相蕭華之孫。
蕭 寅:(公元799~869年),唐懿宗鹹通五年(公元834年)拜相,蕭氏唐朝拜相第八人,德宗朝宰相蕭復之孫。
蕭 仿:(公元796~875年),唐懿宗鹹通十四年(公元873年)拜相,蕭氏唐朝拜相第九人,字思道,肅宗末宰相蕭華長孫,德宗朝宰相蕭復堂侄,穆宗朝宰相蕭倪堂弟。
蕭 遘:(公元?~888年),唐僖宗中和元年(公元881年)拜相,蕭氏唐朝拜相第十人,字得聖,又作德聖,鹹通宰相蕭寊之子。
蕭 頃:(公元858~927年),梁貞明四年(公元918年)拜相,唐僖宗朝宰相蕭仿之孫,字子澄。
蕭至忠:(公元?~713年),蕭氏唐朝拜相第二人,南朝宋皇舅蕭源之九世孫。歷任縣尉監察御史、御史大夫等職。為官正直,糾施(揭露)不法,譽滿朝廷。景龍元年(公元707年)官拜中書令兵部尚書。唐景雲元年(公元710年)官至中書令,封挪國公。唐玄宗開元元年(公元713年)三拜中書令,前後七年三朝為相。
蕭 鄴:唐宣宗天中十一年(公元857年)拜相,蕭氏齊梁房唐朝拜相第七人,字啟之。長沙宣周武王蕭懿九世孫。進士出身,累官監察御史,翰林學士懿宗即位,留居相位,連相宣宗,懿宗二帝。
宋、元時期
宋元時期蕭氏在隋唐南遷的基礎上繼續向周圍地區播遷,尤其是江西蕭氏發展迅速,生齒日繁,開始不斷向外遷徙,成為外遷的根據地。
湖南《湘陰蕭氏族譜稱其始祖蕭芳,宋雍熙二年(公元984~987年)梁灝榜進士,因官留居江西安福濠溪。芳十四世傳至蕭嘉慶,嘉慶字來章,元末宿於湘陰,因戰亂遂定居於湘陰北門。
湖南蕭氏多是從江西遷來的。湖南新化《蕭氏族譜稱其始祖蕭漢三於北宋熙寧間(公元1068~1077年)兄弟九人從江西遷湘鄉婁底,後蕭漢三再徒新化縣虎寨村
湖南麻陽《蕭氏族譜記載:宋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蕭清兄弟六人帶蕭瀾長子從江西吉安府泰和縣旱禾市梅子坡圳上同徙楚南寶慶府南口,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兄弟們分遷邵陽武岡、洞口、城步隆回居住。
湖南華容《蕭氏族譜說其始遷祖蕭淵,於南宋紹定六年(公元1233年)與兄蕭涵自江西廬陵遷湖南華容八嘴。
湖南湘潭《蕭氏五修族譜稱其始祖蕭興,於元至正間(公元134l~1367年)自豫章螺川徙湘潭之易俗河。生四子,長子蕭道泰支居寧鄉,次子蕭道南支居湘鄉,季子蕭道東支居湘潭,四子蕭道隆曾孫宗篤居善化
湖南寧鄉《溈寧蕭氏六修族譜記載:初祖蕭燧,南宋紹興進士,官國子司業,累至參知政事,由江西宦居楚南。閱世至元初,其裔孫紹漢、經修,一居湘潭鴻門,一居寧邑西城。居寧鄉的蕭經修傳至五世,蕭立安、勝一、端分居湘潭、寧鄉、益陽,逝世分為三大房。
福建蕭氏也有從江西遷來的,泰寧縣上青嶺《蕭氏族譜稱,其始遷祖蕭仲攜九子於宋鹹平二年(公元999年)自江西南部城遷至泰寧縣的上青半嶺、朱口、洋尾、擎布等地。
廣東潮陽、大埔、肥田、嘉應梅州等地的蕭氏都是江西蕭氏經福建再遷而來的,梅州《蘭陵蕭氏寶亭公世系譜有這樣的記載:“大埔白侯蕭氏,以淳公為始祖。淳字季川,行三,因號念三,江西泰和縣南溪人也。以進士出任福建漳州,遷官於潮,為潮州路總管。思原籍地窄人稠,遂在潮之屬邑籍焉……平遠肥田蕭氏,以蕭宗一為始祖。蕭宗一之先,有名蕭定基者,江西人也。宋景佑時,官殿中侍御史。生子三:蕭汝諧、蕭汝礪、蕭汝器。蕭汝器之子蕭荷,魁於廷,而出仕於閩,遂家閩之寧化縣,而為寧化之祖。傳於蕭宗一又徙於肥田焉。”“嘉應松源蕭氏,以蕭梅軒為始祖。其先代自江西曆寧化縣石壁村,宋末,蕭梅軒由寧化徙梅州,家於梅之松源都焉。嘉應州城、石扇鄉、龍牙鄉、鎮平縣藍坊,惠州府永安上鎮約,平遠縣,上舉均出其派。”
江西不僅是湖南、福建、廣東等地蕭氏的始遷地,同時也是蕭氏的人才搖籃。《中國人名大辭典》收錄的宋朝有明確籍貫的二十八名蕭氏人物中,其中有二十二位都是江西人,其他分別是福建、河南、湖南、江蘇、山西、陝西、浙江人。
江蘇蘭陵蕭氏繼續外遷,遷徙到福建泰寧、江蘇宜興等地。福建泰寧石輞《蕭氏族譜稱,始祖蕭積鑾於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自江蘇蘭陵武進遷泰寧縣石輞。江蘇宜興《蕭氏宗譜稱,始遷祖元一,原名蕭福七,元末明初自江蘇武進蕭巷徙居宜興西郭外上富里,後又避居蕭莊
大遼王朝雖然不是蕭氏人的天下,但蕭氏家族卻因為對耶律氏的發展壯大起了巨大的作用,而成為後宮世選。翻開《遼史》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遼朝的皇后都姓蕭,遼朝的駙馬也多數出於蕭氏,而出於皇后的公主所下嫁的駙馬則無一例外都姓蕭,這就是說,遼朝皇族耶律氏的外戚主要集中在蕭氏一族,耶律氏的皇后非蕭氏不聘,耶律氏的公主一定要嫁給蕭氏為妻。這是契丹族社會發展從族外婚走向政治聯姻的必然產物。契丹族在婚姻形態上走過了與其他民族大致相同的發展歷程。如果說族外婚是人類為了繁衍後代,經過若干年漫長探索的必然選擇,標誌著婚姻關係的進步,那么人類進入階級社會之後,社會上層的婚姻就是徹頭徹尾的政治行為,這種帶有濃厚色彩的婚姻關係完全成了維護階級統治的工具。《遼史》這樣說:記入《遼史》的耶律氏和蕭氏占全書人物的十之八九,皇室和外戚勢均力敵,唇齒相依,共同統治天下,充分表達了上述思想。
契丹蕭氏的祖先稱審密氏,內部又分為拔里家族和乙室己家族。這個家族後來為什麼改姓蕭氏,說法很多。在《遼史》中如此記載說: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稱帝建國以後,十分仰慕漢高祖劉邦經邦治國的雄才大略,所以,他把耶律氏自比劉氏,而拔:里、乙室己家族與耶律氏世代聯姻,對於耶律氏的發展壯大,並最終成為契丹諸部中最強大的家族,其功勞最大,不可泯沒,所以把他們比做西漢初年的宰相蕭何,自此以後,拔里和乙室己家族就改姓蕭氏了。而遼太祖皇后述律氏卻例外,她原來既不是契丹人,也不姓蕭,述律氏的祖先是回紇人糯思。梁武帝蕭衍大同元年(公元947年)遼太宗率大軍南下滅後晉,在汴梁(今河南開封市)任命述律太后的侄子小漢為宣武軍(今河南開封)節度使,賜姓名蕭翰。於是,遼朝外族蕭氏中就有了拔里、乙室己、述律等三個家族,而述律家族在其中占有更優越的地位,在遼太祖天祚帝九個皇帝中,除穆宗的皇后蕭氏出身不詳外,其餘八個皇帝無一例外都源於述律家族。
蕭氏家族不僅壟斷了皇后和駙馬的人選,成為契丹族中僅次於耶律氏的顯貴家族,而且在許多方面享有特權。如遼朝的北、南二宰相府是執掌遼朝軍國大政的要害部門,耶律阿保機建國以後,就把北府宰相一職交給蕭氏家族世選,即擔任北府宰相職務的人必須出於蕭氏家族。
明、清時期
明清兩朝,江西蕭氏仍然在淵源不斷地外遷,由於地域上的鄰近,湖南是江西蕭氏外遷的首選地。
湖南瀏陽《橫溪蕭氏三修支譜稱,其始遷祖蕭存於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自江西清江縣大陽州先遷瀏北橐塘駱家灘,再徙瀏南橫溪沖。
湖南長沙《蕭氏二房支譜稱,其始祖蕭定恭於明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由江西廬陵縣遷長沙西鄉沱市。
湖南郴州《蕭氏續修族譜稱,其始遷祖蕭龍華於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自豫章廬陵安平鄉遷郴陽城南之泰和坊
湖南漢壽蕭氏族譜稱,蕭遠開、蕭遠勝、蕭遠鈴、蕭遠顯、蕭遠吉兄弟五人於明正德間(公元1506~1521年)自江西吉水縣分別遷徙到龍陽(即今漢壽)城南、開湖頭、潭明寺、曹家坪、開湖頭。
湖南湘潭《鰲山蕭氏五修族譜稱,其始遷祖蕭自朗,先世江西吉安人,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遷湖南湘潭縣斜嶺大倉之鰲魚。子三:長子蕭嗣宗遷湘鄉岱上蕭家沖;次子蕭嗣修遷本邑龍頭井;三子蕭嗣達居大倉,後裔分居霞嶺。
湖南武陵《蕭氏族譜稱,其始遷祖蕭開廣、蕭開達兄弟於明成化間(公元1465~1487年)自江西吉水縣遷湖南武陵前河下大南堰沖。
湖南湘潭《湘南蕭氏六修族譜稱,其始遷祖蕭宗源於明中葉自廬陵遷湘潭朱亭
湖南常德《武陵蕭氏族譜稱,其始遷祖蕭用貴於明永樂間(公元1403~1424年)自南昌府酆城縣遷常德府武陵縣仙源。
湖南常德《蕭氏六次續修族譜稱,其始遷祖蕭有襄於明正統間自江西吉水縣板橋遷湖南常德縣
根據所見族譜,此一時期蕭氏省際間:的遷徙還有,安徽蕭氏遷往湖南,《衡山烏塘蕭氏十一修族譜稱,其始遷祖祖興,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自歙縣篁谷徙衡山烏塘。
福建蕭氏遷往浙江,平陽《渡龍下匯蕭氏宗譜稱,平陽蕭氏,散處四鄉,原其始,均為明清鼎革之際由閩之安溪縣高山鄉遷來。瑞宇之後居渡龍下匯,士侃之後居湖井。
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繁衍,蕭氏人到明清時期已遍布全國各地,《中國人名大辭典》收錄的明清兩朝有明確籍貫的六十一名蕭氏人物中,涉及江西、浙江、福建、廣東、江蘇、湖南、安徽、湖北、上海、河南、廣西、陝西、貴州、四川、河北、山東、甘肅等十七個省市,但更多的還是江西、湖南人,其中江西籍二十三人,湖南籍八人,這兩省就占全部蕭氏人物的一半以上。
6.遷入台灣:
蕭氏與台灣結緣是在三百多年前延平郡王鄭成功收復台灣時。大批閩、粵蕭氏入台開基,則是康熙末年以後的事。有關蕭氏入台的情形,見於記載的有:
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2年)朱一貴造反,有粵籍義民蕭能成等居於下淡水巷;稍後,有詔安的蕭氏人士,入墾大目根堡竹頭崎莊及覆鼎莊;清雍正、乾隆(公元1723~1795年)年間,有蕭明亮入墾今台南縣六甲鄉
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初年有蕭氏泉州人入墾武東堡枋橋頭紅毛社等莊;同年,有蕭、林二姓入墾打貓堡樟腳、大底湖、苦苓腳等地,並製紙發售;乾隆十年有蕭氏廣東人人墾今台中縣東勢鎮;乾隆二十年有蕭希旦居彰化貓霧(扌束)西堡;乾隆三十五年有蕭秉忠入墾今基隆市八堵、暖暖;乾隆三十九年有蕭觀重修楠梓坑橋;乾隆四十三年有蕭氏漳州人入墾今台北縣林口鄉林村漳州寮;乾隆末年有福建人蕭光祿。
蕭朝湯入墾今台北縣瑞芳鎮上天里;乾隆年間,有蕭心婦入墾台北縣石碇鄉豐田村峰頭;嘉慶八年(公元1803年)廣東人蕭萬壽捐建今屏東縣內埔鄉天后宮
林添福先生所主編的《蘭陵蕭氏族譜記載,目前遍布於台灣各地的蕭氏家族,分別屬於八個派別,即鳳翼派、浯州派、岑海派、泰和派、饒平派、書山派、涌山派和斗山派。
台灣蕭氏家族的“鳳翼”派子孫,祖籍福建長樂縣大鱉坑,因來台始祖,是從泉州同安金門浯州渡海而來,所以長期以來,這一派的子孫都認為他們的祖籍是在同安,而以“金門浯州”名派。
同安浯州派的肇基始祖蕭宗壽,是入閩始祖蕭曦的第十一世孫,蕭宗壽後裔渡海來台,大致是其第八世或九世子孫的事;第八世的蕭爾緝居澎湖白沙鄉港子之南,稱為“南蕭開基始祖”;第九世的蕭業細徒居於澎湖白沙鄉的港子之北,稱為“北蕭開基始祖”;第八世的蕭爾醜,徙居澎湖湖西鄉的港底;第九世的蕭業十二居於澎湖白沙鄉的城前。台灣各地的“鳳翼”派子孫,便是從澎湖再分衍過來的。目前,他們主要仍分布於南部的澎湖、高雄屏東台南等地區。
蕭氏的“岑海派”始祖蕭直軒,是蕭氏入閩始祖蕭曦的第二十二世孫,而上述“鳳翼派”的同安浯州始祖蕭宗壽,是蕭曦的第十世孫。
“岑海”派來台後的主要根據地,就是嘉義縣布袋鎮,當年從祖籍泉州晉江岑兜鄉來台,開基的始祖共有六位,即蕭漢文、蕭漢武、蕭漢世、蕭漢束、蕭廷弼和蕭維尚。另外一位蕭祖功,則開基台中,他的子孫也繁衍於台中地區。岑海派的子孫,現在已遍布於台灣的西部地區,在嘉義布袋,依舊人多勢眾。
蕭氏“江西泰和”派,主要繁衍於彰化縣社頭鄉一帶,是明朝永樂年間狀元蕭時中的後裔。該鄉社頭村的草埤基,有一座蕭氏的宗祠“芳遠堂”,便供奉著他們祖籍漳州南靖縣書洋的肇基始祖蕭子玉。蕭子玉,就是蕭時中的裔孫。蕭時中之所以從江西泰和到漳州落籍,是由於奉旨督學福建漳州的緣故。
饒平派”祖籍廣東省饒平縣元高都斗皮社的饒蘭坑,始祖蕭柏,他們來台的開基始祖,便是蕭柏的十五世孫蕭耀先,徙台後的落籍地點,是當時的諸羅山打貓東堡內埔仔莊,也就是現在的嘉義縣民雄鄉。他們目前主要繁衍於嘉南地區。
台灣蕭氏家族的“書山”派,最是枝葉繁盛,人多勢眾,長期以來,不但一直是彰化社頭、田中一帶的名門著姓,而且他們子孫的蹤跡,更已遍及台灣省的每一個角落,都有卓越的表現。“書山”派所奉的一世祖,是春秋時期得姓始祖蕭叔大心的第六十九世孫蕭奮,也就是蕭氏的福建南靖書洋總外坑開基始祖。
“書山”派之下,系派很多,包括蕭奮長子蕭永崇的一支,次子蕭永富的一支,四子蕭永仁的一支,和五子蕭永志的一支。他的三子蕭永貴,由於早年回到安溪,所以沒有子孫在台灣。
長房蕭永崇一派的來台開基始祖先後共有十二位,都是蕭奮第十世“輝”字輩的裔孫。包括蕭輝番、蕭輝興、蕭輝利、蕭輝英、蕭輝當、蕭輝敬、蕭輝彩、蕭輝道、蕭輝俊、蕭輝寶、蕭輝涼和蕭輝遠。當年他們開基於彰化縣社頭鄉,現在,他們的子孫也仍然稱盛於此。
次房蕭永富一派來台開基的始祖人數比長房還要多,計有“仕鼎公支系”的蕭輝賢、蕭輝都、蕭輝鞏、蕭輝相、蕭輝弟、蕭輝統、蕭輝朝、蕭輝甸、蕭輝豐、蕭輝珍、蕭輝珊、蕭輝美、蕭輝釵、蕭輝屏、蕭輝直、蕭輝振、蕭輝奔、蕭輝偕、蕭輝佐、蕭輝厚、蕭輝學、蕭輝富等二十二位;“仕朝公支系”的蕭輝陶、蕭輝粹、蕭輝滿、蕭輝倉、蕭輝剛、蕭輝傑、蕭輝印、蕭輝學等八位;“團圍公支系”的蕭廷器、蕭廷有、蕭廷熾、蕭朝拱、蕭朝起、蕭朝聿、蕭朝相、蕭朝理、蕭世壽等九位;“團環公支派”的蕭廷玉;“團濟公支派”的蕭輝璧、蕭輝盛、蕭廷賀、蕭廷規、蕭輝元等五位;“團武公支系”的蕭朝恭、蕭世立、蕭廷信、蕭廷壽、蕭廷俊、蕭廷映、蕭廷宣、蕭廷興、蕭廷贊、蕭廷覺、蕭廷廉等十一位,以及“伯河公支系”的蕭輝固、蕭廷爵、蕭廷席、蕭廷逵、蕭祿壽等五位,總共是七十二位。五房蕭永志的後裔,共有五位來台開基,即蕭志君、蕭輝義、蕭輝佑、蕭輝養和蕭輝寶。
“涌山”派的始祖蕭猛容,是“書山”派蕭奮的子侄輩,他們的祖籍是福建漳州南靖縣的書洋上涌社,來台開基可能比“書山”派稍遲,但也是一開始便陣容龐大,計有蕭世鉗、蕭世善、蕭世良、蕭世清、蕭世冠、蕭世旺、蕭世勇、蕭汝趁、蕭汝帆、蕭汝右、蕭汝海、蕭汝得、蕭世鐓、蕭世香等十數人先後來台。這一派的子孫,目前在台灣北部很多。
斗山”一派,是台灣蕭氏家族的一大支派。他們的始祖蕭滿泰,是“書山”派蕭奮的兄弟,所以兩派血緣極近。當初此派的來台開基,也是人數眾多,陣容浩大,計有長房的蕭仕盛、蕭仕隆、蕭仕朝、蕭仕孝、蕭仕奕、蕭仕信、蕭儀鳳等七位,次房的蕭仕才、蕭仕鯤等二位,三房的蕭道行、蕭友明、蕭日瓊、蕭日坐、蕭日學、蕭日居、蕭友錫、蕭俊南、蕭俊龍、蕭大成、蕭元仲等十一位,以及四房的蕭國綢、蕭國源、蕭國興、蕭國創、蕭國錦、蕭國跡、蕭國儀等七位。
7.移居海外:
蕭氏早在宋朝便有人到海外謀生了,據《高麗史》、《高麗史節要》等書記載,宋朝人蕭遷蕭鼎,通曉音律,後入高麗定居,將宋音樂介紹給高麗。元朝有泉州商人蕭宗明,赴高麗經商,後定居該地,高麗文宗任其為權知閣門祗侯。
蕭氏族人僑居海外的地點大都在南洋、新加坡、菲律賓馬來亞、印尼、泰國、高棉緬甸、越南等地。有些地方蕭氏人還相當集中,如馬來西亞的知知港,全村人口六成以上都姓蕭,故有“蕭家村”或“客家村”之稱。
到目前為止,除大陸、台灣以外的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越南、緬甸、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法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有蕭氏族人的足跡。
今日蕭氏族人在中國分布很廣,尤以四川、湖南、江西、湖北、山東、廣東等省多此姓,這六省蕭氏約占全國蕭氏人口的65%以上。

字輩排行

廣東潮陽蕭氏字輩:“宗曰次雲君克邦振元良亦朝師寅亮征猷爾載光肅穆欽隆典英俊紹賡揚玉殿榮濟美京華維永昌建方嗣洪本棉爰滋其章純熙以征瑞魁偉特乃望謙吉崇標立忠貞可一匡式如遵祖范順則兆興祥懋勛垂青簡基祚萬鼎藏”。
廣東松源蕭氏字輩:“成喜金新良寶忠義禮智信嘉鴻富貴萬年興”。
廣東大埔蕭氏字輩:“上文天崇昭士瑞日明聖廣立會朝廷秀克仁繼定孝見可以鹹”。
廣東饒平蕭氏字輩:“尚養應元文盛世玉順良孝友詔謀永詩書積慶長派傳弈葉茂再續更昌隆”。
福建安溪蕭氏字輩:“學乃身奇寶儒如席上珍君賜為宰相必為讀書人”。
福建晉安蕭氏字輩:“漢廷鴻業肇先聲奕世傳家有盛名若克昭承宗祖德永懷經學志光榮”。
福建晉江蕭氏字輩:“德業隆千古追源世克昌尊嚴名必正昭穆序宜祥祖澤流攸遠宗支派孔長承先開後哲報本迪前光孫子欣蕃盛詩書樂顯揚人文從蔚起姓氏定標香科甲聯金榜簪纓滿玉堂薪傳冀永紹燕翼喜翱翔”。
重慶黔江蕭氏字輩:“上權楚余必元仲政大子孫傳萬世(尚)良學崇先進光前永(允)代興文宣朝(才)仕義廣眾(政)德華新誠維本統緒仁孝齊天庭芳名登祥遠忠志佐國倫松柏梓楠樟山海星月長桂秀芝蘭茂昭明溢馨香九丘春常在五典鎮文綱德智體同舉昌盛久呈祥”。
台灣書山、斗山蕭氏字輩:
書山支派:“奮勇伯團丈仕元德祿廷光昌興家輔國奕世聯芳”;
斗山支派:“輝志正大萬日有禹德序彝倫振成可待育賢瑞”;
合商字派:“酇侯功人啟運宏蘭陵太傅繼勛名儲君穎士才華茂青鑒淹通兆復興(亨)”。
湖南麻陽辰溪蕭氏字輩:“守典崇詩禮敦倫尚敬恭美懷江左右秀髮海西東”。
江蘇泰州蕭氏字輩:“世澤丕顯克振家聲尚榮爾宗孝謹其敦”。
江西涌山蕭氏字輩:“猛廷孔仲時伯士國邦汝世元勝心昌宗枝慶澤長承前應太進啟後裕文聯”。
安徽涇縣蕭氏字輩:“支傳群俊英隆盛必文光”。

宗祠對聯

1.四言通用聯:
收圖興漢;輔政匡君:上聯典指漢初大臣蕭何沛縣人,曾為沛縣吏,劉邦任亭長時,他曾當過助手,秦末輔佐劉邦起義。入鹹陽後,他收取秦政府的律令圖書,掌握了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及其他社會情況。楚漢戰爭中,推薦韓信為大將,以丞相身份留守關中,輸送士卒糧餉,支援作戰,對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朝起了重要作用,後封酇侯。漢初,制定律令制度,協助高祖消滅了韓信、英布異姓諸侯王。作有《九章律》。下聯典指西漢大臣蕭望之,字長倩,東海蘭陵人,遷居杜陵。宣帝時,歷官左馮翊大鴻臚太子太傅等,甘露年間,主持石渠閣會議,評議儒生對《五經》的意見。宣帝晚年,受遺詔輔政。元帝即位後,因當過師傅而受到尊重,對時政多有匡正。後遭宦官弘恭、石顯等人排擠,被迫自殺。
相傳八葉;文著六朝:上聯典指唐代初年大臣蕭瑀,字時文,祖籍南蘭陵南朝梁宗室後裔,隋煬帝皇后蕭後的弟弟。在隋任內史侍郎河池郡守,李淵定京城,他降唐,武德初年任內史令,深受高祖信賴。太宗時,官尚書左僕射(宰相),封宋國公。性情耿直,是非分明,太宗曾賜他詩說:“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此後,他家中八代任宰相:侄孫蕭嵩,玄宗時宰相;蕭嵩的兒子蕭華肅宗時宰相;孫子蕭復德宗時宰相;蕭華的孫子蕭俛穆宗時宰相;蕭仿懿宗時宰相;蕭復的孫子蕭寊,懿宗時宰相;曾孫蕭遘,僖宗時宰相;蕭仿的孫子蕭頃後梁時宰相。下聯典指南朝梁文學家蕭統,字德施,南蘭陵人,梁武帝的長子,天監初年被立為太子,未及即位就死了,謚昭明,世稱昭明太子。信佛教,能文章,曾招攬文學之士,編集《文選》三十卷,世稱《昭明文選》,選錄了自先秦至梁的詩文辭賦及部分詩書(不選經、子)共三十八類、七百餘篇,已初步注意了文學與其他著作的區分。是現存最早的詩文選集,對後代文學頗有影響。
三瑞御史;八葉相公: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蕭定基為御史,仁宗嘗稱彭齊文章,楊伾清操、定基政事為“三瑞”。下聯典指唐朝時期的蕭瑀之後,凡八世宰相。
蕭引侶;虎穴衛親:上聯典指蕭史秦穆公弄玉為妻,教弄玉吹簫,能作鳳鳴,後攜弄玉成仙而去。下聯典指清朝時期的蕭啟奉母避亂,墮虎穴中,啟以身蔽母。
蘭陵世澤;文選家聲:全聯典指南朝梁蕭統,南蘭陵人(今江蘇常州),撰《文選》三十卷。
選文心瘁;制律功高:上聯典指南朝梁蕭事典。下聯典指漢蕭何劉邦定律令制度,作有《九章律》。
2.五言通用聯:
聚書三萬卷;為政十二州:上聯典指指南朝梁文學家蕭統(公元501~531年)。蕭統,字德施,南蘭陵人(今江蘇常州)。梁武帝之子。梁天監元年(公元502年)立為皇太子。少時遍讀儒家經典。及長,參考與朝政。善詩賦,曾招才學之士,廣集古今書籍三萬多卷,研討儒事文學,兼探佛理。輯《文選》三十卷,以“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不準則,選出上自周代,下迄梁朝各種文體的代表作編輯而成,為中國現存最早的文章總集,對後世文學創作頗有影響。下聯典指南朝宋尚書左僕射蕭思話南蘭陵人。好書史,有令譽。梁武帝一見,便以國器許之。元嘉中為青州刺史。孝武時征為尚書左僕射。後拜郢州刺史。先後歷十二州愛才好士,人鹹歸之。卒謚穆。
朝貴八千歲;以占第一名:上聯典指太平天國領導人之一的蕭朝貴,清朝廣西武宣人。參加領導金田起義,任右弼又正軍師,領前軍主將,封西王八千歲。在攻略長沙時,中炮陣亡。下聯典指明代修撰蕭良有,字以占,漢陽人。生而穎異,以神童名。萬曆中會試第一。領國子祭酒。凡關國家大事,靡不諮詢。有《玉堂遺稿》。
指漢星旗轉;分霄日羽明:此聯為唐高宗太常博士蕭楚材《奉和展禮岱宗塗經濮濟》詩句聯。
入谷煙雨潤;登崖雲日明:此聯為唐代進士蕭穎士游馬耳山》詩句聯。蕭穎士,字茂挺,蘭陵人。年十九舉開元進士,對策第之。曾仕秘書正字、揚州功曹參軍等。高才博學,致力於古文,時有傭人事穎士十年,或勸其去,答曰:“非不能去,愛其才耳!”
漢代宗臣裔;梁朝帝子家:此聯為蕭氏宗祠聯。
春隨鶯燕至;歌引鳳凰來:全聯典指春秋時蕭史。傳說為秦穆公時人。善吹簫,能致孔雀白鶴於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鳳鳴。居數年,吹似鳳聲,鳳凰來止其屋。公為作鳳台,夫婦止其上不下數年。一旦,皆隨鳳凰飛去。故秦人為作鳳女祠於雍宮中,時有簫聲而已。
3.六言通用聯:
高帝以廉治國;名臣惟儉傳家:上聯典指南朝齊建立者蕭道成(公元427~482年),以清儉自奉,卒謚高帝。下聯典指漢初大臣蕭何,晚年不置坦屋,嘗曰:“後世賢師,師吾儉。”
4.七言通用聯:
制律功高能固漢;選文心瘁繼傳經:上聯典指指西漢大臣蕭何(公元?-193年),沛人(今江蘇沛縣)。曾為沛主吏掾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佐劉邦起義。劉邦率起義軍入鹹陽,諸將皆忙於分取府庫財物,他收取秦王朝的文獻檔案,掌握了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及當時社會狀況。項羽背約,將劉邦封於偏遠之巴、蜀、漢中,楚、漢矛盾汽激化。他說服劉邦暫作戰略退卻,以保存漢軍實力。楚漢戰爭中,他薦韓信為大將,自以丞相分留守關中,輸送士卒、糧餉。漢朝建立,封酇侯,協助劉邦、呂后消滅韓信、陳豨英布等叛亂;推行與民休息政策。又參照《秦律》,制定《漢律》九齊,已佚。下聯典指南朝梁文學家蕭統(公元501~531年)。蕭統,字德施,南蘭陵(今江蘇省常州西北)人。梁武帝之子。梁天監元年(公元502年)立為皇太子。少時遍讀儒家經典。及長,參考與朝政。善詩賦,曾招才學之士,廣集古今書籍三萬多卷,研討儒事文學,兼探佛理。輯《文選》三十卷,以“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不準則,選出上自周代,下迄梁朝各種文體的代表作編輯而成,為中國現存最早的文章總集,對後世文學創作頗有影響。
三代以還誰翰墨;六經而後此傳書:全聯典指指南朝梁文學家蕭統事典
5.八言以上通用聯:
昴宿騰輝,應延贊侯祥瑞;忠心報赤,特呼宗老芳名:上聯典指西漢大臣蕭何。下聯典指梁代江夏太守蕭琛,字彥瑜,少明悟,有才辨。頻蒞大郡,不事產業,特進金紫光祿大夫。有《漢書文府》;《齊梁拾遺》文集。
釣游懷舊跡,將老屋托為支祠,堂堂皇皇,歷卅八年始臻美備,恰好魂招南嶽、神寢西安,靈爽共歸來,故土莫辭千里路;品學得優名,與仲氏香分貢柱,繩繩繼繼,至十七世愈覺繁昌,總因風不常凋、霜難殞葉,本根最深厚,濃蔭永庇六房人。此聯為湖北省英山縣紅花嘴蕭氏宗祠上殿聯。

郡望堂號

郡望

蘭陵郡:蘭陵郡始建於西晉朝元康元年(辛亥,公元291年),是從原東海郡中分出來的,治所在丞縣(今山東棗莊嶧城鎮),下領五縣,其時轄地包括今山東棗莊、滕縣一帶地區。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

堂號

蘭陵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廣陵堂:以望立堂。
定漢堂:漢代陪人蕭何,從漢高祖劉邦在沛縣起兵反秦,到建立漢朝即皇帝位,始終幫助漢高祖,功居第一,位列丞相,漢朝一切律令典制,都是蕭何定的。“定漢堂”就是誇耀蕭何追隨劉邦有功,漢朝一切律例典制均為他制定。
制律堂:同定漢堂。
師儉堂:資料有待補充。
友愛堂:資料有待補充。
葉堂:資料有待補充。
同文堂:資料有待補充。
敬愛堂:資料有待補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