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結構房屋
木結構體系的優點很多:如圍護結構與支撐結構相分離,抗震性能較高;取材方便,
施工速度快等等。同時木結構也有很多缺點:易遭受火災,白蟻侵蝕,雨水腐蝕,相比磚石建築維持時間不長;成材的木料由於施工量的增加而緊缺;梁架體系較難實現複雜的建築空間等。不過,中國古代建築中也有少量磚石建築,如《
史記索隱》中稱:“石室金匱,皆為國家藏書之處。”;如《
水經注》中有多處記載,《渭水篇》:“磻溪旁有一石室,蓋太公所居也”。磚石結構多用於塔式建築。
構架制原理
中國木結構體系歷來採用構架制的結構原理:以四根立柱,上加橫樑、豎枋而構成“間”,一般建築由奇數間構成,如3,5,7,9間。開間越多,等級越高,紫禁城太和殿為11開間,是現存最高等級的木構古建築。立面上劃分三個部分:台基、屋身、屋頂。其中官式建築屋頂體型碩大、出挑深遠是建築造型中最重要的部分。屋頂的形式按照等級分為:單坡、平頂、硬山、懸山、廡殿、歇山、卷棚、攢尖、重檐、盔頂等多種制式,又以重檐廡殿為最高等級。
外部輪廓
多層台基,色彩鮮艷的曲線坡面屋頂,院落式的建築群,展現廣闊空間。兩千多年前漢墓磚畫上已經有院落建築的表現,及至明清最宏大的建築群——紫禁城,也採用的複雜的圍合形式。
在建築思想上,中國古建築體現了明確的禮制思想,注重等級體現:形制、色彩、規模、結構、部件等都有嚴格規定,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建築形態,但是也同時限制了建築的發展。同時,天人合一思想同樣體現在中國古建築的發展過程中,促進了建築與自然的互相協調與融合。注重建築,城市選址;建造時因地制宜,依山就勢,園林體現尤其明顯,強調風水。
古代建築,雕樑畫棟,牆壁亦往往作圖畫。戰國時期畫事頗盛;漢時宮室,亦多有畫人物故事,善惡畢背,以昭鑑戒;後世所畫則多山水。
中國有很多著名的建築著作,其中城市著作有《
考工記》,建築條例著作有宋代李誡《
營造法式》、清代《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園林著作有《
園冶》。著名的匠人有隋朝的宇文愷、宋朝李誡、明朝蒯祥、清朝樣式雷。
原始社會時期
在石器時代,生產力低下,當時人們使用的主要工具是石器,也有少量的骨器和木器。在舊石器時代,如山西垣曲、廣東韶關和湖北長陽都曾發現舊石器時代中期的山洞;到了新石器時代,中國大地上,已經出現了各種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並開始從事農業生產,從而出現了各種房屋和聚落。
人類並沒有把自己和自然界完全脫離開來,還時刻處在自然的威懾下,在自然中選擇棲居之所,居所有以下幾種形式:
1、樹居,最原始的居住方式之一。
3、
洞穴。北京周口店的洞穴是中國最早的猿人居住遺址。北京猿人已經學會控制火種的保存和控制,這對舊石器時代的人來說意味著更加安全,也大大拓展了人的活動範圍。
同時,也有人工製造的居所,其中包括:
4、巢居。是樹居的發展,在樹上用一些樹枝有意識的搭建活動平台和頂蓋。
5、窩棚。
有了固定的農業生產之後,相對於狩獵和採集野果來說,人類開始有較為相對的定居場所,開始出現聚落,形成乾闌式建築,這是巢居的發展,多出現於南方濕熱的氣候條件下。
中國最早的乾闌遺址在浙江餘姚
河姆渡村。距今約七千年。建築中廣泛的採用了榫卯結合,平面長方形。浙江吳興錢山漾,蘇州常州圩墩,雲南劍州海門口和湖北蘄春毛家嘴,都發現過乾闌遺址。雲南晉寧石寨山出土的乾闌式小銅屋生動的體現了乾闌建築的特點。
就穴居建築的發展而言,從剖面看大致的發展過程時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築——有台基的地面建築,生活,居住的平面高度由低向高逐漸升起;平面上看則是圓形——抹角方形、長方形——長方形;房間數目由單一發展為前後兩室至多室並聯。
夏商周
夏朝古文獻對夏朝記載較豐富,但考古一直存在瓶頸,未有確鑿的成果。
商朝商朝青銅器手工業非常發達,留下大量紀事甲骨。甲骨文中“宮”“高”“京”“宗”等文字可以看出當時建築有台基式,乾欄式等不同形制。
商代城市有:
河南偃師二里頭城址
河南鄭州中商遺址
湖北黃陂盤龍城
河南安陽小屯村殷墟
西周為中農思想為主的封建制,講究禮,宗法秩序嚴格,有《考工記》一書,當時的首都為“鎬京”,並于山西岐山鳳雛村發現中國最古老四合院遺址。
春秋時期,各諸侯王國不滿於受限於周王朝,嘗試各種突破,出現了諸子百家的興起,學術上百家爭鳴,在城市建設上,也不再受西周法律的約束,城市規模和城市規劃形式上也有很多不同主張。
春秋士大夫住宅
廣州二里頭二號宮殿
左祖右社:始祖廟
板瓦、筒瓦、脊瓦等出現,春秋時期普遍使用,並出現陶製排水管。
建築色彩開始有嚴格的等級制度。
秦漢三國時期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禮制,鞏固皇權,成為中國其後兩千餘年的主導思想。儒家“慎終追遠”的思想加強了商以來傳統的厚葬制度,使陵墓建築規模大大提高,建築水平也隨之提高。東漢建築平面、外觀日趨複雜,高台建築漸少,樓閣建築逐步增加,並開始使用大量成組斗栱。磚石結構迅速發展,各種空心磚墓、磚券、石板墓出現。漢朝成為中國建築發展的第一個高潮時期。
這一時期,隨著商業的發展,城市日趨繁榮,規模日益擴大。有鹹陽、長安、洛陽、鄴城等重要城市。
宮殿建築也獲得發展
1、闕的設定。最初只有天子才有資格設定闕,成為宮闕,僭越之後,闕大量用於各種場所,不僅宮殿前設闕,城門外、寺廟前、陵墓道兩旁都設定闕,成為宮闕、城闕、廟闕、墓闕。甚至衙署和大門前都可以設定闕。
2、朝宮,秦始皇好功,在信宮西南處的上林苑建朝宮。其前殿既為阿房宮。又熔天下兵器,建十二座金人,立在宮前,“以弱天下之人”。
3、長樂宮。平面長方形,周長約一萬米、城牆厚約二十米。
4、未央宮。建於長樂宮修復後不久,平面長方形,四面辟門。南面偏東的端門為正門。修建時,高祖正在各地征戰,見其如此壯麗,責問蕭何,“是何治宮室過度也?”蕭何回答道“天子以四海為家,非壯麗無以重威”。
5、建章宮。建於西漢中期,漢上林苑中,最大的一處離宮。分為東西兩區,東區為宮殿,西區為園林。
在園林方面,以皇家宮苑為主,主要成於秦始皇和漢武帝,東漢洛陽也有修建。有上林苑。
這一時期的住宅,規模較小的住宅,平面為方形或長方形。房屋構造除少數用承重牆結構外,大多數採用木結構體系。廣州和四川出土過一些乾闌式建築明器,一般是上下兩層,下層開敞,樓上住人,有的是倉庫,以適應南方濕熱的天氣。
稍大規模住宅,採用院落形式,或曲、或方。有部分二層,三層閣樓。
貴族大型宅第,外有正門,屋頂中央高,側邊低,旁設小門,便於進出。院內的前堂為主要建築,有部分貴族富豪修建花園住宅,園內重閣迴廊,構石為山,引水為池。
在陵墓方面,
春秋戰國時,墓上植樹,而不覆土累墳,秦漢陵墓普遍封土。陝西臨潼驪山的秦始皇陵,是秦漢陵墓中,規模最大的,由三層方形夯土台累疊而成。下層東西寬345米,南北長350米,每層台壁都向內斜收;自底至頂,三層共高43米。陵的周圍有內外兩層牆垣。陵園東垣外,為規模龐大的
兵馬俑。
兩晉南北朝時期
這段時期,戰亂頻繁,民不聊生,大部分漢代建築毀於戰火,沒能保留下來。由於三國時期吳的興起,東南地區得以接收北方先進文化的傳播,對東南地區建築文化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琉璃瓦開始使用,磚瓦大量普及,質量日益提高。斗栱的發展。卷草紋、須彌座。
佛教建築和道教建築的興起。自東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後,至兩晉時期,民不聊生,佛教得以蓬勃發展,直至近代,佛教在建築、繪畫、雕塑、文學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出現雲崗石窟。
園林的發展。對現實的失望,使得很多士人寄情于山水之間,園林承載越來越多的文化價值,玄學思想和山水文學也為園林的發展注入新的契機。
佛教傳入中國後,很快被中國文化所改造,在發展過程中,雖然佛經不斷的被介紹、傳播,但是佛教的發展卻有很強的中國特色。佛建建築也是如此,早期佛塔佛塔在形制上多模仿印度,但是逐漸與中國建築形式融合,出現很多中國佛建建築特有的構建及建構形式。
最早的佛寺
洛陽白馬寺,是原來接待賓客的官署鴻臚寺改建而成。後很多有錢人家舍宅為寺。
隋唐五代時期
隋唐五代時期是中國木構建築成熟的時期,現有少量當時建築遺存,為不可多得的文物。
城市
首都
唐長安城,東都
隋唐洛陽城是當時世界大都市,有大型的宮殿,官署和寺廟,以及重要的國際貿易的市場。
宮殿
建築
宋遼西夏金時期
宋朝建築
泛指在公元960年至公元1279年的
宋朝時期,於北宋及南宋境內的建築,一如以往的朝代,繼承著前朝的建築傳統。
山西太原晉寺
福建福州華林寺大殿
福建莆田元妙觀三清殿
廣東肇慶梅庵大殿
元代建築
明代建築
萬里長城
北京護國寺
西安城牆
河北昌平縣長陵石牌摟
山西大同城樓、大同鐘樓
廣西容縣真武閣
清代
清代
建築藝術,宮殿建築和陵墓建築基本上承襲明代的規制,園林建築和宗教建築則有大的發展,壇廟建築和民居建築亦顯出特色。清代皇帝沿用明代的宮殿,作了局部的修築和增建,主要有乾隆皇帝為準備當太上皇而在
紫禁城東側所建一組自成體系的宮殿建築群,包括皇極殿、寧壽宮、養性殿和樂壽堂等;康熙、雍正、
乾隆三代皇帝對明代西苑大加拓建,有
中南海的勤政殿、
瀛台、
豐澤園,
北海的
閱古樓、
濠濮間、靜心齋等,固然都具有皇家氣派,但比起紫禁城的主要宮殿建築群,畢竟是局部的、小樣的。清代的東陵和西陵,陵墓建築規制都依照明陵,而乾隆裕陵之地宮布滿佛教題材的石雕,慈禧定東陵三大殿六十四根盤龍金柱,其精巧豪華遠過前者。清代的皇家園林與
私家園林規模之壯偉,藝術水平之超卓,為宋代以來所未有。宗教建築如拉薩的
布達拉宮、甘肅的拉不楞寺、
吐魯番的
蘇公塔禮拜寺、雲南的
景真八角亭,顯示了各少數民族非凡的建築技巧和獨特的民族風格。壇廟建築,如五嶽的
岳廟、祀聖的
孔廟、
孟廟等,多在前代規模的基礎上加以重修或擴建;而毀後重建的像汨羅縣屈子祠、留霸縣張良廟、成都武侯祠,亦很令人讚賞;那些意在誇耀一姓一族的豐厚財富與優越社會地位的宗祠,建築工藝與裝飾亦非常華麗講究。北京、吉林、安徽、桂北和江、浙、閩、粵等地的民居在康乾盛世和清末對外通商,都曾有過顯著的發展,具有時代性和區域性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