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釋義,古人名,部落名,記載,首領,少典墓,簡介,揭牌儀式,
釋義
古人名
《三皇廟碑》載:包羲子少典為神龍首;東遷少典,君於顓臾之地以守包羲之祀。
部落名
少典(Shào Diǎn):古代部落名。
記載
少典,是中國原始社會時期有蟜氏部落的首領。因生黃帝號有熊,初封有熊國(河南新鄭附近),少典便被稱有熊國君。所以,大多史料都稱黃帝為有熊氏,古時女子稱姓,男子稱氏。稱黃帝為有熊氏,表明黃帝是有熊國君少典的後裔,也表明原始社會已由母系社會進入了父系社會時期。
譚其驤先生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在夏、商時期的地圖上這樣標明:有熊氏地域內有兩大地貌特點:南有潁水,北有人隗山,《漢書·地理志》記載:河南郡有大隗山,蓋壓禹、密、新三縣也。”北魏時期的地理學家酈道元,通過實地踏勘,在他寫的《水經注》里確切地說:“大隗即具茨山也。”《禹州市志》、《禹州市地名志》記述的非常詳細:具茨山就在禹州北部,萇莊鄉北部的薈萃山起頭,蜿蜒東南行,在淺井鄉北邊的大鴻寨山分為兩 支:一支經無梁鎮延續出境,在新鄭、長葛兩縣交界處消失;一支由無梁鎮南部,經朱閣鄉、郭連鄉進入許昌縣。上古時候沒有我們今天的省、市、縣、鄉的區域概念,所以《中國歷史地圖集》只能憑藉山、水、丘,壑等自然地貌作界線,標明有熊國的地域範圍南有潁水,北有大院隗山。可見有熊部族活動的主要區域就在今禹州市北部大隗山以南、潁水以北、薈萃山以東、古城,郭連以西這大約700平方公里的範圍之內。
戰國時期的哲學家莊子曾說,原始社會時期,“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與麋鹿共處”。所以,關於黃帝的出生有好幾種說法。最通常的說法是,有熊國國君少典娶了有喬氏的兩個女兒作妃子,長妃叫女登,次妃叫附寶。有一天,長妃女登在華亭遊玩,忽然有一神龍來伴。女登因此懷孕,生了炎帝,取名榆岡。傳說他生下來三天能言,五天能走,七天就長全了牙齒,五歲便學會了許多種莊稼的知識。但是,因為他相貌長得很醜,“牛首人身,,脾氣又暴,少典不大喜愛,就把他和女登母子倆養在姜水河畔,所以,炎帝長大後就以姜為姓,姓姜。
黃帝姬雲長大以後,身高九尺開外。他為人敦厚樸實,好旋仁義,很受部族人民尊崇,被擁戴為部落酋長,成了有熊國的繼承人,他利用姬河兩岸天然的地理優勢,與豐富的礦產資源,鼓勵部族民眾發展農牧業生產,親自教百姓播五穀,植草木,馴養豬,牛、羊、狗等,使有熊部落很快富庶強盛起來,周圍許多弱小部落見他好行仁義,以鄰為友,能團結人,就紛紛前來投奔、歸順,使有熊部族逐漸成為中原地區最強大的部族。巫師說他“以土德王天下”,土是黃色,所以叫黃帝。
蚩尤性殘暴,喜搏鬥,見炎帝自渭水南下,他便率部族北上,與炎帝爭搶地盤,大戰於陳州,炎帝力不能敵,敗走山東曲阜,蚩尤追至曲阜,炎帝又敗退到河北阪泉,蚩尤繼續追擊,炎帝又逃往涿鹿。此時涿鹿已是黃帝部族的勢力範圍,便派使者說服炎帝歸順,炎帝不聽,反而與黃帝大戰於阪泉,結果三戰三敗,只得歸順黃帝,遂訂盟於邙山,共討蚩尤。黃帝親自帶兵出戰,率領以熊、羆、貔、貅、貙、虎為圖騰的六個部落,向蚩尤猛攻。傳說蚩尤是“銅頭鐵額,食沙吐火”,大概是佩戴了盔甲,一般人難以制勝。可是黃帝部族在發展農牧業的同時,早已發展了採礦和冶煉,平時操練兵馬用的都是鐵制的干戈,所以對蚩尤的“銅頭鐵額”一點也不以為奇。蚩尤眼見殺得難解難分,就施展魔法,從鼻孔噴出團團濃霧,剎時天昏地暗,狂風大作,雷電交加,—直延續了三天。黃帝的部眾一時都迷失了方向,分不清東南西北,軍心開始浮動。蚩尤的部眾則精神大振,乘勢兇猛衝殺。黃帝當即命令風后製作了一輛指南車,車上站著一個鐵制的小人,伸出手臂指向南方。黃帝部眾立刻辨明了方向,六大部落頓時情緒激昂,奮力衝出重霧,直殺得九黎部族“屍橫遍野,血水漂杵”,最終擒殺了蚩尤。
黃帝戰敗蚩尤後,長江流域的其他部族紛紛歸順黃帝,黃帝便在釜山大會天下諸侯(即部落酋長),被推舉為天子,完成了統一中華的不朽功勳。同時制定了華夏民族統一的圖騰標幟,也就是旗幟。當時有人建議仍以有熊部族的“熊”為圖騰,黃帝否定了這個建議。他認為,以“熊”為圖騰將傷害新歸順的各部族的感情。為了團結這些部族,他提出以蛇為主體,以魚鱗為鱗,以龜尾為尾,以獅頭為頭,以鹿角為角,以鷹爪為爪,並命名這個表示各個部族大團結的新圖騰叫“龍”。後世所說,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即由此而來。
史載“黃帝三十而婚”。他選妃重在功德,而不言容貌。他有四個妻子,數元妃嫘祖和次妃嫫母功勞最大。嫘祖發明了植桑、養蠶,嫫母發明了朝繅絲、織布。在她們的倡導下,人們逐漸擺脫了以樹葉、獸皮遮體的原始生活,穿上了柔軟、溫暖、華麗的衣裳。
黃帝很重視人才。他知人善任,充分發揮他們的一技之長,搞了許多發明創造。如命倉頡造字;命伯高採礦煉銅,命寧封子制陶器;命赤將做木器、釜灶;命邑夷制車;命共鼓制舟楫;命容戎定曆法;命隸首興算數;命令倫選音律;命榮猿鑄鐘;命羲和與常儀觀察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命歧伯與雷公編醫經;還有宮室、器皿、棺槨等許多發明,所以後人讚譽他“能成命百物”。儘管許多發明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還非常原始簡樸,但在五千多年前,人類由長期蠻荒愚昧的狀態中逐步過渡到文明之光初露的時刻,能以高度的勤勞與智慧發明創造出那些先進的生產、生活工具,該是多么不易,多么珍貴。何況,有些發明,經五千年歷史考驗,至今仍在為子孫後代造福,甚至成了全球人類文明社會的共同財富。
黃帝在禹州的遺蹟很多,大體分布於南、北、中三個區域。尤其是城北具茨山上,現存有黃帝的各種遺蹟幾十處,被稱為“黃帝遺蹟群”。
戰國時期的思想家莊周(前369—前280),在他的著作《徐元鬼篇》中記載了黃帝見大隗於具茨山的故事。大隗(也寫作大槐)是一個很有治國才能的人,黃帝聽說了他的才幹,就帶領著方明、昌寓、張若等六人前去拜訪,在具茨山下一條山溝里,七個人都迷了路,見旁邊有一位牧馬童子,就問他知不知道具茨山?牧馬童子說:“知道。”又問他知不知道有一個叫大隗的人?牧童說:“知道。”黃帝見這牧童年紀雖小,出語不凡,就問他:“你懂得治理天下的道理嗎?”牧童說:“治理天下跟我這牧馬的道理一樣,唯去其害馬者而已!”黃帝想:“連經常見到大隗的牧馬童子都這么有見識,大隗的學問可見更不得了啦!”於是更加思賢若渴,急忙拜別牧馬童子,按照他的指點,在具茨山中找到了大隗。後來大隗便成了黃帝身邊的重臣。黃帝回來再找牧馬童子時,已經找不到了,從此這條溝便叫做馬溝,即今淺井鄉馬溝村。馬溝河穿村而過,兩岸多石砌窯洞,南北主街長300米,居民二 200戶,這時至今流傳著“黃帝具茨訪大隗”的故事。正因為大隗曾住在具茨山,所以也有人把具茨山叫做大隗山。大隗山群躦涌,所以叫“大隗層巒”,自古為禹八景之一。大隗在禹州影響深遠,出土的唐宋石刻表明,今無梁一帶在唐宋時期仍叫“大隗鄉。”無梁龍門溝,流經古城鎮、郭連鄉、山貨鄉而注入清漯河,也叫渭水,就是史書記載的姬水。據說這裡就是黃帝幼年同母親附寶長期居住的地方。
北魏水文地理學家酈道元(466-527)在經過大量實地勘察後寫的《水經注》里說:“黃帝登具茨山,升子洪堤上,受神芝圖於華蓋童於。”“芝”是一種菌類植物,可以食用,亦可藥用,靈芝就是其一種。
如今,在具茨山向陽坡的山半腰尚遺存有一個天然洞穴,民眾叫它“神芝洞”傳說黃帝曾在這洞裡整理出一本《本草》,輯錄了許多可供食用和藥用的菌類圖譜, 流傳於世間。
《莊子·在宥篇》上說:“黃帝十九年,見廣成子於崆峒喇山,”崆峒山在禹州城西北 20公里的淺井與萇莊兩鄉交界處,東西走向,海拔669米,東有青龍山、火石山,東 北有愛鶴坪,東南有耬鏵山,南有殿山,西有化山,群峰競峙,崗嶺交錯。廣成子是古時候一個很有知識的哲人。黃帝早年為了給酚族民眾治病,需要到圓丘山采一種藥,但是山上多大蛇,人不敢上。廣成子就教他一個方法,把周身塗滿雄黃,眾蛇聞而避之。後來,廣成子隱居山,修道而成仙。黃帝立為天子後,聽說廣成子居崆峒,便登山見廣成子,求問天地之“至道”,以促使五穀豐登,國泰民安,廣成子於是便傳黃帝以“自然”之經,告訴 他“百昌皆生於土,而返於土”,要按照自然規律辦事,善調陰陽,使之和暢,即可安民強國。黃帝死後,一心想入山修道,所以便帶了元妃嫘祖娘娘,在淺井鄉散駕村辭別群臣,散駕登山,再訪廣成子,退隱逍遙觀。至今這裡還留有黃帝“向道處”、“得道庵”、“廣成廟”、“娘娘蛋坡”和“大仙觀”等許多遺蹟。
力牧其實就是黃帝馬溝問路遇見過的牧馬童子。當時黃帝見他小小年紀卻頗有見識,而且談吐不俗,自覺非常驚異。待訪罷大隗歸來,忽然夢見一人手執千鈞之努,驅趕上萬群羊放牧。黃帝突然醒悟:“手執千鈞之弓者,大力也;驅趕數萬群羊,善牧也,莫非天應在那牧馬童子身上?他應該就是姓力名牧的人。”於是得力牧,進以為將,為黃帝統一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今城東北16公里饅頭山北側、洪河東岸的大木場傳說當年就是力牧放羊的大牧場。後來人們砍伐山上的樹木在牧場停放,等汛期洪水來了,利用洪河外運,這裡便叫成了大木場。
具茨山是黃帝屯兵聚將、訪賢問道的軍事根據地,大鴻、大隗、風后、力牧、常先等黃帝重臣,在山上都設有兵塞。具茨山主峰為大鴻寨,海拔788米。再往東是風后頂,海拔 765米,是伏牛山脈最東面的一座高山。自此向東,廣袤的豫中、豫東平原,再沒有比它更高的山了,素有“中天一柱”之稱。
風后頂南坡至今留有風后城城牆十餘華里。城牆依山勢而建,全部用石塊砌成,高6米,厚2米,高大雄偉,險峻異常,一夫當關,萬夫莫敵。沿城而上,還時時能夠看到大片大片當年營盤遺留的斷壁殘坦,以及古老的石球、石矛等兵器。山頂還保留有“黃帝御花苑”、“黃帝女兒梳妝檯”,“黃帝訪賢石”和黃帝有關的石凳、石案、石床、植物,山泉等自然景觀。
據文獻記載,至遲在春秋晚期,人們就開始在這時舉行登山拜祖活動。寺、廟、宮、觀等祭祀紀念建築,歷代都有修建。保存至今的軒轅廟、黃帝祠、幽勝宮、通遙觀等,均為明代以前所建。位於山頂的軒轅廟大殿,全部建築構件均為石料:石牆、石樑、石柱、石椽、石檁、石窗……殿內陳列黃帝塑像,上是兩塊匾額,一塊是“人文初祖”,另一塊兒是“功德齊天”。許多海內外遊客參觀過具茨山遊覽區後,無限感慨地說:“具茨山既有華山之險,又有泰山之神,更有黃山之秀,是炎黃子孫登山祭祖的最佳去處!”
首領
第一任 少典
第二任 姜石年:少典之子,號厲山氏,是第一任炎帝
第三任 姬勖其:少典之子,配蜀山氏,生一子姬巨駓
第四任 姬芒昧:姬勗其之孫、姬巨駓之子,配逿伊氏,生一子姬夷栗
第五任 姬夷栗:姬芒昧之子,配女儀氏,生一子姬柏堅
第六任 姬柏堅:姬夷栗之子,配赤水氏,生一子姬節
第七任 姬節:姬柏堅之子,配鉅閭氏,生一子姬赫胡
第八任 姬赫胡:姬節之子,配摩利氏,生一子姬封胥
第九任 姬封胥:姬赫胡之子,配女娥氏,生一子姬依盧
第十任 姬依盧:姬封胥之子,配九方氏,生一子姬啟昆
*以上十人,相繼為少典部落的首領,並非什麼國君。他們是十輩人,其中第二任與第三任為兄弟關係、姬勗其之子姬巨駓未在位。史學界對於這些人的名號,尚存爭議。
(2)燧人氏(配華胥氏)—包羲太昊伏羲(配女媧皇后)—少典—黃帝—少昊(又名玄囂,黃帝長子)—蟜極—帝嚳(名姬夋,又名姬夒或姬夔)—契—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王亥(振)—上甲微—報乙—報丙—報丁—主壬(示壬)—主癸(示癸)—商太祖成湯(商朝開國君主)—太丁、外丙、仲壬
(3)燧人氏(配華胥氏)—包羲太昊伏羲(配女媧皇后)—少典—黃帝—少昊—蟜極—帝嚳—契—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王恆
(4)燧人氏(配華胥氏)—包羲太昊伏羲(配女媧皇后)—少典—黃帝—少昊—蟜極—帝嚳—棄(史稱后稷,本名姬棄)—不窋(kū)—鞠—公劉(姬劉)—慶節—皇仆—差弗—毀隃(姬隃)—公非(姬非)—高圉—亞圉—公叔祖類(姬類)—周太王(又稱古公亶父,本名姬亶)—周王季(也稱季歷,本名姬歷)—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周朝開國君主)
(8)燧人氏(配華胥氏)—伏羲—少典—黃帝—少昊—蟜極—業父—大業—伯益—大廉—衍曾—衍祖—衍父—中衍—軒祖—軒父—戎胥軒—中潏—蜚廉—惡來—女防—旁皋—太己—大駱—秦非子(秦國首任國君)—秦侯—公伯—秦仲—秦莊公—……—秦始皇(嬴政,中國首位皇帝)
①季連—附沮—穴熊—熊完—熊服—熊元—熊機—熊杼—熊懷—熊胤—熊靡—熊祖—熊潛—熊僅—熊紳—熊克—熊成—熊單—熊輔—熊佐—熊文—熊浩—熊杰—熊啟—熊苞—熊越—熊儃—熊俊—鬻熊—熊麗(鬻熊長子)—熊狂—熊繹(熊狂長子)—熊艾
②季連—附沮—穴熊—熊完—熊服—熊元—熊機—熊杼—熊懷—熊胤—熊靡—熊祖—熊潛—熊僅—熊紳—熊克—熊成—熊單—熊輔—熊佐—熊文—熊浩—熊杰—熊啟—熊苞—熊越—熊儃—熊俊—鬻熊—熊麗(鬻熊長子)—熊狂—屈紃(熊狂次子)
③季連—附沮—穴熊—熊完—熊服—熊元—熊機—熊杼—熊懷—熊胤—熊靡—熊祖—熊潛—熊僅—熊紳—熊克—熊成—熊單—熊輔—熊佐—熊文—熊浩—熊杰—熊啟—熊苞—熊越—熊儃—熊俊—鬻熊—端木侸(鬻熊次子,史稱侸叔)—端木典(端木姓得姓始祖)
少典墓
簡介
新鄭少典墓位於新鄭華信學院新校區北門正對面。
目前墓已被修繕保護。
揭牌儀式
12月16日,新鄭市舉行有熊國君少典陵墓揭碑儀式,紀念軒轅黃帝之父少典,緬懷始祖功德。該市領導高林華、馬國亮、鄭灝東、白新治及黃帝故里文化研究會的專家,市直相關部門和部分鄉鎮、始祖山管委會的負責同志參加了揭碑儀式。
少典,是五千年前原始社會時期有熊部落的首領。據史書記載,新鄭古為有熊氏之墟,黃帝軒轅氏居有熊,少典是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父親。隨著新鄭市黃帝文化研究的不斷深入,根據歷史記載、民間傳說佐證和當代專家的權威論證,和莊鎮‘能莊村’[有熊]的熊冢就是黃帝父親少典的陵墓。為此,該市決定在少典墓遺址立碑保護,以茲紀念。
少典墓的考證認定、少典墓碑的落成,標誌著新鄭市黃帝文化研究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新鄭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黃帝故里文化研究會會長高林華指出,少典墓碑的立碑保護是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需要,是進一步弘揚黃帝文化的需要。她希望,各相關部門加大對少典墓遺址的保護力度,愛護好和保護好我市珍貴的歷史文化資源;加大對少典文化的研究力度,進一步挖掘、整理少典文化,使之成為新鄭黃帝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為新鄭黃帝文化旅遊產業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加大對少典墓的宣傳力度,利用多種形式,積極宣傳推介少典文化;加大少典墓的開發力度,高標準制定少典墓景區的規劃,使之建成後能夠吸引更多炎黃子孫前來尋根拜祖。
隨後,新鄭市領導高林華、馬國亮、鄭灝東、白新治及黃帝故里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趙國鼎、劉文學共同為少典墓揭碑。
隨後,新鄭市領導高林華、馬國亮、鄭灝東、白新治及黃帝故里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趙國鼎、劉文學共同為少典墓揭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