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早年經歷
1954年1月,曹文軒生於江蘇鹽城後港村,他童年的經濟狀況不太好,生活貧困,不過家中有一些書,後來他也經常去父親任校長的一所國小的小圖書室讀書。1974年,曹文軒被
北京大學圖書館系錄取,後轉入中文系學習;畢業後因成績優異被留校,但是他卻悄悄回鄉在家待了一年才返北大任教。
寫作經歷
1979年,
曹文軒開始發表文學作品,其中短篇小說《弓》和《啞牛》分別獲得1982年《兒童文學》、《少年文藝》優秀作品獎。
1992年12月,曹文軒憑藉長篇小說《
山羊不吃天堂草》獲第三屆宋慶齡兒童文學獎金獎,並於次年2月獲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兒童文學作品集評獎一等獎;1993年11月,短篇小說《藍花》獲冰心兒童文學獎新作獎。1995年2月,短篇小說集《
紅葫蘆》獲中國台灣《中國時報》1994年度十大童書獎及“好書大家讀”年度短篇小說類創作最佳獎,《山羊不吃天堂草》獲“好書大家讀”年度長篇小說類創作最佳獎。
1998年2月,中短篇小說《
三角地》獲“好書大家讀”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長篇小說《
草房子》獲“好書大家讀”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同年8月《草房子》獲第九屆冰心文學獎大獎,次年10月獲第四屆國家圖書獎;1999年10月,憑藉長篇小說《
紅瓦》獲第四屆國家圖書獎二等獎;1999年6月,憑藉改編電影《
草房子》獲第八屆中國電影童牛獎優秀編劇獎,同年10月,獲得第十九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劇本獎。
2000年5月,長篇小說《草房子》再獲第四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及第五屆宋慶齡兒童文學獎小說類金獎;同年電影《草房子》獲得第十四屆德黑蘭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特別大獎“金蝴蝶獎”。
2002年9月,任中國作家協會兒童文學委員會委員。
2003年10月,長篇小說《
根鳥》獲第六屆宋慶齡兒童文學獎佳作獎;2004年2月,提名中國安徒生獎;同年5月,獲得
國際安徒生獎提名;同年10月,長篇小說《
細米》獲中國作家協會第六屆全國兒童文學獎;2005年12月,長篇小說《
青銅葵花》獲中國台灣《中國時報》2005年十大好書,於次年3月獲“好書大家讀”年度長篇小說類創作最佳獎。《青銅葵花》還獲了“五個一工程”獎、國家圖書獎、第七屆中國作協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冰心文學大獎。
2007年5月,成為中國作家協會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2010年11月,小說《黃琉璃》獲第八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獎。
2016年4月4日,曹文軒摘得
國際兒童讀物聯盟(IBBY)2016年度“
國際安徒生獎”;同年5月,他在《人民文學》雜誌6月刊上全文發表長篇小說《
蜻蜓眼》,該作於2017年12月獲得首屆“吳承恩長篇小說獎”。
非寫作經歷
1999年12月應日本戲曲家協會邀請,出席“電影劇本創作”研討會並發言。
2000年3月,入選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畫(人文社會科學)”第三批。2001年起,兼任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院客座教授。
2005年,與洪子誠等合作完成的“中國當代文學專業課程建設和研究生培養”項目獲得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提名。
主要作品
文學創作
作品名稱 | 類型 | 出版時間 |
---|
| 中篇小說 | 1983年02月 |
| 長篇小說 | 1985年05月 |
| 短篇小說集 | 1986年02月 |
《啞牛》 | 短篇小說集 | 1986年12月 |
| 中篇小說 | 1988年09月 |
《暮色籠罩的祠堂》 | 中短篇小說集 | 1988年11月 |
| 中短篇小說集 | 1989年01月 |
| 長篇小說 | 1991年12月 |
《綠色的柵欄》 | 短篇小說集 | 1992年04月 |
《紅帆》 | 短篇小說集 | 1993年11月 |
《紅葫蘆》 | 短篇小說集 | 1994年07月 |
《少年》 | 散文集 | 1996年07月 |
《薔薇谷》 | 短篇小說集 | 1996年08月 |
| 中短篇小說集 | 1997年07月 |
| 長篇小說 | 1997年12月 |
《追隨永恆》 | 散文集 | 1998年04月 |
《紅瓦》 | 長篇小說 | 1998年04月 |
| 長篇小說 | 1999年04月 |
| 長篇小說 | 2003年06月 |
| 長篇小說 | 2005年03月 |
| 系列圖書 | 2005年03月 |
| 長篇小說 | 2005年04月 |
| 長篇小說 | 2005年03月 |
| 中短篇小說集 | 2005年03月 |
| 長篇小說,系列作品 | 2007年07月 |
| 短篇小說集 | 2008年03月 |
《紅紗燈》(《大王書》第二部) | 長篇小說,系列作品 | 2008年06月 |
| 中篇小說,系列作品 | 2009年08月 |
《仰望天空的貓》 |
《再見,鋼琴》 |
《淘金兄弟》 |
《尿王》 | 中篇小說,系列作品 | 2010年10月 |
《影子灰狗》 |
《背叛的門牙》 | 中篇小說,系列作品 | 2012年01月 |
《矮鬼》 |
| 長篇小說,系列作品 | 2012年01月 |
《丁丁當當·盲羊》 | 2012年03月 |
《丁丁當當·跳蚤劇團》 | 2012年06月 |
《丁丁當當·山那邊還是山》 | 2012年07月 |
《丁丁當當·草根街》 | 2012年11月 |
《丁丁當當·黑水手》 | 2013年03月 |
《丁丁當當·螞蟻象》 | 2013年06月 |
| 中短篇小說集 | 2013年05月 |
| 長篇小說 | 2014年05月 |
| 長篇小說 | 2015年05月 |
| 長篇小說 | 2016年06月 |
《曹文軒朗讀本:甜橙樹》 | 中短篇小說集 | 2018年08月 |
《曹文軒朗讀本:禿鶴》 |
《曹文軒朗讀本:黑夜是把雕刻刀》 |
《曹文軒朗讀本:火焰之舞》 |
《曹文軒朗讀本:岩石上的王》 |
《曹文軒朗讀本:沉默的田野》 |
《曹文軒朗讀本:遠去的靈魂》 |
《曹文軒朗讀本:藏在月下的謎》 |
參考資料來源
理論研究
作品名稱 | 類型 | 出版時間 |
---|
| 學術專著 | 1988年06月 |
《思維論》 | 學術專著 | 1991年05月 |
《曹文軒兒童文學論集》 | 學術專著 | 1998年01月 |
《面對微妙》 | 學術專著 | 1999年02月 |
| 學術專著 | 2000年10月 |
| 學術專著 | 2002年07月 |
| 學術專著 | 2003年01月 |
主編書籍
作品名稱 | 類型 | 出版時間 |
---|
《八十年代小說選》 | 短篇小說集(曹文軒選編) | 1988年03月 |
影視作品
上映時間 | 片名 | 職務(備註) |
---|
2013-01-04 | | 原著(導演:陳坤厚) |
創作特色
主題
曹文軒在成長小說的創作中表達著對少年兒童生存狀態和心靈世界的關懷,以自覺的承擔意識,關注兒童的生存狀態,扶助兒童的生命成長,寫出了內在的人性、人情、尊嚴與理想。曹文軒寫出了人生的困苦與悲愴之情,但絕不沉溺於悲切的情緒氛圍里,他讓讀者看到即便在生命的低谷或是“絕境”當中,生命依然有它不屈與堅韌的一面,人性依然有它燦爛光輝的美質。
手法
曹文軒的作品意蘊豐厚,在美學上有多種追求及在表現方式上有多方位探索。放在兒童文學的語境裡,他的兒童小說是寫的。讀曹文軒的小說,讀者不會時時感到說書人的存在。這兒也有敘述者,但不總是橫亘在故事和讀者之間,而是努力把讀者帶到現場,向讀者描繪而非講解,讀者也不只是“聽”而是用自己的全部感覺去感受。能做到這一點,首先即在於作者使用的是標準的書面語言,是只屬於作者自己的極富個性化的語言,其內容上、美學上的特點都通過這種語言表現出來。曹文軒首先是從作品藝術表現的需要而非抽象化的兒童的接受能力來選擇他作品的辭彙及整個語言表現的。他的作品從辭彙處就是很書面化、文人化的。曹文軒小說首先選擇那些能直接訴諸人的感覺,情感色彩較強的詞,還有特別的組詞方法。還有就是使用各種修辭手段,使詞義向形象情感的方向偏轉,變實用化為非實用化。
曹文軒小說有許多隱喻和象徵運用得尤為成功。在曹文軒的筆下,他為主人公的成長設定了很多被圍困的“異境”,卻又生髮出新的象徵意味。
曹文軒作品的句子普遍較長,或者說長句子較多。具有詩化散文的節奏感和韻律感。長句造成一種從容、舒展的感覺,在同一段落、章節和文本中出現較多的長句,自然使作品顯得厚重。他的小說的句子主要是陳述句,表明他的小說偏重於描繪、敘述,語調相對平穩,較多使用省略號,表明作者有意識地追求敘述的含蓄性。不僅一下子開啟了一個思緒蒼茫的回憶空間,而且給人一種餘音裊裊、一唱三嘆、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感受。曹文軒小說多描寫性段落,減緩了敘事的速度,也使文本顯得繁豐、厚重。曹文軒小說總體上屬於一種典型的寫實性的文本,黏著性較為明顯,因而顯得明白曉暢,但又不是那種真正明白如話的通俗性文本。作者在恰當地保持黏著性的同時又拉開句子間的距離,在敘事的縱向上留出適當的想像空間,以便讀者展開想像,在想像中將它們連貫起來。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 屆次 | 獎項名稱 | 備註 |
---|
2010 | 第八屆 | 第八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 | 獲獎 |
2000 | 第四屆 | 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 | 獲獎 |
2000 | 第五屆 | 宋慶齡兒童文學獎小說類金獎 | 獲獎 |
1998 | 第九屆 | 冰心文學獎大獎 | 獲獎 |
1993 | ---- | 冰心兒童文學獎新作獎 | 獲獎 |
1988 | 第一屆 | 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 | 獲獎 |
人物評價
曹文軒是一位有所追求的作家,他刻意追求給兒童文學以更大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努力使自己作品中的文學形象具有更豐富的審美內涵。曹文軒對提高作品內容和人物性格的豐富性和複雜性的嘗試無疑是值得重視的。
(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編輯鄭開慧評)曹文軒一直堅守著“追隨永恆”的美學承諾,反對咀嚼庸常的創作現實,通過自己的作品體證著人性智慧的高貴永恆。他的小說以其優美的詩化語言、優雅的寫作姿態、憂鬱悲憫的人文關懷,執著於古典主義的審美情趣。他追求藝術感染的震撼效果,追求文學的永恆魅力,同時也汲取了西方古典兒童文學以安徒生童話為代表的悲劇精神,因而使作品超越兒童生活題材,進入人的本質生活領域,閃耀著生命人格的灼人光焰。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王泉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