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國簡介
江國始祖江元仲為
伯益之子,
伯益佐
禹治水有功,伯益的後代於商朝或
西周初期受封建立江國(河南省
正陽縣)。
江國周代的國都位於今河南
正陽縣東南、淮水北岸。持這種觀點的人的證據是,這裡發現了江國故城。江國故城平面長方形,占地面積7.5萬平方米,為
東周至
漢代時期修建。
春秋時,江國介於楚、宋、齊三國勢力之間,經常受這些大國操縱,加之淮水泛濫,往往淹沒江國的中心地帶,所以江國一直沒能強盛起來。春秋時期,公元前623年,江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
參考文獻:《史記·秦本紀》載:“秦之先為嬴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脩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世本》也說:“江、黃皆贏姓國。”
歷史發展
江國建國初期,曾一度繁榮,國力強盛,政局穩定,人民漁、獵、耕、織,安居樂業。後期東周勢微,大國崛起,戰事頻仍,江國深受其害,加之淮水侵擾,春秋時介於楚、宋、齊大國勢力之間,江國成為一個非常弱小的國家,只得依附大國,受其控制和操縱,一直再沒能強盛起來。
春秋中期的35年間,江國採取或聯姻、
會盟的方式,先依附於楚國,以圖復興。後又與齊、宋伐楚。到
魯文公四年(前623年),楚國國君
楚穆王一怒之下滅掉江國,江國子孫紛紛逃散,流落外地,以國為姓,始有江氏。江國所屬人口,史書中未見記載,根據其時代人口密度推斷,其人口當在一萬人左右。
江國故城約有900平方公里,距淮河1公里,城池約有2.4平方公里,是一片險拔的高地,古稱“鳳凰台”,當地人叫它“
烽火台”。西北角有座2000平方米的圓椎形土堆,曾是江國國君遊樂、納涼的地方,古稱“江亭”。
史料記載
據《
世本》、《史記·秦本紀》等記述,江為
嬴姓國。
何光岳先生曰:江為“
東夷族與夷的一支。江,又作 、鴻、邛、邛,音鴻。卜辭有“鴻”的國名,系以鴻鳥為圖騰,以後發展成為
國號”。周代江則位於今河南
正陽縣東南、淮水北岸。這裡發現有江國故城,平面長方形面積約17.5萬平方米,時代為東周至漢代。徐少華先生認為,江人周初以前應在東方,周公東征伐淮夷,踐奄後才南遷。周穆王時及其以後,溯淮河兩岸西侵,漸入中土。西周晚期,召公平淮夷,江、黃等嬴姓諸族歸附於周,各自所居即成為周王室承認的封土。江為小國,春秋早期先依附於楚,楚成王曾嫁妹於江。待
齊國稱霸時,江又改依於強齊。《春秋》僖公二年(前658年),“
齊侯、宋公、江人、黃人盟於貫”。《
左傳》曰:“服江、黃也”,
杜預註:“江、黃,楚與國也,始來服齊,故為合諸侯”。不久,江又參加了北方諸侯謀楚的陽穀和
召陵之會。和
黃國一樣,江國因懼楚,未敢貿然參與直接伐楚的行動。即便如此,也已得罪了決意北上東進的楚國。前624年,“楚師圍江”。後因
晉國出兵救江,楚師暫時撤走。第二年秋天,
楚穆王再次出兵,一舉滅掉江國。《左傳·文公四年》記載,江的亡國,大大刺痛了同姓秦國,
秦穆公為之服哀。楚人滅江,秦伯為之降服{杜預《注》:“降服,素服也、}意思是秦伯公穿樸素的衣服,表示悲哀謙卑,和現在的降半旗意義是一樣的。出次、不舉、過數。大夫諫,(秦伯)公曰:“同盟滅, 雖不能救,敢不矜乎!(意思是雖然江國也為
嬴姓,但不能相救,實為慚愧,大丟面子。)吾自懼也。
故城遺址
據史料記載和專家考證,古代江國位於
正陽境內,領土疆域在淮河流域一帶,其都城遺址在而今的
大林鄉塗店村,東西長2公里,南北寬1.2公里。在古城遺址內,曾出土有商、周時代生活用陶器殘片。公元前623年,楚國滅掉江國,江國子孫紛紛外逃,流落外地,以國為姓,始有
江姓。在最近幾年的尋根認祖活動中,國內外的一些江姓族人紛至沓來,其中新家坡的“
南洋江氏總會”一直與我縣的“江氏宗親會”保持聯繫,並捐資在大林鄉修建了沿淮國小和
江氏祠堂。
遺址內西北有一高台,高8米,面積為2000平方米,為古江亭遺址。江亭在西漢時猶存。《後漢書·劉表、袁術、呂布列傳第十五》載:術,不得過,復走還,六月,至江亭。《
後漢書·郡國二》載:
汝南郡,
高帝置;安陽、候國,有江亭,故國,蠃。《
水經注》:淮水又東經安陽縣故城南,江國也,今其地有江亭,春秋文公四年,楚滅江。
江國故城曾經有口皆碑的二柏土地遍、三步兩架橋、七步兩座山、十二蓮塘月兒彎、
鳳凰台、江祠、江亭、臥牛堆、觀音寺等遺蹟,如今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為當年的古江國平添了幾分神秘色彩。
姓氏淵源
江姓出自
嬴姓,為
顓頊帝玄孫
伯益之後。上古時代,顓頊帝有孫女名
女修,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懷孕,並產下一子名大業,大業子名伯益,因伯益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賜他嬴姓,伯益就成了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伯益下傳幾十代,經夏、商,到西周時有裔孫名元仲。元仲受封於江,並建立了江國(今河南
正陽縣塗店附近)。江國後被楚國所滅,其後子孫以國為氏,稱江姓,尊江元仲為江姓的得姓始祖,正陽為江姓的發源地。
中國姓氏文化源遠流長,自
伏羲氏至今已有五千多年歷史。姓氏產生最為頻繁的時代,當推周朝春秋時期。姓氏多以國名、封邑、諡號、官職、居住地或皇帝賜姓產生。江姓是以國名為姓氏。明末,由於自然災害、戰亂頻繁,江國故地少有江氏後裔。清初,江梅、江榜二兄弟由湖北
麻城返回,居住在江國都城遺址附近,今塗店以西3公里淮河灣岸邊,後稱其居地為江家埠(現名江灣),江氏兄弟以淮河擺渡,捕魚為生,勤奮勞作,繁衍生息,不久江氏家族人丁興旺,繁榮昌盛,成為當地望族,之後有三個支系遷往他鄉。一支定居在今
羅山縣子路鄉江老墳山;一支定居在
正陽縣蘭青鄉江店;一支定居江灣西北3.5公里遠的大、小江莊。現今,居住在江灣的江氏有100餘人,江店有700餘人,大、小江莊有200餘人,加之散住縣境各地者,總計正陽縣
江姓人共近3000人。
姓氏遷徙
江國滅亡後,江人被楚國強遷於楚國內地的江亭,今湖北江
陵南的江北,成為楚的臣民。在戰國時江人後裔江乙出任郢大夫,郢,為春秋後期楚平王所建的都城,即在今湖北
江陵。這支成為楚人的
江姓後來向南方移民,繁衍發展,最終在廣西形成了江姓人里的一個重要聚集中心。一部分江人北逃入陳國,今河南準陽地區,後由淮陽為中心向四方散遷,其中一支向東北方遷移到
齊魯大地。秦漢時期,江人主要活動於河南、山東、湖北地區,後來向西、北、南發展,河北、山西、安徽等地也有了江姓的足跡。兩晉南北朝時,北方戰火紛飛,政權頻繁更迭,中原地區百姓大批向東南方遷移,江姓也隨這股南移之風向江東移民,定居於
會稽,即今浙江的紹興。這一時期是
江姓歷史上發展的重要轉折點,最終發展形成了今天典型的南方大姓。唐宋之際,隨中原居民的多次南下移民,江姓進入了贛、浙、閩廣大地區,明朝時進入台灣。
分布與圖譜
當代
江姓的人口已330餘萬,為全國第79位姓氏,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26%。從明朝至今600年中江姓人口由40萬增到330多萬,增長了9倍多,江姓人口的增長速度低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江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形的態勢。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廣西、廣東、江西、安徽四省區,大約占江姓總人口的49%,其次分布於福建、台灣、江蘇、浙江、湖南、湖北,這六省又集中了33%。廣西為當代江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江姓總人口的23%。全國形成了以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多江姓,以北磣淫縫懿分布局面。在近600年期間,江姓
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很大的區別,國東南部向華中、華北有一定的回遷,但向西南和南部地區的移動十分強勁。
江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江姓是兩廣地區為較常見的。在桂粵、贛閩台、皖浙南部、湖南南段、湖北東端、貴州南部、雲南東部,江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57%以上,在中心地區的比例可高達2.2%以上,以上覆蓋面積約占了國土面積的12.3%,居住了大約55.3%的江姓人群。在浙江北部、江蘇南部、安徽中部、上海、湖南大部、湖北南部、四川東南、重慶大部、雲南中部、貴州北部,江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8%一o.57%之間,以上覆蓋面積約占了國土面積的7.4%,居住了大約25%的江姓人群。2012年江氏
人口統計:3563395.94 人,每1000人中大約有
江姓人口: 3.56 人。
相關信息
江國 |
---|
國君姓氏 | |
爵位 | 不詳 |
國都 | |
始封此國者 | |
始祖 | |
興亡年代 | 至 前623年 |
滅亡原因 | 為楚國所滅 |
歷代君主
1、先世、先公世系
玄仲(始祖,伯益之子) | 贏惠 | 贏芝 | 贏期 |
贏洪 | 贏寰 | 贏食 | 贏通 |
贏寶 | 贏威 | 贏燖 | 贏伯昌 |
贏保 | 贏顏 | 贏漢 | 贏惠成 |
贏順 | 贏元 | 贏孝宗 | 贏景 |
贏襲 | 贏詔明 | 贏懷 | 贏文達 |
贏迪 | 贏田 | 贏哲 | 贏補 |
贏普 | 贏揚 | 以上為夏商時期 |
2、國君世系
序號 | 國君姓名 | 在位時間 | 在位年數 | 備註 |
---|
1 | 嬴濟 | 前1101年-前1078年 | 23 | 開國君主,伯益後代 |
2 | 嬴興國 | 前1078年-前1052年 | 26 | |
3 | 嬴重庚 | 前1052年-前1001年 | 51 | |
4 | 嬴圉 | 前1001年-前946年 | 55 | |
5 | 嬴勵 | 前946年-前934年 | 32 | |
6 | 嬴垣 | 前934年-前907年 | 27 | |
7 | 嬴猷 | 前907年-前894年 | 13 | |
8 | 嬴烈 | 前894年-前841年 | 53 | |
9 | 嬴瑀 | 前841年-前827年 | 14 | |
10 | 嬴需 | 前827年-前781年 | 46 | |
11 | 嬴炳 | 前781年-前730年 | 51 | |
12 | 嬴炬 | 前730年-前719年 | 12 | |
13 | 嬴施 | 前719年-前696年 | 23 | |
14 | 嬴疆 | 前696年-前681年 | 15 | |
15 | 嬴錙 | 前681年-前676年 | 5 | |
16 | 嬴豫 | 前676年-前657年 | 9 | |
17 | 嬴貞 | 前657年-前623年 | 3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