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起源
最初,漢族的姓、氏是有區別的。原始的姓是
母系氏族公社的族號。“姓”字就是由“女”和“生”字合成。許多
古姓都有“女”旁,如姜、姚、姬等。氏是姓的分支。由於子孫繁衍,一族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地,每一支都有一個特殊的記號作為標誌,這就是氏。後來,姓和氏就沒有多少差別了。而漢族
之姓則多出於黃帝,
炎帝之後,故又稱 炎黃子孫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度時期,所以中國的許多
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 姓是作為區分氏族的特定標誌符號, 如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傳說
黃帝住姬水之濱,以姬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賜姓為
姒。此外,部落首領之子亦可得姓。黃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屬
二姓。
祝融之後,為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
八姓,史稱祝融八姓。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母系氏族制度過渡到
父系氏族制度,
氏族制度逐漸被階級社會制度所替代,賜土以
命氏的治理國家的方法、手段便產生了。氏的出現是人類歷史的腳步在邁進階級社會。姓和氏,是人類進步的兩個階段,是文明的產物。夏、商時期,貴族皆有姓氏。姓的分支為氏,意思相當於家或族。夏王室為
姒姓,另有霸主
昆吾為己姓,
己姓中有蘇、顧、溫、董、
豢龍等氏。商王室為子姓,另有霸主大彭、
豕韋為
彭姓。商代還有條氏、徐氏、蕭氏等十三個氏。周代是
中國姓氏大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姓氏制度見於記載者較多。周王為
姬姓,周王所封建的各諸侯國之君和
卿大夫有同姓和異姓的區別。到東周春秋時,可考的有姬、姒、子、風、嬴、己、任、祁、芊、曹、董、姜、偃、歸、曼、熊、隗、漆、允等二十二姓。雖然周代貴族
有姓,但只有女子才
稱姓,未婚女子如
齊姜、
宋子,齊、宋為國名,姜、子為姓。已出嫁女子,如江芊、欒祁,江、欒為夫家國、氏名,芊、祁為女子本人的姓。當時有
同姓不婚的習俗,故稱貴族女子的姓以示與夫家
之姓有所區別。周代實行
宗法制,有大、小宗之別。一個氏的建立表示一個小宗從大宗(氏)分裂出來,另立門戶。建立
侯國要經周王認可,卿大夫立新家要得到君主允許,稱之為“胙之土而命之氏”。
歸納起來,姓氏的起源有十二種:
1.以氏為姓:姬、姜、姒
2.以國名為姓:程、房、杜、羅
3.以邑名為姓氏:蘇
4.以鄉、亭之名為氏:裴、陸、郝
5.以先人的字或名為氏:林、刁、皇甫
6.以居住地為姓(多為複姓):東郭、西門、上官
8.以官名為氏:司馬、司徒、司空
9.以技藝為氏:巫、卜、屠
10.古代少數民族融合漢族帶來的姓:慕容、宇文、呼延
11.以諡號為氏:胡、戴、莊、康
12.因賜姓、避諱而改姓:
漢文帝名恆,恆氏改為常氏
姓名研究
中國古人的姓名比現代人要複雜些,大體
有姓、名、字、號四項。名是嬰兒出生後由父親取的。字是男子二十歲成年舉行
冠禮,女子十五歲舉行
笄禮時取的,是人的正式稱謂。號,是有一定名望和文化的人,為表示自己的思想志趣而取的。如
陶潛,號
五柳先生;
歐陽修,號
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
陸游,號
放翁。
現代人命名沒有古代人那么講究,除少數人有字、號外,普通人一般只有一個名字, 並且多為一字或兩字。名反映了漢族文化特徵和心理特徵。如有的用“富、貴、財、祿”等字,希望發家致富;有的用“康、健、松、壽”等字,希望健康長壽;有的用“棟、傑、俊、才”等字,希望發達成材。男子用動物命名時,多用“鵬、龍、虎、豹”,象徵勇猛、威武、吉祥,以植物命名則用“松、槐、桐、柏”等字,象徵雄偉挺拔、富有生命力;女子相套用“鳳、鶯、鸞、燕”等字和“蘭、菊、梅、杏”等字,希望貌美、溫柔、賢惠。
姓氏分布
《中華姓氏大辭典》收入的姓氏多達11969個,有4925個未註明姓氏來源,有2224個系少數民族姓氏,二者合計7149個,占11969的59.7%,下餘4820個為
漢族姓氏。其中單字姓5313個,雙字姓4311個;三字姓1615個,四字姓571個,六字姓22個,七字姓7個,八字姓3個,
九字姓1個。《
百家姓》以“百家”為名,實收單姓408個,複姓30個,總計438個。由於姓氏本身還在不斷發展變化,據專家估計,我國姓氏大約有18000個。
《百家姓》中擇出100個姓氏,總計約占
漢族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七。其中排列在前的十九個大姓加起來,已占漢族人口一半以上。 。
中國三大姓
李、王、張為漢族三大姓,分占
漢族人口比例
7.94%,7.65%,7.07%【李】
1、出自
嬴姓,為
顓頊帝高陽氏之後裔(
黃帝之孫)。堯時,
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
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
商紂時,皋陶後裔
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
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種說法是:據《
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
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
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
李耳稱姓的。
【王】
1、出自姬姓。
周靈王太子
姬晉,因直言進諫,使王上大怒,被廢為庶民,遷居到琅琊(今山東省
膠南一帶),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為王族,世人稱其“王家”,就延用
成姓。還有周文王的第十五子
畢公高,其後代子孫因故散居
京兆、
河間一帶,以本為王族之故,自稱為王姓。後世沿襲未改,漸成大姓。
2、出自
媯姓,為古帝王
虞舜之後,居於
北海、陳留一帶,因源出古君王后裔,世為王姓。
3、出自
子姓,是
成湯的後人。殷末,王子
比干,為
紂王的兄長,因勸諫紂王被殺,葬於
汲郡,其子孫居其地以守陵墓。因源出王族之,改姓王氏。
4、出自
田姓。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
姜姓為
齊國君主,史稱“
田氏代齊”,傳八王,被秦所滅,其子孫被廢為庶民,其中一支自認為齊國王族,遂以王為姓。
5、出自春秋時
魏獻子之後。韓、趙、魏
三家分晉,各自為王。後業魏亡於秦,其王族避難於各地。因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孫為魏國王族,故改姓王。如
信陵君魏無忌,避難於泰山,至西漢入朝,被封為蘭陵君。其後自謂出自王公顯貴之家,
易姓王氏。
6、出自
燕太子丹之後。西漢末年,
王莽篡漢自立,建立
新朝稱帝。燕太子丹玄孫名嘉,上獻符命,為
王莽所寵,賜姓王氏,與帝王同姓。歷史上因封賜姓王的人還多,其子孫也以王為氏。
【張】
1、出自
黃帝之後揮。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黃帝
少昊青陽氏弟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由此可知,曾經是重要武器弓的發明者揮,其後有以張為姓氏的。是為河北張氏。
2、出自黃帝姬姓的後代,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
晉國有大夫
解張,字張侯,其子孫以字
命氏,也稱張氏。又載,張氏世仕晉,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後,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隨著三國遷都而遷移。是為山西、河北、河南之張氏。
姬姓演變
昔
少典,取於有嶠氏,生黃帝
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國語·晉語》。按軒轅子二十五人,惟
青陽與倉林氏得姓姬。
堯立
后稷以為大農,姓之曰姬氏。——《史記·三代世表》。按姬姜為古大姓,姬本黃帝裔,故堯賜姓姬也。
"姬"姓,
遠祖黃帝,始祖文王,黃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屬
二姓在華人的數以千計的姓氏當中,最古老的是姬姓。姬姓的族人是黃帝的嫡系後裔之一,這個姓氏具有將近5000年的悠久歷史
【蔡】
1、出自
姞姓,乃黃帝之後。據《國語。晉語四》所載,"黃帝二十五宗,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
、儇、依是也。"又據《潛夫論。志氏姓》所載,"姞氏封
於燕┄┄姞氏之別有闞、嚴、蔡、光、魯、雍、斷、須密氏。"古時燕地大致在今河北北部。
2、出自姬姓,為周文王得後裔。周滅商後,封文王第5子叔度於蔡,讓他與
管叔、
霍叔一起監管殷得遺民,稱為"三監"。武王死後,
周成王年紀太小,
周公旦(武王的弟弟,又稱
周公)因此
臨朝攝政。管叔、
蔡叔、霍叔等都很嫉妒周公攝政,便聯合
武庚反叛,周公討伐武庚,事後處死管叔,並將蔡叔放逐。後成王改封
蔡叔度的兒子胡於蔡,稱
蔡仲。春秋時,因受楚的逼迫,多次遷移。
蔡平侯時遷新蔡(今屬河南),稱
上蔡;昭侯遷州來(今安徽
鳳台),稱為
下蔡。
蔡國傳23代,歷24君,立國600多年,公元前447年被楚國攻滅,子孫散居楚(今屬湖北)、秦(今屬陝西)、晉(今屬山西)、齊(今屬山東)等各國,以國為姓氏,稱蔡氏。
【許】
1、出自
姜姓,以國為氏,是
炎帝神農氏的後裔。許氏與齊氏同祖,為上古
四岳伯夷之後。"四岳"(堯舜時四方部落首領)是由姜姓發展出來的四支
胞族,他們和姬姓部落結成聯盟,跟"
子姓"商族平行發展。以姬姓和姜姓部落為主的盟軍打敗了商紂王,建立了姬姓國——西周。
周成王時,大規模地
分封諸侯,其中商的舊地也分封了一些姬姓諸侯國和姜姓諸侯國,
許國正是被周分封的
姜姓諸侯國之一,其始祖為文叔,也稱為
許文叔。春秋時,許國稱為楚國的附庸,戰國初期被楚所滅。許國亡國後,子孫以國為氏,稱許氏,史稱
許姓正宗。
2、傳說
堯帝時
許由的後代也稱許氏。許由相傳是堯舜時期的
高士賢人,居住在箕山。他死後被葬在箕山,後人稱為
許由山。四千多年前活動於
潁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當年許國之地。
【陳】
1、出自
媯姓,其始祖為媯滿,也為虞舜之後裔。據《通志。氏族略》所載,
周武王滅商後的第二年,即公元前1045年,追封前代聖王的後人媯滿於陳,媯滿為
陳侯,根據胙土命氏的規定,稱陳氏,遂稱
陳滿,為陳氏得氏始祖,在位60年,薨謚
胡公,史稱
胡公滿。
2、出於
陳國公族後裔,由田氏恢復陳姓。陳國厲公陳佗之子
陳完因國內亂出奔到齊國,改稱田氏,其10世孫田和建立田氏齊國,齊末王田建的第三子田軫,在齊國滅亡後,恢復陳姓。遷入
潁川。
3、出自
白永貴之後。隋初有白永貴改姓陳,其後裔也多改陳姓,是為萬年之陳氏。
4、劉矯的後裔也有改陳姓的。
【黃】
黃姓為中國古老的姓氏之一,其主根在古
黃國(今河南信陽地區
潢川縣),
黃姓起源有三支。
1、出自
嬴姓。帝舜時代,東夷部落的首領叫
伯益,是"
帝顓頊之苗裔",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賜姓嬴氏。傳說伯益的後裔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
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
修魚氏、白
冥氏、蜚廉氏、秦氏、趙氏、合稱
嬴姓十四氏。
其中的黃氏大約於商末周初在今河南
潢川建立黃國,因被周朝封為子爵,又稱黃子國。春秋時期,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
隨國敢於抗衡。公元前648年,黃被楚滅。亡國後的
黃國子孫,以國名為氏,就是黃氏。
2、出自
金天氏之後。
台駘是
上古時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為水官之長,顓頊時受封於汾川,後世尊為汾水之神。春秋時,台駘的後人曾建立沈、姒、蓐、黃
諸國,後來都被晉國滅掉了。其中黃國公族子孫以國為姓,成為
黃姓。
【林】
林姓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姓氏,相傳由商朝末年的名臣
比干而來。比干原是商朝王室成員,在商紂王時擔任少師之職,以忠正敢言知。
紂王昏庸無道,他多次進言
匡諫,後來因此獲罪,被
剖心而死。夫人陳氏為躲避官兵追殺,逃難於長林石室,生子名堅,因生於林被周武王賜以林為姓,史稱
林堅,被林姓人尊為受姓始祖。
【慕容】
【南宮】
1、周文王"八士"之一有南宮氏,其後以南宮為姓,稱南宮氏。
2、春秋時,
魯國大夫
孟僖子的兒子叫作
仲孫閔,他居住在南宮,他的後代遂以其居住地命姓,稱南宮氏。
3、春秋時,魯國有個叫闕的人,因居住在南宮,遂以"南宮"命姓,稱南宮闕,他的後人遂以南宮為姓。
【孟】
孟氏,發源於春秋的
魯國公族。魯國的開國君主是周公旦的長子
伯禽,周公旦是
周武王之弟,那么孟氏應該是周文王的姬姓子孫。
孟姓的得姓始祖是
魯桓公的庶子
慶父。慶父是個品行極壞的人,與其嫂、
魯莊公夫人
哀姜私通;因哀姜沒有子嗣,他與哀姜密謀,欲立哀姜妹妹叔姜所生之子子開為魯君繼承人。莊公死後,其小弟
季友按照莊公的意願立莊公之子開,就是緡公。後來,慶父又派人殺死緡公,欲自立。因此,魯國人非常恨他,都說:"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慶父非常害怕,逃到
莒國。季友用賄賂求莒送歸慶父,慶父在歸國途中自殺。這時任魯相的季友,讓慶父的兒子
公孫敖繼承慶父的祿位。因慶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而"孟"字在兄弟排行次序里代表最大的;又為避諱弒君之罪,所以,慶父的子孫改稱
孟孫氏。後來,孟孫氏又簡化為孟氏。慶父欺君,其子孫改姓,都發生在魯國,魯國建都於曲阜(今屬山東),所以這支
孟姓出自山東。
另外,春秋時期的衛國,也曾出現過一支孟氏。衛國,是
周武王的
少弟康叔所建,位置大約在今天黃河流域的河南、河北一帶。這一支孟氏的始祖是
衛靈公之兄孟縶,子孫以
王父字為氏而姓了孟,這樣推溯起來,其始祖同樣是周文王。換句話說,這兩支孟氏分別起源於山東和河南兩地;魯國孟氏的始祖是周公,河南衛國孟氏的始祖是康叔,而周公與康叔是周文王之子,所以,天下的孟姓人士統統是一家。
【彭】
1、火神祝融之後,以國為氏。相傳
陸終為古
祝融之後,生有六子,三曰彭祖
帝堯封彭祖於彭(今江蘇徐州市),為
大彭氏國。大彭氏國於商朝被滅後,子孫以國為氏,就是彭氏。彭祖原姓籛名鏗。據說他年輕時做了一碗野雞肉羹獻給上帝,上帝吃得高興,就賜他長壽。他經歷夏商兩代,活了八百多歲,所以人們稱他彭祖。商朝時,商王派人向他討教長壽的秘訣,他卻回答說:"我幼年時父母雙亡,從小就身體不好。長大後,又碰上犬戎入侵,流落西域一百多年。我從年輕時到現在,已經死了四十九個妻子,失去了五十四個兒子,經歷的人生憂患實在太多,精神上大受影響。象我這樣的人,本來就先天不足,後天又保養不好,所以現在身體弄得如此乾瘦枯槁,恐怕快要不久於人世了,哪裡還談得上什麼延年益壽的方法呢?"說完就長嘆一聲,飄然而去。
2、
祝融之後有
八姓己、董、彭、禿、妘、斟、曹、芊。周滅之。彭為八姓之一。
【潘】
1
.出自姬姓,為周文王子
畢公高後。畢公高封其子
季孫於潘,附庸於
畢國。據說其地在今陝西省北部,子孫以采邑
命氏。
2
.出自
羋姓,春秋時楚國有潘氏,見於家傳者始租為
潘崇。
【歐】
1 出自
歐冶氏,與區同出於一個源流。春秋的時候有匠人叫
歐冶子,因為他居住在
歐余山,又以冶煉鍛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歐冶為姓。歐冶子後來移居到福建的
閩侯縣冶山,為
越王鑄造過
湛盧、
巨闕、
勝邪、
魚腸、
純鉤等五種利劍。名噪一時。後來又於徒弟為楚王鑄造了
龍淵、
太阿、工布三把利劍。歐冶子的後代以祖先的名字做為姓氏,形成了
歐姓。有的去掉欠字為
區姓。歐與區音同。
2 出自
姒姓。與
歐陽姓同宗。夏朝帝王
少康的兒子無餘,被封於會稽,建立了
越國,為諸侯國。到春秋的時候被
吳國給滅掉了。十九年,
勾踐又復國。到勾踐六世孫無疆為越王的時候。被楚國所滅,無疆的次子蹄被封於
烏程歐余山的南部,以
山南為陽,所以稱為歐陽亭侯,無疆的
支庶子孫,於是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為姓氏,形成了歐、歐陽、歐
侯三個姓氏。後來雖然也有歐陽、歐侯省姓為歐,但是起源仍為這一支。
【馬】
1、出自
嬴姓,為帝顓頊裔孫
伯益之後,其始祖為
趙奢。相傳
帝顓頊有個孫女叫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懷孕生子大業。大業之子伯益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 ,帝舜賜
他姓嬴。伯益之子大廉,傳至
季勝有個曾孫叫造父,世
周穆王的駕車大夫,因平定
徐偃王之亂有功,被封在
趙城(今山西
洪洞縣北趙城),稱為趙氏。後建立
趙國。戰國時
趙王有子叫趙奢,以善於用兵著稱。因功卓著被
趙惠文王封在馬服,稱為
馬服君,死後便葬於封邑,其子孫最初以"馬服"兩字為其姓氏,後省去"服"字,遂有馬氏。世居
邯鄲。史稱
馬姓正宗。
2、出自他姓改馬姓。如漢代有漢戚
人馬宮,
本姓馬矢,至馬宮以仕學顯,改姓馬。
【廖】
1、出自己姓,為
上古時期廖叔安之後裔。相傳
帝顓頊有個後裔叫叔安,夏時,因封於廖國,故稱廖叔安,其後代以國為氏,稱廖氏。
2、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子伯廖之後裔。周文王有個兒子叫伯廖,因受封於廖,其後裔也有以廖為氏,稱廖氏。這支廖氏,望出
巨鹿。
3、出自
偃姓,堯、舜的賢臣
皋陶的後裔夏時受封於蓼而得姓。
楚穆王四年滅英、六二國,其後子孫有以國為氏;或以姓為氏,即廖氏。
4、為繆、
顏二姓所改。繆、顏二姓皆皇帝所賜,
殷紂王執政時,殘酷無道,繆、顏二姓有隱居於黃河西北,改姓為廖。
【蒲】
1 來源於一種稱為蒲草的植物。東晉時期怔北大將軍、
冀州刺史苻洪的家中有一個水池,裡面長了茂盛的蒲草。很多人看到以後都感到奇異,於是人們就把他家稱為蒲家。得到
蒲姓。
2 同樣源於蒲草。傳說古時西羌族的酋長的家中有一個池子,其中生長的蒲草長約五尺,節子象竹節一樣,人們於是把酋長一家稱為蒲家,後來他們家也以蒲為姓。
3 來源於封邑名。相傳夏朝時
舜帝的子孫被封在蒲坂,於是他的子孫就把蒲作為自己的姓氏。
【濮】
1、出自有
虞姓,是舜的後代。
虞舜為
炎黃部落首領時,其子孫散封於濮地,其後代遂以地名為姓,形成
濮姓。
2、出自
高陽氏,是顓頊的後代。
顓頊帝裔孫
陸終之後,有另居於濮者,其後以地名為姓。
3、出自姬姓,是衛國
康叔的後代。春秋時,衛國有大夫封於濮(今河南濮陽市東
濮城),其後以封地為姓,稱濮氏。
4、以國為姓,周朝時,有
百濮國(在今湖北
石首縣南),國人以濮為姓,亦稱濮氏。這支濮姓,也出自
熊姓。
【仇】
1、出自九吾氏。夏代時,九吾氏為諸侯,商代立國號九,商末,
紂王殺
九侯。其族人避居各地,不少人加入人字為
仇姓。
2、為春秋時
宋國大夫
仇牧之後。仇牧為在
蒙澤(在今
河南商丘東北)被殺的宋緡公報仇而討伐
宋萬。宋萬在自家宅門外與仇牧展開一場惡鬥,仇牧被宋萬摔死。仇牧的後代便以他的名字仇為姓,稱仇氏。
3、出自
侯姓。後魏時有中山人
侯洛齊,本為侯姓,後為仇氏養子,故改仇姓。
太武帝時,他以平涼州功高,拜為內都大官,其後漸成望族,成為
中原仇姓一支。
【孔】
孔氏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歷史
傳說時期。遠古皇帝時代已經有
孔姓,因當時有個史官,叫
孔甲,曾經作《
盤盂》一書,但是因為孔甲之後沒有孔姓世系資料,所以一般認為孔姓源於
子姓,而源於子姓之孔又有三種說法:
第一、 跟據宋代的《
廣韻》記載,契是商族的始祖,為子姓,歷經十四代,傳到
成湯,滅下桀,建都於亳。成湯是一個聖明的君主,其子孫中有一支以商族的姓"子"以他字中的"乙"組合起來定為姓氏就是孔氏。
第二、 據唐人
林寶《元和姓篡》所說,西周初期,由殷縐王的哥哥
微子啟建立的宋國,為子姓。微子啟死後,其弟衍繼位。其曾孫的玄孫
正考父,是宋國
上卿。其子名嘉,字
孔父,史稱
孔父嘉。春秋時期孔父嘉的後代,以孔為氏,就形成了這支孔氏。
第三、 另據《姓考》等書的記載,春秋時期
鄭國(今河南新鄭)有出自姬姓的孔氏,衛國(今河南
滑縣東)有出自古
佶姓的孔氏,
陳國(今河南
淮陽)有出自
媯姓的孔氏。
【姜】
1、
姜姓來源於遠古的
炎帝神農氏。關於這種說法,在許多文獻如《元和姓氏》、《
說文解字》、《
新唐書》中都有記載。《
水經注》:“岐水,又東逕姜氏城南,為
姜水。”身為我國最古老的“三皇”之一的神農氏,出生於陝西
岐山西南方的姜水河畔,於是他就於是以姜作為自己的姓,子孫世代相傳。姜姓與姬、媙等20個
古姓均起源於公元前兩千多年前的
母系氏族社會,是我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與姜同為神農氏後裔的還有以“齊、甫申、呂、紀、許、向”等8氏為姓的。而作為神農氏嫡系的姜氏後裔,國
七雄之一。
2、 出自亘氏改姓。據《
通志·氏族略》所載:“亘庭昌唐上元中準制改為姜氏。”
【錢】
宋人
鄭樵《通志。氏族略》將錢氏列入"以官為氏"類,說:顓帝曾孫陸終生彭祖,裔孫孚,周錢府上士,因
官命氏焉。據《史記。楚世家 》記載,
陸終是顓頊的曾孫,他的妻子懷孕三年,剖腹產,生出6個兒子,"三曰彭祖"。彭祖是有名的大壽星,《
世本》說他"姓箋,名鏗,在商為
守藏史,在周為柱下史,年八百歲。"他的後裔彭孚,在西周任錢府上士(錢府,掌管錢財的官署;上士,官名,周代士有上士、中士、下士)彭孚以官職為姓氏,就是錢氏。
因西周建都於
鎬京(今陝西西安),彭孚必在京為官,故
錢姓形成於陝西。
【孫】
1、出自姬姓,為衛國國君
康叔的後代。拒《元和姓篡》所載,周文王弟8子康叔為衛國國君,其九世孫叫惠孫,惠孫有個孫子乙,字伍仲,伍仲以祖父的字
命氏,就是孫氏。因此他又叫
孫仲。孫仲的子孫世居
汲郡,是為河南孫氏。
2、出自
羋姓,為春秋時楚國令尹
孫叔敖之後。孫叔敖時楚國
期思人,字孫叔,在他任楚令尹時,因教化民眾,曾在期思開發水利有功,而深得楚人的擁護,其子孫便以他的字命氏,也稱孫氏。
3、出自
媯姓。春秋時,陳(為
周武王滅商後所封的媯姓國)厲公的兒子叫
陳完,因事逃到齊國後,改姓田,
田完的5世孫無宇次子田書,為齊國大夫,因有功被
齊景公賜姓孫氏。後來齊國內亂,
孫書的後人出奔吳國。吳將
孫武,其後也。是為山東孫氏。
【周】
1、
周姓的最早出現,可追溯到遠古的
黃帝軒轅氏。據《
姓氏考略》所載,相傳黃帝時就有一位叫
周昌的大將,至商代又有一名叫
周任的太史,這兩個人的後代都以周為姓氏。
2、出自姬姓,其始祖為周文王。黃帝的兒子
后稷,姓姬。后稷是古代
周族的始祖。
周公東征勝利後,大規模
分封諸侯,其中姬姓國就有53個。這些姬姓國的後人大多改以國名、地名及祖父名號為姓氏。公元前256年周被
秦國所滅後,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周宗室子孫及周朝遺民以周為氏。如
周平王之後,這一支通常被認為是我國
周姓來源的主要部分。
周赧王之後。
周公旦之後。
3、由他氏改姓或他族改姓為周的。如
唐玄宗時,有姬氏因避帝名諱,故而改姓周。元時,
有蘇氏改姓周的。唐末有叫成納的,後梁時賜姓周。
【趙】 1、出自
嬴姓,形成於西周,祖先是
伯益,具體始祖是
造父。伯益為
顓頊帝裔孫,被舜賜姓嬴。造父為伯益的9世孫,是西周時著名的駕馭馬車的能手,他在
桃林一帶得到8匹駿馬,調訓好後獻給
周穆王。周穆王配備了上好的馬車,讓造父為他駕駛,經常外出打獵、遊玩,有一次西行至
崑崙山,見到
西王母,樂而忘歸,而正在這時聽到
徐國徐偃王造反的訊息,周穆王非常著急,在此關鍵時刻,造父駕車日馳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了
鎬京,及時發兵打敗了
徐偃王,平定了叛亂。由於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趙城賜給他,自此以後,造父族就稱為趙氏。周穆王傳周幽王時,因
幽王無道,造父的7世孫叔帶離周仕晉,從此趙氏子孫世代為晉大夫。到戰國初年,
叔帶的12世孫趙襄自聯合魏氏、韓氏
三家分晉,建立趙國。至他的孫子趙籍時,正式獲得了
周烈王的承認,與韓、魏兩家並列為諸侯。公元前2年,趙國為秦國所滅,其王室貴族和平民百姓紛紛以國名為姓,稱趙氏。
【丁】
1、出自丁侯的後裔。丁侯為殷商諸侯。
周武王討伐殷紂時丁侯因不從而被周所滅,其祖孫散居各地,部族仍以丁為氏。
3、為
孫姓所改,是
周文王的姬姓後裔。《
江表傳》云:"
孫權因
孫匡燒損茅芒,以乏軍用,別其族為丁氏。"所以,後世的丁姓中國人之中,特別是南方的丁姓人中,有一部分是周文王的姬姓後裔,因為孫氏傳自周文王第8子
康叔。
4、出自
子姓。春秋時宋國有大夫
宋丁公,死後,其子孫以諡號為姓氏,稱丁氏。
【白】
1、出自
顓頊帝羋姓後裔。相傳顓頊帝的後裔
陸終娶鬼方氏為妻,生下六個兒子,其中第六個兒子叫季連,賜姓羋。季連的後裔
熊繹在
荊山一帶建諸侯國,定都
丹陽。公元740年,荊君熊通自封為武王。他的兒子於公元689年遷都郢,改國號楚。
楚平王時,
太子建因做晉軍襲鄭國的內應而被殺,太子建的兒子
熊勝便逃到吳,投奔
伍子胥。楚平工的孫子惠王即位後,楚令子西把熊勝招回國,任巢大夫,封在白邑,稱為
白公勝。可晉國伐鄭,子西出兵救鄭,白公勝因子西言而無信,發動政變,殺死子西,囚禁惠王,並著手改革朝政以爭取民心,但以失敗告終。他自殺後,其子孫便以祖輩封邑為氏,稱白氏,也有以"白公"、"白侯"為氏的。
【曹】
根據《元和姓篡》的記載,中國的
曹姓,最初是顓頊
嬴姓的後代。綜合各種史料,曹氏的源流有三:
第一、 起於黃帝姬姓的後代。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文王之子,
周武王之弟叔振鐸被封於曹,建都
陶丘,成為始封之君,也就成為曹氏的始祖。
第二、 由
邾姓改姓為曹。提起曹氏姓源,往往同朱氏聯繫起來。這是因為朱姓源於周時的
邾國,而邾國本來是曹姓所建。
顓頊帝的玄孫陸終生有六子,其中第五子安被周武王封在邾國。古代邾國貴族一直以國為氏。後來邾被為楚所滅,安的子孫,一部分改姓朱,一部分則改姓曹。這兩支曹姓子孫都發源於山東省境內,所以,早期的中國
曹姓人都來自山東。
【鄧】
1、出自
姒姓(夏的始祖大禹為姒姓)。相傳夏朝時帝
仲康有子孫封在
鄧國(今河南
鄧州一帶),
鄧君的後世子孫就以國為氏,稱鄧氏。
2、出自
子姓(商族的始祖契為子姓)或
曼姓。商王武丁封他的叔父(
曼季)於鄧國曼城,是為曼侯,稱曼氏,曼氏後來又改封鄧國(此鄧國在今河南省
孟縣的西南),經西周、春秋延續了600多年。西周時,鄧國是周朝南方較為重要的一個異姓侯國,但因與楚為敵,於公元前678年被楚國滅掉。鄧侯子孫為紀念故國,便紛紛改姓鄧,史稱
鄧姓正宗。
【崔】
崔姓出自於西周時期的齊國,有將近三千年的歷史,曾經長期是山東望族和中國著姓。根據多種古籍的記載,崔氏出自
姜姓。齊國是西周初
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諸侯國之一,建都於
臨淄(今山東
淄博市),開國君主是
呂尚。呂尚本來姓姜,因為他的先祖被封於呂(今
河南南陽),從其
封姓,故稱為呂尚。呂尚的兒子丁公佶,是齊國的第二代國君,他的嫡子叫
季子,本來應該繼承君位,但卻讓位給弟弟叔乙(即乙公),而自己則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東章丘縣西北),後來以邑為氏,就是崔氏。
而這位丁公佶,相傳是姜太公
姜子牙的兒子。由此可見,崔氏中國人是源自姜太公的直系後代,追本溯源還是
上古時期炎帝神農氏的子孫。他們的得姓,算起來大約有三千年的歷史了。
【戴】
1、出自
子姓,為商湯的後裔,以謚好為氏。據《
元和姓纂》及《
古今姓氏書辯證》所載,周初,
周公旦在平定“
管蔡之亂”後,封商朝 末代君主帝紂之
庶兄子啟(子姓)於商的舊都(今
河南商丘南),建立宋國。宋國第11位君主(前799年-前766年),
史佚其名,死後被謚為戴公。戴公傳子宋武公司空(前765年-前748年)其子孫遂以諡號“戴”為氏,是為河南戴氏。
2、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據《
通志·氏族略》及《左傳》所載,春秋時有
戴國,為姬姓諸侯國,在今河南
民權縣東,一說在河南
蘭考縣。隱公十年(前713年)亡於鄭國,一說亡於宋國。其族人遂以國名“戴”為氏。
3、據《鼠璞》載,殷氏有改
戴姓的。武王滅商後,不少殷遺族以國為氏,稱殷氏,其後就有改姓戴的。這一支戴氏也是出自河南。
【柴】
春秋時期,孔子有個學生叫
高柴,高柴的孫子以祖父的名字為姓,叫柴舉。柴舉的後代就以柴為姓,世代相傳。
【東方】
1、出自上古伏羲氏。伏羲氏裔孫中有個叫
羲仲的,出於震位(震位在八卦中主東方),世代執掌東方
青陽令。他的後代子孫遂以東 方
命姓,稱東方氏。
2、出自張姓,是漢代文學家
東方朔的後代。東方朔本姓張,他的父親
張夷在他出生以前就去世了,母親田氏生下他三天后也死了, 他右鄰居撫養成人。因為他出生時正值東方天亮,所以起名叫東方朔。他的後代子孫遂以東方為姓,稱東方氏。
【劉】
1 出自
祁姓,為
炎帝堯陶唐氏之後。相傳祁姓是黃帝的後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後來祁氏被封於
劉國,亦即今
定州唐縣。其子孫以
國姓,相傳姓劉。史稱劉氏正宗,這就是陝西劉氏。
2 出自姬姓,為周太后的後裔。相傳
周武王去世後,
周成王繼位,封
王季的兒子於
劉邑,其後裔以邑為氏,世代相傳姓劉,這就是河南劉氏。
3 出自
他姓,為他族、他姓改嫁或賜姓劉。據史書記載:一、漢高祖
劉邦實行和親政策,以皇室
宗女嫁於單于為妻。依照匈奴的習俗,貴者皆從
母姓,單于的子孫於是皆從劉姓。於是便生成這支劉姓。二、據史籍記載,齊人
婁敬在洛陽向
劉邦獻入關中建都之策,得到劉邦的重用,
劉邦稱帝後,賜姓劉氏,其後保持
此姓;劉邦為了感謝
項伯在鴻門宴上對他的
救命之恩,賜他劉姓。
【杜】
據傳,黃帝的第二十五子之一有個叫祁的,
堯姓伊祁,杜氏出自
祁姓,是
帝堯的後代。遠古的時候,人們以封地之名稱堯為陶唐氏。陶唐氏的後裔
曾建國於劉。當時
夏後氏的六世孫孔甲為夏王,他好方鬼神。傳說天降雌、雄二龍,
孔甲不會養,陶唐氏的裔孫
劉累就向豢龍氏學擾龍。
豢龍氏畜龍以事帝舜,因而被賜姓。而劉累因為學擾龍而事孔甲,也被賜姓為
御龍氏。到西周時,劉累的後代建
唐國,人稱唐杜氏。後周成王把唐國滅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國國君遷到杜,稱為
杜伯。
周宣王時,
杜國又被滅,作為周大夫的杜伯也無罪而被殺害。杜伯的子孫大多投奔其他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為姓氏了。
【鞏】
1、出自姬姓,是以地名
命姓的姓氏。周朝
周敬王有個同族
卿士簡公收封於鞏(今河南鞏縣),稱為
鞏簡公。鞏簡公一度執掌朝政,他鑒於周王室的歷次內亂,大多因為貴族掌權而引起的。於是他便錄用從各諸侯來的人士,而不再任用王族子弟為官。這項措施,引起了王族子弟的不滿。後來
王子朝作亂,將他殺害了。他的子孫便原封邑名"鞏"命姓,稱鞏氏。
2、古代羌族姓氏。古代羌族姓氏中有
鞏姓,如鞏廉玉。
3、出自春秋時晉國大夫鞏朔的後代。
【馮】
1、出自姬姓,為周文王昌之後。據《
元和姓纂》、《
後漢書》等所載,周文王第15子
畢公高後裔
畢萬,西周時,在晉為大夫,當時
晉獻公陸續功滅了許多小國,其中包括畢萬的一支孫被封於馮城,其後子孫以邑為姓氏,稱馮姓。史稱馮氏正宗。是為河南馮氏。
2、出自
歸姓,為馮簡子之後。據《
世本》所載,春秋時鄭國有大夫馮簡子,因封邑在馮而得氏。後
馮邑被晉國所奪,成為魏氏子弟長卿的封邑,長卿的後裔也稱馮氏。是為河南馮氏。
【房】
房氏出自陶唐氏,是堯的後代。堯有個兒子開始被封
于丹水,人們稱他為丹朱。因為他沒有治理天下的能力,堯就把帝位讓給舜了。舜又把丹朱封到房(今河南
遂平縣),建立
房國,為房侯。丹朱的兒子陵,以父封地為姓,稱
房陵,其後遂為
房姓。
房姓望族居
清河(今河北
清河縣東)。堯之子丹朱,舜封為房邑侯,其子陵,以父封地為氏,其裔孫雅為清河太守,始居焉,今房姓稱
清河郡,本此。
【公孫】
公孫複姓起源很多。春秋時,各國諸侯不論爵位大小,多喜歡稱公。按照周朝制度,國君一般由嫡長子繼位,即位前稱為太子 ,其他的兒子便稱為公子,公子的兒子則稱公孫。他們的後代便有不少人便以公孫為姓,因此,公孫並非一族
一姓的後人。最初出現的公孫氏是在
上古時期。《
路史》載:"神農用母弟勖,嗣
少典國君,世為諸侯,後以公孫為姓。
軒轅帝初名公孫,後改姬。"《
廣韻》載 :"古封公之後,皆自稱公孫,故
其姓多,非一族也。"《
通志》載:"公孫氏,春秋時諸侯之孫,亦以為氏者,曰公孫氏,皆貴族之稱。或眼黃帝姓公孫,因以為氏
【范】
出自
祁姓,為杜氏後裔。舜時,封堯的兒子丹朱在唐,在傳至堯裔孫
劉累,後劉累遷居魯縣,稱系韋氏,商末,遷於唐。
周成王時,唐被滅。唐貴族遷到杜,為
伯爵國,稱唐杜氏。周宣王時,桓在朝中任大夫,人稱
杜伯。
桓因宣王一寵妃誣告被屈殺後,其兒子
隰叔投奔晉,為
士師,他的兒子
士蒍以官名為氏,子孫稱為士氏。士蒍的孫子
士會任晉中軍元帥,執掌國政。士會先得到封邑隨,後得到
范邑,所以又稱
隨會、范會,他死後,又稱
范武子。他的子孫後分為士氏、范氏和隨氏。後有
範文子、
范宣子、范獻之,世代為晉國
上卿。
晉靜公二年,范氏或遷入魏國或遷入秦,或遷至南陽。
【管】
1、來源於周文王的第三子。武王滅商以後建立了周朝,把
叔鮮封在管,建立了管國,讓他與
蔡叔度一起管理商朝遺民。武王死後,由年幼的成王即位,因為成王年紀太小,就由
周公旦主持朝政。
管叔和
蔡叔認為周公旦的統治不利於周王朝,於是聯合發動了叛亂,很快就被周公旦平息。管叔於是被殺,管叔死後,他的後代就用以前他的封地名“管”作為姓氏。
2、來源於
管仲。管仲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是
周穆王的後代,後來在齊國作了宰相,幫助
齊桓公治理國家。管仲的後代也姓管,稱為管氏。
【獨孤】
【谷】
1、以國為姓,戰國時期齊國的公子尾孫被封於夾谷,他的後代於是以國為姓,稱為谷氏。
2、出自
嬴姓,與趙、秦同一個源流。他們都是黃帝的後裔,傳至舜的時候,被賜姓為嬴。嬴氏的後代有叫非子的,被周王封於秦谷,後來成為秦國和
谷國(在今天的湖北
谷城),秦為公爵,谷是
伯爵。春秋時谷國的後代開始以谷為氏。
【關】
1、顓頊德後裔
董父為帝舜養龍,被封為
豢龍氏。上古豢、關二字同音通用,所以後來又寫作關龍氏。夏帝桀暴虐荒淫,用酒作池。酒槽堆成小山,他在旁邊通曉暢飲,不理政事。有個賢臣叫關龍蓬的前去勸諫,觸怒了
夏桀,結果被囚禁起來殺死。關龍蓬的後代後來改姓關,稱關氏。
2、以官名為姓。春秋時期,周大夫
尹喜在函谷關任
關令。相傳老子西遊出關時,為尹喜寫下《道德經》五千言,尹喜將此書傳播於世以後,也追隨老子成仙了。尹喜的後人以他的官名為姓,也稱關氏。
【傅】
1、出於殷商名相
傅說的後裔,也即商王武丁發現大臣的地方命名的姓氏。相傳自從盤庚將
商都遷至
殷墟以後,商朝只是興旺了一個很短的時期,等到
商高宗武丁即位時,國勢衰微,武丁決心振興朝綱,可是舉目朝中,卻找不到一個能協助他改革國政的大臣,一直為此憂慮。後來武丁有一晚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叫說的聖人,那人的背有點駝,身穿粗麻布衣,胳膊上栓著繩索,狀如囚徒。神人說:"這就是你要找的聖人。"武丁醒後,令人按夢中說的模樣畫成圖像,命群臣四處尋訪夢中的聖賢,結果在虞、虢之界一個叫
傅岩的地方找到了一個叫說(音同越)的奴隸,便將說帶到朝中。後來,說果然幫助
武丁治理朝政,使武丁在位時期成為商朝後期的極盛時期,武丁也因此被譽為"中興明主"。而說因居於傅岩,"故遂以傅險姓之,號曰
傅說"。傅說的後代遂以地為氏,稱傅氏。史稱
傅姓正宗。
2、出自姬姓。黃帝裔孫大由(唐侯丹朱之子)封於傅邑,故其子孫便以地為氏,也稱傅氏。
3、出自賴氏改傅姓。賴氏族人有為
楚靈王所害,改羅、傅二氏。
【段】
1、出自姬姓,是春秋時期政武公的兒子
共叔段的後代。春秋時,
鄭武公的妻子
武姜生大兒子莊公的時候難產,生二兒子叔段的時候卻很順利,因此她喜歡叔段而不喜歡莊公。鄭武公病重時她請求鄭武公廢長立幼,讓段叔繼承王位,鄭武公沒有答應。莊公當了鄭國國君後武姜又請求把製作為段叔的封地,莊公不答應,而把京城封給了段叔,段叔與姜氏勾結,不斷擴張自己的勢力,並準備襲擊莊公,莊公知道後立即派兵討伐段叔。段叔大敗,逃到共,稱為共段叔。他的子孫後來四處分布,有的姓段,有的姓共叔,還有的以共作為姓氏。這就是所說的河南段氏。
2、出自複姓
段乾木的後代。戰國時期有複姓段乾木,原是晉國人,後到魏國,他的後代有以
單姓段為姓氏的。這就是山西段氏。
【耿】
1、以地名為姓。商代有君王名
祖乙,
他的國都從相遷到邢,後來的
盤庚又把都城遷到毫。邢,在今天的河南省
溫縣東。邢的讀音,古代讀做耿。
盤庚遷都後,一部分商朝的公族沒有跟隨他南遷,仍然留在了邢。這一部分人就把邢作為自己的姓氏。後來為了與讀做xing的
邢姓相區別,將這個姓的寫法改做耿。
2、出自姬姓。商代末年有
耿國,在今天的陝西省
龍門縣南,周朝建立後耿國滅亡。周室封同姓人於耿,又為諸侯國,春秋時又被晉國滅。原耿國公族多以原國名“耿”作為自己的姓氏,成為耿氏的一支。
【蔣】
出自姬姓,以國名
命姓。西周初期,周公姬旦的第三個兒子叫伯齡,被封在蔣,建立
蔣國,是周朝的一個小國。後來蔣國被楚國所滅,伯齡的後代子孫就以原國名命姓,稱
蔣姓。《
元和姓纂》中記載:"周公第三子伯齡封蔣,子孫氏焉,國在
汝南期思縣。"期思縣因
期思公復遂而得名,治所即今
河南淮濱縣城東南13公里得期思集,北鄰死河,系春秋時楚滅蔣後所置,屬於
汝南郡,魏、晉時改屬
弋陽郡。因此,蔣姓祖根在今河南淮濱。
【胡】
根據《元和姓篡》等史籍記載,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聖君虞舜的
媯姓後裔。這樣說來,其胡姓始祖,應當是三千多年前被
周武王封為陳地的
胡公滿了。胡公滿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孫,周武王的東床快婿,被封為
陳侯。在位60年,薨謚胡公。
陳申公次子庚娶李氏,生一子
龍泉,以曾祖父胡公陳滿的諡號為氏,稱胡氏。由此可見,中國胡氏的先祖是正統的虞舜後裔,黃帝子孫,並非後來入侵中原的“
五胡”後代。
胡氏還有兩支源於古代的國名。周代有兩個
鬍子國。一個在今河南,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諸侯國。它曾參與以楚國為首的聯軍去攻打吳國,後來又跟隨楚國與吳國作戰,楚國回師途中順便吞併了鬍子國。另一個
胡國是
歸姓,在
魯定公時被楚國滅掉。這兩個鬍子國亡國之後,王族子孫都以原國名為姓,又形成兩支胡氏。
在胡氏中,曾經出現過複姓胡母氏。胡母氏這一複姓,得姓於
齊宣王之時,距今有兩千四百八十多年的歷史。胡氏複姓,開始也很盛行。秦時,有
太史令胡母敬,漢時有
胡母生和
胡母班。晉代以後,
胡母複姓漸漸被"胡"這一單字姓氏所代替。由於其後世子孫大多改姓為胡,使得胡母複姓所傳日漸減少。這大概是這一胡母複姓傳之不多,至今仍然為數稀少的原因之一吧。
【何】
1、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後。相傳黃帝是
少典之子,
本姓公孫,因居於姬水之濱,故而改為姬姓,其後裔
后稷被周人尊為始祖。後周成王(周文王之子)弟
唐叔虞裔孫
韓王安為秦所滅,子孫避難逃亡到
江淮一帶,當地人因"韓"、"何"音不分,後誤寫為何,子孫沿用。
【郭】
1、出自夏、商時代郭支與
郭崇的後代。據《
姓氏考略》記載:"夏有郭支,見《抱朴子》。商有郭崇,見《三一經》,此郭氏之始。"看來,
郭姓早在我國四千多年以前的夏朝就有了。
2、以居處為氏。拒《風俗通》上記載:"氏於居者,城、郭、園、池是也。"郭,字義為外城,即因住在城外,而以郭為氏。在我國大多數的姓氏起源中,這種現象是比較少的。
3、出自姬姓,古代"郭"與"虢"兩字相通,郭氏即為虢氏,為黃帝姬姓後裔。
周武王時封文王弟
虢叔(一說
虢仲)於
西虢,虢仲(一說虢叔)於東虢。周平王時,
鄭武公功滅鄶和
東虢,建立鄭國,都今河南新鄭,此時平王也不得不認可,
併名正言順地將虢叔之地分封給鄭武公。周平王的作法引起了諸侯王的不滿,於是,位於南方的楚國,從
楚莊王時起不斷發動對周的戰爭,兼併了周圍許多國家。被分封給鄭國的虢叔之地就是其中之一。周平王不得不將東虢叔的裔孫序封於
陽曲作為補救。由此,號曰"虢公"。因虢、郭音同,又稱"
郭公",其後代遂有郭氏。西虢,亦稱成虢,在西周滅亡之後,也向東遷移,建都上陽,史稱
南虢。後被晉國所滅。
西虢東遷時,還有
虢國支族留居原地,史稱小虢。後被秦所滅。這些虢國的後代,均以
郭為姓。
【江】
1、出自
嬴姓,為顓頊裔孫
伯益之後。相傳
帝顓頊有個孫女叫女修,有一天,她撿到一隻燕子蛋,吃下去以後就懷孕了,生下兒子大業。大業娶
少典氏女子女華為妻,生下了伯益。伯益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時就賜他嬴姓,這樣,伯益就成了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伯益傳至十幾代,經夏、商,至西周時,伯益的後裔受封於江,春秋時被出國所滅,子孫就以國名為氏而姓江。
2、出自姬姓,為翁氏所分。西周初年,昭王餓支庶子孫受封於
翁山(今浙江省
定海縣東,一說在今廣東省
翁源縣東),後以邑名"翁"為氏。宋初,有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6個兒子,分姓洪、江、翁、方、龔、汪6姓。其中次子處恭,分姓江,其子孫也姓江。
【霍】
出自姬姓,是
周文王的後代。周文王第八子,
周武王的弟弟叔處,是武王的同母兄弟。武王
臨朝執政後,封叔處於霍(今山西
霍縣南),建立了
霍國,人稱
霍叔。周武王滅商後,既想讓商代的貴族得到安居,但又提防他們叛亂,就將商代的一部分貴族遷居到山東、山西一帶,並封自己的親族到那裡,以便監督,霍叔就負有這種責任。當霍叔、
管叔、
蔡叔共同負責監督之責,被稱為"三監"。到
周成王時,霍叔隨同管叔和蔡叔勾結
武庚叛亂,失敗後被廢為
庶人,由他的兒子繼任霍君。霍國於公元前661年被
晉獻公滅掉。霍君的後人遂以原國名為姓,稱霍姓。
【簡】
1、出自姬姓,是
周文王姬昌的後代,以諡號為姓。春秋時,晉國有大夫
狐鞫居,他的祖先是
唐叔虞(
周武王之子,武王為文王之子)的支裔,因曾經居住在
犬戎部落,所以姓狐。狐鞫居的族人
狐射姑與
太傅陽處父不和,鞫居為他刺殺陽處父,結果被
趙盾處死。狐鞫居的封邑在續,死後謚為續
簡子,世稱續簡伯,他的子孫後代便以其諡號為姓,稱
簡姓。
2、出自
耿姓,為三國時蜀國
簡雍之後。簡雍本姓耿,幽州人讀"耿"與"簡"同音,遂變為簡姓。
3、出自檢姓。漢代時有
句章尉檢其明,因避諱而改姓簡。
【紀】
上古
周武王建立周朝後,追念先聖先王的功德, 封
炎帝的一個後代於紀(在今山東
壽光縣東南),建立了
紀國,到古代春秋時,紀國被齊國所滅,紀國王族子孫就以國名為姓,世代相傳姓紀。
【季】
1、出自姬姓。春秋時,
魯莊公的弟弟
季友平定了
慶父之亂,子孫以他的字
命氏,稱為
季孫氏,在魯國執政。季友的孫子季
孫行父執政時,舉賢任能,分財濟貧,受到國人愛戴,諡號
季文子。季孫氏後來簡稱季氏。季文子、
季武子、
季平子三代執掌國政,當時幾代魯君都昏庸無能,以致出現了人民只知道有季氏,不知道有魯君的情況。季氏後人以季為姓。
2、出自
羋姓,是
顓頊帝的後代。顓頊帝裔孫有
陸終,生六子,有子叫季連,因排行為"季",他的後代子孫就以
單姓"季"作為姓氏,有的以複姓"季連"作為姓氏。
【賀】
1、出自
姜姓,是為避帝王名諱所改的姓氏。春秋時,
齊桓公(姜姓)有個孫子叫公孫慶克,她的兒子
慶封以父名
命氏,稱為慶氏。慶封在
齊靈公時任大夫,在莊公時與崔杼曾為上卿,執掌國政。後兩人再升為左右相國。因崔杼家內發生內亂,慶封以弒君罪滅掉崔氏,獨霸朝政。於是慶封把政事交給兒子
慶舍處理,自己只管吃喝玩樂,引起了朝上朝下對慶氏的不滿,後慶封的親信
盧蒲癸和王何,趁慶封外出之機,殺死了慶舍,慶封見勢不妙,便逃到了吳國。
吳王將
朱方封給慶封,慶氏
宗族聞訊趕來相聚,從此,慶氏比在齊國時還要富裕。至西漢末,子孫徙會稽
山陰,東漢時傳至慶儀為
汝陰令,其曾孫慶純官拜侍中,為避
漢安帝的父親
劉慶的名諱,"慶"字改為同義的"賀"字。慶純改為
賀純。史稱
賀姓正宗。是為江蘇賀氏。
【羅】
1、出自
妘姓,為
顓頊帝之孫祝融氏之後裔。"妘"為中國古代最早的姓氏之一。據《
說文通訓定聲》記載,鄢、鄶、路、
逼陽、鄅等姓,都是古時的妘姓國。
祝融,名黎,為
帝嚳時的火官(掌管民事),後人尊為火神因有攻,能光融天下,帝嚳便命曰祝融。祝融的後裔分為
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史書稱為"祝融八姓"。到了周朝的時候,有子孫被封在
宜城(今湖北省宜城縣),稱為
羅國。公元前690年,羅國被楚國所滅,於原地另置
鄢國,祝融氏的子孫就逐漸向南遷移,最初遷居
枝江(今湖北省南部,
長江沿岸的枝江縣),至周末又南遷至湖南長沙,遂以國名"羅"為氏。
【盧】
1、出自
姜姓,為
炎帝(傳說中上古姜姓部族首領。因居於姜水流域而得氏。由姜姓發展出來的四支
胞族——
四岳,他們與姬姓
周族結成聯盟,最後終於打敗了商紂王,滅了商朝)
神農氏之後裔。西周時,有炎帝的後裔姜姓,字子牙的,因輔佐
周武王興周滅商有功,被周公(周武王之弟)封於齊,有太公之稱,俗稱姜太公,名尚。
2、出自複姓改單姓
盧氏。據《通志。氏族略》所載,以"
盧蒲"為姓的一支,出自
姜姓,是傳自"
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那位
齊桓公,到後來,紛紛改了單字的盧氏。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有
代北(今內蒙古中部和山西北端)複姓吐伏盧氏、伏盧氏、盧浦氏、莫蘆氏改為漢字
單姓盧氏。
3、出自
他姓賜盧氏。
隋煬帝時,河間人
章仇(複姓)太翼,善天文,賜姓盧氏。
4、出自他姓改
盧姓。如
范陽有雷氏,以盧氏為著,又以雷、
盧音相近,所以在後周初改姓盧氏。
【方】
1、出自姬姓,以字為氏。西周后期宣王時有大夫
方叔(姬姓,字方叔),因功受封於洛(今河南洛陽),他的子孫以他的字為氏稱方氏。史稱
方姓正宗。
3、出自姬姓,為翁氏所分。西周初年,昭王的支庶子孫受封於翁山,後以邑名為氏姓"翁"。宋初有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6子,分姓洪、江、翁、方、龔、汪6姓。其中第4子分姓方,其子孫也姓方。
【焦】
1、出自上古
神農氏,以國為姓。
周武王立國之後,封神農氏後代裔孫於焦(今河南
陝縣焦城),建立
焦國,其後以國為姓,遂為焦氏。
2、出自姬姓,以國名為氏。周朝時,有王室同姓諸侯國焦國,後被晉國所滅,原焦國王族遂以國名摻箶為姓。
【金】
1、出自
少昊金天氏。相傳
少昊是上古五帝之一,是黃帝的
己姓子孫,少昊死後被尊為西方大帝;按照古人的
五行學說,西方屬金,所以少昊又有金天氏的稱號。他的後裔就有以金為姓的,稱金氏。
2、出自匈奴休屠
王太子金日磾之後。漢代,匈奴休屠王的兒子叫日磾,在漢武帝時,歸順於漢室。由於他
曾鑄銅人像(又稱金人)以祭天,遂被賜姓"金"氏,稱金日磾,從此他的子孫就統統姓了金。
3、為劉姓改姓為金氏。唐末五代時,
吳越國(十國之一)開國之
王錢鏐的"鏐"與"劉"為同音字,為了避嫌,便將吳越國中的劉氏改為金氏。
【侯】
1、 出自
姒姓。是
夏禹的後代,相傳
夏後氏的後裔有的被封於侯,子孫以地為氏,稱為侯氏。
2、直接傳自黃帝至軒轅氏姬姓的後代。我國歷史上三千多年前的晉國,是
周成王小弟
唐叔虞的封國。而侯氏正是出自晉國的公族。春秋時期晉國的公族
晉哀侯和他的弟弟被
晉武侯所殺,他們的子孫便遷居他國,而且以祖先的爵位為姓,是為
侯姓。
3、來自叔段。春秋時,鄭國的叔段因要謀反的動機被哥哥莊公發覺而討伐他,他逃到共這個地方,被稱做
共叔段,他死後,
鄭莊公賜其子孫共仲為侯氏。
【洪】
1、為上古
炎帝神農氏之後——
共工的後代。共工本姓共氏,從黃帝時起就擔任了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職,被人們尊為水神。
顓頊帝時,共工起兵爭天下,後失敗。傳說他失敗後一怒之下撞倒了西北方支撐天地的
不周山。到大禹時,
共工氏又起了不臣之心,大禹鎮壓了他們後,就把他們放逐到了江南蠻荒之地,共工氏的後人在江南定居後,為了讓後世子孫記住他們的祖先作過水神,就給共字加上水旁,以此作為自己的姓氏,這樣就形成了
洪姓。
2、以國為姓。西周時,有人被封到共,建立
共國,稱為共伯。春秋時,共國被衛國所滅。共伯的後代就用國名"共"作為自己的姓氏。後來因為避仇改為洪姓。
3、為避諱改姓洪。如
豫章宏氏,為避
唐明皇忌諱,改姓洪。五代時
參知政事劉弘昌、劉弘果二人,為避
宋太祖之父
趙弘殷之諱,遂改"弘"為"洪",並改劉姓為洪姓。
【柯】
1、出自姬姓,始成於春秋。吳國有個叫柯虜(盧)的人,是
吳王的兒子。他的後代就用他名字中的"柯"字作為自己的姓氏,遂成
柯姓。
【屈】
1、
夏代時有屈驁,曾經被夏
王啟討伐。他是屈氏的祖先。
2、以封地
命姓,出於
羋姓,其始祖是春秋時楚國
莫敖。春秋時,
楚武王的兒子瑕,官至莫敖,位於令尹之下,楚武王封瑕於屈地(今湖北
秭歸),把屈作為瑕的食采之邑,故史稱
屈瑕,或莫敖瑕。屈瑕的後代以封地命姓,遂稱屈氏。戰國時,屈氏、景氏、昭氏成為楚國公族中有勢力的大宗。
【連】
1、出自遠古顓頊
高辛氏。顓頊的曾孫
陸終的第三個兒子名叫惠連,他的後代於是就以他們祖先的字作為姓,於是形成
連姓。
2、從官職而得來。出自春秋時期的羋姓。楚國公族有連敖、連尹的官職,後來這兩個官職就作為姓氏傳了下來。
3、出自
姜姓。是春秋時期
齊國公族的後裔。齊國大夫
連稱的後代以祖上的名字為姓,稱為連姓。
【呂】
1、出自姜姓,以國為氏,其始祖為呂侯即呂尚,又稱姜子牙。相傳上古部族首領
神農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因以之為姓,稱姜姓。後來姜姓
羌人發展出四支
胞族既"
四岳",呂部族就是其中一支。該部落的首領在夏時被封為呂侯,建姜姓諸侯國
呂國(在今河南南陽)。春秋時,呂國被楚國所滅,其後子孫以國為氏,稱呂氏,史稱
呂姓正宗。古時,在今河南新蔡,又有一呂國,史稱東呂,實為南陽呂國分出的一支。春秋時,東呂為宋所滅,其後裔也以國為氏,稱呂氏。
2、出自魏氏。春秋時晉國有呂氏,系從魏氏分化而來。
人口大姓
01李02王03張04劉05陳06楊07趙08黃09周10吳
11徐12孫13胡14朱15高16林17何18郭19馬20羅
21梁22宋23鄭24謝25韓26唐27馮28於29董30蕭
31程32曹33袁34鄧35許36傅37沈38曾39彭40呂
41蘇42盧43蔣44蔡45賈46丁47魏48薛49葉50閻
51餘52潘53杜54戴55夏56鐘57汪58田59任60姜
61范62方63石64姚65譚66廖67鄒68熊69金70陸
71郝72孔73白74崔75康76毛77邱78秦79江80史
81顧82侯83邵84孟85龍86萬87段88雷89錢90湯
91尹92黎93易94常95武96喬97賀98賴99
龔100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