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姓由來
“嬴”是一個古老的姓,始於
堯、
舜時期。《
史記》載:“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
女修。女修織,
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大業。大業娶
少典之女,曰
女華。女華生大費,與
禹平水土”。
伯益“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舜賜姓嬴氏”。伯益得姓後,擔任了重要官職,成了
舜的重臣。
但
段玉裁等訓詁學家認為,嬴姓應始自
皋陶(先秦偃和嬴為一聲之轉),
伯益應為皋陶長子。秦祖為
伯益,據西周早期秦公墓出土石磬刻有“高陽有靈,四方以鼐”,證明秦祖伯益明為
高陽氏顓頊的後代。且《
左傳》載皋陶為
高陽氏八愷之一。
西漢《
史記》中所載
偃姓內容為
孤證,並且《
史記》中連
西周末期的
共和行政的記載都被證明為偽(據出土戰國的
清華簡《
系年》),則西周早期秦公墓(
秦公一號大墓)的記載遠較西漢的《史記》可信。但另外根據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之
清華簡《厚父》篇,伯益與
皋陶在年代上存在重疊。那么皋陶和伯益就並非是父子身份,可能並不相關,那么皋陶也就可能並非是贏姓,
清華簡《厚父》篇中有“啟惟後,帝亦弗恐啟之經德少,命咎繇下,為之卿士”的記載。白話文譯文為:“啟即王位,上帝幷不擔心啟之義德不足,命皋陶再降而成為啟的大臣”。
舜帝禪位於禹後,伯益被任命為執政官,總理朝政。禹晚年欲效
堯舜
禪讓之例讓位給
伯益,伯益卻謙讓不就,隱居於箕山(在河南登封市境內,其與嵩山山脈隔登封城和潁河相望),後於夏啟六年病死。大禹崩後其兒子夏
啟繼位,建立了中國第一個世襲君主制國家
夏朝。
夏朝建立後,夏王啟也沒虧待元老
伯益,分封他的大兒子大廉為
葛國國君,葛國傳至夏朝末年被
商湯所滅,至西周初年又復國,後被周朝“
三恪”之一的
宋國所滅。伯益次子若木被夏王啟封為徐國國君,都城為徐城(今江蘇省宿遷市
泗洪縣),歷四十餘國君,後被
吳國所滅。
相傳,伯益善於畜牧、狩獵,並發明了鑿井之術。在舜帝時就擔任“虞”的職務,掌管山林川澤。據《尚書·舜典》載,僉向舜帝推薦益作“虞”,“管上下草木鳥獸”。《鳳洲綱監會纂·虞紀》載:“益為
朕虞,治山澤”。
伯益生子二人,一曰
大廉,實
鳥俗氏;二曰
若木,實費氏。子孫或在中國,或在夷狄。伯益之玄孫費昌在夏桀時,去夏歸商,為湯御,敗桀於鳴條。
自太戌以下,大廉玄孫中衍之後,遂世有功,以佐殷國,故嬴多顯,遂為諸侯。
至
非子,受周孝王封為附庸,續嬴氏祀,定居於秦地,史稱嬴秦。及後,非子的六代孫嬴開救周有功,受周平王封為諸侯,是為
秦襄公,成了秦國的締造者。嬴秦歷經三十餘世、六百餘年的傳承,特別是穆公嬴任好、孝公
嬴渠梁、昭襄王嬴則等明君勵精圖治的積澱,嬴秦勢力日益壯大。至始皇嬴政,並六國、統天下,
書同文、
車同軌,被譽為“千古一帝”,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
中央集權封建制王朝。
秦朝建立以後,始皇帝嬴政將據說是鬼谷子所撰寫的《戰國瑣事》以及儒家經典學說燒掉,在後世的文化典籍中,《戰國瑣事》常被認為是戰國真正的戰爭史的一部巨作,像歷史上的流星,一閃而過,據說其中有上古八大姓氏的傳說。
殊及秦亡,嬴族式微。同時,各為當政者而呼的史家、書家,也屢有抹黑嬴秦歷史的偏見厥詞。為趨吉避禍,部分族人被迫改以他姓。秦代之後,嬴姓後裔中正史可考者二人:西漢嬴公及東漢嬴咨。
至明朝末年,譜載有武舉嬴啟高。明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二月,參與平定
奢崇明、
安邦彥、安孝良之亂,功成,嘉封
驃騎將軍,詔命復嬴姓。後參與阻擊
張獻忠起義,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陣亡於綿州(今四川綿陽)沉香鋪,明帝追念其功勳,授以其子嬴洲(字步海)
錦衣千戶,世襲龍營守備(即鎮守龍場營的武官)。至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嬴洲請辭世襲,解組歸川。後本支嬴氏族人即定居於川黔交際之地,至今近四百年。
嬴秦淵源
周朝時,大費十四代孫
非子,居犬丘,“好馬好畜,善養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馬於千水、渭水之間匯合處(今陝西寶雞一帶),馬得到大量繁殖。於是孝王說:“昔日
伯翳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賜姓嬴。今其後世亦為朕息馬,朕其分土為附庸。”於是封為附庸。在秦地建立城邑,使復續嬴氏祀,號曰秦嬴。於是,“千渭之匯”成了嬴秦政治上的發祥地,嬴秦的
采邑在秦(天水之清水上游為秦水),秦因此而得名。所以嬴姓後裔被稱為“秦人”、“秦族”。
周宣王時,非子的曾孫秦仲政治地位進一步提升,被任用為大夫。秦仲立三年,周曆王無道,諸侯叛之。西戎反王室,滅犬丘大駱之族。周宣王即位,仍以秦仲為大夫,誅西戎。他率族眾與西戌先後廝殺二十三年,戰死疆場。周宣王召來莊公(秦仲的長子,名嬴其)兄弟五人,與兵七千,繼討西戎,終破之。周宣王再次賞賜,秦地域不斷擴大。並任命莊公為西垂大夫。莊公卒,其子襄公嬴開繼立。
西周時,
周幽王戲弄諸侯,
申侯聯合
繒國、犬戌西夷共同起兵,攻克鎬京(今
西安),斬殺幽王。襄公率兵救周,捍衛王室,擁太子宜臼即位,是為周平王。並護送周平王東遷建都
洛邑(今河南洛陽),被平王封為諸侯,賜以歧山以西之地,成了秦國的締造者。
到
秦穆公(趙
任好,襄公之七代孫)時,因其重用賢才,使一個小國發展為雄居西戎的大國。其後,
秦孝公(趙渠梁,穆公之十四代孫)重用商秧變法,強化中央集權,獎勵耕戰,成為戰國首強。昭襄王(趙則/稷,孝公之孫)順應滅周,取九鼎寶器,為建立大秦帝國奠定了基礎。
秦王政(即現在所謂的嬴政,昭襄王之曾孫,秦宗室是嬴姓趙氏,故稱
趙政)兼併六國,統一天下,建立了中央集權制的大秦帝國。廢除
分封制,實行
郡縣制,統一文字、度量衡、貨幣,
規範交通、法令,融合民族文化,築長城防外侵,
遠擊匈奴,稱“千古一帝”。
殊
沙丘之變,趙高篡詔,
胡亥奪嫡,屠殺宗親忠良,施行暴政。陳勝、
吳廣揭竿而起,劉邦、項羽起兵反秦,屠鹹陽,殺子嬰,秦帝國滅亡。故,漢之後,嬴之後裔,多以國(秦)為姓,或以“銀”、“寅”為姓。至明末嬴啟高復嬴姓,相距1800多年。
遷徙簡史
周平王時,秦襄公因救國有功,率兵護送周平王遷都洛邑,從此,秦國作為周的諸侯國。其後,秦之都治沿天水、渭水、渭河東遷,先後以西垂、秦邑、汧邑、汧渭之會、平陽、雍城、
涇陽、
櫟陽、鹹陽為都。如今西北諸省的秦川、秦嶺之名,由此而來。
川黔嬴啟高系嬴姓分布圖 現川黔兩地嬴氏一支,原籍“古秦聖地”天水,後居
湖廣省黃州府
麻城孝感鄉豬市壩(今屬湖北省麻城市),明朝萬曆年間遷徙平越(貴州福泉)。
1621年,嬴啟高領兵出征,轉戰川黔。受封鎮守復地,遂落居川黔交際
赤水河畔的馬蹄灘獅子大田。後嬴洲受封
襲龍場營守備,其後嗣分居於四川
馬嘶鄉的姚家坪、高坡、黃鶯溝、半坡;
馬蹄鄉的龍打溝、營屯、牆院、石崗、磨子塘、青槓寨;
興文縣的大壩;貴州的雞鴨寨、箐口、臥
泥河、馬路河、者把坳等地,生息至2015年,已近四百年。
嬴姓分布
1、貴州省:畢節七星關區、六盤水水城、黔東南黎平、
黔南福泉、貴陽等。
5、北京市:海淀區,西域區,
石景山區,市西城區,
豐臺區,宣武區,東城區。
9、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淮格爾旗,鄂爾多斯市東勝區,
固陽縣。
11、上海市:靜安區,徐匯區。
22、河南省:信陽市,潢川縣,新縣,光山縣等。駐馬店,正陽縣等。
嬴姓郡望
“郡”是行政區劃,“望”是
名門望族,“郡望”連用,是姓氏起源的地域標誌,或指郡中為眾人所仰望的貴顯家族。通常是作為一個追根溯源的里程碑。“郡”是由春秋戰國到秦代幾百年間逐漸形成的地方行政區劃。秦
統一六國後,推行了“
郡縣制”,漢至隋唐繼承了秦代的郡縣制,但是具體的郡縣劃分有所不同。 姓氏郡望的產生的社會基礎——傳統
門閥制度起源於西漢,形成於東漢,盛行於
魏晉南北朝,到唐朝,門閥制度衍變為姓氏郡望之說。郡望門閥的現象,延續了古代以氏論貴賤的傳統;列出姓氏的郡望也使姓氏在發展繁衍的過程中,有了比較清晰可尋的主流與支流脈絡。歷史上,一般姓氏都有多個郡望,說明它們是由古代同一個或幾個“根”上在不同的時期衍生出來的“分支”。
近現代,海內外尋根熱再度興起,姓氏郡望成為人們追尋家世淵源、聯宗認親、謁祖朝宗的重要依據,寄託對故土先人的眷戀之情。溯嬴氏發展歷程,自伯益得姓,至
非子食邑西犬丘,而後秦都九遷,其地域均在今甘肅陝西一帶無誤。而在千百年間,無論是食邑封侯、還是之後
問鼎九州,嬴姓都是這片土地唯一的主人,而這一時期,也無疑是嬴氏最輝煌的歷史階段。以此定郡,名正言順。
我系舊譜昭穆圖載:吾祖啟高“原郡天水,又名
西秦,啟高祖之父系湖廣黃州府麻城縣孝感鄉豬市壩人氏”,舊時家神牌位有書“鹹陽堂上”,所指地域均與正史相符。但因歷史建制沿革的變遷及地域稱謂的交替,長期以來,族人的口耳相傳中對嬴氏郡望存在四種稱謂:
天水郡、西秦郡、
鹹陽郡、
隴西郡。所均是同一地域,但因為表述不同,容易造成誤解。
值續修族譜之機,族人再議郡望確名一事,詳查考證、統一說法當屬必要。
1、西秦(秦州):正史中未見西秦載為地名,而是通指公元385-431年間隴西
鮮卑族在秦國故土之西建立的政權數民族政權(
五胡十六國之一),其名稱與前秦、後秦一樣,均僅因地域在秦國故地,而與我嬴氏無人文聯繫。舊譜謂“原郡天水又稱西秦”,西秦當指天水的民間俗稱,以附註的方式說明天水所概地域。秦州為天水別名,其名稱始於三國
魏文帝,比天水晚,且從未制郡。古代郡名有官方標準的統一稱謂,當以史據為憑;且考慮與後世他族政權區別,故西秦與秦州均不宜稱作正式郡名。
2、鹹陽:鹹陽為秦始皇建立秦朝時的都城,屬嬴氏彰顯時代末期的活動地域,秦朝時屬內史直管,歷史上也從未列入郡名。今日所稱鹹陽郡,乃是韓國地名(韓國慶尚南道西部的一個郡)。綜合歷史真實和明確識別兩個角度考慮,鹹陽也不宜作為郡望使用。
3、隴西與天水:以郡制考證嬴氏望地,秦朝時屬隴西郡,漢代屬天水郡(又稱秦州,三國魏文帝黃初元年,分隴右置秦州,得秦州之名)。
從前後兩個郡地域範圍來看,雖然隴西置郡在先,但天水的管轄地域更吻合嬴氏的主要活動區域。再結合郡望產生的歷史及姓名郡望定名的規律:郡望之說著於唐朝,且多以漢晉時建制為郡名;更有舊譜“原郡天水”之說,從歷史推敲和譜志傳承兩個角度相互佐證,嬴氏郡望確定為“天水郡”。
相關人物
少昊
少昊(約公元前2698年—約公元前2525年),
三皇五帝之一,他也是漢族神話中的
五方上帝之一,又稱白帝,又作
少皞、少皓、少顥,史稱金天氏、
窮桑氏、雲陽氏或朱宣。少昊是
遠古時代華夏部落聯盟首領,同時也是早期
東夷族的首領。 他還是五帝之一,也是華夏共祖之一,在漢族神話中被尊為西方上帝。據記載其部族以鳥為
圖騰,在他的部落里誕生了原始的鳳文化,成為漢民族的圖騰之一。 其
子孫分化出很多姓氏,如:
嬴、梁、桑、秦、譚、徐、黃、江、李、趙、蕭、舒等。
顓頊
顓頊(生卒年月不詳):
黃帝之孫,
昌意之子。二十歲即帝位,建都於高陽古城(今河北省
高陽縣),故又稱其為高陽氏,為五帝之一。《史記》載:“黃帝崩,葬
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顓頊帝也”。
大業
大業是輔佐帝舜的十大名臣之一,被舜任命為刑法官。針對當時社會上出現的“蠻夷滑夏,寇賊奸宄”的現象,他作五刑以正民。據說,他理獄時對於過失犯罪者大多從輕處理,而對那些不知悔改的罪犯給予嚴厲懲處,使民眾信服,被奉為司法
鼻祖,又因其決獄公正,被奉為
獄神。他曾向舜提出“九德”,認為要以
德安民。他進諫的具體的言論記錄在《尚書·大業謨》中,體現出他修德行政的主張。禹繼位後,按
禪讓制,舉薦大業為繼承人,但大業先於禹而死,所以沒有繼位。大業死後,葬於六(
六安)。禹封大業的少子於六,以奉其祀。後來,禹又舉薦益(伯益)為繼承人,並封伯益之後於英。
伯益
伯益(亦作
伯翳、柏翳、柏益、伯鷖):又名大費。以“佐舜養畜,助禹治水”之功載入史冊。《史記·秦本紀》載:“昔伯翳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賜姓嬴。”《秦始皇本紀》“秦之先伯翳,嘗有勛於唐虞之際,受土賜姓” 。伯益生有二子:
大廉、
若木。作《山海經》。
嬴非子
嬴
非子:在位年代約為前900年—前858年,居於犬丘,善養馬。受周孝王賜為周的附庸,在秦地建立城邑,承祀嬴姓,開啟了嬴秦由遊牧部落向
國家形式逐步過渡的新紀元。
嬴開
秦襄公嬴開(?—前766年),秦國列為諸侯的第一代君主。
周幽王時,
申侯聯合
犬戎進攻鎬京, 襲殺幽王於驪山之下,
秦襄公以兵救之。周幽王被殺後,襄公擁載平王,並派兵護送,被封為諸侯,賜岐山以西之地,襄公於是始國,成為秦國的締造者。
嬴政
嬴政(前259年—前210年),
秦始皇帝,
秦莊襄王之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中央集權制帝國的創立者,被明代思想家
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附:少昊
現有學界人士認為嬴姓源於東方
少昊氏,其論據如下,但先秦族源,尚有待歷史考證。
少昊是中國野蠻時代中期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神話人物。他的名字,在中國典籍中五花八門,除“少昊”外,又寫作“少皓”、“少皞”、“少皋”,此外又稱“朱宣”、“
白帝”、“西皇”、“金天氏”、“
窮桑氏”。《
左傳》、《
帝王世紀》都說少昊名叫摯。但《
帝王世紀》又說:“少昊帝名摯,字青陽,嬴姓也。”
少昊之母,《帝王世紀》說是“
女節”,《
拾遺記》又稱為“
皇娥”。《春秋元命苞》上記載:
黃帝之時,有大星如虹,下流華渚(有的書又作“稚華之渚”,即今河北
鹽山東南)。女節夢中幻覺到這顆巨大
流星落在身上,意感而生下了少昊。而《
拾遺記》上卻更有一段富於神奇色彩的記載:皇娥處璇宮而夜織,或
乘桴木而
晝游,當她來到窮桑的滄茫之浦時,遇到一位容貌俊美絕俗的神童,自稱為白帝之子,即
太白星之精。這位太白星化身的
美少年,下凡來到滄茫水邊,與皇娥相遇,竟一見鐘情,從此與她嬉戲宴遊,樂而忘歸。經過一段浪漫時間,皇娥便懷有身孕,後來生了一位聖子,取名叫摯,為了紀念
皇娥與帝子窮桑相愛,便又給他取名窮桑氏,亦叫桑丘氏,這就是嬴姓的原始遠祖
少昊。
少昊長大後,成為氏族首領。他的氏族先居住在窮桑(今山東曲阜一帶)。後來氏族壯大,少昊當上
東夷部落聯盟首領,便遷都曲阜。當少昊即位之日,有五隻鳳從五方(東、西、南、北、中)
飛集於帝庭。少昊氏認為這是
吉祥瑞兆,因此以
鳳鳥為族神,崇拜鳳鳥圖騰,以鳥來給各個氏族命名,稱自己氏族為“
鳳鳥氏”。《左傳·昭公十七年》記載,少昊即位後,“利器用,正度量”,即發展生產,訂立制度標準。少昊最大的功績是測量天象,制定曆法。他的部落設定有專門負責觀測天象節氣變化的官,有歷正、司分、司至、司啟、
司門五種之多。
少昊氏是中國古代最早確定星宿的部族,曾“法度量,
調氣律,行二十有
八宿”(《
路史·後記》),又把
北辰列為最尊貴的星位。後世以星宿定部族區域,以星定人,都是源於此。少昊又是一個會創作樂曲的氏族,史稱少昊“作樂曰《
九淵》。”《帝王世紀》說,少昊一直當了一百年
東夷部落聯盟領袖後才去世。
少昊去世後,戎夏黃帝集團的
顓頊取代了少昊的部落聯盟首領權。原少昊部落的許多
鳥夷氏族紛紛向中原內地遷徙。有的加入到中原華夏顓頊集團,有的氏族沿著黃河繼續西遷到黃土高原,少昊鳳鳥氏族則遷到更遠的陝西
雲陽一帶。正因為如此,少昊雖為東夷,但《帝王世紀》和《
遁甲開山圖》等典籍都說帝少昊死葬雲陽。《
山海經》說:“又西二百里曰長留之山,其神
白帝少昊居之。”由於少昊氏族西遷,少昊逝後,被尊為西方天神,叫“西皇”。
嬴姓十四氏
司馬遷在《秦本紀》中敘述了“邑之秦,使復續嬴氏祀,號曰秦嬴。”“秦之先為嬴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
鐘離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
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
造父封趙城,為趙氏。”而且東漢大學者
王符在《潛夫論·志氏姓》中就明說:“李、梁、葛、江、黃、阮、寥、諸葛、英、趙、秦、沈、徐,皆
皋陶之後也。”皋陶之後有八支都為
伯益的
嬴姓十四氏。
嬴姓十四氏包括了當代的廉、徐、江、秦、趙、黃、梁、馬、葛、谷、繆、鐘、費、瞿等姓氏的漢族人,被合稱為嬴姓十四氏。嬴姓中
東夷來源比較純的只有徐、廉、江、黃、繆。其餘九氏也有來源
姬姓等其他姓或賜姓改姓。
李氏一支出自嬴姓,為
顓頊帝高陽氏之後裔。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徵直諫
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但嬴氏十四姓其中沒有
李姓,是因為嬴氏祖為伯益(大費),而皋陶(大業)是伯益之父,所以李氏是嬴宗,但不是嬴氏。
按古史料記載,李姓非伯益之後,乃伯益之弟仲甄之後代(李,阮,甄),李姓追皋陶為祖,
廉氏
源於嬴姓,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根據史籍《
元和姓纂》和《姓纂》的記載:“
顓頊孫大廉之後,以王父字為氏,趙有廉頗。廉氏的出處在河東,就是現在
山西省境內
黃河流域以東的一片地方。
大廉的後代形成了廉氏。廉氏是一個非常古早的姓氏。在史籍《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就是大家所熟悉的一篇,典型的歷史代表人物就是
廉頗,他是戰國時期趙國的神武大將。《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記載:“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晉陽,拜上卿”。
徐氏
司馬遷《史記·秦本紀》云:“大費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實
鳥俗氏;二曰若木,實
費氏。”即伯益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叫大廉,一個叫若木。啟繼帝位後,沒有忘記伯益之功,大廉就繼承伯益的職位,其兒子就用他的名為姓,大廉就是廉姓的始祖。
長子大廉封地於秦。據《
元和姓纂》所載,“顓頊孫大廉之後,以王父字為氏,趙有
廉頗。”相傳為古帝顓頊孫大廉之後,封伯益次子若木於徐,是
徐國之始。若木就成為了徐國的始祖和第一位國君。子孫繁衍,至商時建立了徐國,逐漸成為東夷中最強大的一支,史稱“
徐夷”,也稱“
徐方”、“徐戎”。若木的後代分為四支,分別是徐氏、趙氏、黃氏、馬氏。
江氏
伯益下傳幾十代,經夏、商,到西周時有裔孫名元仲。元仲受封
於江,並建立了
江國(今河南
正陽縣塗店附近)。《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所載,周朝將伯益之後分封於江國。春秋時被楚國所滅,子孫以國名為氏。
趙氏
“趙”姓出自“嬴”姓,據《
唐書》記載,上古
東夷族首領
伯益的第十三世孫、
皋陶的第十四世孫
造父生活於周朝,因為善於馴馬和駕車,深深得到
周穆王的寵愛,後來因為他在平定
徐偃王叛亂中及時駕車帶穆王回京,穆王就賜給他
趙城(現時山西
洪桐)作為封邑,造父的後代子孫以封邑趙城作為
趙姓。
秦氏
出自“嬴”姓。以國為氏。據《元和姓纂》雲,嬴姓之後,伯益裔孫非子,
周孝王封之於秦,
隴西秦亭是也。至始皇滅六國,
子嬰歸漢,子孫以國為氏。
梁氏
出自“嬴”姓,以國為氏。據《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所載,
周平王時,
秦仲討伐西戎有功,其少子康,受封於
夏陽梁山(在今
陝西省韓城縣南)。春秋時,
梁國亡於秦國,其後有梁氏。
黃氏
伯益為“嬴”姓之祖,因治水有功受到帝舜的賜封,其後裔有封於黃國。南宋
鄭樵《通志·氏族略》:“黃,嬴姓,
陸終之後,受封於黃。今
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有
黃國故城在,楚與國也。僖十二年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亦
嬴姓十四氏之一也。楚有
春申君黃歇。”
馬氏
出自“嬴”姓,以邑名為氏,據《元和姓纂》所載,
趙惠文王二十九年(前270年),趙國大將
趙奢因戰功,受封於馬服(河北
邯鄲西北),稱為馬服君。其後有馬服氏,簡為馬氏。
葛氏
出自“嬴”姓。以國名為氏。夏代,有諸侯
方國“葛”國,在今河南
寧陵縣(一說
長葛市),《孟子.騰文公》載:湯居亳(河南與安徽交界處,主要以
商丘為準,一說
亳州),與
葛伯為鄰。其後有葛氏。其注曰:“葛,夏諸侯嬴姓之國。”
伯夷的後裔葛伯的封國滅亡後,原居於
琅邪郡諸縣之葛氏有一支遷徙至陽都,因陽都已有
葛姓,遂稱後遷來的葛姓為諸葛氏。
費氏
伯益幫助
大禹治水有功,受封於大費,他的後代有支以費為姓,如夏桀時去夏歸商的
費昌,就是他的後裔。
夏啟分封其支子為費,以地為氏。
谷氏
出自“嬴”姓。以地名為氏。據《
通志·氏族略》及《谷朗碑記》所載,
秦人的先知
非子,居住於秦谷(在今甘肅省天水市西南),其後分為二支,一支為秦氏,另一支為谷氏。
繆氏
出自“嬴”姓。以諡號為氏。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以謚為氏》所載,春秋時期,
秦穆公稱霸西戎,諡號為“繆”(莫六切)。
人口分布
秦朝滅亡後,六國遺民都痛恨秦國,秦國嬴姓人四散逃亡。為躲避追殺,嬴姓人改為他姓隱居的情況相當普遍,而且罕有記載。
21世紀,嬴姓人在江蘇、山東、雲南、北京、河北、福建、浙江等19個省份均有分布。江蘇嬴姓人最多,但分布比較分散;四川、貴州兩省嬴姓人口總數約4000人,祖上曾出過大將;山東臨沂市河東區有上千嬴姓人居住,其他地市相加也有約千人;其他各省嬴姓人口相加,約有4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