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公

齊國公

齊國公,周朝時期齊國君主。姜齊、田齊合計有35位國公。

齊國公,又是中國古代一等公爵,歷朝可考者45位,其中著名者有:宇文憲、李元吉、長孫晟、長孫無忌、馮道、徐溫、張弘范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力士
  • 出生地:唐潘州
  • 出生日期:690
  • 逝世日期:762
  • 主要成就:千古賢宦第一人
  • 背景:唐
齊國國君,姜齊,田齊,北周齊國公,宇文憲,於智,隋朝齊國公,高熲,李元吉,孟讓,唐朝齊國公,李逾,長孫晟,長孫無忌,敬暉,王縉,高力士,楊玄琰,田令孜,崔日用,徐彥若,趙光逢,魏元忠,五代齊國公,孫岳,范延光,夏魯奇,馬希振,馮道,安審琦,徐溫,侯益,宋朝齊國公,鄭清之,叔梁紇,趙從照,金國齊國公,韓企先,徒單恭,完顏宗雄,完顏婆盧火,徒單婆盧火,元朝齊國公,朱熹,張弘范,劉國傑,劉敏中,李稷,張禧,尚文,呂思誠,樂實,約蘇,兀玉篤實,潔實彌樂,

齊國國君

姜齊

西周初年,周武王呂尚姜子牙)於齊,由於國君姜姓呂氏,故稱姜姓呂氏齊國(姜齊),《史記·齊太公世家》講述了西周和春秋時期姜齊約800年的興衰史。齊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諸侯,是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姜齊一共有32位國君:
次序諡號世系在位時間年數備註
1
姜尚
炎帝之後裔
呂國始祖伯夷之苗裔(呂伯夷卅五世孫)
前1043年—?
 32
2
姜伋
太公子
 39
太公之卒百有餘年,子丁公呂伋立
3
姜得
丁公子
44
4
姜慈母
乙公子
 52
5
姜不辰
癸公子
?—前863年
 12
其名一作不臣
6
姜靜
哀公弟
前862年—前860年
8
7
姜山
胡公弟
前859年—前851年
9
8
姜壽
獻公子
前850年—前825年
26
9
姜無忌
武公子
前824年—前816年
9
10
姜赤
厲公子
前815年—前804年
12
11
姜脫
文公子
前803年—前795年
9
其名一作說
12
姜購
成公子
前794年—前731年
64[4]
13
齊釐公
姜祿甫
莊公子
前730年—前698年
33
一作齊僖公
14
姜諸兒
釐公子
前697年—前686年
12
15
姜無知
莊公孫,夷仲年子
前686年
1
父夷仲年(夷為字,仲為排行,年為名)
16
姜小白
襄公弟
前685年—前643年
43
17
姜無詭
桓公子
前643年
1
一名公孫無虧
18
姜昭
桓公子,君無詭兄
前642年—前633年
10
19
姜潘
桓公子,孝公弟
前632年—前613年
20
20
姜舍
昭公子
前613年
1
21
姜商人
桓公子,昭公弟
前612年—前609年
4
22
姜元
桓公子,懿公弟
前608年—前599年
10
23
姜無野
惠公子
前598年—前58 2年
17
24
姜環
頃公子
前581年—前554年
28
25
姜光
靈公子
前553年—前548年
6
26
姜杵臼
靈公子,莊公弟
前547年—前490年
58
27
姜荼
景公子
前489年
1
28
姜陽生
景公子,晏孺子兄
前488年—前485年
4
29
姜壬
悼公子
前484年—前481年
4
30
姜驁
悼公子,簡公弟
前480年—前456年
25
31
姜積
平公子
前455年—前405年
51
32
姜貸
宣公子
前404年—前379年
26
二十六年,康公卒,呂氏遂絕其祀,田氏終得齊國

田齊

公元前391年,田成子曾孫田和齊康公,並於公元前386年放逐齊康公於海上,自立為國君。同年又被周安王冊命為齊侯,史稱田氏代齊
田齊一共有8位國君,其中有3位是公,5位是王。
次序
諡號
在位時間
年數
備註
1
田和
前404年—前384年
21
前386年,被周安王列為諸侯
2
田剡
前383年—前375年
9
3
田午
前374年—前357年
18
4
田因齊
前356年—前320年
37
前334年,稱王
5
田辟疆
前319年—前301年
19
6
田地
前300年—前284年
17
前288年,稱東帝,不久去帝號
7
田法章
前283年—前265年
19
8
田建
前264年—前221年
44
前221年,秦滅齊

北周齊國公

宇文憲

宇文憲(544年-578年),字毗賀突,鮮卑族,北周文帝宇文泰第五子。初封涪城縣公,後晉封安城郡公。孝閔帝即位,授任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明帝即位,授任大將軍。武成初年,任益州總管兼益、寧、巴、瀘等二十四州諸軍事及益州刺史,晉封齊國公,食邑一萬戶。
建德二年,進爵為齊王。後來,由於宇文贇的猜忌,被殺,年三十五。

於智

於智,燕國公于謹第五子。由於他的陷害,宇文憲被殺。宇文贇封他為齊國公。柱國、涼州總管、大司空。

隋朝齊國公

高熲

高熲(541年—607年),一名敏,字昭玄,鮮卑名獨孤熲。隋朝開國功臣、政治家、戰略家。他為隋朝宰相執政近20年,封齊國公,後因反對廢太子楊勇並得罪獨孤皇后,遭隋文帝猜忌,被免官為民,不久後又免去齊國公爵位。隋煬帝時,被起用為太常卿。大業三年,見煬帝奢靡,甚為憂慮,有所議論,為人告發,與賀若弼同時被殺害。

李元吉

李元吉(603年—626年7月2日),唐高祖李淵第四子,名劼,小字三胡,竇皇后所生,史書上說他猜鷙驕侈,但其人驍勇,擅長使用馬槊。
大業十三年(617年),李淵攻入長安,擁立楊侑為帝。李淵封唐王,李元吉封齊國公。
唐朝建立後,封為齊王。李元吉曾隨李世民東征洛陽、討劉黑闥,屢立戰功,受封司徒、侍中、并州大都督、左衛大將軍、上柱國等官職勛位。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與太子李建成同時被殺,終年二十四歲

孟讓

孟讓,隋末農民起義軍首領。大業九年(613年)起義,曾一度與王薄聯合,占有長白山。因隋將張須陀周法尚進逼,遂轉戰於江淮地區。
後來被隋江都丞王世充擊敗,北走歸附瓦崗軍,任總管,封齊國公(《舊唐書》)。617年破東都外廊、燒豐都,並與裴仁基攻克回洛倉,後因入都城掠奪居民財產,隋軍乘機攻擊,失敗北逃,後不詳。

唐朝齊國公

李逾

李逾,越王李系之子,唐肅宗之孫。齊國公,光祿卿同正員。(他與唐代宗李豫五子丹王李逾同名,但是不是同一個人)

長孫晟

長孫晟(551年—609年),字季晟。北魏太師、上黨文宣王長孫稚曾孫,北周開府儀同三司長孫兕次子。隋朝戶部尚書、左候衛將軍長孫熾之弟,唐朝名相長孫無忌、文德皇后長孫氏的父親,隋朝名將。
大業五年(609年),長孫晟去世,時年五十八歲。隋煬帝深表悼惜,賜贈甚厚。唐貞觀年間,唐太宗追贈長孫晟為司空、上柱國、齊國公,諡號獻。

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594年-659年),字輔機,長孫晟之子。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
朝義寧元年(617年),李淵起兵太原。無忌進見,淵愛其才略,授任渭北行軍典簽。自此輔佐李世民,建立了唐朝政權,是唐朝的開國功臣,以功第一,封齊國公,後徙趙國公。
武德九年(626年),參與發動玄武門之變,幫助李世民奪取帝位。歷任尚書僕射司空。為人謹慎,改任司徒
貞觀十一年(637年)奉命與房玄齡等修《貞觀律》。貞觀十七年,圖功臣二十四人於凌煙閣,長孫無忌居第一。唐高宗即位,冊封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
永徽二年(651年)奉命與律學士對唐律逐條解釋,撰成《律疏》(宋以後稱《唐律疏議》)30卷。
因反對高宗立武則天為皇后,為許敬宗誣構,削爵流黔州,自縊而死。有詩三首。

敬暉

敬暉(?-706年),字仲曄,唐朝宰相。
敬暉早年曾歷任衛州刺史、夏官侍郎、泰州刺史、洛州長史、中台右丞,後與桓彥范張柬之崔玄暐袁恕己一同發動神龍政變,擁立唐中宗復辟,被任命為侍中,封平陽郡公,食實封五百戶。尋進封齊國公。後遭到韋皇后武三思的排擠,被奪去實權,進封平陽郡王。
神龍二年(706年),武三思以五王誣陷韋後為由,通過唐中宗頒布詔令,將五王流放邊疆。敬暉被流放瓊州,後被周利貞虐殺。唐睿宗繼位後,賜謚肅愍。

王縉

王縉(700-781),字夏卿,唐代詩人,尚書右丞王維之弟。少好學,與兄王維,俱以名聞。舉草澤文辭清麗科上第,歷拜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終太子賓客,封齊國公。文筆泉藪,善草隸書,功超薛稷。大曆十年(775年)元載所撰唐贈兵部尚書王忠嗣碑,為其所行書。卒年八十二。

高力士

高力士,為馮盎之曾孫、馮智玳之孫、馮君衡之子,10歲時,其家因株連罪被抄,武則天聖歷初(698年),嶺南招討使李千里進二閹兒,一為力士,為則天賞識,後因小過逐出宮,中人高延福收為養子,一年多後,則天又召力士入宮。景龍中(708年),臨淄王李隆基引為知己,景龍四年李隆基發動宮廷政變,殺韋皇后安樂公主和武氏黨羽,唐睿宗復位,立隆基為皇太子,力士參與謀劃有功,擢升朝散大夫、內給事。先天元年(712年),力士協助玄宗又發動一次宮廷政變平亂,遷銀青光祿大夫,行內侍正員。開元初(714年)加封右監門衛將軍,知內侍省事玄宗寵信宦官,尤以力士為心腹。而考古發掘證實高力士身高一米七五左右,頗有度量、文武雙全、時行善事,侍奉玄宗,深受信任,掌握大權,並不是憑著一味的逢迎和巴結。而是雖身為宦官,卻能在關鍵時刻對唐玄宗起到政治上的有力幫助和情感上的傾心關懷。 高力士雖為閹人,卻有非凡的政治眼光和決斷性格,“善於騎射,一發而中,三軍心服”,確實頗有大將之風。自此,力士權傾朝野,據《唐故開封儀同三司兼內侍兼贈揚州大都督陪葬泰陵高公神道碑並序》記敘:由於唐玄宗“恩遇特崇,功卿宰臣,因以決事”,但高力士則“中立而不倚,得君而不驕,順而不諛,諫而不犯。(進)王言而有度,持國柄而無權。近無閒言,遠無橫議。君子曰:此所謂事君之美也”這一段話對高力士的評價雖有過譽之詞,但記述也清楚地說明玄宗對高力士非常器重,朝廷內外的公卿大臣很尊重他的意見,力士因之常常參與國家大事的決策並能直接向皇帝提議。天寶初(742年),加封力士為冠軍大將軍、右監門衛大將軍、進封渤海郡公。七年,加封力士驃騎大將軍,其家產富有非王侯能比。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史思明發動安史之亂陷兩京,力士兵隨玄宗入蜀,行至馬嵬坡,將士譁變,殺楊國忠,並脅迫玄宗殺楊貴妃,玄宗猶豫不決,力士力勸玄宗而縊殺之。(一說設計幫助貴妃逃亡海外)至成都後,力士因有功受封齊國公。天寶十五年(756年)肅宗稱帝,改為至德元年。後力士隨玄宗還京,加開府儀同三司,封賞五百戶。上元元年(760年),力士被誣流放巫州。寶應元年(762年),唐代宗即位,力士遇赦還京,歸至朗州,知悉玄宗上皇駕崩,力士面朝北哀慟嘔血而卒。代宗復其原官職,並贈封揚州大都督,陪葬唐玄宗泰陵

楊玄琰

楊玄琰(699—729),楊玉環生父。漢太尉楊震十八代孫,隋朝禮部尚書楊尚希曾孫。曾任蜀州司戶,公元729年因罪下獄,卒於獄中。唐天寶四年(公元745)楊玉環被唐玄宗冊封為貴妃,楊玄琰被贈兵部尚書。又追封為太尉、齊國公。

田令孜

田令孜(? ---893年),唐朝宦官。字仲則,本姓陳,四川人。唐懿宗時任小馬坊使,和李儇玩得很好,李儇即帝位為唐僖宗,屢次提升他至左神策軍中尉、左監門衛大將軍,封齊國公。

崔日用

崔日用,大足元年,為宗楚客稱薦,擢新豐尉。神龍中,附宗楚客武三思,驟遷兵部侍郎,兼修文館學士。復預討韋庶人謀,授黃門侍郎,參知機務。開元中,拜吏部尚書,封齊國公,終并州大都督長史。

徐彥若

徐彥若(?-901年),唐朝宰相。刑部侍郎徐有功六世孫,吏部尚書徐商之子。
徐彥若進士及第,歷任尚書郎中書舍人御史中丞吏部侍郎。後以戶部侍郎之職拜相,又任中書侍郎
景福二年(893年),徐彥若出鎮鳳翔,但因李茂貞兵犯京師,又被召回朝中。乾寧元年(894年),徐彥若再次被拜為宰相。後累進司空太保,兼任門下侍郎,封齊國公。

趙光逢

趙光逢,字延吉。曾祖植,嶺南節度使。祖存約,興元府推官。父隱,右僕射。光逢與弟光裔,皆以文學德行名。(《舊唐書》:光裔,光啟三年進士擢第,累遷司勛郎中、弘文館學士,改膳部郎中、制誥。季述廢立之後,旅遊江表以避患,嶺南劉隱深禮之,奏為副使,因家嶺外。)光逢幼嗜墳典,動守規檢,議者目之為“玉界尺”。僖宗朝,登進士第。逾月,辟度支巡官,歷官台省,內外兩制,俱有能名,轉尚書左丞、翰林承旨。昭宗幸石門,光逢不從,昭宗遣內養戴權詔赴行在,稱疾解官。駕在華州,拜御史中丞。時有道士許岩士、瞽者馬道殷出入禁庭,驟至列卿宮相,因此以左道求進者眾,光逢持憲紀治之,皆伏法,自是其徒頗息。改禮部侍郎、貢舉。光化中,王道浸衰,南北司為黨,光逢素惟慎靜,慮禍及己,因掛冠伊洛,屏絕交遊,凡五六年。門人柳璨登庸,除吏部侍郎、太常卿。《唐摭言》云:光化二年,趙光逢放柳璨及第,後三年不遷,時璨自內庭大拜,光逢始以左丞征入。入梁為中書侍郎、平章事,累轉左僕射兼租庸使,上章求退,以太子太保致仕。梁末帝愛其才,征拜司空、平章事。無幾以疾辭,授司徒致仕。《唐摭言》云:光逢膺大用,居重地十餘歲,七表乞骸,守司空致仕。居二年,復征拜上相。

魏元忠

魏元忠,宋州宋城人也。本名真宰,以避則天母號改焉。初,為太學生,志氣倜儻,不以舉薦為意,累年不調。時有左史盩厔人江融撰《九州設險圖》,備載古今用兵成敗之事,元忠就傳其術。儀鳳中,吐蕃頻犯塞,元忠赴洛陽上封事,言命將用兵之工拙,曰:
臣聞理天下之柄,二事焉,文與武也。然則文武之道,雖有二門,至於制勝御人,其歸一揆。方今王略遐宣,皇威遠振,建禮樂而陶士庶,訓軍旅而懾生靈。然論武者以弓馬為先,而不稽之以權略;談文者以篇章為首,而不問之以經綸。而奔競相因,遂成浮俗。臣嘗讀魏、晉史,每鄙何晏、王衍終日談空。近觀齊、梁書,才士亦復不少,並何益於理亂哉?從此而言,則陸士衡著《辨亡論》,而不救河橋之敗,養由基射能穿札,而不止鄢陵之奔,斷可知矣。昔趙岐撰禦寇之論,山濤陳用兵之本,皆坐運帷幄,暗合孫、吳。宣尼稱“有德者必有言,仁者必有勇”,則何平叔、王夷甫豈得同日而言載!
臣聞才生於代,代實須才,何代而不生才,何才而不生代。故物有不求,未有無物之歲;士有不用,未有無士之時。夫有志之士,在富貴之與貧賤,皆思立於功名,冀傳芳於竹帛。故班超投筆而嘆,祖逖擊楫而誓,此皆有其才而申其用矣。且知己難逢,英哲罕遇,士之懷琬琰以就埃塵,抱棟樑而困溝壑者,則悠悠之流,直睹此士之貧賤,安知此士之方略哉。故漢拜韓信,舉軍驚笑;蜀用魏延,群臣觖望。嗟乎,富貴者易為善,貧賤者難為功,至於此也!
亦有位處立功之際,而不展其志略,身為時主所知,竟不能盡其才用,則貧賤之士焉足道哉!漢文帝時,魏尚、李廣並身任邊將,位為郡守。文帝不知魏尚之賢而囚之,不知李廣之才而不能用之。常嘆李廣恨生不逢時,令當高祖日,萬戶侯豈足道哉。夫以李廣才氣,天下無雙,匈奴畏之,號為“飛將”,爾時胡騎憑凌,足伸其用。文帝不能大任,反嘆其生不逢時。近不知魏尚、李廣之賢,而乃遠想廉頗、李牧。故馮唐曰,雖有頗、牧而不能用,近之矣。從此言之,疏斥賈誼,復何怪哉。此則身為時主所知,竟不能盡其才用。晉羊祜獻計平吳,賈充、荀勖沮其策,祜嘆曰:“天下不如意恆十居七八。”緣荀、賈不同,竟不大舉。此則位處立功之際,而不得展其志略。而布衣韋帶之人,懷一奇,抱一策,上書闕下,朝進而望夕召,何可得哉。
臣請歷訪內外文武職事五品已上,得不有智計如羊祜、武藝如李廣,在用與不用之間,不得騁其才略。伏願降寬大之詔,使各言其志。無令汲黯直氣,臥死於淮陽。仲舒大才,位屈於諸侯相。
又曰:
臣聞帝王之道,務崇經略。經略之術,必仗英奇。自國家良將,可得言矣。李靖破突厥,侯君集滅高昌,蘇定方開西域,李績平遼東,雖奉國威靈,亦其才力所致。古語有之,“人無常俗,政有理亂,兵無強弱,將有能否”。由此觀之,安邊境,立功名,在於良將也。故趙充國征先零,馮子明討南羌,皆計不空施,機不虛發,則良將立功之驗也。然兵革之用,王者大事,存亡所系。若任得其才,則摧凶而扼暴。苟非其任,則敗國而殄人。北齊段孝玄云:“持大兵者,如擎盤水。傾在俯仰間,一致蹉跌,求止豈得哉!”從此而言,周亞夫堅壁以挫吳、楚,司馬懿閉營而困葛亮,俱為上策。此皆不戰而卻敵,全軍以制勝。是知大將臨戎,以智為本。漢高之英雄大度,尚曰“吾寧鬥智”;魏武之綱神冠絕,猶依法孫、吳。假有項籍之氣,袁紹之基,而皆泯智任情,終以破滅,何況復出其下哉!
且上智下愚,明暗異等,多算少謀,眾寡殊科。故魏用柏直以拒漢,韓信輕為豎子;燕任慕容評以抗秦,王猛謂之奴才。即柏直、慕容評智勇俱亡者也。夫中材之人,素無智略,一旦居元帥之任,而意氣軒昂,自謂當其鋒者無不摧碎,豈知戎昭果毅、敦《詩》說《禮》之事乎!故李信求以二十萬眾獨舉鄢郢,其後果辱秦軍;樊噲願得十萬眾橫行匈奴,登時見折季布,皆其事也。
當今朝廷用人,類取將門子弟,亦有死事之家而蒙抽擢者。此等本非幹略見知,雖竭力盡誠,亦不免於傾敗,若之何使當閫外之任哉?後漢馬賢討西羌,皇甫規陳其必敗;宋文帝使王玄謨收復河南,沈慶之懸知不克。謝玄以書生之姿,拒苻堅天下之眾,郗超明其必勝;桓溫提數萬之兵,萬里而襲成都,劉真長期於決取。雖時有今古,人事皆可推之,取驗大體,觀其銳志與識略耳。明者隋分而察,成敗之形,昭然自露。京房有言,“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古。”則昔賢之與今哲,意況何殊。當事機之際也。皆隨時而立功,豈復取賢於往代,待才於未來也?即論知與不知,用與不用。夫建功者,言其所濟,不言所起;言其所能,不言所藉。若陳湯、呂蒙、馬隆、孟觀,並出自貧賤,勛濟甚高,未聞其家代為將帥。董仲舒曰:“為政之用,譬之琴瑟,不調甚者,必解弦而更張之,乃可鼓也。”故陰陽不和,擢士為相;蠻夷不龔,拔卒為將,即更張之義也。以四海之廣,億兆之眾,其中豈無卓越奇絕之士?臣恐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

五代齊國公

孫岳

孫岳,檢校太尉、右衛上將軍、充三司使,死後贈太尉、齊國公。

范延光

范延光,天雄軍節度使、樞密使,封齊國公。

夏魯奇

夏魯奇(882年-931年),字邦傑,曾被賜名為李紹奇,五代十國時期後唐名將。
夏魯奇原為後梁宣武軍校,後歸順莊宗李存勖,以驍勇著稱,曾在護衛莊宗時獨殺百餘人,獲賜姓名。又隨莊宗滅後梁,生擒鐵槍王彥章
夏魯奇歷任磁州刺史、鄭州防禦使、河陽節度使忠武軍節度使、同平章事,後任武信軍節度使,出鎮遂州。長興二年(931年),遂州被西川將領李仁罕攻破,夏魯奇自刎而死,追贈太師、齊國公。

馬希振

馬希振(?-930年代),馬楚武穆王馬殷之嫡長子,母親馬殷夫人。他不喜歡仕途,出家為道。後晉石重貴追封為齊國公。

馮道

馮道(882年-954年),字可道,號長樂老,瀛州景城人,五代宰相。
馮道早年曾效力於燕王劉守光,歷仕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先後效力於後唐莊宗後唐明宗後唐閔帝後唐末帝後晉高祖後晉出帝後漢高祖後漢隱帝後周太祖後周世宗十位皇帝,期間還向遼太宗稱臣,始終擔任將相、三公、三師之位。
後周顯德元年(954年)四月,馮道病逝,追封瀛王,諡號文懿。
馮道任過的官職很多:
將仕郎、朝議郎、朝散大夫、銀青光祿大夫、金紫光祿大夫、特進、開府儀同三司。職自幽州節度巡官、河東節度巡官、掌書記,再為翰林學士,改授端明殿學士、集賢殿大學士、太微宮使,再為宏文館大學士,又充諸道鹽鐵轉運使、南郊大禮使、明宗皇帝晉高祖皇帝山陵使,再授定國軍節度、同州管內觀察處置等使,一為長春宮使,又授武勝軍節度、鄧隨均房等州管內觀察處置等使。官自攝幽府參軍、試大理評事、檢校尚書祠部郎中兼侍御史、檢校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檢校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檢校太師、兼侍中,又授檢校太師、兼中書令。正官自行台中書舍人,再為戶部侍郎,轉兵部侍郎、中書侍郎,再為門下侍郎、刑部吏部尚書、右僕射,三為司空,兩在中書,一守本官,又授司徒、兼侍中,賜私門十六戟,又授太尉、兼侍中,又授戎太傅,又授漢太師。
馮道獲得的爵位也不少:
爵自開國男至開國公、魯國公,再封秦國公、梁國公、燕國公、齊國公。食邑自三百戶至一萬一千戶,食實封自一百戶至一千八百戶。勛自柱國至上柱國。功臣名自經邦致理翊贊功臣至守正崇德保邦致理功臣、安時處順守義崇靜功臣、崇仁保德寧邦翊聖功臣。

安審琦

安審琦(897-959),字國瑞,沙陀族,五代時期將領。後漢時封齊國公、南陽王。後周時,進封陳王,後周世宗時,去世,贈尚書令,追封齊王。

徐溫

徐溫(862年—927年11月20日),字敦美,五代十國時期吳國大臣,南唐烈祖徐知誥李昪)的養父。
天祐十二年(915年),徐溫受封齊國公,兼任兩浙招討使。
天祐十六年(919年),楊隆演即帝位,封東海郡王。
順義七年(927年),徐溫即病死,時年六十六歲,追封齊王,諡號武。
其養子徐知誥建立南唐後,追謚徐溫為忠武皇帝,廟號太祖。徐知誥恢復原姓,改名李昪後,再改廟號為義祖。

侯益

侯益(885年—965年),山西平遙人,歷經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北宋的將領。
後漢時,封魯國公;後周時封楚國公、齊國公。

宋朝齊國公

鄭清之

鄭清之(1176—1251)南宋大臣。初名燮,字德源、文叔,別號安晚,慶元道鄞縣(今浙江寧波)人。嘉泰二年(1202)入太學。嘉定十年(1217),登進士第,調峽州(今湖北宜昌)教授。累遷國子學錄。參與丞相史彌遠定策,廢太子竑,擁立理宗,後授王宮教授,遷宗學博士、宗正寺丞兼權工部郎、簽事樞密院事。紹定三年(1230)授參政政事。紹定六年(1233)史彌遠卒後,累官右丞相兼樞密使,疏請召還直臣真德秀等人,為帝採納,時號“小元祐”。端平二年(1235)特進左丞相。嘉熙二年(1238)封申國公。後歷封衛國公、越國公。屢辭不已,拜太傅,保寧軍節度使,進封齊國公。淳祐七年(1247)獲準辭官,放浪湖山,寓身僧剎。兩年後復相位。致仕卒,謚忠定,贈尚書令,追封魏郡王。清之的代言奏對,多不存稿。工筆札,書法遒秀逸致,書跡見《鳳墅續法帖》。著有《安晚集》六十卷。

叔梁紇

叔梁紇(公元前622年--公元前549年),春秋時期魯國人。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父親。 《宋史》記載,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追封叔梁紇為齊國公。而《續資治通鑑》則記載,追封為魯國公。

趙從照

趙從照,秦康惠王趙德芳之孫,高平郡公趙惟敘之子。慶曆四年,詔封十王之後,以從照封安國公,終左金吾衛大將軍、歸州團練使。贈同州觀察使、齊國公。

金國齊國公

韓企先

韓企先(1082~1146年) 金朝宰相,薊州玉田人,出生於燕京,世仕於遼。
大遼乾統年間,中進士。遼朝滅亡後,天輔六年入仕金朝,任樞密副都承旨、轉運使、西京留守等職。天會七年(1129),任尚書左僕射兼侍中,封楚國公。十二年正月,遷尚書右丞相,應召朝見金太宗完顏晟。金熙宗皇統元年,加封濮王。六年,病卒。正隆二年,例降封齊國公。大定八年,配享太宗廟廷;十一年,圖像衍慶宮,位列開國功臣。十五年,予謚簡懿。

徒單恭

徒單恭(?—1154),本名徒單斜也。金熙宗天眷二年(1139),為奉國上將軍。以告吳十謀反之事,超授為龍虎衛上將軍,為戶部侍郎,出為濟南尹,遷會寧牧,封譚國公。海陵王完顏亮篡位,其皇后為徒單恭之女,徒單恭因此被封王,不久又拜為平章政事。為政貪鄙自私,挾恨報復。因其妻兀魯被讒怨望事而被免官,不久又被任命為司徒,進拜太保,領三省事,兼勸農使。再進位為太師,封梁晉國王。貞元二年(1154)病故。
正隆間,改封趙國王,再進齊國公。

完顏宗雄

完顏宗雄(1083—1122),本名謀良虎。金康宗烏雅束長子。《續資治通鑑》記載曾封齊國公。

完顏婆盧火

完顏婆盧火,金安帝完顏跋海五世孫。大定間,大褒功臣,圖像衍慶宮。追封齊國公。

徒單婆盧火

徒單婆盧火,金顯宗完顏允恭孝懿皇后徒單氏的祖父。追贈司徒、齊國公。

元朝齊國公

朱熹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諡文,世稱朱文公。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
元朝時期追封齊國公。

張弘范

張弘范(1238年—1280年),字仲疇,名將張柔第九子,元朝初期重要將領。
曾參加過襄陽之戰,後跟隨元帥伯顏南下攻打南宋,是忽必烈滅宋之戰的主要指揮者,曾擊敗南宋將領文天祥張世傑,官居江東道宣慰使,深受元世祖忽必烈的器重。
至元十七年(1280年)正月十日病死,時年四十三歲。元世祖贈予銀青榮祿大夫、平章政事,予謚武烈。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加贈推忠效節翊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齊國公,改謚忠武。元仁宗延祐五年(1319年),加贈“保大功臣”,加封淮陽王,予謚獻武。

劉國傑

劉國傑(1233~1304),字國寶,本姓烏古倫,後改姓劉,女真族。元朝開國功臣。
1304年病死。朝廷贈“推忠效力定遠功臣”、光祿大夫、司徒、柱國,封齊國公。

劉敏中

劉敏中,字端甫,元代文學家。仕世祖、成宗、武宗三朝,多為監察官,受到皇帝的嘉納。死後,贈光祿大夫、柱國,追封齊國公,諡文簡。

李稷

李稷,字孟豳,李克忠之孫,李希顏之子。死後,贈推忠贊理正憲功臣、集賢大學士、榮祿大夫、柱國,追封齊國公,諡文穆。

張禧

張禧,(1217—1291)元朝鎮國上將軍、湖廣等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曾遠征日本,戰敗後,只有他一人免責。死後,贈推誠著節功臣、榮祿大夫、湖廣行省平章政事、柱國、齊國公,謚忠烈。

尚文

尚文(1236—1327年),字周卿。卒於家,年九十二,追封齊國公,謚正獻。

呂思誠

呂思誠(1293年-1357年),字仲實,平定人,元朝名臣。歷任侍御史、集賢院侍講學士兼國子祭酒、湖廣參政、中書參知政事、左丞轉御史中丞、國子監翰林學士、翰林國史院檢閱官及編修等職,曾參與編修過遼史金史宋史三史。
死後,追封齊國公,謚忠肅。

樂實

樂實,尚書左丞相、駙馬都尉,封齊國公。

約蘇

約蘇,尚書左丞相、行平章政事,封齊國公。

兀玉篤實

兀玉篤實,回鶻族。初授功德使司經歷,未幾擢同知司事,改同知總制院事。遷宣政副使,並同知功德使司如故。後擢資德大夫、同知宣政院事。卒。贈存誠秉德功臣、太傅、開封儀同三司、上柱國,追封齊國公,謚忠穆。

潔實彌樂

潔實彌樂,兀玉篤實的弟弟,回鶻族。死後,贈推誠佐理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追封齊國公,諡文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