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神策軍原為西北的一支戍邊軍隊。吐蕃自松贊乾布時期崛起後,長期成為唐王朝的邊境大患,但此時的唐朝由於自身實力較強,因而在與吐蕃的戰爭中還是略占上風的。在開元天寶年間,唐朝與吐蕃在西北邊境展開了一系列的拉鋸戰。唐玄宗時哥舒翰擊敗吐蕃,自天寶十三載(754年)七月十七日,哥舒翰請立澆河、洮陽兩郡並建立寧邊、威勝、金天、武寧、耀武、天成、振威、神策八軍。至此,唐軍在西北邊境取得了對吐蕃的相對優勢,形成了網式的防禦鏈條。神策軍設定於臨洮以西二百餘里的磨環川,位於洮水南岸,與
洮陽郡隔水相望。擬洮陽太守成如繆充任首任神策軍使,自此,神策軍正式登上了唐代歷史的舞台。
安史之亂爆發後,玄宗令西北邊境的軍隊馳援內地,“其河西、隴右、朔方,除先發蕃漢將士,及守軍郡城堡之外,自余馬步軍將兵健等,一切並附行營。各委節度使統領,仍限今月二十日齊到。”而神策軍由當時的神策軍將
衛伯玉領千餘人赴難中原,參加了
乾元二年(759年)攻圍
安慶緒(
安祿山子)的
相州之戰。九節度兵敗鄴城後,衛伯玉與宦官觀軍容使
魚朝恩退守
陝州,防備安史。這時神策軍故地已被
吐蕃占領,衛伯玉所統之軍仍沿用神策軍的名號,伯玉為兵馬使。伯玉入朝,此軍歸陝州節度使
郭英乂;英乂入朝,神策軍遂屬魚朝恩。在這期間,魚朝恩把陝州節度使所轄軍隊併入神策軍,使其擴大為萬人以上的大軍。
廣德元年(763年),吐蕃進犯長安,禁軍潰敗,代宗奔陝州,魚朝恩率此軍護衛代宗,京師克平之後魚朝恩便率神策軍歸於禁中。永泰元年(765年)吐蕃軍隊再次進攻關中,神策軍於是屯苑中,分為左、右廂,正式成為天子禁軍。
大曆五年(770)朝恩得罪死,以後十幾年均以本軍將領為兵馬使統率之。建中四年(783),
德宗以司衣卿
白志貞為使,卻遇到所謂“涇卒之變”(見
朱泚),德宗出奔。事定後,德宗認為文武臣僚不可信賴,
興元元年(784),命
宦官分領神策軍,為左、右廂都知兵馬使。貞元二年(786年),改神策左、右廂為左右神策軍。貞元十二年(796)又置左右神策軍
護軍中尉。
組織系統
左右神策軍成立後,各設大將軍一人,正二品;將軍各四人,從三品。統軍各二人,正三品。
護軍中尉各一人,
中護軍各一人,
判官各三人,都句判官二人,句覆官各一人,表奏官各一人,支計官各一人,孔目官各二人,驅使官各二人,長史、錄事參軍事、倉曹參軍事、兵曹參軍事、胄曹參軍事各一人,司階各二人,中候各三人,司戈、執戟各五人,長上各十人。
最高統帥為護軍中尉,神策將吏皆受其節制。由於神策軍分屯在京師、畿內與關中要塞之地,所以在兩護軍中尉之下設左右神策行營,分統京畿和所在地區軍隊。
擴編情況
唐後期,由於朝廷集權與地方割據的矛盾日益尖銳,嚴重的局勢使唐朝統治者認識到必須擁有一支由朝廷直接掌握的、有戰鬥力的武裝力量,加強神策軍勢在必行。神策軍有過兩次較大規模的擴編。
第一次大規模擴編是在代宗大曆(766~779年)初年。 第二次大規模擴編是在德宗貞元(785~805年)年間。
主要收編鎮國鎮
駱元光部,朔方鎮李朝采部,河東鎮浮璘部等。又以“神策行營”的名義,強行把京畿和關內的諸軍兼併,如
鳳翔鎮、銀夏鎮的軍隊等。另外,還招募了部分新兵,如神策軍使白志貞從京師曾一次招募3000人;宰相
李泌把因隴右失陷而留居京師的西域朝貢酋長,安西、北庭校吏及其子孫4000人,盡數召入神策軍。
此後,還進行過多次規模較小的擴編,使神策軍的兵力達到15萬人。到
唐穆宗初年,京西、京北及振武、天德八道節度使及都防禦使下神策一十二鎮將士等共186700餘人,為神策軍的全盛時期。
神策軍的主要成分為原藩鎮軍隊或邊軍,具有較強的戰鬥力,新招募兵員人數較小,不是神策軍的主力;但神策軍後期士兵的主要組成多為工商富家子弟。
神策軍具有雙重性質,既是禁軍,也是一隻朝廷直屬的野戰部隊。
任務布防
軍事任務
第一:保衛京師。
第二,隨時奉命征討。在唐廷討伐叛亂藩鎮的戰爭中,神策軍多次奉命出征,如對魏博鎮
田承嗣、
淮西鎮
李希烈、成德鎮
王承宗、西川鎮
劉辟等的討伐。德宗時
朱泚之亂,也主要是靠神策軍平定的。
第三,與防秋諸軍相互策應防禦吐蕃。神策軍駐紮地多分布於京師西北,其軍事目的是非常清楚的。
第四,監臨關內諸軍。由於京西北地區是唐王朝的重點防禦區,是抗擊吐蕃的前線,這裡又靠近京師長安,所以唐統治者對這一區域非常重視,駐紮有重兵。在這些軍事駐紮地區犬牙交錯地布置神策軍,除了互相策應對吐蕃作戰外,同時也起到了監臨諸軍的作用。
布防地區
神策軍布防不同以前王朝禁軍,早期主要駐紮在京畿道一帶。在唐代宗時期,除京城長安外,還有
奉天、
武功、
扶風、
好畤、
麟遊、
普潤、
興平、
天興、
鄠縣、
陝州等地。德宗時神策軍駐防之地有所擴大,至唐憲宗時期,除京畿地區外,擴大到關內道。左神策軍駐紮在京西北八鎮,即普潤鎮、
崇信城、定平鎮、
歸化城、定遠城、
永安城、頜陽縣,右神策軍駐紮奉天鎮、麟遊鎮、良原鎮、
慶州鎮、懷遠城等5鎮。此後,雖有變化,但不出京畿、關內一帶。
軍事影響
由於唐廷擁有神策軍這樣一直龐大軍隊,所以,一般藩鎮對之不敢過分睥睨,同時也阻遏了吐蕃的侵擾,保衛了京師的安全。自唐德宗貞元以來,京畿和關內地區保持長期穩定局面,消弭了安史之亂以來的動盪形勢,這和神策軍的監臨作用也是分不開的。
神策軍是唐王朝自安史之亂以來得以繼續維持100多年統治的重要保證。
唐文宗時入唐求法的日本僧人
圓仁說:“左右神策軍,天子護軍也,每年有十萬軍。自古君王,頻有臣叛之難,唯置此軍以來,無人敢奪國寶。”這個評論是符合史實的。
腐化衰亡
特權腐化
唐穆宗以後,神策軍漸漸腐化,戰鬥力下降。神策軍的腐化孕育於其極盛之時。由於其擁有許多特殊權利,故促成了其自身的腐化。神策軍至少在三個方面享有特權:
第一是給養三倍於其他軍隊,以及經常性的額外賞賜。
從代宗以來,每次大赦都要厚賜神策軍。每個新皇帝即位,也要犒賞神策軍。如穆宗即位,賜左右神策軍士人錢五十緡,六軍、威遠人三十緡,左右金吾人十五緡。
第二是在其將吏遷轉升任方面有優先權。
據載:“開成以來,神策將吏遷官,多不聞奏,直牒
中書令復奏施行,遷改殆無虛日。”他們的這種優先權也得益於護軍中尉的偏愛和關照。
第三是法律上享有特權。
唐制,京師各機構、各部門,每季派御史巡按監察。後來由於禁軍地位特殊,御史皆不敢去巡查。貞元十九年(803年),監察御史
崔遠不了解這種變化,進入了右神策軍駐地,結果被杖四十,流放外州。這說明皇帝也已承認神策軍在法律上的這種特權地位。
這些特權不僅促使神策軍日益腐化,而且在一定條件下成為某些藩鎮發動叛亂的藉口。唐朝末年,藩鎮勢力屢次進犯京師,常以剪除宦官為口號,而這時的神策軍將吏大都捲入宦官集團中去。由於穆宗以後,神策軍很少外出征戰,軍紀日益敗壞。其普通軍士也非當年善戰的邊兵,多以工商富豪子弟充任,不堪一戰。唐廷給予神策軍特權,目的是讓這支軍隊為維護李家統治發揮更大的作用,卻適得其反,促使其走向腐化,喪失戰鬥力,這是唐廷所始料不及的。
走向末路
唐僖宗時,
黃巢起義軍入關,僖宗倉皇南逃入蜀,左右神策軍或潰敗,或為藩鎮招諭收容。後宦官
田令孜另招神策新軍54都,每都千人,以都將分領。
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鳳翔節度使
李茂貞舉兵攻長安,昭宗“悉發五十四軍屯興平,已而兵自潰,茂貞逼京師,昭宗為斬神策中尉西門重遂、李周訁童,乃引去。”天復二年(902年),宣武節度使
朱全忠進入關中,次年擊敗李茂貞,逼昭宗殺死大宦官韓全誨等20餘人,把參與的神策左右軍的兵士併入左右
羽林、
龍武、
神武等六軍,“而神策左右軍繇此廢矣”,神策軍就此解散。
宦官掌典
制度形成
宦官典禁軍制度:唐後期禁軍以神策軍為主,其他軍隊只存名號而已,故所謂對禁軍的控制,實際上即指對神策軍的控制。神策軍成為北衙禁軍後,代宗即以大宦官、觀軍容宣慰處置使魚朝恩“知神策軍兵馬使”。又以宦官駱奉先為神策軍容使,直接統帥神策軍。兵馬使為武職軍將,由宦官充任,此前並不多見。德宗起用白志貞後,宦官一度失去北衙兵權,大涇原兵變後,禁軍兵權重新落入宦官之手。
貞元十二年,“以監句當左神策軍、左監門衛大將軍、知內侍省事
竇文場為左神策軍護軍中尉,監句當右神策軍、右監門衛將軍、知內侍省事
霍仙鳴為右神策軍護軍中尉,監右神威軍使、內侍兼內謁者監張尚進為右神威軍中護軍,監左神威軍使、內侍兼內謁者監焦希望為左神威軍中護軍。護軍中尉、中護軍皆古官,帝既以禁衛假宦官,又以此寵之。”自此以後,以宦官典禁軍便制度化了。“竇、霍之權,振於天下,藩鎮節將,多出禁軍,台省清要,時出其門。”
竇、霍之後,宦官楊志廉、第五守亮為左右神策軍護軍中尉、直至唐末,禁軍統帥權始終牢牢控制在宦官集團手中,神策軍將吏多由忠於宦官者充任。
危害影響
第一使宦官集團長期控制皇權
唐朝自穆宗以後,天子多受制於宦官。穆宗以後共有九帝,其中,除
敬宗、
哀帝外,其餘均為宦官所立。敬宗雖不是宦官擁立,但卻死於宦官之手。宦官集團之所以能掌握皇帝的生、死、廢立大權,根本原因在於他們掌握神策軍兵權,以神策軍為工具控制皇權。
第二操縱朝政,政治癒加黑暗腐朽
大多數宦官並沒有受過良好的文化教育,缺乏遠大的政治抱負和才幹,他們為了保住既得利益和地位,必然要不擇手段地殘酷打擊政敵,貪婪地攫取財富。結黨營私,貪污受賄,賣官鬻爵,無惡不作。凡觸犯他們利益的人則不遺餘力地予以打擊。文宗時,宦官
仇士良以甘露之變為藉口,出動神策軍,大殺朝官,死者六七百人,朝中幾乎為之一空。皇族貴戚的命運也操在其手,僅仇士良就殺二王、一妃、四宰相,貪酷二十餘年。其他宦官無不如此。宦官專權的結果,使唐朝政治更加腐朽、黑暗,對社會經濟的發展起了很壞的作用。
第三使封建割據局面更加嚴重
宦官專權以後,地方藩鎮的節度使任命多操縱在其手中。史載:”大曆以來,節制之除拜,多出金軍中尉。凡命一帥,必廣行賕賂。禁軍將校當為帥者,雖無家財,必取資於人,得鎮之後,則膏血疲民以償之。“這樣做的結果,一是加重了對人民的剝削,二是造成了藩鎮對朝廷更加離心離德。宦官集團的倒行逆施不僅激化被統治階級與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也加深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使唐王朝在兩種矛盾交織發展中趨於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