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神村

台神村

侯馬高村鄉東台神村、西台神村,位於汾河之南岸,西與新絳縣接壤。兩村因台駘汾神而得名。台神廟坐落在西台神村北之古翠嶺(又名翠金山)上,創建於春秋晉平公時(公元前532年 —557年)。自漢唐以來,各朝代時有修繕,清乾隆年間知縣張坊曾大修擴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台神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侯馬
  • 地理位置汾河之南岸,西與新絳縣接壤
  • 創建:春秋
歷史沿革,經濟發展,相關介紹,

歷史沿革

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刑部員外郎裴志濂撰寫了《重修台駘廟碑記》。摘抄如下:
“汾發源於管涔,蜿蜒千餘里而經吾邑,夾岸鄉村以百數,而茲村獨以台神得名。
《左傳》:晉平公疾,卜日:台駘為崇。叔向以問子產。子產日:實沈,參神也;台駘,汾神也,……《水經注》云:汾水又經絳縣故城北。《環宇記》載,曲沃廟建於晉都絳時,即古之新田,漢絳縣地。今由平公之卜,叔向之問,子產之問,子產之對而觀之,則廟之建,為確始於吾邑,斷創自平公時無疑也。……吾鄉之廟自漢唐以來,時為修葺,金元之際,奉敕興修者不一。前明亦時有修舉,然圯於火, 毀工兵燹……,實滋感嘆矣。
乙亥之春(清乾隆二十年)邑侯汀潭張公(指曲沃知縣張坊)適奉上清查古草聖賢祠墓,遂稽古核實以報。且傳集一鄉父老,肅容而告之。教民塑沈、如、蓐、黃四候…刻朱竹 先後詩章,…神舉神位不妥者更之,牆垣之摧圯者築之、 之,棟宇之枯敗者植之、新之,增其廊廡,更其門屏,崇其黨宇,煥然生色,而蔚然改觀…”。
據《左傳》載,台駘是金天氏之孫,最早治理汾水之人,得到 頊帝嘉獎,封他為汾神,管理汾河流域一帶的政事,台駘死後,後人奉為治汾之神,並在其辦公之所建台神廟,四時祭祀。
台神廟城門上的石字牌書有“古翠嶺”三個大字。台神廟城牆外形似舟,廟內春秋樓似船帆,西南路旁原有象徵艄公之磚塔(谷稱娃娃塔),寓台王治水,乘舟體察水情之意。
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七月,台神廟內的春秋樓予以重建。
台神廟外後牆(北面)上方,有一副不為人們注意的磚雕篆體六字對聯。此對聯因字跡難以辨認,其內容至今使人費解。
台駘廟內,現保存有《重修台駘廟碑記》和朱 尊(即朱竹 )《台駘廟懷古十韻》兩通石碑。
清代粵令、湖南湘潭人張九琦,有詩《詠沃史》:
台駘神不祀,博物史誰知。
寂寞孤村里,明昌剩斷碑。
而今台駘廟城垣殘破,房漏木朽。為弘揚新田文化,原市文化局退休幹部、西台神村籍的賀際春同志,為保護這一歷史文物可謂用心良苦。他逢人便鼓呼,但願有一天能整體修復台神廟!
過去,每年農曆十月十五日,台神廟要唱戲、鬧紅火,以祭祀台王。
台神廟下河灘濕地,過去盛產茵陳,稱台茵。

經濟發展

東台神村黨支部、村委會,在黨的深化農村改革的方針、政策指引下,積極調整產業結構,發展以棉花、油料為主的經濟作物,發展運輸業、建築業等,使農村經濟逐年發展,村民收入逐年提高。
西台神村在黨支部和村委的帶領下,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蓮菜生產,村里種植蓮菜,人均已達0.5畝。他們還積極發展養羊為主的養殖業等,農業經濟效益逐年提高,村民收入逐年增加。

相關介紹

清光緒六年,台神村屬曲沃縣南高里,稱台神,民國十七年屬曲沃縣三區,分東台神、西台神。東台神村時有63戶,男190丁,女171口;西台神村69戶,男168丁,女150口。2000年,東台村有424戶,1777口人;耕地163公頃,人均收入2893元;西台神村有236戶,958口人,耕地105公頃,人均收入2641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