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南郡

汝南郡

汝南郡周代屬於蔡國沈國的轄地。西漢高帝二年(前205年)始建汝南郡,郡治在上蔡,這裡屬平輿、宜春安城三縣所轄。至遲在文帝時,汝南郡已由陳郡析置。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屬潁川郡。東漢時期汝南郡屬於豫州刺史部(治所今安徽亳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汝南郡
  • 外文名稱:Ru Nanjun
  • 行政區類別:郡
  • 所屬地區:漢朝
  • 下轄地區:上蔡、宜春、安城等37縣
  • 政府駐地:上蔡
  • 郡首:杜柯
歷史沿跡,兩漢三國時期,兩晉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五代兩宋時期,元明清時期,近現代時期,史料記載,旅遊景點,汝河,懸瓠城,天中山,古書院,董會村,

歷史沿跡

兩漢三國時期

西漢高帝二年(前205年)始建汝南郡,郡治在上蔡,這裡屬平輿、宜春和安城三縣所轄。至遲在文帝時,汝南郡已由陳郡析置。
景帝二年(前156年),置汝南國,立其子劉非為汝南王。三年(前155年),徙劉非為江都王,汝南國除為郡。
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削淮陽國期思、弋陽二縣屬汝南宣帝元康三年(前63年),又得淮陽郡長平縣。
成帝元延三年,封淳于長定陵侯,置定陵侯國,屬汝南郡。又以新汲縣屬潁川郡。元延、綏和之際,汝南郡領三十七縣:平輿、陽安、陽城、強(=氵+隱)、富陂、女陽、鮦陽、吳房、安成、南頓、朗陵、細陽、宜春、女陰、新蔡、新息、灈陽、期思、慎陽、慎、召陵弋陽西平上蔡、、西華、長平、宜祿、項、新郪、歸德、新陽、安昌、安陽、博陽、城陽、定陵。郡治在平輿(今河南省平輿縣北),屬豫州刺史部。轄境大致相當於今河南東南部、安徽阜陽一帶。
東漢東漢時汝南郡屬於豫州(治所今安徽亳州)。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年,改(=穴+)縣為固始縣;三十年,長平西華新陽、扶樂(新置)四縣屬淮陽國永平十五年,汝南郡為國,封皇子暢為汝南王。建初四年,國除為郡。順帝時領三十七縣:平輿、新陽、西平、上蔡、南頓、汝陰、汝陽、新息、北宜春、強、灈陽、期思、陽安、項、西華、細陽、安成、吳房、鮦陽、慎陽、慎、新蔡、安陽、富波、宜祿、朗陵、弋陽、召陵、征羌、思善、宋、褒信、原鹿、定潁、固始、山桑、城父。郡治遷至平輿,在今平輿縣境北部的射橋村。建安十八年,曹操析汝南郡之城父及沛郡數縣置譙郡。又析汝南郡、江夏郡弋陽郡
譙為豫州治所、東漢一級政府譙為豫州治所、東漢一級政府
三國魏沿襲前制,汝南城當時是臨近郡治的一個大集鎮和水陸碼頭。

兩晉南北朝時期

西晉太康中汝南郡領十五縣:新息、南安陽、安成、慎陽、北宜春、朗陵、陽安上蔡、平輿、灈陽、定潁、南頓、汝陽、吳房、西平。惠帝時分汝南郡置南頓國。永嘉汝南沒入後趙
東晉時,遷上蔡縣治於此,稱懸瓠城。懸瓠,是個象形地名,《水經》雲:“汝水至汝南郡西北,支左別出一支,又屈東轉南形若垂瓠,故號懸瓠城。”晉義熙十二年(416年),汝南郡遷至懸瓠城。
南北朝時,汝南先屬劉宋、南齊。後歸北魏、北周。劉宋元嘉末年(453年),豫州(洛陽)為北魏所陷,劉宋僑立司州於此。
北魏延興二年(472年),改懸瓠城為豫州,置汝南郡。
北周在此置總管府,於大象二年(580年)改為舒州

隋唐時期

開皇初年(581年)廢汝南郡,恢復豫州,不久又改豫州為溱州,大業初年(605年)又改為蔡州,設汝陽縣,恢復平輿縣為其所轄,同時廢保城縣併入汝陽。
武德四年(621年)復置豫州,代宗年間(762-779年)為避皇帝李豫之諱,又改名為蔡州,設刺史,另置淮西節度使

五代兩宋時期

五代時沿襲前治,因蔡州距當時的宋京都濘梁只有七驛之遙,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此在此置淮康軍。
兵陷蔡州,改置鎮南軍,並建行宮於蔡州幽蘭軒,公元1234年金王朝覆滅於此。

元明清時期

元三十年(1293)改蔡州汝寧府,成為河南行省八府之一。
沿元制,成祖朱棣封藩四子於此,稱崇莊王,在此傳11世。
仍為汝寧府,1913年廢府,改為汝南縣

近現代時期

1924年另置河南省第八行政督導專員公署於此。
解放初期,曾設汝南專署,1950年建汝南市,1951年市合併於汝南縣
為汝南縣即汝南縣城,隸屬駐馬店地區。

史料記載

汝南郡,高帝置,莽曰汝汾。分為賞都尉。屬豫州。戶四十六萬一千五百八十七,口二百五十九萬六千一百四十八。縣三十七:平輿,陽安,陽城侯國。莽曰新安。氵隱強,富波,女陽,鮦陽,吳房,安成侯國。莽曰至成。南頓,故頓子國,姬姓。朗陵,細陽,莽曰樂慶。宜春侯國。莽曰宣孱。女陰,故胡國。都尉治。莽曰汝墳。新蔡,蔡平侯自蔡徙此,後二世徙下蔡。莽曰新遷。新息,莽曰新德。濯陽,期思,慎陽,慎,莽曰慎治。召陵,弋陽侯國。西平,有鐵官。莽曰新亭。上蔡,故蔡國,周武王弟叔度所封。度放,成王封其子胡。十八世徙新蔡。浸,莽曰閏治。西華,莽曰華望。長平,莽曰長正。宜祿,莽曰賞都亭。項,故國。新□,莽曰新延。歸德侯國。宣帝置。莽曰歸惠。新陽,莽曰新明。安昌侯國。莽曰始成。安陽侯國。莽曰均夏。博陽,侯國。莽曰樂家。成陽侯國。莽曰新利。定陵。高陵山,汝水出,東南至新蔡入淮,過郡四,行千三百四十里。

旅遊景點

汝河

雄偉的北城門,靜靜地守衛著古老的懸瓠城。出城門向北,是一條浩浩蕩蕩的河,古河三面抱城,自西向東緩緩流過。這條河,就是古老的汝河。因其形狀似垂而得名懸瓠城,就是今日的汝南縣城。
史載:公元前203年,漢高祖劉邦置汝南郡,因其大部分地域在汝河南岸而得名,系“汝南”專有地名之始。隋大業三年,置汝陽縣。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汝寧府廢汝陽縣,改為汝南市,後又改回汝南縣。從此,該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懸瓠城

懸瓠城是一座古城,酈道元水經注》曾有記載:汝水東逕懸瓠城北,形若垂瓠,故取其名。自東晉以來,懸瓠一直是州、郡、府、縣治所所在地。這裡地處古豫州之中,既能北進汴洛,又可南下荊楚,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自公元765年起,先後有李忠臣李希烈吳元濟等在蔡州(今汝南)叛亂。為解除這一心腹之患,經過幾年準備,唐憲宗裴度為主帥,以節度使李愬為先鋒,討伐吳元濟。當時李愬率精兵一萬,從遂平文城出發,四更時,到達蔡州城下。蔡州守城叛軍全然不知,李愬率軍直攻內城,活捉吳元濟。割據多年的蔡州終歸於唐。“李愬雪夜入蔡州”成為中國軍事史上的經典戰例。
南宋後期,宋蒙聯軍在蔡州城下與金作戰。1233年,金朝最後一個皇帝哀宗退到蔡州,端平元年正月初八,宋軍攻破南門,金哀宗自縊幽蘭軒,金朝滅亡。蔡州成了金國的滅亡之地。

天中山

汝南,名勝古蹟眾多,這裡有秦漢古城安城和宜春城,有劉備招兵買馬的點將台,有建於唐朝的開元寺吉祥寺、悟穎寺等佛教聖地,還有遍布街市的石牌坊,然而,其中最值得圈點的還是位於古城北兩公里的天中山。
史載:“禹分天下為九州,豫為九州之中,汝又為豫州之中,故為天中。”於是,這座小小的土山和山腳下的這一小塊土地,便成了許多人朝拜的聖地。
到了周朝,周公建設東都洛陽時,派人到各地建土圭,測日影,他曾三次來到汝南。
唐德宗建中三年,淮西節度使李希烈據蔡叛唐。唐朝重臣顏真卿身負皇命,到許昌宣慰李希烈部,李希烈將顏禁錮在蔡州。此後李希烈節節敗退,指使手下把顏勒死在蔡州龍興寺。淮西平定以後,人們為了紀念顏真卿,在汝南城內建立了“顏魯公廟”。
在天中山院子的東山牆,鑲嵌著一排石碑,上面記敘了李愬雪夜入蔡州、平叛吳元濟這一史實。隋朝以前,從長江下游通向中原,一般都在安徽省的壽縣到鳳台一帶渡河。這一段淮河的流向是由南向北的,淮河西岸的皖北、豫東一帶統稱為淮西。
為表彰平叛吳元濟這一史實,唐憲宗在蔡州城內建立了裴晉公廟,讓韓愈撰寫碑文,刻石豎碑,歌功頌德,即“平淮西碑”。李愬部下石忠孝認為,唐憲宗為在淮西平叛的節度使立碑屬於賞罰不明,執意要推倒平淮西碑。唐憲宗隨後又命翰林院學士段文昌重寫了平淮西碑。到了宋代,蔡州知州陳向讓人磨去段文昌的碑文,仍刻上韓愈寫的碑文。

古書院

汝南,不僅是征戰廝殺的戰場,也是誕生梁祝愛情絕唱的地方。
汝南縣城南30多公里處,現存一座高出地面六七米的土山,該地便是紅羅山書院,當年梁山伯與祝英台同窗共讀的學校。在紅羅山書院東北邊,隆起兩座大墓,一條古老的官道從中穿過,一邊是梁山伯墓,一邊是祝英台墓。一對恩愛男女,生不能同室,死不能同穴,馬鄉父老遂於墓南修三孔石橋,使其能夠相會,後人謂之一步三孔橋。

董會村

汝南城西12華里有個董會村。2004年6月,在汝南縣城西三里店鄉十里舖湖東村村民方振生家發現一碑,碑為青石質,下部稍殘。碑上橫書“仙女橋”,豎書“漢董永遇仙女口”(殘部疑為“處”),右上角豎書“道光丁末年”,現存放於汝南縣文物管理所。
《重修汝寧府志》記載:“董永,千乘人也。少失母,漢末奉父逃兵,寓居汝南。”
董母是汝南人,生下董永不久病死。董永與父親為避戰亂逃往汝南,父親給財主扛活,後來父親病死了,沒有錢下葬。孝順的董永向財主借錢,說:“如果以後沒錢還你,我願意賣身為奴,一輩子給你幹活。”財主就借給他錢,葬了父親。
董永履約去財主家幹活,走到董會村北頭的一座小橋上,忽然遇見一個年輕美貌的女子,左攔右擋不讓董永過橋。董永好生煩惱,女子卻不扭捏,說願意嫁給董永,幫他還債。董永很驚異:哪有這等好事!那女子說:“我是天上的織女,天帝看你孝順,讓我幫你還債。”兩人就讓橋邊的一個老槐樹做媒,結成夫妻。那棵媒人大槐樹早已枯死,留下一個大坑,坑內泉水清冽甘甜,四季不斷,人稱“槐樹坑”。
兩千多年來,人們依然對董永的孝行以及由此帶來的好運津津樂道。我們到董會村走訪時,村民們七嘴八舌地講述這同一個故事,卻各有各的版本,他們對董永與仙女相遇的細節糾纏不休,好象這不是千年以前的傳說,而是剛剛發生在眼前的事情,他們因站了不同的角度,看到了不同的細節。相同的是故事發展的方向。織女一夜間織成三百匹絹,替董永還了債,贖出董永,兩人男耕女織,你恩我愛,過得很幸福。誰知好景不長,結婚百日那天,天帝傳旨命七仙女立刻離開人間,返回天庭,二人悲痛欲絕,但天命難違,只得忍悲含淚,悽然作別。七仙女回到天宮,第二年生一子,取名董仲,送交董永撫養成人。
《汝寧府志》卷二十·仙釋載:“董仲,永子也。母天女,生而靈異。數篆符驅邪。嘗游京山、潼泉,鎮蛇毒,篆石尚在京山之陰。後仙去。”兒子當然繼承了母親靈異的秉性,董仲會驅鬼避邪,給人治病,手到病除。他也很孝順,常常思念母親,就在村子附近,為母親修建了衣冠冡,人稱“仙女墓”。
董會村東邊有條古老悠長的河,叫練江河,流經水屯鎮老君廟鎮三里店鄉三門閘鄉,後匯入汝水入淮。這條今天看起來很平常的小河,千百年來,哺育了兩岸善良的人們,還日夜不息地講述著七仙女為百姓建橋的神奇故事。傳說練江河上沒有橋,來往行人要靠坐船擺渡或淌水過河,很是不便。鄉親們曾幾次捐款修橋,可錢都被貪心的葛員外霸占了,橋一直沒有修成。七仙女十分同情鄉親們,決心在河上修一座石橋。怎么修呢?七仙女就請天上的眾姐妹幫忙。一天夜裡,七仙女來到院中,從頭上撥下銀簪,朝天上一划,一道白光攻破夜空,只見眾位姐姐踏著祥雲飄然而至.七仙女見眾位姐姐來了,非常高興,便把想建橋的事說了一遍。眾姐姐聽說鄉親們造福,都樂於相助,隨即回到天宮,把後花園石山上的石頭偷偷搬了下來。很快,一座石橋就修成了。雄雞一叫,眾仙女起身告辭,情急之中。她們的腳踏在石橋上,留下了深深的腳印。那塊印有腳印的石頭,被傳為“仙女腳印石”。這裡還有個有趣的傳說:來往行人從橋上過,好奇的人們用手去量七仙女的小腳印看有多大,但是,手不能挨著腳印,如果挨著,伸開的手就合不攏了。橋北頭,人們感念七仙女的功德修了一座“仙女廟”,逢年過節,人們焚香上供,祭祀七仙女。遺憾的是,這裡地勢低洼,十年九澇。1958年,修宿鴨湖水庫時將這裡作為蓄洪區,古老的練江河也融入美麗的宿鴨湖,仙女橋淹於湖中。
汝南城西十里舖村,位於宿鴨湖東岸大堤旁,村南遺留有汝寧府至駐馬店驛站的古官道。據村里老人講,“仙女橋”就坐落在由此向西的官道上,距十里舖村1.5公里。
宿鴨湖西岸羅店鄉有個村莊,叫大石磙莊。這個村名與仙女橋有關。這裡民眾講述的是七仙女修橋的另一個神奇版本。說是織女想給鄉親們修橋。趁夜裡往西山神仙老頭兒那兒借石頭。石頭怎么運呢?織女說:“把它變成羊吧,我趕回去。”於是織女就趕了九隻羊往回走,走到一座橋上,一隻羊別了腿,走不動了。這座橋就叫了“別橋”。織女看看天快亮了,趕緊趕著其它的羊往前走,終於趕在雞叫前修好了橋,但是這座橋少了一個橋墩。那隻落在別橋的羊,雞一叫就變成了一個特大號的石磙,再也沒人能搬得動了。於是,它就上千年地留在那兒了。它所在的村莊也因為大石磙出了名,就叫大石磙莊了。這個石磙上,至今還能看見一個綿羊蓋(羊尾巴)樣的東西呢。
《汝寧府志》卷二十七 · 文詩記載了明傅振商的詩作《仙橋夕照》:“二孝莊前跡已陳,董姑解佩舊河津。年年七夕通靈會,曾憶橋邊合卺人。”傅振商是明朝萬曆年間的兵部尚書,汝南人。他與眾多的汝南籍重臣一起鑄造了“汝半朝”的輝煌。
2005年,汝南縣人民政府在三里店鄉十里舖湖東村西宿鴨湖畔,修建了董永遇仙亭。該亭建在汝寧府至駐馬店驛站的古官道上,西距仙女橋舊址1公里,亭內立有董永遇仙碑。矗立的碑亭,向人們講述著董永遇仙的美麗傳說,也昭示著董永為父盡孝的孝義,寄託著人們對甜蜜愛情的不懈追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