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汝南縣
- 年代:漢高祖四年
- 監察:豫州刺史監察
- 今址:河南駐馬店市汝南縣
- 歸屬於:潁川郡
簡介,歷史沿革,
簡介
汝南(中國古地名)一般指汝南縣(中國古地名)
歷史沿革
侯國由中央冊封,其地位曾經很高,後來降同於郡、縣。汝南境內有名的侯都遺址包括安城、宜春、保城、喬莊古城、濯陽城遺址等,可謂山頭林立。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秦始皇推行郡縣制,但劉邦建立漢朝後,要不要繼承郡縣制是有些猶豫的,他推行郡縣制並不徹底,除了郡縣,地方上還有王國、侯國、都護等存在,這些地盤勢力很大,後來直接釀成了“七國之亂“。
再比如王崗鎮北湖村一帶的安城,是西漢時著名的侯都,東漢時豫州治所,其規模更大,城垣外廓長寬均超過5公里,直至南北朝時才衰廢。
儘管此後汝南郡的名稱、轄地又多次變化,叫過豫州,也叫過蔡州,但懸瓠城就此被成全,一直是州、郡、府、縣治所所在地。王海建認為,分析原因,不外乎其地處古豫州之中,既能北進汴洛,又可南下荊楚,汝水環繞四面城牆,水陸交通都很發達。此後,懸瓠城也逐漸成為我國歷史上豫東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在中國地名研究所出品的《千年古縣》一書中,特別提到了隋朝大業二年(公元606年),隋在此地置汝陽縣。1913年,更名汝南縣。“汝南”專名長達2200餘年,始置縣長達1400多年,這也是2007年3月汝南被認定為“千年古縣”的時間資歷。
這也是懸瓠城在史籍中首次露面,東漢起道教開始興盛,最初懸瓠城只是一座道觀,叫懸瓠觀。由於當時汝河水量比較大,能行大船,南北陸路古道也從這裡經過,此地便成為一個水陸碼頭,商業日漸發達,懸瓠觀慢慢形成了一個集市,稱懸瓠城。
不同於其他一些千年古縣毀了挪、挪了毀的城建經歷,懸瓠城因為恰好坐落於水泊之中,其“坐標”相當牢穩,古今幾無變化。這在很大程度上得感謝汝河。
元代之前,汝河水勢浩大,常常淹沒農田,不過並未在此發生過大的改道;公元1293年,元世祖忽必烈命人治水,軍民在舞陽截斷汝河,使汝河上游的水改道流入潁河,汝河下游水量減少,沿河水患得以解除,治所在懸瓠城的蔡州亦被升為汝寧府(汝陽縣隸屬於汝寧府),取汝河安寧之意。
如今,懸瓠城的老城牆僅殘留一座北門,成為懷古噓今的所在。北門1985年經過復修,高20多米,城門進深38米,寬4.6米,正對汝河南岸,巍峨不減。夜晚華燈初上,疾走鍛鍊的人們從門洞內不停穿梭。據說,明朝以前,懸瓠城並無北門,洪武十八年(1385年)為便民而修此門,叫做“拱北”,此後雖歷經戰火,留下無數炮洞槍孔,北門卻從未被攻破過。
相比城門,更顯滄桑的是門外飛跨汝河的宏濟橋。此橋最早為木橋,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改建為石橋,長55米,寬7.3米。如今,橋面巨大的青石板已被磨得十分圓滑,粒粒分明,兩旁欄桿上的古樸石獅面目不清,多被損毀,但500年來,這座石橋歷經戰亂、洪水和地震卻堅固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