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宗教場所)

寺廟(宗教場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寺廟佛教建築之一,漢傳佛教寺廟均是中式建築風格,藏傳佛教的寺廟以中式建築風格為主。中國寺廟建築則恰好相反,它有意將內外空間模糊化,講究室內室外空間的相互轉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寺廟
  • 外文名:Temple
  • 風格中式建築
  • 建築特點:室內室外空間的相互轉化
說文解字,壇廟建築,寺廟,寺廟住宿,寺廟來由,寺廟大觀,貝殼廟,酒瓶廟,獨柱廟,蛇廟,豬廟,寺廟之最,遊覽常識,部分寺廟,修建功德,

說文解字

: 創字會意即寸土之地,表示精確,不容猜疑變化。寺通“侍”(侍候)與“是”,原為皇帝(聖賢位)下的最高—級辦事機構(三卿九寺,如大理寺)。寺位,寺處,做事,只需敬順旨意,如理即化,亦表示不容置疑與改變,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寺廟
佛陀入世中國教化世人的辦事管理機構,系皇帝直接接引並侍服於宮廷,故亦稱佛寺。所以宮延、寺院建築與園林之相,系出—脈。佛寺就表示敬信佛陀教化,順理即化。
廟: 世間達賢位逝者,亦可依律建廟,如孔廟,二王廟等,皆是敬順真如,仰止賢聖,即得妙法之地,故稱廟,廟通“妙”也。
寺廟: 寺和廟的通稱。所以寺廟,包括祠堂皆是敬順仰止之地,得妙法真如之地,當頂禮。寺廟莊嚴,神聖不可侵犯,寸土之間,可隨順而不可隨意更改,敬順即得妙法。

壇廟建築

壇廟建築是中國祭祀天地日月山川祖先社稷的建築,有天壇地壇日壇月壇、文廟(如孔廟)、武廟(如關帝廟)、泰山岱嶽廟、嵩山嵩岳廟、太廟(皇帝祖廟),各地還有祭社(土地)稷(農神)的廟,都充分體現了中華傳統民族文化的特點。
壇廟建築的布局與構建原構與宮殿建築一致,只是建築體制略有簡化,色彩上也不能多用金黃色。
佛寺、道觀的建築原則與平面布局也都同於宮殿建築,只是規模較小,並且在裝飾及室內擺設上帶有各自的宗教色彩。
寺、觀內建有對稱的鐘樓和鼓樓;佛寺在佛殿之前還建佛塔,供奉佛舍利,音譯稱為 “浮屠”。中國工匠用漢式樓閣建築的構架技術修成佛塔式樣,稱為漢式塔,有木塔、石塔、磚塔、鐵塔等。

寺廟

寺廟——我國的藝術瑰寶庫,它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象徵。從廣義上來說,寺廟不僅僅與佛教有關。
寺廟圖寺廟圖
但在佛教中,寺廟就有許多種稱謂:如“寺”,最初並不是指佛教寺廟,從秦代以來通常將官舍稱為寺。
在漢代把接待從西方來的高僧居住的地方也稱為寺,從此之後,“寺”便逐漸成為中國佛教建築的專稱。“寺”是佛教傳到中國後,中國人為尊重佛教,對佛教建築的新稱呼。如白馬寺大召寺等。除此之外,如庵,那是尼姑居住的寺廟。
還有石窟,那是開鑿在山崖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築的一種形式,印度早期佛寺多用這種形式。
印度佛教石窟的形式有兩種,一種為精舍式僧房,方形小洞,正面開門,三面開鑿小龕,供僧人在龕內坐地修行;一種為支提窟,山洞面積較大,洞中靠後中央立一佛塔,塔前供信徒集會拜佛。在蒙古語中稱“寺”為“召”。如大召、五當召等。另外,有稱之為布達拉宮普陀宗乘之廟等。
在道教中,寺廟的稱謂也很多:道教創立之初,其宗教組織和活動場所皆以“治”稱之。又稱為“廬”、“靖”、也稱為靜寶。
在南北朝時,道教的活動場所稱呼為仙館。北周武帝時,道教活動場所的稱呼叫“觀”,取觀星望氣之意。
到了唐朝,因皇帝認老子為祖宗,而皇帝的居所稱為“宮”,所以道教建築也稱為“宮”了。其它還有叫“院”、“祠”的,如碧霞祠等。
儒家則稱之為“廟”、“宮”、“壇”,如孔廟、文廟、天壇等。
伊斯蘭教稱之為“寺”,如清真寺等。天主教稱之為“教堂”。
在原始或民間中,稱之為“廟”、“祠”,如舊時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賢哲的地方。叫太廟、中嶽廟西嶽廟、南嶽廟、北嶽廟、岱廟等。如祖廟、祠堂(祭祀祖宗或先賢的廟堂),有武侯祠、韓文公祠等。
寺廟文化它完整地保存了我國各個朝代的歷史文物,在國家公布的全國文物保護單位中,寺廟及相關設施約占一半,謂之“歷史文物的保險庫”, 乃當之不愧。
寺廟建築與傳統宮殿建築形式相結合,具有鮮明民族風格和民俗特色。
同時,寺廟文化已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天文、地理、建築、繪畫、書法、雕刻、音樂、舞蹈、文物、廟會、民俗等等。各地一年一度的廟會如火如荼,不僅豐富了各地的文化氛圍,同時促進了地方旅遊業的發展。
在上古時代,幾乎每個城市都會有一座寺廟來供奉他們的守護神。而多數的城市都會有多座寺廟來供奉其他的神明。而到了現代,寺廟變成了一個禮拜的地方,像是禮拜堂以及教堂。
在上古時代的社會中,寺廟被認為是神的居住地。信徒們會帶食物、香料、稀有物等貢品來到寺廟,當做是對神明的敬意以及尊重。寺廟存在城中可以帶給人們平和的效果,通常有智慧的領導人都會在城市開始成長時儘快地設定寺廟。

寺廟住宿

一、在寺院住宿一定要遵守寺院規矩,出家人一般早上起的很早,早上誦早課,大部分四點以前就起來,他們睡眠的時間是很短的,所以一定要遵守寺院裡的作息時間。
二、一般寺院掛單都沒有規定要交多少錢。都是自己發心交的,多少都可以。不過有些寺院是不能住外人的,還是提前問清楚比較好。

寺廟來由

佛法來中國後才有寺院。因為佛法是方便多門、不拘形式,在印度佛陀在世時並沒有,只要有大的場所即可,能容納佛的經常隨眾,經上講1250人,實際上是1255人,連佛是1256人。佛法傳到中國就有了寺。
佛法是漢朝時傳到中國來的。當時的“寺”是辦公機關,直屬於皇帝下面一級單位的辦事機構;屬於宰相下的一級單位稱為部,宰相下面有6部,部的長官、首長叫尚書,次長稱侍郎;屬於皇帝下面辦事機構的首長叫卿。
皇帝下面辦事的一級單位有9個,共9個寺,長官稱為卿,所以“寺”不是廟,它是一個辦事機構。佛教到中國是由皇帝來接待它,那時外交歸皇帝管,不在宰相底下,宰相管內務。
專門辦外交的是一個寺,名叫鴻臚寺,專門招待國外貴賓的,就像如今的外交部,該寺的卿就是外交部的部長,就是首長。當時鴻臚寺接待印度佛教的使者時,覺得佛法挺好,談得很投機,就想把使者留下,但又不能常住鴻臚寺,於是在9個寺之外增設一個寺,即佛寺。第一批出家人就長遠留在中國,不讓他們回去,該寺即白馬寺。那時首都在洛陽,該寺管佛陀教育,他們的工作是翻譯經典、講解佛經、指導修行。
於是,中國的教育部就變成了兩個:一個是皇帝下面白馬寺辦的社會教育,上至帝王、下至庶民都修學的;一個是宰相底下的禮部辦的國家傳統教育。一個歸皇帝管,一個歸宰相管。寺的起源是這么來的,如今講“寺”後面來個“廟”字,就不成話了。
廟是供鬼神的,皇帝祭他的祖先叫太廟,普通老百姓的叫祠堂,供養鬼神的地方稱為廟。把寺與廟拿來相提並論,差得太遠太遠,不像話。寺不是廟,寺是一個辦理佛陀教育的機構,如今政治制度變了,但這個名稱一直沒有變,形式也沒有變。從前皇帝辦事的機構是宮殿,那么佛寺也不例外,也是宮殿式的建築。今天我們看看總統府、行政院、教育部,建築都是宮殿式的。如今我們名稱還保留、守舊,建築的形式也是守舊,還是用宮殿這種方式,裡面的內容變質了,天天去念經超度死人,跟鬼打交道,佛陀教育不教人、而去教鬼了,這個意義完全錯誤。所以,如今稱佛教是宗教,也不是沒有道理,跟鬼神打交道,這不是宗教是什麼,當然是宗教。所以,佛陀教育由教育變成宗教,這是很不幸的事。
中國早期佛寺建築的布局,大致沿襲印度形式。爾後因融入固有的民族風格,遂呈現新貌。其建材以木為主,多設於平地(如府城市街)或山中。故後世寺院除寺號、院號外,亦附加山號。
又有以年號名寺者,如北魏之景明寺、正始寺、唐之開元寺
此外,寺院若依創設者而分,可分成官寺(由官府所建)、私寺(由私人營造)。
若依住寺者而分,乃有僧寺、尼寺之別。
若依宗派,則分為禪院(禪宗)、教院(天台、華嚴諸宗)、律院(律宗)或禪寺(禪宗)、講寺(從事經論研究之寺院)、教寺(從事世俗教化之寺院)等類。

寺廟大觀

寺廟既是人們宗教信仰的皈依之地,又是歷史文化的匯聚之所。不過,像少林寺報國寺靈岩寺等天下名剎或許大家早就熟知了,今天咱們要去瞧瞧那些與眾不同的寺廟。

貝殼廟

在台灣三芝鄉橫山上,有一座名為“富福頂山寺”的廟宇。令人驚奇的是,整座寺廟是用上百種珊瑚和六萬多種貝殼堆砌而成的,連寺廟的牆壁裝飾也不例外。
貝殼廟源於當地一位信徒所發的要建廟供奉濟公活佛的宏願。整座寺廟歷時兩年才建造完成,廟門口就能看到貝殼雕飾、龍首鯉魚身的“鰲魚”,是祈雨消災的吉祥物。此外,用珊瑚裝點的十八羅漢隧洞、龍柱、香爐等也色彩鮮艷,很有看點,讓人如同置身於海底世界。

酒瓶廟

廢棄的酒瓶,你會拿來做什麼?答案或許千奇百怪,但泰國的僧侶卻頗有創意地拿來蓋了座“酒瓶廟”。
寺廟位於泰國首都曼谷東北640公里處。廟宇的建造者起初嗜酒如命,皈依佛門後開始覺醒,希望用酒瓶建寺以警醒世人。於是從1984年起,僧侶們開始蒐集酒瓶,前後歷時25年,耗費150多萬個廢棄酒瓶,建成了一座有主殿、大廳、宿舍、洗手間等20多所建築的寺廟。
酒瓶建築不僅色彩鮮艷、不會褪色,而且易於清洗。寺廟不僅治理了當地環境,還降低了建寺成本,可謂一舉兩得。如今,這裡已成為泰國知名的旅遊觀光地。

獨柱廟

廟宇建築通常鱗次櫛比、規模宏大,可在越南卻有一座獨柱支撐的袖珍小廟。
獨柱廟位於越南首都河內巴亭廣場西南,是獨具特色的越南古蹟之一。說是“廟”,其實就是一座柱上小亭,柱子立於荷塘之中,使小廟有懸空漂浮之感。
獨柱廟實際上原為延佑寺,曾經是規模宏大的皇家寺院,如今僅有獨柱廟遺留了下來。大柱原本是一根巨木,後來毀於戰火,如今只能用水泥柱替代。獨柱廟雖小,裡面供奉的觀音菩薩據說卻極為靈驗。

蛇廟

廟宇通常讓人精神怡然,可要進馬來西亞的“青龍廟”,確實要有點膽量。
青龍廟位於馬來西亞的檳榔嶼,是一座供奉宋朝老中醫“清水祖師爺”的小廟。令人驚異的是,廟內的神龕、香案、燭台、樑柱上,到處是青黑花紋相間的野生毒蛇,且都沒拔毒牙。雖說景象可怕,但毒蛇們白天在廟裡睡覺,晚上出來覓食,與遊人們倒也相安無事,而信徒們都相信,這是神靈感化的結果。

豬廟

日本京都的護王神社裡,到處都是豬的形象:門口是充當鬥神的野豬;噴泉從豬石像的嘴裡流出,供香客們淨手;而野豬動物標本、泥塑豬、豬畫像更是隨處可見。將其稱之為“豬廟”毫不為過。
不過,神社供奉的並非豬,而是日本奈良平安時代(相當於中國晚唐時期)的名臣和氣清麻呂。傳說和氣清麻呂在流放途中曾遭人追殺,身處險境之際,竟有三百頭野豬相救,從此野豬被奉為其家族圖騰。如今人們不僅會來此祭祀,年輕人還很熱衷於在這裡舉辦婚禮呢!

寺廟之最

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寺廟——白馬寺
中國歷史上第二座寺廟——大報恩寺
漢地最早的佛寺——阿育王寺,中國第一位佛教信徒劉英建造
中國五山十剎之首——金陵天界寺
民間第一寺——永寧寺
正史記載的最早寺廟——浮圖祠
第一比丘尼寺——竹林寺,中國第一位比丘尼淨儉建造
最古老的木結構高層樓閣——獨樂寺
南朝第一寺——南京雞鳴寺
中國第一國寶——山西五台山佛光寺
神州第一勝地——嵩山大法王寺
天下第一禪林——靈谷寺
天下第一剎——少林寺,中國禪宗發源地
神州第一壇——戒台寺
達摩第一道場、中國禪宗發祥地和最初祖庭之一——定山寺
第一座佛法僧俱全的寺廟——桑耶寺
佛、道、儒三教合一寺廟——懸空寺,現存唯一的
最早的清真寺——懷聖寺
佛教“三論宗”的發源地——棲霞寺
中國佛教禪宗之源——華林寺
中國佛教淨土宗發源地——東林寺
中國現存最古的佛塔——嵩岳寺
現存最大、最早的藏式佛塔——白塔寺
中國最大的舍利塔——棲霞寺舍利塔
第一禪林、川西第一叢林——昭覺寺,入門不見寺、十里聽松風
藏傳佛教最大的寺廟——哲蚌寺
東南佛國——天童寺
北方最大的佛教叢林——紅螺寺
嶺南禪林之冠——南華禪寺,嶺南第一山
中州一絕——水簾寺
雲南規模最大的寺——華亭寺,昆明現存最久的寺廟
雲南藏傳佛教寺廟之首——噶丹松贊林寺,被喻為“小布達拉宮
貴州佛教的第一叢林——弘福寺
北京地區最早的寺廟——潭柘寺,皇家第一寺院
北朝最初名勝,東土第一道場——寶相寺,千年寶剎
中國佛教“禪林清規”發祥地——百丈寺

遊覽常識

彌勒菩薩名“阿逸多”,釋迦牟尼弟子,南天竺人,後來由人間生在兜率天內院中教化菩薩。也有把布袋和尚稱為彌勒菩薩的,源自浙江奉化在五代時有一僧人常攜布袋,教化民眾,頗受民眾信仰,臨終時說了一首偈語:“彌勒真彌勒,分勝百千億,時時示時人,世人自不識。”,因此,人們認為彌勒佛就是彌勒菩薩的化身。韋馱天——傳說唐道宣律師曾與天人會談,說及南方天王部下有一位韋將軍常周行東南西三洲(北洲無出家人),護助諸出家人。宋代以後,便在寺中塑了韋天像,又和佛經中所說韋托天相混,一般稱為韋馱菩薩。
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即是正殿,或稱大殿。大雄是稱讚釋迦牟尼佛威德高尚的意思。
釋迦牟尼佛——佛教的教主,二千五百年前印度釋迦族的一位王子出家成佛,教立了佛教,所以稱為釋迦牟尼佛。一般多在釋迦牟尼佛像旁塑有兩位比丘立像,其中年老者名“迦葉尊者”,佛涅槃以後後世稱他為初祖;年輕者名“阿難尊者”,迦葉尊者涅槃以後後世稱他為二祖。
俗稱釋迦牟尼佛為如來佛,這是不對的,因為如來和佛同是一切佛的通稱,並不是說某佛。就像先生閣下不能說明是某人一樣。

部分寺廟

寺院名稱
地址
寺院名稱
地址
寺院名稱
地址
寺院名稱
地址
一真堂
福建省連江縣鳳城鎮
華藏寺
四川省峨眉市峨眉山
福嚴寺
湖南省衡陽市南獄區
玉峰寺
雲南省麗江縣白沙
靈石寺
福建省福清市東張鎮
清音閣
四川省峨眉山市峨眉山
祝聖寺
湖南省衡陽市南獄區東街53號
感通寺
雲南省大理市感通山
建善寺
福建省霞浦縣城關東郊
倦峰寺
四川省峨眉山市
石霜寺
湖南省瀏陽市金剛鎮石霜村
觀音塘
雲南省大理市七里橋觀音塘村
瑞嚴寺
福建省福清市海口鎮牛宅村
伏虎寺
四川省峨眉山市峨眉山
開福寺
湖南省長沙市開福區新河開福寺路136號
承恩寺
雲南省中旬縣
重光寺
福建省永泰縣池峰路38號
羅漢寺
四川省什鄺市豐收路
高山寺
湖南省永州市東山路
圓覺寺
雲南省巍山縣
三會寺
福建省永泰縣池峰路38號
洪椿坪
四川省峨眉山市黃灣鄉龍門村
靜覺林庵
廣東省湛江市赤坎西路三巷二號
迦葉殿寺
雲南省賽川縣
慶蓮寺
福建省晉江市池店鎮
象池
騰龍寺
廣東省揭東縣
寶相寺
雲南省劍川縣
崇福寺
福建省泉州市崇福路
祥符寺
四川省綿竹市迎祥街
廣安寺
廣東省揭東縣
大華寺
雲南省昆明市
崇福寺
福建省莆田市南門
萬年寺
四川省峨眉山市峨山鎮
清修寺
廣東省陸豐市清修寺路大屯營區清修洞
色拉寺
西藏自治區拉薩市
淨慈寺
福建省龍嚴新羅區曹溪鎮天馬山村
報國寺
四川省峨眉山市峨眉山
惠清庵
廣東省潮州市北門街方中巷13號
桑頂寺
西藏自治區浪卡子縣浪卡子鄉
金沙寺
福建省長江縣汀州鎮臥龍山
龍興寺
四川省彭州城關北門口
明鏡寺
廣東省潮州市北美路
強巴林寺
西藏自治區昌郝地區
慈善堂
福建省倦遊縣民主路蘭友村
石經寺
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路
鳳山寺
廣東省揭東縣新享鎮碩聯村
類烏齊寺
西藏自治區昌都地區類烏齊縣
湧泉寺
福建省福州市
寶光寺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縣寶光街81號
古大
士庵
倦遊寺
陝西省周歪縣
崇福寺
福建省福州市新店象峰
昭覺寺
四川省成都市
南嚴寺
廣東省潮州市西園路
敦煌寺
陝西省西安市未來區漢城鄉青西村
廣化堂
福建省倦遊縣
文殊院
四川省成都市文殊院街15號
紫峰寺
廣東省揭陽市梅雲鎮湯前村
罔極寺
陝西省西安市炮房街64號
崇福寺
福建省福州市
弘福寺
貴州省貴陽市棗山路黔靈山
崇光嚴
廣東省榕城區黃岐山
廣仁寺
陝西省西安市蓮湖區西北一路
宿燕寺
福建省泉州市高峰山
東林寺
貴州省安順市共和路134號
水月庵
廣東省潮州市楓溪區
大興善寺
陝西省西安市小寨興善寺西路9號
銅佛寺
福建省泉州市
黔明寺
貴州省貴陽市陽明路
普光寺
廣東省陸豐市甲子鎮
青龍寺
陝西省西安市西影路
真如寺
江西省永修縣
湘山寺
貴州省遵義市紅花崗區湘山路
西來寺
廣東省東來縣溪西鎮上村
百塔寺
陝西省長安縣王莊鄉天子口村
東林寺
江西省九江市瀘山區東林村
萬華禪寺
貴州省平霸縣高峰山
回龍寺
廣東省陸豐甲子鎮下街村
龍盤寺
陝西省感陽市淳化縣官莊鄉席家村
淨居寺
江西省吉安市
念佛寺
貴州省鎮寧縣環翠山
來龍庵
廣東省潮州市湘橋區
草堂寺
陝西省戶縣
佑民寺
江西省南昌市民德路181號
清泰庵
貴州省安順市虹湖東路
上林寺
廣東省湛江市
萬壽寺
陝西省漢中市漢中區
天寧寺
江西省南昌市灣襄區港下村
金光寺
貴州省安順市龍官鎮
楞嚴寺
廣東省湛江市湖光區
至相寺
陝西省長安縣終南山天子路
青蓮寺
江西省寧都縣
法源寺
貴州省平霸縣東門塔山腳
花果寺
廣東省揭西縣棉湖庵前街
興教寺
陝西省長安縣杜曲鎮西偉村
寶峰寺
江西省靖安縣
雲鷲山寺
貴州省安順市七眼橋鎮雲鷲山
叩齒古寺
廣東省潮州市道後巷叩齒古寺
金堂寺
陝西省安康市巴山東路
金山寺
江西省臨川市
妙法禪寺
貴州安順市華嚴村
伏波庵
廣東省徐聞縣九頭鋪
香積寺
陝西省長安縣郭杜鎮
寶積寺
江西省萍鄉市環
高岩寺
貴州省金沙縣城關鎮
靈和禪寺
廣東省潮安縣庵埠鎮
西林禪寺
陝西省長安縣南五台
諾那塔院
江西省廬山小天池
覺園尼庵
貴州省貴陽市富水北路9號
蓮峰古寺
廣東省潮陽市海門蓮峰古寺
淨業寺
陝西省長安縣豐路口終南山
西林寺
江西省九江市向陽鎮
金山寺
貴州省貴陽市白雲區沙文鄉陽尖坡
慈雲庵
廣東省陽江市江城區甜酒巷48號
豐德寺
陝西省長安縣豐路口
正覺寺
江西省臨川市東門橫街143號
迎祥寺
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區青岩鎮
隆福寺
廣東省饒平縣海山鎮石頭村
法門寺
陝西省寶雞市扶風縣法門鎮
疏山寺
江西省金谿縣滸灣鎮
回龍寺
貴州省貴陽市下浦金牛鎮
清峰寺
廣東省陸豐市法西鎮城仔山
大明寺
陝西省扶風縣段家鎮大同村
百丈寺
江西省奉新縣
古林寺
貴州省貴陽市烏當區東風鎮
東山寺
廣東省陽江市東獄公園
華嚴寺
陝西省長安縣
七峰寺
江西省上饒縣
西來寺
貴州省六枝縣大用鎮
福山寺
廣東省大埔縣五虎
彌陀寺
陝西省長安縣五台鄉
普通寺
江西省萍鄉市上栗縣楊岐村
護國寺
貴州省六盤水市盤縣
天竺庵
廣東省雷州市雷城鎮關部路
雲居寺
陝西省西安市灑金橋100號
江西省佛教協會
江西省南昌市民德路124號
觀音閣
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縣
大鑒禪寺
廣東省韶關市興隆街32號
淨慧寺
陝西
神通寺
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柳阜鎮南山村55號
騎龍寺
貴州省仁壤市
墨池寺
廣東省興寧市神光山
寧山寺
陝西省華縣蓮花寺鎮
靈嚴寺
山東省長清縣盪德鎮
太平寺
貴州省仁壤市市中區國灑路
佛光寺
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扶大烏倦村
鐵佛寺
陝西省乾縣鐵佛村
普照寺
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普照寺街22號
鎮國寺
貴州省銅仁市江口縣
白雲古寺
廣東省肇
永慶禪院
陝西省渭南市華縣柳枝鎮
甘泉寺
山東省棗莊市市中區青檀北路
白雲寺
貴州省遵義市健生路
鼎湖古寺
廣東省
陝西省佛教協會
西安市大興善寺內
湛山寺
山東省青島市芝泉路2號
隆龍寺
貴州省遵義市桐梓縣
金台寺
廣東省珠海斗門縣黃楊山
德爾隆寺
甘肅省夏河縣達麥鄉
興國禪寺
山東省濟南市千佛山
臥龍山寺
貴州省絲陽縣奠場鎮萬里村
蓮華庵
廣東省雷州市雷城鎮養馬坡
合作寺
甘肅省甘南州合作寺
寶相寺
山東省汶上縣文物
曼聽佛塔寺
雲南省景洪市勐罕鎮曼悅村
蓮花寺
廣東省普寧市蓮花寺
阿木去乎寺
甘肅省夏河縣阿木去乎鄉
白馬寺
河南省洛陽市郊區白馬寺
玉兔佛塔
雲南省瑞麗市隴川縣景坎鎮
雷音禪寺
廣東省饒平縣黃崗鎮棲雲山
西倉寺
甘肅省碌曲縣西倉寺
相國寺
河南省開封市自由路36號
曼飛龍佛塔
雲南省景洪市勐龍鎮曼飛龍村
定光禪寺
廣東省陸豐市河西鎮下隴北村
郎木寺
甘肅省碌曲縣郎木鄉
古觀音寺
河南省開封市白衣閣街
曼閣佛寺
雲南省景洪市景洪鎮江水路曼閣村
雙峰寺
廣東省揭陽市榕城鎮東門
禪定寺
甘肅省卓尼縣
少林寺
河南省登封縣
大佛寺
雲南省景洪市勐龍鎮
盤龍
馬蹄寺
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
靈山寺
河南省宜陽城關鄉靈山村
彌勒寺
雲南省彌勒縣花口鄉大龍鋪村
西山寺
廣東省中山市石岐縣文路240號
浚源寺
甘肅省蘭州市五泉山
靈山寺
河南省羅山縣澀港鎮同心村
寶華寺
雲南省箇舊市
大北嚴
廣東省
玉佛寺
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玉佛寺
水廉寺
河南省桐柏縣城關鎮
雲龍山寺
雲南省建水縣雲龍山寺
石覺寺
廣東省陽江市新港路17號
海藏寺
甘肅省武威市海藏寺
雲台寺
河南省桐柏縣太白頂雲台禪寺
秀山寺
雲南省石屏縣寶秀鎮南吳營
玉佛寺
廣東省湛江市赤坎區新太路3號
西來寺
甘肅省張校市西來寺巷
白雲寺
河南省民權縣白雲寺村
觀音寺
雲南省石屏縣文蒙公路鳴鷲村
玉台寺
廣東省新會市圭峰山
大佛寺
甘肅省張校市大佛寺
風穴寺
河南省汝州市風穴寺
圓通寺
雲南省昆明市
寶林寺
廣東省順德市太平山寶林寺
法輪寺
甘肅省平涼縣崆峒山法輪寺
興國寺
河南省濬縣大山峰
華亭寺
雲南省昆明市西山區
泰佛殿
廣東省潮州市東山路泰佛殿村
拉卜楞寺
甘肅省夏河縣拉卜楞鎮
寶珠寺
河南省開封市東化門15號
筇竹寺
雲南省昆明筇竹寺
萬福寺
廣東省梅州市英雅鎮坑尾管理區
阿什姜賈貢寺
青海省班瑪縣姜什塘鄉阿姜寺
歸元寺
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翠微橫路20號
曹溪寺
雲南省昆明市安寧溫泉鎮
清涼寺
廣東省湛江市赤坎南方路27號
瞿雲寺
青海省樂都縣瞿雲鎮
玉泉寺
湖北省當陽市玉泉寺
龍華寺
雲南省龍陵縣龍山鎮雲山村雲龍山
天寧寺
廣東省雷州市雷城鎮西湖路
夏瓊寺
青海省化隆縣查甫鄉
寶通寺
湖北省武漢市武昌路289號
興隆寺
雲南省楚雄市雲泉路
高山寺
廣東省雷州市雷城鎮北門外
拉加寺
青海省瑪沁縣拉加鄉
蓮溪寺
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塗家嶺
開寧寺
雲南省祿豐縣琅井村
元山寺
廣東省陸豐市碣石
石藏寺
青海省同德縣河北鄉
弘化禪寺
湖北省黃
龍華寺
雲南省姚安縣
青雲禪寺
廣東省汕頭
文都寺
青海省征化縣文都鄉
安國寺
湖北省黃關市黃州區
臥佛寺
雲南省保山市橋縣三路臥佛寺
千佛塔寺
廣東省梅州市東郊鄉
隆務寺
青海省同仁縣隆務鎮隆務寺
華寺
大覺寺
雲南省陸良縣城南真理街
靈光寺
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雁洋鎮
五屯下寺
青海省同仁縣隆務鎮梧桐上寺院
報恩寺
湖北省武漢市新洲縣道觀河風景區
華嚴寺
雲南省曲靖市
靈山寺
廣東省潮陽市銅孟村
尕藏寺
青海省玉樹縣?文鄉尕藏寺
古德寺
湖北省武漢市江岸區黃
法明寺
雲南省宜良縣
開元寺
廣東省潮州市開元路32號
查朗寺
青海省達日縣建設鄉查朗寺
廣德寺
湖北省襄樊市襄城區隆中1號
西華寺
雲南省師宗縣天台山楚
國恩寺
廣東新興縣龍山國恩寺
和日寺
青海省澤庫縣和日鄉和日寺
靈泉寺
湖北省鄂城市西山風景區
妲勒塔
雲南省瑞麗縣
別傳寺
廣東仁化縣
南宗尼寺
青海省尖扎縣坎布拉鄉李家峽
五祖寺
湖北省黃梅縣五祖鎮
班老緬
雲南省滄源縣上班老村
雲門寺
廣東省乳源縣雲門山大覺禪寺
禪古寺
青海省玉樹縣結古鎮
四祖寺
湖北省黃梅縣大河鎮
白象寺
雲南省臨滄縣雙江路
南華寺
廣東省韶關市南華寺
結古寺
青海省玉樹縣結古鎮
鐵女寺
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
廣允緬寺
雲南省滄源縣勐懂鎮大街
無著庵
廣東省廣州市德政中路麗水坊50號
法幢寺
青海省西寧市城西區
栗山寺
湖北省黃石市新下
洞井塔佛寺
雲南省耿馬縣孟定鎮洞井村
大佛寺
廣東省廣州市惠福東路惠新中街21號
智欽寺
青海省班瑪縣智欽鄉多科河村三牧委會
廣法寺
湖北省黃石市沈下路馬鞅山
來鳳寺
雲南省騰衝縣城關鎮六村街辦事處
華林寺
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下九路
寧夏佛教協基金會
銀川市玉皇閣南街65-4
華藏寺
湖北省黃石市
寶珠寺
雲南省南華縣
海幢寺
廣東省廣州市同福中路337號
海寶塔寺
寧夏自治區銀川市北郊海寶塔寺
天然禪寺
湖北省浠水縣丁斯檔鎮
五雲寺
雲南省潞西縣芒市鎮
六榕寺
廣東省廣州市六榕路87號
大慶寺
寧夏中街縣柔遠鄉馮莊村
天求寺
湖北省浠水縣余托鄉業樹坊
鹼撒寺
雲南省瑞麗市
光孝寺
廣東省廣州市光孝路
高廟保全寺
寧夏中街高廟保全寺
斗方禪寺
湖北省浠水縣白蓮鎮斗方山
菩提寺
雲南省潞西市芒市鎮菩提寺
興寧寺
廣東省興寧市神光路
甘露寺
寧夏靈武市臨河鄉馬鞍山
藥山寺
湖南省津市市棠華鄉藥山村
圓通寺
雲南省曲靖市
湘山寺
廣西桂林全州縣湘山
承天寺塔
寧夏銀川市新華西街
空靈寺
湖南省株州市雷打石鎮盤石村
曼待佛寺
雲南省景洪市嘎棟鄉曼景帶村
能仁禪寺
廣西桂林麗君路
壽佛寺
寧夏大武口壽佛寺
古大同寺
湖南省津市大同山
盤龍寺
雲南省昆明市晉寧縣
西來寺
廣西柳州市雅子路67號
羚羊寺
寧夏中衛市宜和鎮羚羊村
東山古寺
湖南
嘎寶佛寺
雲南省景洪市勐罕鎮曼璃村
西竺圓佛堂
廣西梧州市崗嶺路
永寧金塔
寧夏永寧縣李俊鎮李俊塔
藏經殿
湖南省衡陽市南嶽區
曼達樂佛寺
雲南省景洪市勐龍鎮
洗石庵
廣西桂平西山
青銅峽文物管理處
寧夏青銅峽水電廠水霸西側北岸
夾山寺
湖南省石門縣
曼湯佛寺
雲南省景洪市勐龍鎮小街鄉曼湯村
龍華寺
廣西桂平西山
安慶寺永青塔
寧夏回族自治區中寧縣鳴沙鎮安慶寺
東塔庵
湖南省邵陽市東塔公園
大佛寺
雲南省勐海縣曼景龍
三昧寺
海南省陵水縣城南路
大佛寺
寧夏中寧縣餘丁鄉石寧大佛寺
棲霞寺
湖南省益陽市會龍路
曼壘景佛寺
雲南省勐海市勐遮鄉曼壘景村
普濟寺
海南省定安縣坡寨鄉龍鳳山
須彌山石窟
寧夏固原縣三營須彌山圓光寺
白雲寺
湖南省寧鄉縣雙鳧
曼景佛寺
雲南省勐海縣景真鄉曼景村
仁心寺
海南省海口市海甸島沿江路六廟4號
田州塔(皇祗寺)
寧夏平羅縣姚伏鎮田州塔寺
乾明寺
湖南省岳陽市金家嶺
曼斗佛寺
雲南省勐海縣景真鄉曼斗村
南山寺
海南省三亞市崖城鎮
同心康濟寺塔
寧夏回族自治區同心縣文物局
觀音崖
湖南省永興縣
總佛寺
雲南省西雙版納自治州景洪市景洪鎮
慈雲寺
重慶市南岸區海獅路
蓮池寺
寧夏中街縣柔遠鄉施
東林庵
湖南省臨武縣汾市鄉南福村
曼景佛寺
雲南省勐臘縣孟臘鎮曼景大佛寺
大佛寺
重慶市潼南縣定明山路
格斯林青廟
新疆博樂市喇嘛廟
海會寺
湖南省湘潭市大湖街26號
文峰寺
雲南省麗江縣黃山華村
羅漢寺
重慶市渝中區羅漢寺街7號
白廟
親疆精河縣托裹鄉
白鹿寺
湖南省益陽市會龍路
指雲寺
雲南省麗江縣拉市鄉海南村
雙桂堂
重慶市梁平縣金帶鎮雙桂村
巴倫台黃廟
新疆巴州和靜縣巴倫台鎮
南禪寺
湖南省郴州市蘇倦嶺
遷糯佛寺
雲南省景谷縣永平鎮遷糯辦事處
溫泉寺
重慶市北碚區渝南路北溫泉公園
巴克新庫熱
新疆博湖縣喇嘛廟
金錢寺
湖南省耒陽市群英路
官緬寺
雲南省景谷縣成遠鎮大寨鄉
聖壽寺
重慶市大足縣寶頂山
甘珠爾庫熱
新疆巴州和碩縣巴爾固牧場一分場
雁峰寺
湖南省衡陽市雁城區
大佛寺
雲南省勐海縣打洛鎮景洛村
普覺寺
四川省峨眉山市峨眉山
聖佑廟
親疆伊梨哈薩克治州昭蘇縣
祝融峰
湖南省衡陽市南嶽區
大白塔寺
雲南省勐海縣勐混鄉
羅峰寺
四川省峨眉山市峨眉山
王根庫熱
新疆和布寶爾縣王根庫熱
大善寺
湖南省衡陽市南嶽區
東竹林寺
雲南省德欽縣奔8欄鄉書松村
中峰寺
四川省峨眉山市峨眉山
塔布勒哈特黃廟
新疆烏蘇市塔布勒哈特蒙古鄉
南嶽廟
湖南省衡陽市南嶽區
水目山寺
雲南省禪雲縣馬街鄉
純陽殿
四川省峨眉山市峨眉山
吉晟寺
新疆尼勒克縣科可浩特呼爾蒙古鄉
上封寺
湖南省衡陽市南嶽區
噶丹松贊林
雲南省中旬縣
萬佛寺
四川省德陽市羅江縣
清泉寺
新疆
南台寺
湖南省衡陽市南嶽區
雲登寺
雲南省中旬縣東旺鄉
壽寧寺
四川省中江縣
華寧寺
新疆伊寧市伊犁河路
青岩寺
遼寧省北鎮市
雷音寺
四川省峨眉市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佛教協會
新疆烏魯木齊市長江路1號

修建功德

修建經堂寺廟具有無量功德,對於我們的現世或將來都有不可思議的利益。《蓮花經》雲,任何善信發心贊助建寺與佛壇,可以獲得以下十大功德:
1、無始以來諸惡業,得以減輕或消除。
2、天人護佑,逢凶化吉
3、去除障礙物,免夙仇報復之苦。
4、妖魔邪怪,不能侵犯。
5、脫離煩惱和無明。
6、豐衣足食,福祿綿長。
7、所言所行,人天歡喜。
8、增加福慧二資糧。
9、往生善道,相貌端莊,天資福祿兼有。
10、往生能聞佛法之國土,速證佛果。
本師釋迦牟尼佛在《廣戒經》中云:“所謂實福者,有大果、大利、大威嚴、廣大義,若善男子、善女人,是行、是坐、是臥、其善根恆時增長。何人建造經堂,乃為七種實福之首。”
佛經中曾雲,一切有漏善根之王,今生今世若欲造就通往上界之天梯,成就猶如如意寶樹般的異熟善業,就須於從前未有佛塔之地興建如來舍利寶塔,為僧眾修建經堂廟宇,消除對佛法聞思之差異,精勤修習禪定及慈無量心。此四項事業,是今生成就梵淨福澤的殊因。
《俱舍論大疏》第一品中也有如此廣說:“在有漏的善法中,修經堂的功德最大。”全知麥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門》是說:“淨地造佛塔,為僧眾修佛堂,和合破僧眾,修持慈無量,乃是四梵住。”即是說興建佛塔,修建經堂寺廟,僧侶藉由聞思消除對佛法理解上的差異,修習慈無量心,這是世間四種最大的福德事業。
從諸乘佛法共許的觀點面論,修造佛菩薩的廟宇殿堂乃一切有漏善業之王。在此大殿的建設過程中,供養一筐土就已具足供養一筐黃金的功德。供養和幫助佛殿的建設是善心佛子消除罪障、積累功德、種下殊勝解脫種子之稀有難得的機會。
從大乘佛法共同的教義而言,佛弟子們投入諸佛菩薩們的清淨願海,協助聖者們圓滿弘法利生之大願,就是以實際行動來履行殊勝廣大的普賢行。對諸金剛乘傳承的弟子而言,供養興建與根本上師體性無二無別之三寶所依,乃是真正實踐上師瑜伽之聖道,是於短暫的一生中迅速積累多生累劫的福慧資糧,以獲取共同與殊勝悉地之殊勝方便。
在僧眾造經堂時,隨力支持隨喜者,將來在此經堂內進行的所有聞思修行的善根,皆同等獲得。為僧眾修經堂時,身口意僅作隨喜,亦有很大的功德。
觀世音菩薩化身班瑪思德上師云:“為僧眾建經堂時,誰背一筐土,等同一筐金。”
為何建寺的功德最大?因為佛像寺廟為佛陀身、語、意的真實所依,修行人行持正法、宣說世間真理、延續佛法清淨不間斷的傳承,能令眾生出離生死,因此供養他們就是真正地幫助眾生,具有無量功德。如此積聚善業功德,無論對於我們的現世或將來,都有不可思議的利益。凡以歡喜心隨喜,不論多少,就如滴水匯入海洋,海不枯則水一滴不滅的道理一樣,功德不可思議,清淨之發心最為重要。
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為最;一切布施中,法布施為最。於一切供養中,最能取悅上師,令諸佛菩薩歡喜的即是法供養。修建經堂,令佛法久住世間,令佛法久住世間,如法布施,此即為殊勝法供養。“三寶門中福好求,一文種下萬文收!”三寶是我們積累資糧最殊勝之大福田,末學也衷心希望具大悲心的有緣善士發心共建經堂者,為圓滿六度萬行,護持佛法,廣種福田。釋迦牟尼佛在《經》中說“濁世中,我以佛殿與文字形象出現。見到佛殿造佛殿,會令無數眾生從輪迴中解脫出來。供養佛殿和文字等同於供養我的真身,功德永遠不會耗盡……”生死是無常的,今天我們有幸遇到種植福田的機緣,也許是此生的唯一機會。若真正發心供養,則不需苦行,將會得到今生乃至生生世世的利益!供養福田的善果功德是無量的,古有“自乳輪王”供養佛祖七粒豆子,而最終成佛的公案。
隨喜功德
塑一尊佛像,結佛緣,相好莊嚴,心歡喜;
鎏一縷黃金,蓄財富,取之不盡,福相隨;
豎一根樑柱,穩根基,威力無比,事業興;
捐一塊石頭,積資糧,福慧倍增,路平坦;
獻一片磚瓦,遮風雨,雲蓋如來,蓋自身。
大家多傳其他人看看功德無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