奜,古同“斐”,姓氏。奜姓起源於嬴姓或姬姓。奜姓是非常古老的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有歷史名人,奜豹、奜禹等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奜姓
- 讀音:fěi
- 注音:ㄈㄟˇ
- 源於:嬴姓
基本介紹,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第二個淵源,得姓始祖,遷徙分布,郡望堂號,郡望,堂號,歷史名人,奜豹,奜禹,裴 秀,裴 楷,裴 度,裴 果,裴 坦,裴 航,裴行儉,裴楷,裴松之,裴昭明,裴仁基,裴炎,裴耀卿,裴氏譜牒,譜牒由來,修譜範例,
基本介紹
奜(斐)[奜、斐、猆,讀音作fěi(ㄈㄟˇ)]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嬴姓,出自古帝少典氏之後裔,屬於以為居邑名稱氏。西周中期,有位叫非子的功臣,被周孝王姬辟方(公元前953~前934年在位待考)封於秦地,史稱“秦非子”,是秦國的始祖。在秦非子的後代中,有一個人又被封為小諸侯的侯爵,並同時受賜在斐鄉(今山西聞喜裴城),史稱裴鄉侯。古代春秋時期,“斐”、“奜”、“裴”三字通義通用,是有文采、在文學造詣上形象非常高大的意思,是古人廣泛尊敬的形象;例如在典籍《易·革》中記載:“大人虎變,小人革面,君子豹變,其文斐也。”指象幼豹長大後退換毛皮後豹紋發生顯著的變化,描寫其然後疏朗煥散,其毛光澤有文采,是為君子樣。但“奜”字還獨指一種傳說中的古獸,亦偽稱“猆”,似獒,有角,體形巨大,擅長搏擊,後世人將兇猛的將士稱作“奜將”。
裴鄉侯的子孫後代大多為裴氏,但也分衍有斐氏,亦稱奜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二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貴族之後,屬於以為居邑名稱氏。據史書記載:少典氏第五十二代、黃帝軒轅氏第四十一代:泰仲既封於襄,少子康於夏陽,為梁伯,其後第六世陵遷於解邑(臨晉,今山西大荔解城),史稱“解君”。在解君的後裔子孫中有一個王室貴族,到了春秋時期,被晉國君主再次分封到裴中(今陝西岐縣)做官,這位貴族後被世人稱為“裴君”,衍生了一支姬姓裴氏。在裴君的後代中有一個人叫奜豹。關於奜豹早年的身世,史籍無載,只知道他是個“著于丹書”的奴隸,是因為曾因犯了罪而被罰作身份低賤的奴隸,並把罪案與奴隸身份用紅顏色寫於官府的簡牘上,成為世代奴隸的身籍。但他驍勇善戰,作戰時十分兇猛,而且還很詭詐,就如同古書上傳說的一種神獸“奜”那樣,因此時人稱其為“奜將”,史稱其為奜豹,亦稱斐豹。
周靈王姬泄心二十二年(晉平公姬彪八年,公元前550年),晉國內部貴族互相之間的爭鬥愈演愈烈,終於刀兵相向,爆發了一場戰爭。當時被驅逐出境的大夫欒盈及其家族聯結了魏氏和七輿大夫,與韓氏、趙氏、智氏、范氏、中行氏五家貴族為敵,欒盈率曲沃之甲襲擊晉國絳都(新田,今山西侯馬),打了五家一個措手不及。當時,執政上卿范宣子擁著晉平公退守固宮(諸侯國王室建有台觀、守備牢固的宮殿),形勢十分危急。特別是欒盈的手下還有一個力大無窮的勇士叫督戎,此人衝鋒陷陣時無人能夠抵擋,包括晉軍在內的五家聯軍人人害怕,更使范宣子一籌莫展。這時,已經身為奴隸的奜豹挺身而出,他對范宣子說:“苟焚丹書,我殺督戎。”范宣子大喜,說:“而殺之,所不請於君焚丹書者,有如日!”不但答允,還立誓保證。奜豹得到范宣子的承諾後,隻身出到固宮外與督戎對陣,殺死了督戎。失去督戎的欒盈手下們一見最勇猛的核心將領死了,登時大亂,范宣子趁勢反擊成功,平定了由欒盈操縱指揮的叛亂。奜豹立下大功,就此擺脫了奴隸的身份。在史籍《左傳·襄二十三年》中記載:“初斐豹隸也。”史籍《春秋傳》中也記載:“晉有奜豹。”在奜豹的後裔子孫中,就以先祖的名字為姓氏,稱奜氏、或斐氏,世代相傳,以後“奜”字就專用於姓氏,偶爾被用於形容“特別巨大”。
該支奜氏、或斐氏與姬姓裴氏同宗同源。
得姓始祖
裴鄉侯、奜豹(斐豹)。
遷徙分布
奜氏、或斐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八百七十六位,以河東、馮翊為郡望。
郡望堂號
郡望
河東郡:古代河東郡有四:①指今整個山西省。②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縣),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夏縣、臨汾市、萬榮縣、永濟市、聞喜縣一帶地區。東晉時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濟蒲州鎮)。隋、唐兩朝為蒲州河東郡。隋朝時期又分蒲坂,置河東縣為治所。在明朝被並河東縣,劃入蒲州。③唐朝時期有河東道,又設河東節度使,道治在蒲州,節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④宋朝時期有河東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北以內長城為限,而兼有今陝西東北角。大金國時期分為河東南路、河東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地區。明朝時期並河東縣入蒲州。
馮翊郡:秦朝時期置郡,漢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設定同名行政區左馮翊,與右扶風和京兆伊合稱“京畿三輔”,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大荔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改左馮翊置郡,治所在臨晉(今陝西大荔),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韓城縣以南、白水以東、渭水以北大荔縣一帶地區。北魏時期移治到高陸(今陝西高陵)。
堂號
河東堂:以望立堂。
馮翊堂:以望立堂。
歷史名人
奜豹
(生卒年待考),亦稱斐豹;晉朝人。著名晉朝將領。
奜禹
(生卒年待考),亦稱斐禹;漢朝人。著名漢朝騎軍將領。
裴 秀
晉代司空、地圖學家(今山西.聞喜人)。他總結前人經驗,提出“製圖六體”,在世界地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著有《禹貢地圖》十八篇。
裴 楷
字叔則(237-291),西晉河東郡聞喜人(今山西.聞喜縣人)。儀容俊爽,如行玉山上,光彩照人,時稱“玉人”,博涉群書,尤精《老子》、《易經》。官至中書令。
裴 度
字中立(765-839),唐憲宗時宰相(今山西.聞喜人)。他力主消除藩鎮。元和十二年,督師破蔡州,唐代藩鎮叛亂的局面暫告結束。有“名震四夷”、“天下莫不思其風烈”的讚美。
裴 果
字戎昭,河東聞喜人(今山西.聞喜縣人)。南北朝時西魏和北周的名將,少時慷慨有志略。魏太昌時,為平陽郡丞,驃騎大將軍。
裴 坦
唐代聞喜人(今山西.聞喜縣人)。。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性簡儉。子娶楊牧女,陪嫁多飾金玉,坦命撤去,曰:“亂我家法。”居太平里,時稱“太平宰相”。
裴 航
唐代長慶年間(821-824年)秀才。途經藍橋驛,甚渴,有美女雲英以水漿飲之,甘如玉液,欲娶之。家中老嫗曰:“昨有神仙與藥一刀圭,須得玉杵臼搗之。欲娶此女,必以此為聘。”遂遍訪玉杵臼為聘。婚後夫妻偕入山仙去。
裴行儉
字守約(619-682),唐代降州聞喜人(今山西.聞喜人),官至定襄道行軍大總管。善知人,所典選偏裨類為世名將。
裴楷
字叔則,生於曹魏明帝景初元年(237年),卒於西晉惠帝元康元年(291年),享年55歲。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縣)人。西晉時期重要的朝臣。
裴松之
(372—451),字世期,漢族,南朝宋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人。後移居江南。東晉史學家,為《三國志注》作者。
裴昭明
北齊時河東聞喜人(今山西聞喜縣)人,宋南中郎參軍駰子。泰始中太學博士,元徽中出為長沙郡丞。入齊,歷祠部通直郎,永明中為始安內史,建武初為安北長史、廣陵太守,有集九卷。
裴仁基
字德本。生年不詳,卒於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隋河東郡(今山西省永濟市)人。是隋末的一名戰將.
裴寂(570—632),唐初大臣。蒲州桑泉(今山西省臨猗縣西南、位運城縣西北)人。字玄真。為唐初大臣。隋末任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宮副監。與李淵交誼深厚,為李淵太原起兵策劃者之一。並以晉陽宮米九百萬斛、雜彩五萬段、鎧四十萬枚支援出兵。後李淵進兵至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他又支持李淵稱帝,唐建國後,他任尚書僕射,最為李淵所寵信。
裴炎
字子隆,生年不詳,卒於光宅元年(684年)。絳州聞喜人(山西省聞喜縣),是唐周鼎革之際的著名宰相。
裴耀卿
(681~743),字煥之,河東聞喜(今屬山西)人,中唐時期著名政治家,官至宰相。八歲神童擢第。弱冠授秘書省正字,俄補相王府典韱。睿宗立,轉國子主簿,檢校詹事府丞。歷河南府士曹參軍,進考功員外郎,除右司、兵部二郎中。開元初,為長安令。十三年,出為濟州刺史,轉宣州、冀州刺史,人為戶部侍郎。二十年,副信安王禕討契丹,冬遷京兆尹。二十一年,拜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充轉運史。二十二年,遷侍中。二十四年改尚書左丞相罷知政事,封趙城侯。天寶元年,改為尚書右僕射,轉左僕射(一作自左僕射轉右僕射)。
裴氏譜牒
譜牒由來
歷史上裴姓家族編撰譜牒的活動由來已久。裴姓是魏晉隋唐間的世族高門,為了在政治上和婚姻上提供裴姓高貴血統的依據,他們除了在官修譜牒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外,還修撰了許多裴姓的私譜。 西晉傅暢的《裴氏家記》是今天所知最早的裴氏家譜。南朝裴松之撰《裴氏家傳》4卷,裴子野撰《續裴氏家傳》2卷。北朝裴良撰《宗制》10卷,《裴良墓誌》對此說得比較多些。由於長期的社會動盪,造成骨肉離散,風俗淺薄,裴良於五服之內著《宗制》,為的是使家族後生,知道宗族的重要;後生晚輩,明了自己在宗族中的位置。在他的教育下,他的兒子裴子通、裴子休,在隋朝有詔表閭為“義門裴氏”。唐代,裴氏譜牒有《裴若弼家傳》1卷,裴守真撰《裴氏家牒》20卷。宋、元以後,近代家族制度的建立,使譜牒學發生很大的變化。海內各家族和修譜牒蔚然成風,散居各地的裴姓也紛紛修譜,以敬宗睦族,維繫家族的發展。
修譜範例
在編纂之例中,首先,以始遷祖為始祖,他就是這個新的聚族而居的族人的精神支柱,團結族眾的核心。第二,修譜時,分工協作,責任明確。第三,通過修譜達到收族的目的,將分散在各地的族眾儘量收錄在譜內,使其歸宗。第四,婦人節孝堅貞者,方可入譜(對婦女的歧視和戕害,於此可見一斑)。第五,嚴禁瀆倫違法行為。
在編次之例中,說明了全譜的結構,對每一部分的含義作了精闢的概括,如說:“首序言,明作譜之宗旨也。次字派,正名定分也。附以舊序,紀譜牒之源流也。”
在分編之例中,首先明確了族譜內各部分之間的關係;第二,對於拾遺嬰為己子者之類問題的處理,與親生者儼然有別;第三,對於譜付刊後有生者、卒者、娶妻與改葬者,特立長生錄、往生錄附載,待續修添人。
在書法之例中,對於為何稱“湘潭裴氏”、為何稱“族譜”作了解釋;對於正室、繼室、側室的稱謂,夫婦不合傳等處理,反映了男尊女卑的觀念;婦人只能書於其子或其夫名下,並鼓勵“從一而終”;為僧道者不入正譜,以氏之異端,非我族類也,說明清季,佛教道教在南方農村遭到抵制。
在訂正之例中,統一格式,採用歐蘇並式;宗派劃一;嚴格避諱。在籌款之例中,按丁派費,只收男丁費,不收婦女的費。說明在封建時代的宗族內,男子是主宰,婦女沒有地位。
在收領譜牒之例中,修了新譜,必須收回舊譜;新譜編列字號發放,注意保存,杜絕鬻賣典質。家譜的管理制度極為嚴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