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應寺(北京市西城區白塔寺)

妙應寺(北京市西城區白塔寺)

妙應寺,俗稱白塔寺,位於中國北京市西城區阜成門內大街171號,是一座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該寺始建於元朝,初名“大聖壽萬安寺”,寺內建於元朝的白塔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喇嘛塔

1961年,“妙應寺白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經過兩年七個月的修繕,白塔寺2015年12月6日重新開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妙應寺
  • 地理位置北京市西城區
  • 氣候類型:北溫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妙應寺白塔
  • 俗稱:白塔寺
  • 始建朝代元朝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北京市
  • 門票價格:20元
  • 開放時間:9:00-16:00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景區熱度指數,歷史沿革,景點文物,主要景點,文物古蹟,地址交通,

歷史沿革

遼朝時,妙應寺所處地區位於遼南京城的北郊,早在遼朝壽昌二年(1096年)便建造過一座佛塔,供奉佛舍利以及香塔、佛經等佛教聖物,後來毀於戰火。元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敕令在遼塔遺址的基礎上重新建造一座喇嘛塔。於是在當時入仕元朝的尼泊爾匠師阿尼哥主持下,經過八年的設計和施工,到至元十六年(1279年)終於建成了白塔,並隨即迎請佛舍利入藏塔中。
妙應寺
1279年,忽必烈又下令以塔為中心興建一座“大聖壽萬安寺”。史書稱,這座寺廟範圍根據從塔頂處射出的弓箭的射程決定的,面積達16萬平方米。然而根據當時街道和周圍建築物位置的推定,當時的白塔寺和今日白塔寺南北向的範圍是基本相同的。作為當時建設元大都城的一項重要工程,寺院在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落成,因位於大都城西,所以又稱作“西苑”。從此開始,這裡便成為元朝的皇家寺院,也是百官習儀和譯印蒙文、維吾爾文佛經之處。
妙應寺
忽必烈去世後,白塔兩側曾建神御殿(影堂)以供祭拜。元成宗時,寺內香火極為旺盛,在元貞元年(1295年)由皇帝親自主持的一場“國祭日”佛事活動中,參加者竟達七萬之眾,堪稱是白塔寺發展的最鼎盛時期。但是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的一場特大雷火,燒毀了寺院所有的殿堂,唯有白塔幸免於難。
宣德八年(1433年),明宣宗敕命維修了白塔。天順元年(1457年),寺廟也進行重建,建成後命名為“妙應寺”,但面積只有1.3萬平方米,範圍也僅為元代所建佛寺的中部狹長地帶。明清及民國時期,寺院又進行過多次維修,康熙帝乾隆帝都有御筆親題的重修碑文。1900年,八國聯軍攻占北京,曾沖入妙應寺將法器、供器等席捲而去。清代中後期,僧人們將配殿和空地出租,並逐漸演變為北京城的著名廟會之一,每到逢年過節,這裡就熱鬧非凡,以至在北京民間形成了“八月八,走白塔”的習俗。
妙應寺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寺內喇嘛被遣散,大門和鐘鼓樓都被拆除改建為商場,寺內的其他地方也被機關單位占用,大量文物遺失或被損毀。直到1997年,北京市政府提出“打開山門,亮出白塔”的口號後,才拆除商場,重修了山門和寺內建築。1998年,妙應寺終於重新開放。

景點文物

主要景點

妙應寺白塔總高51米,磚石結構,白色體軀,塔基是用大城磚壘起,呈T形的高台,高出地面二米,面積為1422平方米。在塔基的中心,築成多折角方形塔座,面積為810平方米,疊高9米,共三層,下層為護牆,二、三層為須彌座,每層四面各左右對稱內收兩個折角,因此擁疊出許多角石和立面。須彌座束腰部分,每塊立面都被兩邊角柱及上下梟枋所襯托,整個塔座造型優美,富於層疊變化。座上的塔身是碩大的白堊色的覆缽體,形狀如同葫蘆;上半部為圓錐形的長脖子,有13節,稱“十三天”頂上花紋銅盤的周圍懸掛36個小銅鐘。風吹鈴鐺鐸,聲音清脆悅耳。銅盤上堅八層銅質塔剎,高五米,重四噸,分為剎座、相輪、寶蓋和剎頂幾個部分。
白塔形制即源於古印度的窣堵坡式,中統元年,由尼泊爾工藝家阿尼哥首傳西藏,後傳入元大都。妙應寺白塔融合了中尼佛塔的建築風格,不僅具備內涵豐富的佛教意義,能適應各種活動的要求,而且更以其巍峨、情美的塔式,為元大都建築增添了光彩和氣勢。

文物古蹟

1978年對白塔進行了維修加固。施工過程中,發現了清代乾隆十八年(1753)存留在高塔頂部鎏金小境內的大藏經、木雕觀世音像、補花袈裟五佛冠、乾隆手書《波羅蜜多心經》、藏文《尊勝咒》、銅三世佛像、赤金舍利長壽佛等。

地址交通

北京市西城區阜成門內大街171號,乘823、695、604、42路在白塔寺站下車。
妙應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