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庚(中國歷史人物)

武庚(中國歷史人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武庚,子姓,武氏,名庚,字祿父,沬城(今河南衛輝市)人。商朝宗室大臣,商紂王帝辛之子。

聰明好學,深得寵信。周武王滅商興周后,封武庚管理商朝舊地(河南安陽),商朝遺民大悅。為了防止武庚叛亂,在朝歌東部設立衛國,以管叔鮮為衛王;西南部為鄘國,使蔡叔為鄘王;北面為邶國,使霍叔為邶王,共同監視武庚。

發動三監之亂後,武庚兵敗被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庚
  • 別名:祿父
  • 國籍:中國
  • 民族華夏族
  • 出生地朝歌
  • 逝世日期:前1118年
  • 職業:君王
  • 重要事件三監之亂
人物經歷,封地邶國,復國失敗,殷商遺民,邶城遺址,

人物經歷

武庚(?—約前1118年),商紂王之子,公元前1122年8月27日,商亡周立。武庚管理殷余民,殷民大悅。
武王為防武庚叛亂,又在朝歌周圍設邶、鄘、衛三國。朝歌以東設衛國,使由管徙封衛,朝歌以西與南設鄘國,使由蔡徙封鄘;朝歌以北為邶,使霍叔自霍徙封邶。共同監視武庚。此時,武庚留居在紂宮(今淇縣城內的西壇、三海一帶)續殷嗣。殷亡第四年,周武王姬發駕崩,兒子周成王姬誦年幼(13歲),武王之弟周公旦代成王掌管國事。對此,管叔、蔡叔皆不滿,散布周公想篡位之謠言,並串聯武庚起兵反叛。
周公和召公為保周江山,“內弭父兄,外撫諸侯”,周公以成王命率軍東征,伐朝歌叛軍,武庚兵敗被誅。周公又殺管叔、放蔡叔、貶霍叔,將朝歌“殷頑”遷於洛陽管教之。
武庚之亂後,使周初統治者更深刻地認識到封建親戚、蕃屏周室的重要性。在武王分封的基礎上,周公、成王再次大規模分封諸侯。相傳武王分封七十一國,其中有五十三人是姬姓子弟,他們都是文王、武王和周公的後人,如文王之弟封於東虢、西虢,文王之子封於邘、晉、應、韓;周公之子封於凡、蔣、邢、茅、砟、祭。原來屬於武庚的封地和殷遺民被一分為二,一部分封給紂兄微子啟,他在滅商後投降周,也未捲入叛亂,因此封於商丘國號宋。另一部分封給成王的叔父康叔,在殷商故墟。國號衛。此外,還有一些異姓貴族為周公、成王所封。兩次分封,不僅使周人鞏固了在原屬殷商的廣大地區的統治,而且擴大了周人的勢力和影響,使周成為國力和疆域遠遠超過商朝的強大國家。

封地邶國

周代諸侯國,子姓,周武王滅商之後,為了安置殷商遺民,將商王畿之地分為邶、鄘、衛三地,封商紂王子武庚於殷地,稱邶國
邶國的始封地,或認為在今河南湯陰,或認為在今河南北部、河北南部一帶。後一說較有影響,如東漢鄭玄《詩譜·邶鄘衛譜》就說:“周武王伐紂,以其京師封紂子武庚為殷後。庶民頑民被紂化日久,未可以建諸侯,乃三分其地,置三監,使管叔蔡叔霍叔尹而教之。自紂城而北謂之邶,南謂之鄘,東謂之衛”; 《說文解字》也說:“邶,故商邑。自河內、朝歌以北是也;”《後漢書·郡國志一》河內郡朝歌縣亦稱:“北有邶國。”顏師古注《漢書》時即堅持了這一傳統觀點。清光緒年間今淶水縣出土一批銅器以後,因其中銘文都帶有“北白”等字樣。王國維於是提出邶國在今河北淶水縣一帶的觀點,主張邶在今淶水一帶的觀點從此影響漸大。可是這一觀點在解釋《詩經·國風》的《邶》、《鄘》、《衛》詩時會遇到困難,魏建震《三代河北中南部古國古部族考》一文因此提出:邶國的始封地在今河南北部和河北南部一帶;以後曾遷居淶水一帶,淶水出土的多件邶伯銅器即其證據。
西周設立的邶、鄘、衛三國,後來因武庚串通管叔蔡叔叛周而招致周公領兵東征,其結果按一般的說法是武庚、管叔被殺,蔡叔被流放,原來的邶、鄘、衛三國之地劃歸衛國所屬,周王室封康叔於衛,領“以殷余民”。從此邶國之民和邶國之地轉屬衛國所有。邶國僅歷武庚一代而終結,是周初封國中壽命最短的方國。然而關於武庚的下場,文獻還有另外一種記載,如《逸周書·作洛》雲“王子祿父北奔”。唐蘭《西周青銅銘文分代史征》認為“王子祿父”即武庚的生時之名。魏建震認為“王子祿父北奔”的地點是淶水流域,邶國隨之北遷。
淶水流域的邶國何時滅亡,史所不詳。 《詩經·大雅·韓奕》有“奄有北國”句。許多學者解釋此“北國”即“邶國”。這樣看來邶國是為韓國所滅。韓國的始封,有的說是西周初年,有的說是周宣王時期,則邶國被滅應在西周時期。
公元前1122年,商朝滅亡後,周武王紂王的兒子武庚於殷地(今河南商丘)以祀殷後,留在殷墟管理商朝遺民,武庚卻不甘心做周的臣子。周初,武王死後(公元前1120年),其子成王年幼(13歲),周公攝政(稱鹹王)。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因封地在周,稱周公,後封魯國,但未到魯即封。他輔佐武王伐紂曾兩次東征,並為西周奴隸制國家制定了各種典章制度,制禮作樂,是我國西周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公元前1117年,武庚聯合了管、蔡二叔以及商的屬國奄、徐、楚等十幾個國家一同向西進軍,反周陣營聲勢浩大。如《尚書大傳》云:“管叔蔡叔疑周公,流言於國曰:‘公將不利於王’,奄君、薄姑謂祿父曰:‘武王既死矣,今王尚幼矣,周公見疑矣,此百世之時也,請舉事!’然後祿父及三監叛也。”(管叔鮮文王三子;蔡叔度,文王五子;霍叔處,文王八子。事監視商朝遺民,故謂三監)周公旦在千鈞一髮之際,於公元前1116年舉兵東征,平定叛亂。公元前1115年,周公殺武庚,滅東方50國;管叔鮮被殺,將蔡叔放逐,霍叔被廢為庶人。把微子(紂王兄)封於殷地,以代殷後,爵為宋公,以後為宋國,都於商丘。武庚的後人便以他字中的祿為姓氏,稱為祿氏。武庚戰死,叛亂平定,殷人見復國無望,只好紛紛出逃。

復國失敗

公元前1122年4月29日,姜太公周武王率軍伐紂攻入朝歌,商軍戰敗,血流飄杵。武王斬紂頭,殺妲己,報了囚父之恨。
戰爭結束後,周武王宣布周朝建立,準備將商地分封,可是他又一轉念,周本是商王朝的一個西方屬國,如今取代了紂王的統治地位,殷商遺民會不會服周的統治呢?於是周武王馬上召集師尚父姜太公,召公周公商議這些問題,姜子牙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及其處境,他說:“殷商的頑固分子及敵視西周的大臣,立即處死,不能姑息養奸,留下後患。”周公不同意姜太公的看法,他說:“對於殷商的大臣,應加以區別,罪大惡極,民憤極大的殺;無罪者不殺,還應利用。”最後,周公提出了分化利用的主張,他說:“既要進行武力監視,又要施以籠絡才是。”周武王聽了頻頻點頭。最後採納了周公的建議,決定由殷紂王的兒子武庚來統治殷商的余民。
第二天,周武王命令整修了商紂宮殿,讓武庚居紂宮,繼續統治商民。
姜太公考慮到武庚受紂王的影響,是不會脫胎換骨,立地成佛的。於是建議周武王要對武庚嚴加防範,在朝歌周圍沒邶(今湯陰邶城)庸(今衛輝市倪灣鄉)衛(今濬縣衛賢集)三國,周武王將自己的弟弟康叔封鎮這三國,來監視武庚。周武王又封了姜太公為齊國國君。
再說姜太公被封於齊國,但他仍心繫西周,他覺得讓武庚再來掌權,是一大隱患,一旦氣候適應,他就會東山再起,捲土重來,復辟殷商王朝,時常都不要放鬆對武庚的警惕。
果然,不出姜太公所料,當周武王罷兵西去不久,武庚竟然居紂宮(今西壇,雲海一帶)續殷祀。然後又帶領尚臣來到鹿台,玉門(玉女觀)祭祀父親在天之靈,同時他又收攏殷商遺民之心,暗地聯絡東夷方國部落,磨刀霍霍,十分囂張。
訊息由姜太公傳到鎬京(今西安市)。恰在這時,也就是周王朝建立第二年,周武王去世了,年幼的成王還管理不好國家大事。周武王之弟周公旦便代攝國家大事。對此,管叔蔡叔,等大臣極為不滿,散布流言蜚語,說周公打算謀害成王篡位,企圖起兵造反。因此朝內大臣勾結起來,聯合東夷中的徐、奄、薄姑、熊、盈等方國部落,發動了大規模的叛周復殷戰爭,聲勢之大,使周的西土出現了騷動和不安。
為了儘快平息這場暴亂,周公和召公徹夜難眠,積極部署作戰計畫,最後在姜子牙的倡議下,由周公以成王之命率軍東征。姜太公親臨現場輔助周公,再一次返回牧野,殺向朝歌。早有準備的武庚,親自帶殷商奴隸主貴族瘋狂反撲,負愚頑抗。但終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失掉軍心的武庚,終究不能喚起將士的鬥志,因而軍心不齊,不戰而潰,全部瓦解。武庚、管叔被處死,蔡叔被流放,霍叔遭貶斥。周公將這次叛亂平息後,以成王之命封康叔為衛君,建都朝歌。

殷商遺民

公元前1122年,西伯姬昌之子姬發立西周而代商。為了安撫商朝遺民,姬發立商帝紂辛之子武庚以守商祀,將商舊都朝歌封為殷都,並封殷都以東為衛(今朝歌東9公里的衛賢,屬河南濬縣),殷都以西為鄘(今朝歌西南的新鄉縣店後營),殷都以北為邶(今河南省湯陰縣邶城),命管、蔡、霍三叔監管,以防止親商諸侯及商民反叛(見《逸周書·作雒》、《漢·鄭玄(詩)邶鄘衛譜》等)。
西周二年,商朝諸侯氏族的牢固團結使姬發“白夜不寐”(見《史記·周本紀》)。不能安枕的心病,使尚未安定朝政,還沒坐穩王位的姬發就過早崩逝。以當時“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規矩,在姬發的群弟之中,有資格接繼王位的應當是年長的大弟管叔姬鮮。但此時姬發的二弟姬旦卻擁立姬發之子姬誦為成王,並以成王年幼為由攝政國務,自封為周公,他還在其頒布的一些誥命中署上“王若曰”句等,以向人伐智和暗自稱王。姬旦攝政篡權的言行,引起親兄弟間的不滿與內訌,被分封到衛、鄘、邶三國的管、蔡、霍三監,因不滿姬旦攝政而聯合叛周,挾武庚參加叛戰,奄亳諸侯則勸說武庚乘機復國。於是,蒲姑、熊盈、徐夷、潭、鬲、榖、州、絞、酈、蕭、費、弦、黃、葛、郯等諸侯國紛紛支持,積極參加武庚的復國之戰。
周武王姬發因不能安枕,導致過早病亡的情景,姬旦記憶猶新。他深深懂得,對他攝政篡權的威脅,不僅來自親兄弟及朝臣內部,還來自親商諸侯與殷商遺民,最好的辦法就是要消除隱患。為此,姬旦以成王姬誦之命率兵征戰三年,誅武庚祿父、殺管叔姬鮮,流放姬度蔡國(今河南省上蔡縣)、降霍叔姬處為庶人,命諸侯建設新都洛邑,將頑抗不服的殷商遺民分別遷往成周(今河南省洛陽市)和陳、許、蔡、鄭等諸侯國,封康叔立衛國於殷都朝歌,賜殷民七族;封伯禽於魯(今河南省魯山縣),後遷奄國舊地(今山東省曲阜)立魯國,賜殷民六族 。從此,殷商遺民淪為頸部繫繩的奴隸,在西周王朝的殘酷統治下被全部分割鎮壓。他們四散分居,勞苦耕作,繁衍生息。但不少諸侯仍然懷念紂辛,心存武庚,不服周管。徐、奄、淮等諸侯相繼又反。成王姬誦無奈親自出戰,並於戰後分封親系諸侯。為了安定殷侯,周公姬旦在平息三監反叛之後,以成王之命封武庚的伯父微子於宋(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稱宋公,以奉祀商殷,這就是“宋國”的由來。微子以及宋國的歷任國君嫡系子孫以“宋”為氏,傳延至公元前286年宋國滅亡,其後裔子孫為不忘故國,以宋為姓,尊微子為宋姓始祖,商丘是宋氏祖地,這即是“天下宋氏是一家”和“天下宋氏源於商”之緣故。
武庚因復國失敗被殺後,其後裔不忘宗祖,有少許留在朝歌(今河南省淇縣)附近守墓祭祀,並以“殷”、“商”、“湯”、“祿”為姓。也有因逃難分支到今河南省南陽、內鄉、鎮平、西平、汝南;山東省臨沂、郯城;山西省河曲、陝西省柞水、大荔以及江蘇省句容等地;還有的東渡海外,到了扶桑國(今墨西哥)的拉文塔、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島以及華華洲等地,把人類文明傳播到了五洲四海。
《通志·氏族略》載:“宋民,子姓,商之裔也。”由於微子是紂辛的庶兄,武庚的伯父,同為“子姓”商之後裔,故有“殷宋一家”之說。自武庚復國失敗被殺、微子立“宋國”、稱“宋公”之後,殷商遺民便成為華夏民族由子姓最早分流而成的宋姓、殷姓、商姓、湯姓祿姓。同時以宋姓(也有以殷宋)、殷姓、商姓、湯姓和祿姓命名的村莊、營寨、集鎮、城市、山川、河流等開始出現。
由子姓分流的宋姓在發展過程中,有部分外姓因避諱、逃難等原因改成了宋姓。如五代時辰州(在今湖南省邵陽、懷化地區西部)的蠻酋人改姓為宋、北宋時西夏党項族改姓為宋、明代時賜元人伯奇特兆爾為宋一誠、清朝時貴陽府有得宋姓於元朝的土司、滿洲八旗嵩佳氏改姓為宋,這些均為少數民族改姓;還有日本侵占台灣期間,台灣土著族人被迫使用日本的岡田、本田等姓,1945年台灣光復後,廢除日本姓,選用宋姓等。也有因名門望族而取先輩之名或字另立姓氏的,如宋戴公之後改為戴姓、宋武公之後改為武姓、宋宣公之後改為宣姓;孔姓亦由宋氏第八世孫孔父嘉之名取孔字而來。宋國大司馬孔父嘉是微子之弟微仲衍的八世孫,儒家聖人孔子的六世祖,“孔子之先,宋之後也”﹙見《孔子家語·本姓解》﹚,所以有“孔宋同源”之說。今朝鮮族、東鄉族、土家族、滿族和回、蒙、苗、彝、藏以及台灣省的土著族等均有宋姓。而殷姓在先秦時由於“殷”與“衣”古音同,遂有殷姓成為衣姓;北齊時因忌諱廢帝高殷,由殷姓改為湯姓;宋朝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因避諱趙匡胤之父趙弘殷,由殷姓改為商姓、湯姓、戴姓;清朝時滿洲八旗音佳氏改為殷姓等等。中國的一些少數民族中也有殷姓。
殷商遺民中由子姓分流而出的宋姓人口現約1120萬,占中國總人口的0.81%;居當今中國百家大姓第22位。殷姓、商姓、湯姓和祿姓則排列在100位之後。

邶城遺址

邶城遺址,位於湯陰縣城東南16公里。乾隆《湯陰縣誌》載:“邶城在縣東三十里,此武王滅殷、分封諸侯,封紂子武庚於此。”
公元前1122年,武王攻克朝歌后,舉行了隆重的祭祀典禮,宣告周人正式繼承殷商天命,建立西周王朝。為了控制商朝統治的中心地區,武王封商紂之子武庚於殷地邶城,讓他以族長的身份繼續統率殷商遺民。同時派自己的兄弟管叔蔡叔霍叔三人,留在殷地監督武庚,號稱“三監”。
周公旦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他曾跟隨武王伐紂,功勳卓著。滅商以後,又與召公奭一起輔佐武王。二年後武王死,其幼子成王即位,周公旦攝政。留在殷都作“三監”的管叔、蔡叔由懷疑而至不滿,武庚乃乘機串通“三監”聯絡東方故舊殷、東夷淮夷、徐、奄、蒲姑、熊等族十七國,起兵叛周。
周公旦經過一番“內弭父兄,外撫諸侯”的工作,安定好了內部之後,便親率大軍東征。東征軍迅速誅滅了以武庚為首的殷貴族叛亂勢力,殺掉了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霍叔被廢為庶人。經過三年戰爭,相繼削平了參與叛亂的東方小國和諸侯。邶城和殷都變成了廢墟。
邶城遺址,可辯遺存有:冢子,村東500米處,高出地面3.5米,面積約300平方米,相傳為古觀兵台;教場路,村東750米處,寬7.5米,長1100米。採集文物有三棱形銅箭頭,傳為古人習武處;城隍嶺,村西30米處,1982年鑽探發現,土質堅硬且純,間有層次,似夯打痕跡,推測為商代邶城緘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