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碑(石刻的一種)

石碑(石刻的一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石碑,是作為紀念物或標記的豎石。多鐫刻文字,意在垂之久遠。碑是立在宮殿陵墓寺廟中記事的石塊。石碑由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組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碑
  • 外文名:stone tablet
  • 拼音:shí bēi
  • 學科分類:建築學
簡介,石碑的裝飾,碑首,碑身,碑座,石碑的造型,

簡介

石碑
作為紀念物或標記的豎石。多鐫刻文字,意在垂之久遠。碑是立在宮殿、陵墓或寺廟中記事的石塊。石碑由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組成。
碑首早期有圓首形和尖首形兩種。這大約與周代琬圭和琰圭兩種禮玉有關。自魏晉以後碑首逐漸發展成盤蝻紋裝飾浮雕。
碑身是碑的主體部分。一般是豎長方形的巨石。碑的正面叫“碑陽”。以刻文字為主。古代刻碑的通例是碑額為標題。採用隸書體。稱為“題額”;採用篆書體的。稱為“篆額”。碑的背面叫“碑陰”。
碑座是安放碑身的石座,稱為“趺”。早期的趺座為簡單的長方形,四面各有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四神”。

石碑的裝飾

石碑的形式不僅表現在它的整體造型上,而且也表現在細部的裝飾上。

碑首

在古代石碑上,我們見到的多數石碑碑首正是《營造法式》所規定的“盤龍”形式。但是盤龍的多少卻視碑身的厚度而定,因此並非都是六條。陝西乾縣唐代乾陵有一塊石碑碑身特別厚,其碑首兩側各雕有四條龍,總計八條盤龍,不少碑身較薄的石碑也有兩側各兩條共四條盤龍的。碑首上龍的盤曲姿態也並非都保持一種形式,除了龍頭在碑首兩側,龍體在正面盤曲的以外,也有的龍頭跑到碑首正面上來了,左右兩條龍頭相對,中央有一顆寶珠;也有少量的石碑碑首外形如法式中笏頭碣的形狀,呈簡單的方形而雙肩抹角,但是在正、背兩面仍用雕龍裝飾。有兩條單龍相對戲笠珠者,有數條游龍翻騰於雲中者,也有用一條巨龍盤結在碑首,龍頭突出於碑首中央者,形式很自由。這種盤龍的碑首裝飾雕刻多喜歡用高雕,高低起伏很大,造成很強的陰影,從而突出龍的造型。山西五台山龍泉寺的石碑碑首甚至用了透雕的技法,它所產生的強烈效果和龍泉寺石牌樓的風格很一致。石碑碑首除了大多數採用盤龍的形式之外,也有用房屋屋頂形式的。

碑身

碑身是石碑最主要的部分,前後兩面都可供書刻文字,所以有許多碑身不做裝飾,如果有裝飾也都集中在左右兩個側面和前後正面的周邊。裝飾所用紋樣多為龍紋與植物枝葉紋,或者是它們二者結合的草龍紋。在唐代的許多石碑的側面可以見到卷草紋的雕飾。卷草是一種植物的枝葉,它的特徵是形象豐滿,線條瀟灑,被稱為“唐草”,成為中國裝飾花紋發展高峰的標誌。在不少清代石碑上,石碑兩側及文字四周的邊飾多喜歡用龍紋,而且又是高浮雕,突起的龍紋反而使石碑顯得縟重,有損於石碑在造型上的完整與端正。
石碑

碑座

作為石碑基座的贔屓,其形象都塑造得相當寫實,趴伏於地面的贔屓,四足撐於地,頭向前伸出並微微向上昂起,背上覆硬甲,甲上有六角形龜甲紋,頭部的眼、鼻、嘴,嘴中的牙、舌以及盤卷著的尾巴都刻畫得很細緻。可以看出,石碑首、碑身部分的雕飾越多越細者,則基座的刻畫也越精緻。器局背上面還有一塊長方形的駝峰,承托著上面的碑身。從總體造型上看,器質顯出一種既身負重壓又並不感到十分吃力的神態。形狀方直的碑座,外形都很方整,但在座的四個垂直面上卻多有雕刻裝飾,尤其在前後兩個面上喜用龍紋,有的雙龍對峙,中央有一顆火焰寶珠;有的雙龍游弋於寶山浮雲之間;有的用草龍裝飾,作為龍身、龍足的草紋滿布碑座。這些雕飾多用不高的浮雕以保持碑座的完整性。有的用高浮雕的碑座,由於雕刻太突出,反倒破壞了碑座的整體形象。

石碑的造型

石碑是一件獨立的小品建築,因此它具有本身的造型。在宋朝《營造法式》中有專門講述石碑和石碣制度的部分,對碑和碣的造型都有十分清楚的說明。其中第一種稱為“鰲坐碑”,這是宋代最常用的石碑,它在造型上的特點是有碑首、碑身和鰲坐幾個部分。法式中規定:“造鰲坐碑之制:其首為盤龍,下施鰲坐,於土襯之外,自坐至首共高一丈八尺。”關於盤龍的碑首,法式中說:“下為雲盤,上作盤龍六條相交,其心內刻出篆額天宮。”對“坐”式中說:“長倍碑身之廣,其高四寸五分,駝峰廣三分,余作龜文造。”梁思成先生根據《營造法式》的規定,參照大量古石碑實例,繪製出了宋代石碑的標準式樣圖。從圖中可以看到,碑首的六條盤龍的頭部都在碑的側面,每邊各三條,龍頭朝下,龍身向上拱起,左右兩條龍的龍身、龍足相交盤結在碑的正面和背面,中央圍著“篆額天宮”部分,這是刻寫碑名的地方。碑首與碑身相連處有一層雲盤相隔。所謂“鰲坐”,因為古時將海中的大龜稱為鰲,所以鰲坐就是用大龜做的碑座。古代神話傳說共工氏怒觸不周山,天柱折,地維缺,女媧氏斷鰲足以立地之四極,鰲足既可以支撐住天地之重,可見其力大無比,所以用鰲背負小小石碑之重自然不在話下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