屍體(漢語詞語)

屍體(漢語詞語)

屍體,指生物死後留下的軀體。經過一段時間,由於細菌真菌分泌的酶的作用,屍體會腐爛變成二氧化碳和水。腐爛中的屍體是惡臭的,如果在水的這種介質中屍體腐爛會延長,而在酸、鹼介質中屍體腐爛縮短。比如像古代埃及的木乃伊就是一種風乾的屍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屍體
  • 外文名:corpse
  • 拼音:shī tǐ
  • 定義:指生物死後留下的軀體
  • 近義詞:遺體
引證解釋,其它相關,寄居昆蟲,腐爛過程,

引證解釋

同“ 屍體 ”。 晉 乾寶 《搜神記》卷十五:“貴人雖是先帝所幸,屍體穢污,不宜配至尊。”
人或動物死後的軀體。 巴金 《海的夢》:“我找不著那個孩子的屍體。” 魏巍 《東方》第三部第五章:“接著 小羅跑回來報告,說村外發現了兩具朝鮮人民的屍體。”

其它相關

寄居昆蟲

屍體排出的氣味和液體會引來昆蟲和其它動物。人類屍體為昆蟲產卵提供了食物和場所。在這個混亂世界上覓食的蒼蠅可以在屍體上飽餐一頓,然後再產下300顆卵。而這些卵,在一天內就會孵化出來。
蛆蟲是從卵中孵化出來的幼蟲,它們效率極高,是徹頭徹尾的食腐者。在屍體外部孵化出來後,蛆蟲口鉤鏟起屍體中滲出的液體。在一天內,蛆蟲就會鑽入屍體,進入幼蟲生活的第二階段。
蛆蟲是群居生物,它們以屍體上的腐肉為食,通過分泌酶將屍體分解成粘性物質。蛆蟲的呼吸器官位於與嘴相對的另一端,這樣,蛆蟲就可以一邊進食一邊呼吸,不浪費任何時間。第一階段幼蟲大約2毫米長,第三階段之後幼蟲變成預蛹。預蛹體長可達20毫米,是最初體長的10倍。不到7天,蛆蟲就能吃掉屍體的60%。[資料來源:澳大利亞博物館]

腐爛過程

心臟停止跳動,不再向身體的細胞和組織運送氧氣,生命結束。通常在3~8分鐘內,腦細胞首先死亡,骨骼和皮膚細胞則可繼續存活幾天。血液將從毛細血管流出,聚集到身體較低的部位,因此屍體有些部分很蒼白,而有些地方顏色較深,被稱為屍斑
死後約3個小時,出現屍僵現象,即肌肉變硬。死後約12個小時,屍體會變涼。在24小時內(具體時間取決於身體的脂肪含量和外部溫度),屍體內部的所有熱量將全部流失。這種流失熱量的過程,被稱作屍冷。死亡約36小時組織會排出綠色物質,並且釋放出甲烷、H2S等氣體。屍體的肺部將通過口鼻排出液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