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姓

國姓

1、國姓中國姓氏之一。在現代是極罕見的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354位。

部分出自姜姓,以官稱為氏。據《左傳》載,西周春秋時期齊國有一個公室宗族世代為輔國正卿,故以“國”為氏,此支國氏為姜太公的後代。

部分出自姬姓,以祖字為氏。據《元和姓纂》載,春秋時期鄭國國君鄭穆公之子公子發,字子國。子國的兒子公孫僑子產,在鄭國執政三十多年,是春秋時著名政治家。子產的兒子以祖父的字命氏,稱國氏

國姓名人有:國懿仲國佐國淵、國勝、國弱。

2、詞語國姓,指皇族的姓氏。如:秦朝嬴氏、漢朝、晉朝程姓司馬氏、隋朝楊氏、唐朝李氏、宋朝趙氏、明朝朱氏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姓
  • :祖字
  • 地位:宋版《百家姓》中排第354位
  • 源自:姬姓
國姓源流,源流一,源流二,源流三,源流四,源流五,源流六,源流七,源流八,源流九,源流十,源流十一,部分得姓始祖,遷徙分布,歷史名人,國僑,國淵,國柱,國用安,近現代名人,國冬禮,國林之,國家森,國建勇,國敏元,國林躍,國永振,國麗娜,國亞,郡望堂號,郡望,堂號,家譜文獻,宗祠對聯,四言,六言,七言,八言,國姓將軍,皇族國姓,概述,列表,

國姓源流

源流一

出自姬姓,以祖字為氏。《元和姓纂》記載,春秋時鄭國君主鄭穆公之子公子發,字子國。子國的兒子公孫僑字子產,在鄭國執政三十餘年,是春秋著名政治家。子產的兒子以祖父的字命氏,稱為國氏

源流二

出自姜姓,以賜姓為氏。據《廣韻》、《姓氏考略》和《姓苑》載,春秋時齊國有上卿國氏,本是齊侯公族大夫,由周天子親自任命為輔國正卿,齊國國君便賜以國姓,意為國家尊貴至上的姓氏,其後遂稱國氏。

源流三

源於靺鞨族,出自唐朝時期朝鮮半島百濟國大臣國氏家族,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高麗王朝歷史學者金富軾在宋紹興十五年(公元1145年)所撰著的朝鮮史籍《三國史記》中記載,西漢元帝劉奭建昭二年(西元前37年),古邑婁族(原肅慎族)的一個分支扶餘族 (濊貊族) 酋王尉仇台屬下的族人朱蒙,因受族人迫害,倉皇離開妻子禮氏和兒子高類利, 逃離扶餘國(今吉林扶餘)到達卒本扶餘一帶(今遼寧渾江),後與當地桂婁部首領延陀勃之女召西奴結婚,並以桂婁部為核心創立了高句麗國, 成為高句麗國的開國君主東明聖王。
當朱蒙在扶餘國的兒子高類利後來到達高句麗國後,朱蒙大喜,立其為王儲,就是日後的琉璃王。朱蒙與召西奴所生的兩個兒子沸流和溫祚意識到將來琉璃王繼位後,他們在高句麗國將無法立足。因此兩兄弟決定離開高句麗國並與一批追隨者一起向東南遷徙。 到西漢成帝劉驁鴻嘉三年(西元前18年),朱蒙的兒子溫祚王帶領一批高句麗國人南下到漢江盆地建立起百濟國。 溫祚在慰禮城(今韓國 牙山)建城,並立國號為“十濟”。但其兄長沸流認為臨海而居更好,於是到彌鄒忽建城(今韓國仁川廣域)。由於彌鄒忽的鹽水和沼澤使大多數人難以忍受,而慰禮城的百姓卻繁榮地生活,大家都想去慰禮城,於是沸流前往慰禮城,並要弟弟溫祚將十濟國王位讓給自己。溫祚不同意,沸流便對溫祚開戰,但很快就敗給了溫祚。沸流羞愧自殺,彌鄒忽的百姓遷到慰禮城,溫祚接納了他們,並由此改國號為“百濟”,並封以八個親信氏族為世襲國姓大臣,分別為:國氏、沙氏、刕氏、燕氏、解氏、真氏(貞氏)、木氏、福氏(一說苗氏)。
居於慰禮城的百濟國由於當時被馬韓部落所包圍,所以經常受到馬韓民族的侵擾。因此,百濟國不斷在漢江兩岸遷移都城,故韓國 漢城 在漢江兩岸仍然留有北漢山城及夢村土城的遺址。當時,他們稱呼今日的首爾兩岸為“河北”及“河南”。直到今日,京畿道仍然留有“河南“這個名稱。
王莽新朝始建國二年(西元10年)前後, 逐漸強大起來的百濟國併吞了馬韓。到了曹魏明帝曹睿青龍二年~西晉武帝司馬炎太康七年(西元234~286年)百濟國古爾王統治時期,百濟國鞏固了國家的制度。
曹魏齊王曹芳正始十年(西元249年),百濟國向東擴展到洛東江流域與伽倻相鄰,到東晉成帝司馬衍太和二年(西元367年),百濟國第一次向倭奴國派出外交使團。
東晉穆帝司馬聃永和二年~東晉孝武帝司馬曜寧康三年(西元346~375年)近肖古王統治時期,百濟國通過與高句麗國的戰爭向北擴展了疆土,同時向南消滅了殘存的馬韓部落。近肖古王時期,百濟國到達其鼎盛時期,其疆土涵括了除平安北道和平安南道的今西北韓地區。
在東晉太和六年(西元371年),百濟國曾於平壤地區打敗了高句麗國,並殺死了高句麗國故國原太王。這個時期, 百濟國積極地吸取先進的中國文化和技術。東晉太元九年(西元384年),佛教成為百濟國的國教。與此同時,百濟國也發展成為海上強國,並與倭奴國發展了良好的關係,中國的漢字、佛教、制陶技術和其它文化在這一時期從百濟國傳入倭奴國。
南朝宋梁時期,高句麗國開始南侵。在高句麗國的軍事威脅下,百濟國開始喪失北方土地。南朝宋後廢帝劉昱元徽三年(西元475年),高句麗國攻下今首爾。在南朝宋元徽三年~南朝梁武帝蕭衍大同四年(公元475~538年),百濟國被迫遷都於熊津(今韓國忠清南道公州)。熊津位於山區,因此可以有效防衛北部來自高句麗國的襲擊。由於熊津離新羅國更近些,因此高句麗國的威脅使得百濟國與新羅國建立起了軍事上的聯盟。
南朝梁大同四年(西元538年),百濟國聖王移都泗沘(今韓國忠清南道扶餘郡),並重新鞏固了王權,並從那時起改國號為南扶餘。隨著佛教在百濟國的發展,百濟國文化在泗沘時期得到蓬勃發展。由於北部高句麗國和東邊新羅國的威脅,百濟國聖王開始加強與中國的關係。由於新國都位於錦江沿岸,這位百濟國與中國的交流也提供了方便。南朝梁到唐朝前期,百濟國與中國的貿易和交往得到了蓬勃的發展。
唐前期,隨著新羅國的影響在朝鮮半島南部和中部的增長,百濟國開始衰落。唐高宗李治永徽六年(西元655年),因高麗國聯合百濟國、 靺鞨國聯軍入侵新羅國,新羅國王金春秋遣使向唐高宗求救。
唐高宗派遣營州都督程名振和左衛中郎將蘇定方率兵出擊高句麗國;唐顯慶三年(西元658年),程名振攻克高句麗國赤烽鎮(今遼寧海城),斬首三千級;唐顯慶四年(西元659年),唐朝右領軍中郎將薛仁貴在橫山(今遼寧遼陽華表山)大敗高句麗軍,之後在唐顯慶五年(西元660年)農曆7月,蘇定方率大軍從成山(今山東 榮城)由海路出發進軍百濟國,船帆千里,隨流東下。新羅武烈王則率軍五萬與唐軍會師,唐新聯軍隨即發動了對百濟國的攻擊,很快即包圍了泗沘城,義慈王率殘部敗退至熊津城,後無力再戰,遂投降,一批百濟國貴族則紛紛逃往倭奴國。
唐王朝拆分了百濟國故地,置熊津都督府、馬韓都督府、東明都督府、金漣都督府、德安五個都督府,郞將劉仁願以兵一萬留鎭泗沘城,蘇定方則將義慈王、太子扶餘孝、王子扶餘隆,以及大臣、將領九十三人、百姓一萬兩千餘人等皆擄至唐朝陪都洛陽,後義慈王病死在洛陽,賜諡號為“紹”,葬於北邙山。
百濟國被滅後,百濟國的遺貴們曾試圖復辟重建百濟國。原百濟國王族家將鬼室福信擁立王子扶餘豐為王,並向倭奴國求助。扶餘豐攜五千軍隊從倭奴國潛回故百濟國。唐龍朔三年(西元663年),百濟倭奴聯軍與唐朝新羅聯軍在白江口(今韓國錦江口)一帶海面開戰,史稱“白江口之戰”。經過四次交戰,倭奴海軍慘敗。扶餘豐先在岸上守衛,見倭軍失利後乘亂軍之際逃亡高句麗,駐守在白江河口上游周留城的百濟王子扶餘忠、扶餘勝忠等率守軍投降。百濟國徹底滅亡。
在蘇定方解押回國的義慈王等一批文臣武將,後留居中原,逐漸成為漢族,其中即有國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河洛國氏。

源流四

百濟時的“八大姓”——沙、燕、解、國、真、苗等。

源流五

出自西周時期官吏國史,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國史,是西周時期設定的官位,專職掌管記載國史,分為五級,即:大史、小史、外史、御史、遣史,各有司職。
大史,專門負責記載周王朝的國之大事,包括軍王更迭、王族諸侯分封、官吏任免、疆界劃分、戰爭過程、國典祭祀、天文地理等等。
小史,專門負責記錄王朝內外諸多行政、教化、商賈、農耕、生產等庶務,兵負責管理典籍。
外史,主要是外交上的大小事務等。
御史,主要記載各代君王的生活起居、行事言論、為政處置等,後演變為諫官。
遣史,主要是由周王室指派在各諸侯國中的典史,也就是各諸侯國的國史。
在典籍《詩經·序》中記載:“國史明乎,得失之職。國史者,周官大史、小史、外史、御史之等是也。”在史籍《春秋·序》中也記載:“身為國史,躬覽載籍,必廣記而備之。”
在這些大史、小史、外史、御史、遣史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之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國氏、史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六

源於妘姓,出自春秋時期齊國上卿國佐賓媚人的後裔,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賓媚人,其先祖為東夷族有窮氏部落首領神箭后羿的臣下,即夏王朝少康執政時期的司空賓圉(公元前1905~前1884年待考)。有窮氏為妘姓,是唐堯賜予的姓氏。

源流七

源於官位,出自戰國時期官吏國尉,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國尉,是戰國時期秦國、趙國設定的武將官位,是統領一千步兵的將領,職位低於將軍,相當於今天軍制中的團級軍官,處級幹部。

源流八

源於官位,出自戰國時期官吏國大夫,屬於以官爵稱號為氏。國大夫,是戰國時期魏國設定的官爵,實際上非指具體官職,而是封賞有功之臣的一種爵位,為高爵。
在典籍《韓非子·內儲說》中記載:“明日攻亭,能有先登者,仕之國大夫!”這種爵位一直沿用至漢朝初期,如在《漢書·樊噲傳》中就記載:“賜爵國大夫。” 在國大夫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之官爵稱號為姓氏者,稱國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九

出自宋朝時期紅襖軍將領國用安,屬於以王候賜名改姓為氏。
國用安,西元?~1235年待考,本名咬兒, 無姓,淄州人(今山東淄博淄川鎮)。
宋、金時期的西元十三世紀初, 金國轄地在南宋、蒙古的打擊下日削,女真貴族和各族地主階級對農民的剝削壓迫也日益嚴重, 因此激起中國北方山東、河北地區農民紛起反抗。當時較大的起義軍,在山東益都有楊安兒,在山東濰坊有李全,在沂蒙山區有劉二祖,在河北則有周元兒等等。由於起義軍皆身穿紅襖為標記,因此史稱紅襖軍。
咬兒加入了李全領導的濰州紅襖軍,取名安用,後隨李全歸降南宋王朝。宋理宗趙昀紹定紹定元年、金哀宗完顏·守緒正大五年,西元1228年)李全逝世,安用尊奉李全之妻楊妙真為主,率部下一同降靠蒙古,被也客那顏汗授為都元帥,行山東路尚書省事。
宋紹定五年(金天興元年,西元1232年),安用殺了蒙古阿術魯部將領張進、楊妙真部海州元帥田福,之後降歸金國,金哀宗完顏·守緒還特封其為兗王,賜號“英烈戡難保節忠臣”,並賜女真姓完顏氏,附屬籍,改名“國用安”,開府儀同三司、平章政事、兼都元帥、京東山東等路行尚書省事,同時還賜金鍍銀印、駝紐金印、金虎符、世襲千戶宣命、敕樣、牌樣、御畫體宣、空頭河朔山東赦文,便宜從事等等。
然而,金國不給這位完顏·國用安所部任何軍糧,完顏·國用安遂向南宋王朝乞求糧食,宋理宗許之,他即改從宋朝衣冠,並私下與南宋王朝往來。然而很快糧食告罄,由於乏食,軍民多逃離而去,完顏·國用安乃命蕭均以嚴刑禁亡者,血流滿道。後蒙古東平萬戶烏延·查剌率蒙古大軍至漣水(今江蘇淮陰漣水),完顏·國用安又投靠了烏延·查剌。後烏延·查剌率軍渡過漣水,直趨金哀宗率殘餘勢力據守的蔡州(今河南汝南),完顏·國用安又以詭計回到漣水,復叛歸於宋朝,被宋理宗任命為浙東總管、忠州團練使,隸淮閫,其後去“完顏”姓氏,單稱“國用安”。
到了宋端平二年(西元1235年)農曆1月,蒙古攻打南宋,烏延·查剌率蒙古軍包圍了沛郡(今江蘇沛縣、徐州一帶)的宋軍,國用安率部下前往救之,結果大敗退走徐州。烏延·查剌移兵再攻徐州,城破,國用安投水自盡。在國用安的後裔子孫及其族人中,多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國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蘇北國氏。

源流十

源於國家,出自社會孤、散、殘、棄兒童,屬於因故冠姓為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積極收救社會上的孤、散、殘、棄兒童,由各地民政福利院予以撫養、教育,並一致以“國”、“黨”命其姓氏,其意是讓這些孩子長大後,不要忘記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對他們的真切關懷。一直到2006年春節前,全國已經約有九萬餘孤、散、殘、棄兒童分別冠以國氏、黨氏,長大成人後分布在全國各地。這種姓氏,本書實在難以將其歸屬為何種血緣姓源,只能說源出國家民政之策,出自政策,因故冠姓為氏。

源流十一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郭囉氏,亦稱國羅氏、古論氏,滿語拼音為Gulo Hala,漢義“國、部落”,世居長白山沾河(今吉林雙陽河流域)、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等地,曾在明朝初期一度改漢字姓為李氏,後多改改漢字姓為國氏。
⑵.滿族郭囉囉氏,亦稱郭爾羅氏、郭絡羅氏、郭博羅氏,以地為氏,滿語拼音為Gorolo Hala,漢字義“鉤”、“躬身”或“放縱”,世居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沾河(今吉林雙陽河流域)、馬察(今吉林渾江西南)等地,後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所改漢姓為國氏、郭氏、高氏、楊氏、達氏、常氏等。

部分得姓始祖

國懿仲、賓媚人(國佐)、子國(公子發)、子產(公孫僑)、百濟 大臣 、國用安(咬兒、安用、完顏·國用安)、中國。

遷徙分布

國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其中因官為氏者遠比血緣世系者為多,但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台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三百五十四位門閥。國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廣韻》一書中引用《姓苑》上的說法,認為國姓是姜太公的後代。《姓氏考略》上也有同樣的說法。而《元和姓纂》一書中則另闢新論,認為,鄭穆公子發(字子國),他的後人以王字為氏,亦稱為國氏。此外《姓氏考略》上還提及,又衛與百濟大臣八姓都有國氏。 由此可見,國氏姓源複雜,目前中國人中姓國的人家要想找到自己屬於那個支流,困難很大。望族居下邳郡(今江蘇省 邳縣下邳故城)。
今江蘇省的沛縣、河北省的保定市、玉田縣、深澤縣、邯鄲市館陶縣,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和浩特市,吉林省的松原市、白城市,陝西省的華陰市,黑龍江省的哈爾濱市、佳木斯市、雙城市、綏稜縣,浙江省的寧波市,山東省的濰坊市諸城縣、德州市、泰安市、聊城市、萊州縣、淄博市博山區白塔鎮國家村、淄博市臨淄區齊都鎮國家村,沂水縣、嘉祥縣、濟寧市、濟南市長清縣,遼寧省的大連市,遼寧省鐵嶺市昌圖縣前雙井子鎮國家村,貴州省的貴陽市,北京市延慶縣,天津市,河南省的鄭州市、汝南縣,台灣省,四川省的成都市、香港特別行政區,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地,均有國氏族人分布。

歷史名人

國僑

春秋時鄭國大夫。國僑即公孫僑,字子產。孔子曾稱讚他是“古之遺愛也”。

國淵

三國時魏國人,是後漢經學大師鄭玄的學生。東漢末年,由於連年戰亂,
大批農民脫離土地,流落四方,大量土地荒蕪,無人耕種,糧食極端匱乏。曹操根據謀士們的建議實行屯田制度。屯田,有軍屯和民屯兩種,軍屯是由駐軍一面戍守,一面種地;民屯則是由政府招募流亡農民,把他們按軍事編制組織起來墾荒種地。屯田農民直屬國家,可以不服徭役。他們要把收穫物的一半或一半以上交給政府(即用官牛耕種的,收穫物官六民四;用私牛的,官民對分)。國淵忠於職守,勤政愛民,認真貫徹執行屯田制度,使農業生產得到較好的恢復。官升太僕。

國柱

清代楚雄鎮總兵,滿洲鑲黃旗人。雍正年間襲一等子爵。乾隆年間任前鋒侍衛。因功升馬蘭鎮總兵。從征緬甸,凋楚雄鎮總兵。

國用安

先名安用,本名咬兒。金淄州(今淄博市南淄川鎮)人。隨李全參加紅襖軍。後降宋。宋紹定元年(1228年)李全死,奉李全妻楊妙真為主,同降蒙古,稱都元帥,行山東路尚書省事。金天興元年(1232年),殺蒙古帥阿術魯部將張進及楊妙真部海州元帥田福,降金。任金平章政事兼都元帥,京東、山東等路行尚書省事,特封兗王。賜號“英烈戡難保節忠臣”,錫姓完顏,附屬籍,改名用安,賜金鍍銀印、駝紐金印、金虎符、世襲千戶宣命、敕樣、牌樣、御畫體宣、空頭河朔山東赦文,便宜從事,且以彭王妃誥委用安招妙真。

近現代名人

國冬禮

(1997~),男,祖籍遼寧省朝陽市,他和余家歡一起參與創建了歷史沙龍

國林之

(1915~),河北武邑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
1935年參加“一二九運動”。1937年參加八路軍。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第一二九師隨營學校教員、股長,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六分校主任教員、宣傳科副科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共冀東第十五地委宣傳部副部長,中共興隆縣委書記,中共冀東第十七地委秘書長,華北軍區第三縱隊獨立第一旅政治部主任,第八縱隊第二十三旅政治部主任,第十九兵團第六十五軍第一九四師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第十九兵團第六十五軍第一九四師政治委員,西北軍區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幹部部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通信兵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河北省軍區副政治委員。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國家森

男,漢族,1949年8月生,山東淄博人,研究生學歷,法學理論專業,中共黨員,1970年5月參加工作,山東省人民檢察院原檢察長、黨組書記。現任山東省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

國建勇

1968年出生於陝西寶雞,內地影視演員、武術指導,出演過《渾身是膽》 《夜走鬼城》《非常人販1》《赤壁》、《隋唐演義》、《新水滸》等影片。

國敏元

(1944~),女;北京人。著名中醫專家、營養減肥專家。

國林躍

原中國體操隊隊員,1990年10月,參加在北京舉行的第十一屆亞運會體操比賽,獲三項冠軍和一項第2名。

國永振

國永振,影視演員,曾經在《紅樓丫頭》、《非常接觸》、《吳越錢王》、《明天我不是羔羊》、《笑八仙》等多部影視劇中均出演過重要角色,並且與吳子牛尤小剛、黃健中等知名導演都有過合作。

國麗娜

又名國歌。主演電視節目有《江塘集中營》(飾春花)《春草》(飾梅子)、《絕密押運》(飾扈小曼)、《養母生母》(飾高美琳)、《春風化雨》(飾艾香)、《法網天下》(飾任如意)。

國亞

網名雅科夫。作家。出版歷史書籍《一個普通中國人的家族史(1840-2004)》。

郡望堂號

郡望

下邳郡:東漢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將臨淮郡改為下邳國,南朝宋時改為下邳郡。相當於現在江蘇省西北部地區。

堂號

恭儉堂:三國時魏國有國淵,自幼隨大儒鄭玄讀書,鄭玄誇他是"國器"(意思是有治理國家的才能)。武帝時闢為司空掾,累遷太僕。恭儉自守,不驕不奢。國氏因以“恭儉”為堂號。

家譜文獻

山東淄博國氏三支(四支)譜兩卷,(民國)國華宗等監修,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手抄本兩冊。註:始祖為[周]國僑,始遷祖為[明]國繼民,後裔分遷山東青州、壽光、山西永濟、陝西富平,遼寧瀋陽等地。現被收藏在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舊塔鎮東萬山村國際遜處。
山東淄博、山東嘉祥國氏族譜二卷,(現代)國慶嶺等重修,1991年手寫複印本兩冊。註:始祖為[周]國僑,始遷祖為[明] 國有仁,後裔分居山東淄博周村區東衣村、博山區東萬山村等地。現被收藏在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舊塔鎮東萬山村國際遜處。
山東泰安國氏族譜,(現代)國雲印等主編,1992年手抄本三冊。註:始祖為[明]國橋,始遷祖為國有仁。現被收藏在山東省泰安市國才清處。

宗祠對聯

四言

望出下邳;
源自國哀。
——佚名撰國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國姓的源流和郡望。(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號》介紹)
禮成以敏;
遺愛難忘。
——佚名撰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周代齊國大夫國莊子,曾受聘於魯,成禮又加之以敏。下聯典指春秋時期鄭國大夫國僑,字子產,即公孫僑。鄭簡公時,率軍平定司氏、堵氏等族攻殺子駟之亂,後執政,實行改革,整頓田地疆界和溝洫,發展農業生產。又創立按丘征賦的制度,把刑書(法律條文)鑄在鼎上公布;不毀鄉校,以聽取國人意見。這些改革給鄭國帶來了新氣象。孔子曾稱他為“古之遺愛”。
禮成以敏;
博物能仁。
——佚名撰國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六言

子尼榮擢太僕;
國柱耀居總兵。
——佚名撰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三國時魏國太僕國淵,字子尼,蓋縣人。幼求學於鄭玄,博學強記,鄭玄稱之為“國器”。武帝時官司空掾,大興屯田事,官至太僕,以恭儉著稱。下聯典指清代楚雄鎮總兵國柱,滿洲鎮黃旗人。雍正間襲一等子。乾隆間擢前鋒侍衛。因功升馬蘭鎮總兵。從征緬甸,調楚鎮總兵,卒于軍。
濟剛柔而布政;
勤學問以傳經。
——佚名撰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大夫國子產,秉國政四十餘年,臨終語子太叔曰:“吾死,汝必為政。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則多死焉。故寬難。”下聯典指三國魏國淵,求學於鄭玄,博聞強記,鄭玄稱之為“國器”。

七言

國士無雙才難得;
哀兵必勝勇有餘。
——佚名撰國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以鶴頂格鑲典國姓始祖“國哀”二字的嵌字聯。

八言

國器光前,世卿裕後;
遺愛著美,博物流芳。
上聯典指春秋時鄭國大夫國僑,“國僑”,即公孫僑,字子產,柄國四十餘年。孔子曾稱讚他是“古之遺愛也。”

國姓將軍

國林之(1915—),河北省武邑縣人。1935年參加“一二·九”學生運動。1937年參加八路軍。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9師隨營學校教員、股長,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6分校主任教員、宣傳科副科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共冀東第15地委宣傳部副部長,中共興隆縣委書記,中共冀東第17地委秘書長,華北軍區第3縱隊獨立第1旅政治部主任,第8縱隊23旅政治部主任,第19兵團第65軍194師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第19兵團第65軍194師政治委員,西北軍區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幹部部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通信兵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河北省軍區副政治委員。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國家撫養的兒童
建國以後,由國家撫養的,不知其父母情況的兒童,大部分姓氏為“黨”或“國”。

皇族國姓

概述

姓氏原本無所謂高與低,然而,在封建社會,某個姓氏一旦成為皇帝的姓氏,立即身價百倍,被尊為“國姓”。能與皇帝同姓即是一種榮耀,能同宗同族就更是一種無形的政治資產。
劉備來自社會底層,靠編席販履餬口,憑他這身份參與逐鹿中原,實在沒有什麼資本。但是,因為他姓劉,幾百年前與皇帝是一家,便可“先姓奪人”,贏得政治籌碼:天下是俺老劉家的,是俺祖爺爺的祖爺爺高皇帝劉邦打拚得來的。現如今要坐江山,也該我“漢中山靖王之後”劉皇叔,唯我才是正宗龍種!
西晉末,匈奴人劉淵起兵,高舉的也是漢朝國姓“劉”這面大旗。淵謂群臣曰:“昔漢有天下久長,恩結於民。吾,漢氏之甥,約為兄弟。兄亡弟紹,不亦可乎!”乃建國號曰漢,依高祖稱漢王。追尊安樂公禪為孝懷皇帝,作漢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
皇帝獎賞功臣,除了加官晉爵、封妻蔭子、封地賞錢乃至贈送美女外,還有一種榮譽性獎品:賜國姓。恩賜你國姓,與皇帝成為“一家”,那是高層看得起你,政治上信任你,堪稱高規格、很莊重的政治大獎。
婁敬建議劉邦都關中,為劉邦所納,劉邦便賜婁敬姓劉。待王莽稱帝,王姓成了香餑餑,而劉姓已然殘湯剩羹矣,王莽拿了國姓王賞賜劉氏有功者,明德侯劉龔、率禮侯劉嘉等凡32人被賜姓曰王。真是此一時也,彼一時也。
北齊文宣帝高洋盡誅諸元,定襄令元景安為保命,欲請改姓高氏,其從兄景皓曰:“安有棄其本宗而從人之姓者乎!丈夫寧可玉碎,何能瓦全!”景安以其言白帝,帝收景皓,誅之,賜景安姓高氏。本來的國姓元,因為國家的衰亡非但不再高貴,反而變成了要命的罪名。聰明人元景安選擇了棄舊圖新——主動請求姓高,以此表示與新政權保持一致;其堂兄元景皓不願改姓新的國姓,結果掉了腦袋。
有時,某些動物也沾國姓的光而受到特殊保護。據段成式《酉陽雜俎》記載:“國朝律,取得鯉魚即宜放,仍不得吃,號赤鯉公,賣者杖六十,言鯉為李也。”唐朝的鯉魚可真是躍過龍門,好造化了。
武則天以太后臨朝稱制,成了事實上的皇帝。武姓政治股票急遽飆升,前景誘人,蓋過了第一姓李氏。馬屁精傅遊藝立即投資“武股”,上書請改國號,賜皇帝姓武氏,傀儡皇帝睿宗李旦很識相,也順應輿情主動上表,自請賜姓武氏。不能責怪李旦數典忘祖,實在是時勢使然,不得不爾。
賜國姓,也有不好使的時候。唐昭宗天復二年(公元902年),皇帝拿出他的特殊政治獎品李姓賜給大臣朱溫,不料朱老三竟不給皇帝面子,當即予以拒絕。此何故?此時李唐王朝大廈將傾,岌岌可危,一派末日敗亡氣象,實權已轉移到朱溫手中,李姓含權量遠不及朱姓多了。
皇帝既然可以賜贈國姓,當然也就有權剝奪或開除反對派的國姓,以為懲罰。三國吳國孫秀乃孫權之後,正宗皇族。因見惡於末帝孫皓,惶恐不安,乃率兵降晉。孫皓盛怒之下,追改孫秀姓“厲”,那是極其嚴厲的政治處分。不過,孫皓的這個處分其實是一紙空文,無由實施;孫秀政治避難到敵國,照樣姓孫,官做得比在吳國還大——對方看重和炒作的也恰恰是他的“國姓”。

列表

中國曆朝國姓簡表:
周朝:姬姓
三國·曹姓
三國·劉姓
三國·孫姓
南朝·蕭姓
南朝·:蕭姓
南朝·陳姓
北朝·北齊高姓
北朝·北周:宇文
隋朝:楊姓
唐朝:李姓
十國吳越錢姓南吳為楊姓,南唐為李姓,南楚馬姓前蜀為王姓,後蜀孟姓南漢劉姓南平為高姓,閩國為王姓,北漢劉姓
金朝:完顏姓王姓
元朝:孛兒只斤
明朝:朱姓
清朝:愛新覺羅姓(金姓、趙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