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了,我的小星星》收入了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的精彩精緻的短篇小說《紅辣椒》《漁翁》《再見了,我的小星星》《小河彎彎》《紅門(二)》等9篇作品。這些作品都浸透了江南水鄉的特色,這些故事的主人公堅強、樂觀、寬容,對生活始終充滿信心。這些感動人的、激勵人的故事會讓你的童年更加充實。
基本介紹
- 書名:再見了,我的小星星
- 出版社: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 頁數:201頁
- 開本:16
- 品牌: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 作者:曹文軒
- 出版日期:2011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3512190, 7513512191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媒體推薦
——中國教育學會會長 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 顧明遠
圖書目錄
002 斑羚飛渡 沈石溪
014 飛翔的竊賊 黑 鶴
029 養 子 牧 鈴
堅守自己的天空
046 四弟的綠莊園 秦文君
065 鐘聲不止 薛 濤
085 夏日和聲 殷健靈
生命的財富
111 再見了,我的小星星 曹文軒
143 理查三世 張之路
161 收穫 張品成
成長比較煩
182 小巷木屐聲 金曾豪
203 練習微笑 王巨成
224 窗外,秋風吹面 謝倩霓
序言
我也許不是一個十分典型的兒童文學作家,因為我在寫作過程中一般較少考慮我作品的閱讀對象是兒童,更少考慮他們是我作品的唯一閱讀對象。在書寫的日子裡,百般焦慮的是語言、故事、結構、風景、意象甚至是題目和人名之類的問題。不時閃過腦海的可能是契訶夫的一句話:“如果在第一幕掛上去一把劍,那么在最後一幕務必要將這把劍拔出劍鞘。”或者是卡夫卡的一句話:“一本書必須是能砸開冰凍海面的斧子。”或者是帕慕克的一句話:“文學是什麼?文學就是用一根針挖一口井。”我曾經許多次發表過一個偏頗的觀點:沒有藝術,談論閱讀對象是無效的。但我十分走運,我的文字引來了成千上萬的兒童。當那些書以每年每種十萬冊的增長速度被印刷時,我暗自慶幸我所選擇的文學法則。我要在這裡告訴諸位:兒童是這個世界上最好的讀者。
不久前,我曾在一次演講中發問:兒童文學的讀者是誰?聽上去,這是一個荒誕的問題——兒童文學的讀者當然是兒童。可是,兒童在成為讀者之前,他們則僅僅是兒童。他們是怎么成為讀者的呢?什麼樣的作品使他們成為讀者的呢?回答這些問題就遠不那么簡單了。我們可以毫不猶豫地說:那些順從了兒童的天性並與他們的識字能力、認知能力相一致的作品使他們成了讀者。可是有誰能確切地告訴我們兒童的天性究竟是什麼?古代並沒有兒童文學,但兒童們並沒有因為沒有兒童文學而導致精神和肉體發育不良。寫《紅樓夢》的曹雪芹沒有讀過安徒生,但無論從人格還是從心理方面看,都是健康的、健全的。魯迅時代,已經有了兒童文學,他甚至還翻譯了兒童文學,他與俄國盲人童話作家愛羅先珂之間的關係還是文學史上的一段佳話。但魯迅的童年只有一些童謠相伴。然而,這一缺失並沒有影響他成為一個偉人。從這些事實來看,兒童文學與兒童之關係的建立,其必然性就讓人生疑了:兒童是否就必須讀這樣的兒童文學呢?兒童喜歡的、兒童必須要讀的文學是否就是這樣一種文學呢?但不管怎么說,後來有了一種叫“兒童文學”的文學,並使成千上萬的,幾乎是全部的兒童都成了它的讀者。問題是:他們成為讀者,是因為這種文學順乎了他們天性,還是因為是這樣一種文學通過若干年的培養和塑造,最終使他們成了它的讀者?一句話:他們成為兒童文學的讀者,是培養、塑造的結果,還是僅僅是因為這個世界終於誕生了一種合乎他們天性的文學?
經驗告訴我們:兒童確實有兒童的天性。但經驗同時也告訴我們:他們的天性之一就是他們是可培養、可塑造的。無需懷疑,應該有一種叫“兒童文學”的文學,但這種叫“兒童文學”的文學應該是一種培養他們高雅趣味、高貴品質的文學,而不是一味順從他們天性的文學。
“讀者是誰”的發問,只是想說明一個問題:兒童文學的讀者並不是確定不變的,我們可以用我們認為最好的、最理想的文字,將他們培養成、塑造成最好的、最理想的讀者。
如果一部兒童文學作品、一個兒童文學作家只屬於讀者的童年,而這個讀者在長大成人之後就將其忘卻了,這樣的作品、作家當然不是一流的。一部上乘的兒童文學作品、一個一流的兒童文學作家,是屬於這個讀者一生的。“兒童文學”由“兒童”和“文學”組成。在適當考慮到它的閱讀對象之後,我們應當明確:就文學性而言,它沒有任何特殊性。它與一般意義上的文學所具有的元素和品質是完全一致的——兒童文學是文學。如果只有“兒童”沒有“文學”,這樣的兒童文學只會停滯於讀者的童年,是根本無法跟隨這個讀者一路前行的。如果一個上了國中的孩子羞於談論他在上國小時讀的兒童文學作品,如果一個成年人不願提及他的童年閱讀史,那么,那些所謂的兒童文學不是垃圾也一定是很糟糕的。
一部兒童文學作品,若能在一個人的彌留之際呈現在他即將覆滅的記憶里,這部作品一定是一部輝煌的著作。一個兒童文學作家的最大幸福就在於一個當年的讀者在晚年時依然感激地回憶起他的作品。
這個境界對我而言非常遙遠,但卻是我嚮往的。
曹文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