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城

趙城

舊縣名,位於山西省南部,東屏中鎮霍山,西聳羅雲明珠,北依太岳余脈,南展蔥蘢沃野,汾河縱貫其中,臨汾盆地由此鋪開。隋置縣,治今趙城鎮。《平陽府志》有道:"霍岳鎮其東,汾水瀠其西,原隰陂陁,氣象完固。"可謂襟山帶河,壯麗而富庶之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趙城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中國華北
  • 政府駐地趙城鎮
  • 地理位置黃土高原
  • 車牌代碼:晉L
歷史沿革,名稱由來,其他介紹,城鎮特色,飲食文化,趙城民風,

歷史沿革

造父封於趙城
關於造父,《史記·秦本紀》:"穆王以趙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為趙氏。"《山西通志》和《平陽府志》均記載:"周穆王封造父之地。"趙城乃趙氏地望所在,據今已有近三千年的歷史了。《史記·趙世家》:"造父幸於周穆王。造父取驥之乘匹,與桃林盜驪、驊騮騄耳,獻之穆王。"並四曰"乘",並兩曰"匹",造父挑選了八匹駿馬,還有桃林之地的良馬,獻給穆王。造父是一位識馬馴馬的能手。關於八駿,《穆天子傳》有記載:"天子之駿:赤驥、盜驪、白義、逾輪、山子、渠黃、驊騮、騄耳。"而造父則為第一御手:"天子之御:造父、叄百、耿翛、芍及。"當時,交通靠馬車,作戰靠戰車,因而,"御"成為一項十分重要的技能。孔子開辦私學有六門課程:禮、樂、射、御、書、數。御就是駕車的技術和規矩。
趙城趙城
造父傳說
造父善御,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淮南子》有兩則描述:"昔者王良、造父之御也,上車攝轡,馬為整齊而斂諧,投足調均,勞逸若一;心怡氣和,體便輕畢;安勞樂進,馳鶩若滅;左右若鞭,周旋若環:世皆以為巧。"古人還把治理國家,比做造父之御:"聖主之治也,其猶造父之御:齊楫之於轡銜之際,而急緩於唇吻之和,正度於胸臆之中,而執節於掌握之間:內得於中心,外合於馬志。是故能進退履繩,而旋曲中規,取道致遠,而氣力有餘,誠得其術也。"可見"御"在當時的重要地位。
造父善御而立功,《史記·趙世家》有一段十分生動的描述:"穆王使造父御,西巡守,見西王母,樂之忘歸。而徐偃王反,穆王日馳千里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賜造父以趙城,由此為趙氏。"當穆王命造父駕車向西巡狩到西王母居住的荒蠻之地後,竟然樂而忘返。這時,東方淮水流域的徐偃王乘機發動叛亂,軍情報來,穆王大驚。在這危急時刻,造父駕車,日行千里,迅速回歸,為平息叛亂贏得了寶貴的時間。穆王因造父有功,給予嘉獎,賜給趙城。《史記》有註:"晉州趙城縣即造父邑也。"因而,趙城成為造父的食邑,是趙氏先祖發祥之地。這裡,趙城和造父首次聯繫在一起。《史記·秦本紀》也有類似記載:"造父以善御幸於周穆王,得驥、溫驪、驊騮騄耳之駟,西巡狩,樂而忘歸。徐偃王作亂,造父為穆王御,長驅歸周,一日千里以救亂。穆王以趙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為趙氏。"
穆天子傳》則記載了穆王巡行的情況:"癸酉,天子命駕八駿之乘,赤驥之駟,造父為御,南征翔行,徑絕翟道。升於太行,南濟於河。馳驅千里,遂入於宗周。官人進白鵠之血以飲天子,以洗天子之足。造父乃具羊之血,以飲四馬之乘一。"
周穆王
周穆王姬滿,是周武王的五世孫。關於穆王時期的確切年代,由於我國有文字紀年的歷史,是從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起。這年,周厲王國人暴動而奔彘(山西霍州)。厲王是穆王的七世孫,因而,穆王的年代,過去只能按古書《汲冢紀年》等推測。近年來,學術界"夏商周斷代工程"取得初步成果,從武王克商有了確切年代。吸收這一成果的中華世紀壇《青銅甬道銘文·夏商周》一章中"公元前1060-前1041年"記載:"公元前1046年,二月甲子昧爽,於商郊牧野與紂軍大戰,滅商,建立周王朝(都鎬京)。武王改元。""公元前960--前941年"記載:"穆王十七年,西征崑崙丘,見西王母。徐國始強,率九夷攻周西至河,穆王馳師救周,與楚聯合伐徐,逐徐偃王彭城以北。"也就是《史記》所描述的造父為穆王御,長驅救周的歷史事件。這個事件的確切年代穆王十七年,即公元前960年,距現在已兩千九百六十多年了。"穆王五十五年卒。"於公元前976年─前922年在位。
造父的先祖與傳承
造父善御是有其家族淵源的。先祖可上溯至女修。《史記·秦本紀》:"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修。女修織,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子大業。"顓頊乃黃帝後裔,女修就是黃帝的遠代子孫了。這是史籍記載造父最早的一位女性先祖。男性先祖沒有留下名字,而所謂"隕卵吞卵",這種帶有神話色彩的記載,其負載的信息應是以鳥為圖騰的東夷族。大業,即皋陶,是造父第一位將名字流傳下來的男性先祖。皋陶生活在堯舜禹部落聯盟時期,是聯盟中重要的一支氏族。《史記 夏本紀》:"皋陶作士以理民。"皋陶曾擔任"士",執掌刑法,十分公正,成為後世秉公執法的典範。皋陶還擬定了一套治國方略,受到稱讚:"皋陶述其謀曰:'信其道德,謀明輔和。"就是要以德立世,堅持誠信,這樣才能使謀略成功,群臣和諧。"在知人,在安民。"等。禹繼舜立後,將皋陶預立為自己的接班人,"帝禹立而舉皋陶薦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未來得及施展抱負就去世了。
趙城趙城
"大業取少典之子,曰女華。女華生大費,與禹平水土。已成,帝錫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費為輔。'帝舜曰:'咨爾費,贊禹功,其賜爾皂游。爾後嗣將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少典乃黃帝遠祖,女華自然也是黃帝後裔。皋陶之子大費,即伯益,或曰柏翳。伯益的最大貢獻是輔佐禹治理洪水,禹十分推崇伯益的功勞,舜就賜給他黑色有飄帶的旗,並預言他的後代一定會昌盛,還把一個姓姚的漂亮女孩嫁給了他。"大費拜受,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是為柏翳,舜賜姓嬴氏。"洪水平息後,伯益擔任舜的虞官,就是掌管山澤,成為鳥獸調馴大師。而伯益的後人,在馴化鳥獸上立名於世,成為造父在技能方面的承傳;伯益嬴姓,是舜賜給的,造父自然也姓嬴,這是在姓氏上的承傳。造父封到趙城後,其後裔方姓趙。可以說,天下趙氏都是從趙城發源的。禹對伯益十分器重,皋陶去世後,就將伯益立為自己的法定繼承人。《史記·夏本紀》:"帝禹立而舉皋陶薦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而後舉益,任之政。""以天下授益。""《青銅甬道銘文》"公元前2060-前2041年"記載:"禹舉薦皋陶為繼承人,皋陶卒,又舉薦益輔政。"皋陶生活的時間,應在公元前2041年前,距今至少已4045年了。"公元前2040-前2021年"記載:"禹巡狩,至會稽而崩,以天下授益。益讓禹之子啟,避居萁山之陽。益佐禹日淺,天下未洽,諸侯皆去益而朝啟,於是啟即天子位,建立了夏王朝。"伯益雖然被授予了帝位,卻讓給了啟。而《戰國策·燕策》則說:"禹授益而以啟為吏,及老,而以啟為不足任天下,傳之益也。啟與支黨攻益而奪之天下。"伯益生活在公元前2021年前,距今至少已4025年了。
"大費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實鳥俗氏;二曰若木,實費氏。""大廉玄孫曰孟戲、中衍,鳥身人言。帝戊聞而卜之使御,吉,遂致使御而妻之。"造父乃大廉這一支的後人。《史記·趙世家》開篇也說:"趙氏之先,與秦同祖。至中衍,為帝大戊御。"大戊是商朝第九位帝王,聞知中衍繼承了祖先的善御技藝,乃召卜師占卜,結果卦象大吉,就將中衍召來做了自己的御者。中衍受知遇之恩,屢建功勳。大戊大喜,又將王室之女嫁給其為妻。《青銅甬道銘文》"公元前1500--前1481年"記載:"雍己卒,弟太戊立,是為帝太戊。"大戊即太戊,公元前1480年即位,中衍也應在這一時段內,距今則已3484年了。"而若木的後裔費昌"當夏桀之時,去夏歸商,為湯御,以敗夏桀於鳴條。"能為湯御,可見也是一名出色的御手。這樣,造父一族就從馴育鳥獸的承傳,發展到駕御車馬的承傳。《史記·秦本紀》:"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後,遂世有功,以佐殷國,故嬴姓多顯,遂為諸侯。其玄孫曰中潏,在西戎,保西垂。生蜚廉。蜚廉生惡來,惡來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紂。周武王之伐紂,並殺惡來。是時蜚廉為紂石北方,還無所報。為壇霍太山而報,得石棺,銘曰'帝令處父不與殷亂,賜爾石棺以華氏'。死,葬於霍太山。"趙氏先祖從中衍之後殷商時期就成為諸侯了,而蜚廉父子都曾以特殊的本領輔佐殷紂。武王伐紂時,蜚廉正為紂出使北方。因殷紂已滅,回去也無法匯報,只好在霍太山築壇進行報祭。掘土築壇時,於土中獲一石棺,棺上有銘文說:上帝昭告處父,你不曾參與殷商之亂,所以賜給你石棺,以光大你的氏族。蜚廉死後,就葬在霍太山。蜚廉生活的時間應在武王伐紂的公元前1046年前後,距今已3050年了。趙城就在霍山西麓,僅距10公里。霍山主峰老爺頂,也在趙城境內。"蜚廉復子曰季勝。季勝生孟增。孟增幸於周成王,是為宅皋狼。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造父是蜚廉的五世孫。"自蜚廉生季勝以下五世至造父,別居趙。"從造父起就定居在趙城。"惡來革者,蜚廉子也,早死。有子曰女防。"蜚廉另一子惡來革早死,其子即季勝的侄子叫女防,乃秦的先祖。而女防的後裔"以造父之寵,皆蒙趙城,姓趙氏。"趙城顯然已是蜚廉家族的世襲領地了。因而,穆王將造父封到趙城,並非隨意指派一地,而是將其先祖的家鄉作為正式食邑而已。

名稱由來

那么,趙城的名稱是怎樣來的呢?一說是紀念春秋末年趙國正卿趙鞅(即趙簡子,又名志父,亦稱趙孟)而來.趙鞅系原趙城縣人氏,稱為趙城是取趙簡子之城之意.
趙城趙城
源自造父
有學者認為:趙城名義來源於造父。由於趙氏先祖蜚廉葬在霍山,蜚廉後世就在趙城一帶居住,那時還沒有趙城的名稱。穆王封造父以趙城,不過是賜予造父一個正式名義。趙城的名稱實因造父所居之城而起。趙、造二字,音、義相近,從構形上講,趙從"辵"旁,造從"辶"旁,原本就可以互相通用,都是奔跑的意思。而"趙"字本意是超越、騰越。且有例為證:《穆天子傳》:"天子北征,趙行□舍。"一舍為三十里,超越了數舍,可見速度之快。造字出現在先,趙字出現在後,二者實為一字。或者,趙城原作造城,即造父之城,後來改作趙城。這樣,趙城名義可理解為來源於造父,即所謂以字為氏。
然而,《史記》中明確寫道:"自蜚廉生季勝以下五世至造父,別居趙。""乃賜造父以趙城,由此為趙氏。"可見,"趙"這一名稱早已存在,造父一族居住在這裡。造父封到趙城後,和當時普遍採取的以邑命氏一樣,以"趙"為氏。那么,趙城的名稱又是怎樣來的呢?
歷史溯源
造父的先祖皋陶,乃"玄鳥隕卵,女修吞之"而生。玄鳥即燕,逐漸演化為鳳凰,成為東夷族崇拜的神鳥,並以其為圖騰。關於玄鳥、鳳凰及東夷族,《左傳·昭公十七年》有一段記載:"秋,郯子來朝,公與之宴。昭子問焉,曰:'少皞氏鳥官名,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黃帝氏以雲紀,故為雲師而雲名;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大皞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我高祖少皞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為鳥師而鳥名。鳳鳥氏,歷正也;玄鳥氏,司分者也;伯趙氏,司至者也;青鳥氏,司啟者也;丹鳥氏,司閉者也。"楊伯竣在《春秋左傳注》說:"魯封於少昊之墟,郯子又為少昊之後。"因而,郯子得知少昊以鳥名官的史實。少昊是東夷族團的始祖。上古時期,氏族或部落首領的一項主要職能,就是觀測日月星辰的運行和變化規律,以制定和頒布曆法。少昊氏在制定曆法時,結合各種鳥的習性,並作為管理這方面的官員名稱。
深入考證
當代學者綜合歷史、考古、民俗、徽銘、古文字、古地理、古氣象、碳14測年等多學科研究,第一代少昊約公元前7570年生於山東曲阜,其父是金星氏之子,發明了金星曆。少昊繼承其父金星氏曆法,並作了系統補充,發展了八卦太陽曆,作十月太陽曆,所以稱金天氏,或金窮氏。少昊名鷙,以風鵬玄鳥為名。當少昊鷙作為沖帝,即入贅,進入伏羲氏族,為第六代伏羲,即少昊伏羲登位時,"為鳥師而鳥名。"(《左傳》)"時有五鳳,隨方之色,集於帝庭,因曰鳳鳥氏。"(《拾遺記》卷一)"以登帝位,徙於曲阜"(《左傳》)。少昊母皇娥,從母系下傳,是以鳩鳥、鷙類、鳳鳥為圖騰的氏族。少昊以鳥名官,當在著名的涿鹿阪泉之戰中,黃帝戰敗了蚩尤、少昊聯軍後,任命少昊清陽統管東夷諸部之時。這時少昊又名帝俊,曾遷都菏澤,與羲和常羲共建少昊之國。帝俊有皇鳥、欒鳥、鳳鳥三部。少昊後裔世代綿延,歷神農炎帝、黃帝,皆襲少昊之號。並於公元前4050年--前3790年,繼黃帝而興,建立了"少昊之世",歷時260年。
楊伯竣在《春秋左傳注》"鳳鳥氏"下注解曰:"杜註:'鳳鳥知天時,故以名歷正之官。'"鳳鳥,可看作鳥圖騰的一個總標誌。趙城,俗稱為鳳凰城(見圖片)。而晉南各地有許多城市被稱為鳳凰城,如浮山城等。其下各種鳥為分標誌,像玄鳥氏、伯趙氏、青鳥氏丹鳥氏,還有祝鳩氏等五鳩,郯子具體介紹了十種。此外還有"五雉為五工正"、"九扈為九農正"等,均以鳥名作為管理某一方面的官員名稱。楊注在"玄鳥氏"下注解曰:"玄鳥即燕。分謂春風、秋風。燕以春風來,秋風去,故名。"燕是分管春風、秋風的"司分"官。舜曾賜給伯益姓嬴,也作鸁,乃燕的異體字。伯益之益,也即燕。因而,所謂賜姓,也不是隨便賜給的,而是對其圖騰的尊重和明確。楊注在"伯趙氏"下注解曰:"伯趙即伯勞,一名博勞,一名鵙(ju)。秋月以所捕動物貫於小枝,儲作冬糧。鳴聲甚壯。以夏至鳴,冬至止。"伯勞是分管夏至、冬至的"司至"官。這裡的"伯趙氏",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造父的先祖我們追蹤到了皋陶。皋陶生活在公元前2350年堯舜禹時代的臨汾市一帶,《帝王世紀》載:"堯都平陽(山西臨汾市)",是少昊清陽裔族。少昊清陽統領東夷諸部為公元前4050年左右。皋陶乃"玄鳥隕卵,女修吞之",上溯1700多年到少昊清陽時,其先祖應是少昊清陽族裔中的"司分官",即玄鳥氏。既然玄鳥氏後裔有皋陶伯益一支活動在汾河流域臨汾盆地一帶,且被史書記載;那么,同為少昊清陽族裔中的"司至官"、伯趙氏後裔,是否也有一支活動在汾河流域、距平陽即臨汾市北僅50公里的趙城一帶?伯趙氏這個部族群體可能是最早稱其為"趙"的先民。隨著經濟發展,人口繁衍,伯趙氏的先民們,在霍太山西麓的趙城一帶建造了一座"伯趙城"。"伯"者,大也,霸也。在數千年漫長的歷史演進中,"伯趙氏"和"伯趙城",漸漸被略稱為"趙氏"和"趙城"了。趙城者,伯趙氏之城也。只因伯趙氏後裔未能像玄鳥氏後裔那樣留下著名的部落首領名字,才在歷史典籍中湮沒無聞。而伯趙氏一支只有長期定居在趙城一帶,才可能將當地命名為"趙",趙城也才稱為鳳凰城
具體分析
我們這樣分析和推斷,絕非空穴來風,而是有其例證的。《左傳 昭公元年》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公元前541年,晉平公患病,鄭簡公派子產聘問時,同時問候病情。晉國大夫叔向對子產說:君王的病,據占卜的人說是實沈台駘在作祟,而太史不知是什麼。請問這是什麼神?子產在解釋了實沈乃參星之神後繼續說:"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為玄冥師,生允格、台駘,台駘能業其官,宣汾洮,障大澤,以處大原。帝用嘉之,封諸汾川。沈、姒、蓐、黃,實守其祀。今晉主汾而滅之矣,由是觀之,則台駘,汾神也。"玄冥師為管理水利的官員之長。少昊氏後裔昧擔任水官之長,其子台駘繼承父業,疏導汾水、洮水,築堤防住大澤,使廣大人民避免洪水侵害,居住在廣闊的高原上,建立了功業,顓頊帝就把汾水流域封給了他。台駘的後裔沈、姒、蓐、黃,就在這裡生活和繁衍。這是又一支有史籍記載的進入汾河流域的東夷族裔。台駘生活在顓頊時代,約公元前3790-3380年。在此期間的公元前3350年,遭逢大洪水,黃河泛濫,海平面高出5米。台駘就在這段時間治理汾水,早於鯀、禹治水1200多年,為堯舜禹汾河下游建都創造了條件。關於台駘,明成化版《山西通志 祠廟》載:"汾水川祠,一名台駘神廟,有六:一在太原縣晉澤南;一在靜樂縣定河口;一在五台縣西十五里;一在曲沃縣西三十里高村;一在石樓縣南三里翠金山上;一在汾州城東南二里,皆為行祠。"《平陽府志 曲沃縣》亦載:"台神廟,在縣西三十里台神村。"台駘神廟之多,可見台駘生產和生活地域之廣。現侯馬市(曾屬曲沃縣)台神村西古翠嶺台駘廟,緊靠汾河,占地一萬平米,有建築40多間,為明朝時所建。
那么,東夷族後裔,無論鳳鳥氏、玄鳥氏、伯趙氏,無論台駘、皋陶等,何時、何因從山東地區西遷到汾河流域、霍太山和趙城一帶呢?
東夷族西遷的幾條線索
東夷族西遷,有這樣幾條線索:
一、逃避大洪水、大海浸。1、從距今1.1萬年我國境內冰川消融,發生第一次大洪水後,公元前7700年伏羲時代,發生第二次大洪水;公元前5700年和5400年,三百多年內,發生了第三次和第四次特大洪水、特大海浸。海水上升,倒灌於華北平原,海平面比如今高出10米,海岸直抵太行山東麓。少昊、顓頊、灌兜及東夷各族,皆不得不向西邊的高地逃生,退遷到太行山及其西,有的則北逃幽燕進入東北大平原,成為東北九夷。在這兩次大逃亡中,很可能有一支或幾支進入了汾河谷地。
2、公元前3500年的顓頊時代,發生了第五次洪水和特大海浸,海平面比如今高出5米,華北平原一片汪洋。顓頊任命共工治水。少昊、顓頊、共工諸族紛紛爬上太行山,向北遷徙,進入燕山,經過遼西走廊,轉向東北亞。台駘治理汾河,就在這一時期。在逃亡中,一路上且遷且駐,中途還留下許多人。也可能有一支在西遷途中,看到汾河流域治理得好,而進入霍太山汾河谷地
二、因戰敗而被遷徙。公元前4515年,在中華上古史上發生了著名的涿鹿阪泉之戰。"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史記 五帝本紀》)蚩尤是伏羲氏的後裔修(即儵,黑蛇或玄蛇)族的嫡系傳人,屬於東夷人中的黑蛇支,同時也是女媧黑虎族苗裔。蚩尤氏又名九黎氏,為冀州土著。蚩尤氏繼承和發展了伏羲氏的曆法,發明水田犁耕,水牛稻作農業,夯築版城,採礦煉銅,製作兵器,建立了三苗九黎東夷金兵聯盟,舉行會盟大典,統一東夷,制定刑法等,是中華文明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先祖之一。1、少昊氏與蚩尤、夸父共工聯軍與黃帝戰,戰敗後蚩尤被擒殺。聯軍分為三支逃亡,一支順黃河北岸向西,退往太行山華山;一支渡過黃河南下;一支向東進入山東。在逃往太行山的一支中,很可能有在汾河谷地留居下來的。2、黃帝對戰敗的太昊、少昊、炎帝、蚩尤、夸父等炎夷顯族,實行"分而治之",凡不屈服的,就東西南北分流,離開故土,遠道遷徙,另闢新生活區,出現了空前的民族大動盪、大分化、大遷徙。首先分化東夷,使東夷少昊青陽九黎聯盟與三苗聯盟脫離,再任命清統理東夷諸部,把東夷少昊部進一步分化,使其一分為三:東北九夷、東九夷、南九夷。而少昊白虎部和常羲氏(昌意)則西遷於陝、甘、青邊陲地區。這一支不屈服於黃帝統治的部落,在西遷途中,有可能路經霍太山,其中有的留居在汾河谷地。3、少昊清(質或鷙)所治理的東部,以帝俊稱少昊。帝俊少昊的以鳥名官,說明當時已是一個有著嚴密分工的社會。他們積極重建和復興少昊三苗九黎國族文化,使其得到空前發展;創造了新的天文觀測儀器璇璣,完善了自己的觀測系統;抗擊洪澇災害,開闢山東半島、渤海灣及其以北地區。隨著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家族、宗族、氏族迅速滋衍,不斷立族分氏,以族為國。少昊氏族僅鳥部就分化出25個。各族都建立自己的天文觀測中心和祭祀中心,形成一批城邦國家。而西遷於陝、甘、青地區的那支少昊氏族,這時已與炎帝夸父國結成聯盟,開始向東回遷。這樣,東西兩部少昊氏族向中原會聚,少昊三苗九黎聯盟再度形成。而此時的黃帝氏族則逐漸衰落,無力控制局面。公元前4050年,少昊氏登臨帝位,創造出歷史上的少昊時代。在西部少昊氏回遷的過程中,也可能有一支留居在汾河谷地和霍太山
三、軒轅黃帝芒封禪、有熊黃帝號建都及帝軒黃帝號次回遷。1、黃帝勝利後,"黃帝封泰山,禪亭亭。"(《史記 封禪書》)就是登上泰山,興封禪之舉。所謂封禪,就是在泰山上築土為壇祭天,在泰山下的小山上除草掃地為場祭地,向天地報告天下太平。封丘高聳,象徵天;禪場在下,象徵地。然後又在西泰山興封禪。"昔者黃帝合鬼神於西泰山之上,駕象車而六蛟龍,畢方竝轄,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師灑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後,螣蛇伏地,鳳凰覆上,大合鬼神,作為《清角》。"(《韓非子 十過篇》)這裡,鬼神、蛟龍、畢方、蚩尤、風伯、雨師、虎狼、螣蛇、鳳凰等,都是國族名,國族領袖。而西泰山就是山西霍太山。黃帝會合炎帝、東夷諸國族領袖於西泰山,封土為壇,舉行盛大祭天典禮,並作《清角》樂。即《史記 五帝本紀》所說:"萬國和,而鬼神山川封禪與為多焉。"黃帝在西泰山興封禪,其所會合之國族中,有的便可能在西泰山即霍太山附近留居下來。"螣蛇伏地,鳳凰覆上"者,就是螣蛇族人在山下保衛,鳳凰族人在山上護佑。螣蛇為東夷蛇族裔,鳳凰亦為東夷族裔。而鳳凰族人中,有的可能在封禪後留下來,定居在霍太山和汾河流域,並逐漸建起了鳳凰城。2、黃帝氏族在北方休養生息百年之後,逐漸向南方遷移。公元前4366年,第五代黃帝常卒,第六代黃帝號稱帝,時年30歲,建都山西霍州、霍太山,在此36年。又南遷至王屋山,再南遷至華山熊耳山,到河南靈寶建都。在霍州的30年間,隨同遷來的東夷族人,有的可能在霍太山西麓和汾河流域定居下來。3、從公元前4140年第十三代黃帝起,稱為帝軒黃帝時代,開始從河南向北遷移。他們越過黃河,沿汾河北上,經霍太山、太原,雲中山,到第十五代黃帝號次,在軒崗建都。在其遷移路過汾河谷地和霍太山過程中,也極可能有定居者。

其他介紹

趙城是座古城。相傳周穆王造父於趙城,後封簡子食邑,始有鳳凰城之說。她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歷史上曾留下諸多美好的傳說和榮耀,至今婦孺能誦。中國郵政發行的《趙城虎》郵票印證和演繹著“李能伏虎”的傳說故事。記事以來,四面的城門、城牆,南街的狀元(王剛)牌樓、紫金城,北街孝寺的唐塔石牌樓、木牌樓,縣衙的大堂、明末清初鎮壓曹順農民起義的瓮城牢獄和東大街的耶穌教教堂以及西門“一巷兩進士”的張端璣和喬海峰的宅院舊址(前者為民國議員,曾著有“誰園記”“討袁內閣書”,並為廣勝寺山門詞“廣勝禪院”),東巷劉布政司的舊宅和城外劉家墳的石碑、人物和六畜石刻等,都給我留下了神秘莫測的印象和記憶。 近代從古城又走出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辛亥革命時期,張雨田率辛亥革命軍兵臨趙城,張母王氏城頭訓子退兵被傳為歷史佳話;抗戰初期,我黨早期革命家南漢辰曾在城內賈家山有過宅院(後被日寇焚毀),其子南新光、其女南新華組織趙城抗日兒童團上街宣傳演講,影響深遠;抗日戰爭時期,曾受到晉冀魯豫野戰軍通令表彰的“輝達戰鬥隊”威震敵膽。在日偽警備森嚴的趙城城內,我城工部策劃“虎口拔牙”處決叛徒膾炙人口;解放戰爭時期僅趙城這座小城,就由陳賡將軍的太岳縱隊十旅解放了兩次,敵我拉鋸戰殘酷激烈……一幕幕活劇凝成了小城濃墨重彩的歷史畫卷。

城鎮特色

趙城的熱鬧紅火堪稱一絕。歷史的磨礪,造就了趙城人憨厚、耿直、忠實和剽悍的品格,不論是小城自成體系搞熱鬧,還是後來並縣後到縣城參加調演、匯演,都可以說是精心準備、齊裝滿員、唯旗是奪、志在必得。從大家熟悉的傳統項目到趙城特色的社火形式,那真是老少上陣、群星璀璨。且不說南街、南關的龍燈、東街的舞獅、西街的二鬼摔跤、灣里的旱船、王開的三眼銃(趙城的龍燈,頭大頭重,龍身充實連貫,舞繡球者多會武功,舞龍者全是小伙子,力大有韌勁,早上吃飽飯,舞一天銳氣不減,十分了得。東街的舞獅我記得師從馮老先生,上桌越桿,靈活自如,獅子活靈活現,憨態可掬。二鬼摔跤由一人扮兩人,一招一式,惟妙惟肖。當年王開的三眼銃全縣聞名,有時表演場地人山人海,維持秩序很費勁,只要前隊的幾十支三眼銃一放,剎時空出場地一片,婦女小孩一邊捂耳朵,一邊叫喊:“趙城的熱鬧過來了!”),單說原先乾河、小河、現如今北街、東堡的“拆樓”,就使人驚心動魄,真箇是小孩放炮仗——又喜又怕!故事取自北宋年間,奸臣王、潘手下欺侮楊家孤兒寡婦,前往天波府尋釁滋事,被楊家八姐九妹、楊排風一幫女將打得頭破血流、血肉模糊的慘相。表演者上身赤裸,下圍白圍裙,有的被錐子扎進眼睛,眼珠掉了出來;有的被廚刀砍進腦袋,血流滿面;還有的被劍刺穿,內臟湧出,慘不忍睹,奇怪的是這種血肉模糊的慘景化裝得天衣無縫,很少有人能洞察其中機關,就連血的化妝配方都很講究,遊行一天,仍鮮活如初,像剛剛發生械鬥一般。為熱鬧伴奏的大多是鑼鼓、腰鼓、洋鼓洋號,但值得一提的是道樂和南縣鼓樂,前者樂人束髮拔髻,一律道家的短打扮相,有笙、管、嗩吶及武場銅樂,樂人一邊演奏,一邊耍彩,不時將雞蛋大的木球拋向半空,爾後仰面接進系在額頭上的茶杯大的盅內。拍鐃鈸的可把鈸扔向空中,圍觀的人不見鐃鈸只見紅綢,霎時間鐃鈸落下合在手中,十分驚險,想來練此功夫決非一日之寒。南縣鼓樂則很有意思,樂隊十餘人成圓形,滾動式前進,大家眾星拱月將打鼓者圍在其中,打鼓者步履矯健,反應敏捷,或下腰,或跨腿,或跳躍翻騰,行進時駕輕就熟,搖頭搖尾,悠然自得。其聲傳得久遠,節奏明快,由於樂隊多為老中青配合默契的“窩子班”,演奏渾然一體,大家陶醉其中,閉目皺眉,表情傳神,雖有時與其它樂隊相鄰或相遇、並行,但其音色獨特,難以覆蓋,竟能步調不亂,穩住陣腳,最後殺出重圍,方顯英雄本色。

飲食文化

對趙城最初始的好感是伯父傳授的,那就是小城的食文化。困難時期,衣食匱乏,伯父對美食和風味小吃的講述無異於精神會餐,對年齡尚小的我們很受用。我開動腦筋,想像著幻覺中的情景,有些我兒時品嘗過,有些想來已是過眼煙雲,人們無緣享用了。小城的桂花元宵、拉麵、火燒(餡餅,餑糕)、桿子饃、麻花、炒撅片、糊煲、醪糟、棗兒米(洪洞叫蒸飯,就是黍米、棗做的)、羊湯(羊雜碎)、豬頭肉等都在方圓百里久負盛名,有些至今經久不衰。
說起火燒(有的地方叫餡餅),在趙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有名的要算王甲有老漢了。此人住東街,與我是街坊鄰居,住得很近,其手藝之精湛至今少見。在包火燒時,他左手從發好的麵缸中揪起一舉稀軟的小於核桃的麵團,稍加捏把,隨手用羊骨頭鏟子挖起一簇雞蛋、韭菜、炸豆腐餡摁進去,接著雙手麻利地邊掂邊包起來,放到鏊子上滴溜溜一轉,用圓平鐵勺子一壓,頃刻一翻,外黃內熟,脆軟可口的火燒即可。用淺碟盛上兩個,倒上點醋,用竹叉子一挑,味道真是令人垂涎!坐到飯攤前,看著王老漢嫻熟的表演,品嘗美味可口的食物,真是一種精神和物質的雙重享受,實在不辭常做故鄉人。

趙城民風

趙城民風純樸、人文薈萃,先民習文尚武、耕讀傳家,文化積澱很深。“北崞南趙”的歷史評價曾讓小城享譽三晉,也讓小城多年來引以自豪。改革開放以來,小城高樓林立,面目一新,成為聞名晉南的億元鄉鎮。小城的建築自成一體,街道、小巷曲徑通幽,門樓、庭院、石獅年代久遠,歷盡變遷,可惜的是文革期間的人為破壞和舊城改造,街道拓寬,現已面目全非,委實可惜。諸如大自然的原生態需要保護一樣,對傳統文化也要有一種新的悟性,即開拓和養原並重。有篇散文的幾句話說得好:“一切遠征都必須同時伴以回眸。在延伸勝利的同時,關注一下我們的故國故都、故里故園是否已經面目全非。”這也是我撰此小文的意蘊和初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