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姓

賀姓

賀姓,分會稽賀氏,河南賀氏和其它少數民族賀氏。會稽賀氏來源有二:一是源於姬姓,為吳王僚之子慶忌之後。《會稽先賢傳》記載,唐中期以前官譜所載,不少賀氏家譜如北宋詞人賀鑄家譜也如此記載;二是源於姜姓,為齊相國慶封之後。唐中期后姓氏書籍如《元和姓纂》所載,部分賀氏家譜所載。為慶封后裔備受質疑,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史載慶封其族被滅,慶封無後;二是所載慶封后裔漢末徒會稽山陰,與會稽山陰賀氏漢代中、後期即有人已活躍於政壇相衝突,與漢末和兩晉時賀氏已成會稽第一大姓相衝突,與鑑湖由慶湖—鏡湖—鑑湖的歷史演變相衝突。據《魏書。官氏志》等所載,南北朝時後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漢化,將鮮卑族複姓賀賴(賀蘭)氏改為漢姓賀氏,此乃鮮卑賀氏之起源。鮮卑賀氏現在也已經漢化為漢族,稱為河南賀氏。另外還有其他少數民族也有姓賀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賀姓
  • 筆畫數:9畫
  • 名人:賀龍、賀知章。
  • 讀音:hè
簡介,起源,源流一,源流二,圖騰,得姓始祖,各支始祖,分布,郡望,堂號,歌訣,世系,名人,古代,近現代,家譜,字輩,祠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及以上,

簡介

賀[賀,讀音作hè(ㄏㄜˋ)]
賀姓
賀(hè)姓, 賀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賀氏又是一個年輕的姓氏,得姓時間不足1900年。賀氏從得姓始就是會稽世居大族和江南士族。歷史上賀氏名人輩出,比較著名的有的賀齊、賀邵、賀循、賀知章、賀龍、賀國強等。賀氏是禮學世家,賀循、賀道力、賀道基、賀道養都以禮學聞名於世,賀循被稱為當世儒宗。賀氏還以書法著稱,賀循、賀知章都以書法見長。據2007年統計,是第85大姓。屬於大姓系列,人口已經超過二百八十萬,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17%以上。河南、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重慶是賀氏分布的主要省份。
賀姓

起源

賀(hè)姓,源出有:

源流一

會稽賀氏出自東漢汝陰令慶儀曾孫慶純之後,屬於因避帝王之諱改姓為氏。而會稽慶氏的來源則主要有兩種觀點。
一是源於姬姓。
三國時謝承的《會稽先賢傳》對賀氏的起源作了明確的記載:“賀本慶氏,后稷之裔。太伯始居吳。至王僚,遇公子光之禍。王子慶忌挺身奔衛。妻子迸渡淛水,隱居會稽上。越人哀之,予湖澤之田,俾擅其利。表其族曰慶氏,名其田曰慶湖。今為鏡湖,傳偽也。安帝時,避帝本生諱,改賀氏,水亦號賀家湖。”該觀點認為專諸刺王僚時,王僚的慶忌正出使鄭國和衛國,後來慶忌逃到了衛國,而他的妻子和兒子則渡過浙江,逃到會稽山傍隱居下來,當時那兒是一片沼澤,沼澤中有些高地可以耕種,越人就把這些高地給他們耕種,稱他們為慶氏,把他們種田的沼澤湖泊地區稱為慶湖。該記載認為會稽賀氏起源於慶忌。另外,北宋著名詞人認為會稽慶氏起源於慶忌曾經記載於唐以前的官譜中。
二是源於姜姓
據史籍《姓纂》記載:“慶姓,齊公族慶公之後。”又據史籍《古今姓氏書辨證》、《姓氏考略》等文獻記載:齊桓公的支庶後代慶封的後代中,皆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慶氏。春秋時期,齊桓公姜小白有個支孫名叫公孫慶克,其子慶封以父名命氏,稱為慶氏,史稱慶父。慶封在齊靈公姜環執政時期(公元前581~前554年)出任大夫,到了齊莊公姜購執政時期(公元前553~前548年)為上卿,執掌國政,後在齊景公姜杵臼繼位之後逃往吳國。到了東漢時期,慶氏後裔傳至汝陰郡令(今安徽合肥、渦陽一帶)、會稽人慶儀時,其曾孫慶純官拜侍中,在劉祜成為漢安帝之後,為避漢安帝之父清河王劉慶之名諱(追封的漢慶宗、漢孝德皇帝),改姓名為賀純,其後代便相傳為賀氏。
謝承的《會稽先賢傳》
是關於賀氏來源的最早的記載,比後來的《元和姓纂》的記載早近600年。
賀氏族人大多尊奉賀純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慕容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魏書·官氏志》記載:在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改革政策,將鮮卑拓拔部中的賀蘭氏、賀賴氏部落,改成漢字單姓為賀,稱賀氏。

圖騰

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賀宗國:字東峰,為秦御史大夫,授榮祿大夫,調守徐州沒,葬九里山前,王山丙向。配張氏:封宜人,葬興公共冢。是為江蘇徐州太始祖。
賀添民:字燎翁,漢桓帝時江西行省提刑沒,葬吉州太圳上。配陳氏:封宜人葬興公合冢。是為江西泰和始祖。
賀應詹:賀應棋、賀應楨、賀應詹兄弟三人,唐荘宗元年由江西太和圳上徙居湘鄉之培塘,賀應楨:居萬秀塘即今五都也。賀應詹:居南岸老六十都今更為永為豐二十二都,自伯景以後俱系詹公一族。是為遷楚南湘鄉祖。
賀伯景:承應詹公而居南岸,沒葬南岸東峰沖子山午向。配楊氏:葬南岸東峰沖。是為湖南湘鄉賀氏始祖。
賀憑:唐會昌中自會稽以著作郎令永新,秩滿居邑這良坊,沒葬秋山之陰,子孫遠墓面居,是為良坊賀氏始祖。
賀應詹、賀友恕:後唐莊宗時自江右遷居湘邑南岸,傳至明朝,有諱宗者生六子,編號日堂,五子友恕為堂五房之祖。是為蓮湘賀氏始祖。
賀漢宗:明洪武初由上湘率親屬來湘潭,居城外三十都之黃龍巷。是為湘潭賀氏始祖。
賀禮:明嘉靖間偕弟智自永新壠田徙楚南之攸邑,再由攸隸籍湘潭篁奇林。是為湘潭賀氏始祖。
賀崇壽:明永樂間避毛由江右永新遷湘潭。是為中湘賀家段賀氏始祖。
賀文亮:明永樂初自長沙移家寧鄉回瀧鋪江家橋。是為鵝山賀氏始祖。
賀質:先祖東漢傅中,原姓慶,汗安帝父清河王祿廩貂以慶字訓賀,賜姓賀,自此世為賀氏生卒葬失考。元配:氏生卒葬失考。
賀及:字仁甫。宋太元年丙子四月初八申時生,元二庚辰三月初六申時沒,葬辰州府後花園。有志。元配:黃氏,宋太平四已卯二月初三戌時生,寶元三年卒已九月初二酉時歿,葬合夫冢。子一:旺。是為益陽祖仁支下始祖。

分布

賀氏得姓是在今浙江紹興一帶,從一開始起就是當地一大望族。故族人自改姓為賀氏以後,就以會稽為其堂號、郡望。賀純有孫名賀齊,為三國時吳國大將軍齊之孫賀邵任中書令,邵之子賀修在西晉任太子太傅,由於仕宦周遷等原因,賀氏開始在江浙一帶緩慢遷徙。
會稽賀氏在漢、魏六朝時期,他們與同郡的虞、魏、孔三姓並稱為“會稽四姓”。
魏、晉、南北朝時期,因北方兵連禍接,各民族不斷大舉南遷,使得南方的賀氏家族分布更廣。出自鮮卑的賀氏,也很快繁衍壯大,後與從江南北上的賀氏不斷地融合發展,逐漸在北方形成兩大郡望,即河南郡、廣平郡。
唐朝時期,賀修的十二世孫賀德仁為唐太子中書舍人,賀德仁的侄孫賀默為彭州刺史(今江蘇徐州),賀德仁的侄曾孫賀知章任唐玄宗秘書監,可見此期世居會稽之賀氏已呈大批北上之勢。
宋朝詞人賀鑄為賀知章之後,生於今河南汲縣,晚年退居蘇、常。唐宋之際,賀氏已分布於中國東部廣大地區,其中在北方,是以今河南、河北、山西、山東、陝西分布最為集中。此期又形成山陰(隋朝時期賀德基之族所在)、青州(宋朝時期賀恂之族所在)、忻州(宋朝時期易州刺史賀惟忠之族所在)、陳留(宋朝時期右千牛衛大將軍賀率景之族所在)、蔡州(宋朝時期中散大夫賀應誠之族所在)、濟南(宋時秉議郎賀適中之族所在)、齊州(宋朝時期光祿卿賀志誠之族所在)、密州(宋朝時期賀寬之族所在)等郡望。明初,賀氏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江蘇、河南、山東、湖北、河北等地。
明、清以後,賀氏遍及全國各地,並有遠播海外者。
如今,賀氏分布甚廣,尤以湖南、山西兩省多此姓,這兩省賀氏就占全國漢族賀氏人口的30%以上。

郡望

廣平郡:因會稽慶氏始祖慶忌曾經寓居於春秋時衛國的艾城,而衛國的艾城在後來的廣平郡範圍,當兩晉郡望興起時,就以廣平為郡望。漢景帝劉啟中元元年(壬辰,公元前149年)分邯鄲郡置郡,是由邯鄲郡分置,治所在廣平(今河北雞澤),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任縣、南和、雞澤、曲周、永年及平鄉西北、肥鄉東北一部分地區,後改為廣平國。東漢時期廢其郡併入巨鹿郡。三國時期曹魏明帝曹睿太和元年(丁未,公元227年)復置廣平郡,轄境有所擴大。廣平郡在隋朝文帝楊堅開皇初年(壬寅,公元582年)被廢黜。
會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於原吳、越地置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蘇州),轄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漢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會稽郡受督於揚州刺史部,時領二十六縣,在今浙江省境內有十八縣。東漢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吳、會稽為二郡,會稽移治山陰(今浙江紹興),有浙閩之地。西漢時期轄地在今江蘇省長江以南、茅山以東、浙江省大部份(僅天目山、淳安縣西部小部分地區除外)、安徽省水陽江流域以東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帶及福建全省。三國時期孫吳國分設臨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後,其轄境縮小。西晉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會稽地封驃騎將軍孫秀,以郡為國,稱會稽國。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陳,省郡縣,廢會稽郡為越州,後又分山陰縣置會稽縣。清朝順治年間(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陰縣(今浙江紹興)。民國時期合會稽、山陰二縣為紹興縣。今為浙江省紹興市。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後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
濟南郡:漢朝時期高祖劉邦設有濟南國。荊楚七國亂政後改為濟南郡,治所在東平陵(今山東章丘),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臨淄市一帶。晉朝時期移治歷城(今山東濟南)。北魏時期改為齊州。宋朝政和中期升為濟南府。元朝時期則為路。明、清兩朝均為府。民國時期廢府改為山東省省會市。
陳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陳留縣,漢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改置陳留郡,治所在陳留(今河南開封)。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東部至民權縣、寧陵縣、西至開封市、尉氏縣、北至延津縣、南至杞縣一帶地區。北魏時期改治到浚儀。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黜,隋、唐兩朝皆為汴州陳留郡。1957年丁酉併入河南省開封縣。
青 州:青州得名甚早,在古代是《禹貢》中的“九州”之一,位於今山東半島中部,大體指泰山以東至渤海的廣大區域。《禹貢》中記載:“海岱惟青州”。上古時期為東夷之地。至夏、商王朝時期,先後為爽鳩氏、季則氏、逄伯陵氏所據。西周初期封呂尚為齊侯,地始歸於齊國,之後歷春秋戰國之世,均為齊國所屬。西漢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設青州刺史部,駐廣縣。東漢時期為州名,轄郡、國十一,縣六十五,治所在臨淄縣,故城址在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北部,轄境相當於今山東臨南以東的北部地區。西晉懷帝永嘉五年(辛未,公元311年),曹嶷棄廣縣,築廣固,為青州刺史治。東晉安帝隆安三年(己亥,公元399年),慕容德攻陷廣固,定為南燕國都,這也是山東唯一一個作為朝代首都的地方。後南朝宋武帝劉裕滅南燕政權,夷廣固,築東陽城,置北青州刺史治於此。北魏獻文帝皇興三年(己酉,公元469年)拔東陽城,仍為青州刺史治。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丁酉,公元517年)增築東陽城南郭,即南陽城。北齊文宣帝天保七年(丁丑,公元557年)遷益都縣治於東陽城,移青州府治於南陽城。隋朝時期為青州總管府治,後改為北海郡治。唐朝初期復為青州總管府治,後又改為北海郡治。宋朝時期為京東東路路治。金國時期為山東東路益都總管府治。元朝時期為山東東西道宣慰司治。明、清兩朝時期,為青州府治。民國時期為益都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青州歸昌濰地區(今山東濰坊)管轄,1986年撤縣改為青州市。2003年全市轄六個街道、十五個鎮,即王府街道、益都街道、昭德街道、王母宮街道、東壩街道、雲門山街道、彌河鎮、王墳鎮、五里鎮、廟子鎮、邵莊鎮、普通鎮、東高鎮、高柳鎮、朱良鎮、何官鎮、口埠鎮、東夏鎮、譚坊鎮、鄭母鎮、黃樓鎮;山東青州經濟開發區。
忻 州:隋朝時期以漢朝秀容縣(今山西忻縣)置忻州,治所在今山西省忻州市。民國時期廢府為縣。
蔡 州:亦稱蔡郡。秦朝時期把原來的蔡、沈二國之地改置為三川郡。漢朝時期又改為汝南郡(今河南上蔡)。東晉朝時期將治所移至懸瓠城(今河南汝南)。隋、唐兩朝改為蔡州,一度曾名為豫州;隋朝時期改漢朝的溱州置蔡州,其治所在隋朝時期名為上蔡縣,唐朝時期名為汝陰縣,均在今河南省汝南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汝南縣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也曾置蔡州,治所在蔡陽,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棗陽市西南部一帶地區。
密 州:隋朝時期改膠州為密州,治所在今山東省諸城。明朝時期廢黜。

堂號

會稽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廣平堂:以望立堂。
濟南堂:以望立堂。
陳留堂:以望立堂。
青州堂:以望立堂。
忻州堂:以望立堂。
蔡州堂:以望立堂。
密州堂:以望立堂。
四明堂:唐朝時期的光祿大夫賀知章,詩作得最好,書法也漂亮。醉後作詩填詞寫字,毫不費力就成了捲軸。他自號“四明狂客”,後人因以為堂。

歌訣

佩詩書知嵐,胄正璦珍克。
任玉信安成,宗樂光方振。
思化甲景麟,白惠馨孟貝。
善萬異嵇桂,延力玄匡恆。
本照片來自河北省新樂市東王鎮孔村賀氏族譜本照片來自河北省新樂市東王鎮孔村賀氏族譜
步習孝璞良,秉功益崇昆。
瑩偉雲慶守,文智學清登。
自品士新禮,賢勝得休發。
天義占殿雨,鳳耀平旭世。
亞國瑞朝儒,顯集榮豐作。
金靜明嘉興,寶鼎進紹尚。
(佩字第壹代,尚字第壹百代。)

世系

賀氏漵浦溪口世系1-58
1世 純公
2世 齊公
3世 景公
4世 邵公
5世 循公
6世 隰公
7世 道立公
8世 塤公
9世 琛公(449)
10世 翊公(475)
11世 文發公
12世 掩公(淹)
13世 相儒公(朗終)
14世 德仁公
15世 點公
16世 知章公(659)會籍【今浙江紹興】
17世 孚公
18世 實公
19世 樂公
20世 憑公(792良坊開基祖,以唐著作郎任永新縣令)
21世 泰公(810)
22世 ?amp;#93;公(827)
23世 授公(845)
24世 緒公(870)生子八:瑚(三郎)、璉(仲臨)、珂、佩、琚、璋(十三郎)、珊、璞
25世 璋公 稱十三郎(其弟璞公為賀龍分支祖)
26世 餘慶(兄弟四人,老大)------餘慶、友慶、二十七郎、十六郎
27世 楚賢公(兩兄弟,其弟珍公在錢山開基)
28世 世昌公
29世 君用公
30世 隱父公
31世 漸芝公
32世 堯佐公(國強公開祖文剛文功兄弟由安成界塘遷湖南湘鄉龍潭,今湘鄉市壺天鎮光勝村)
33世 庭實公
34世 宏夫公
35世 景瑞公
36世 載翁公(字仁甫,隨子宦遊,1297年從江西安福--安成界塘遷湖南辰溪)
37世 思卿公(官名淵卿,通判)
38世 煥章公
39世貴箴公(在漵浦水東溪口開基,其弟貴琳公任安順府永寧州通判升荊州知府,在荊州開基)
之後的輩分依次為:
貴言日文廷
宗/奇 良憲守大
世祚永昌隆
成才方顯達
註:達字輩為第58代
溪口始遷祖貴箴公,字仁所。箴公由白竹坪遷漵浦溪口村開基。箴公生子七,其第四子誼遷隆回縣黃金井,第七子誾遷瀘溪縣浦市鎮,長子諮、次子謨、三子喧、五子謙、六子諗之嗣裔,大多分布於漵浦縣境,聚居於溪口村、湖塘村等地。至1998年,子孫共18000左右。
宗族特徵:
1、賀姓是一個比較年輕的姓氏,他們得姓於東漢的安帝年間,只有一千八百餘年的歷史。
2、字行輩份排列有序。如浙江嘉興賀姓一支字行為:“啟泰鉉愚王召晟尚,開慶錫宸玉紹德。”

名人

古代

賀齊:三國時的吳國大將軍
賀劭:賀齊的孫子,曾任中書令
賀修:賀劭的兒子,西晉任太子太傅
賀訥,代國人,太祖拓跋珪(371年8月4日-409年11月6日)皇帝的元舅,獻明賀皇后(351年-396年)的兄長。他的先祖為賀蘭世部的君長,四方附屬賀蘭世部的國家有數十個。
賀知章:著名詩人,唐玄宗時秘書監。
賀循:西晉名臣,任太常、左光祿大夫等職,是支持司馬睿的江南士族領袖之一。
賀公鑄:北宋著名詞人,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其詞善於錘鍊字句,又常運用古樂府及唐人詩句入詞。
賀一龍賀錦:明未有農民起義軍將領。
賀岳:著名醫學家,著有《明醫會要》、《醫經大旨》、《藥性準繩》等。
賀貽孫:清代文學家。

近現代

賀龍(1896-1969):中國人民解放軍元帥。
賀子珍:革命家,毛澤東的夫人
賀國光(1885-1969):字元璋,湖北蒲圻人,民國川軍史上的著名人物,蔣介石控制四川的智囊,陸軍中將,西康省主席。
賀國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 賀一航:台灣藝人
賀軍翔:台灣藝人
賀錫德:現代音樂家。
賀萬里:中國山水畫畫家,美術理論家
賀紅梅: 中央電視台播音員
賀壽光:劇作家、中國民間文藝家,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全國優秀文藝工作者稱號獲得者
賀鵬:西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秘書長
賀綠汀(1903-1999):當代著名音樂家,創作了不朽的抗日戰歌《游擊隊歌
賀崇升:(1915—2005),原交通部副部長。曾用名賀雲峰、賀建群。1915年2月出生,河南省洛寧縣河底鄉河底村人。1932年7月參加革命工作並加入中國共產黨。

家譜

江蘇常州江村賀氏河西分支宗譜十卷,首一卷,(清)賀關福、賀全培等續修,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遼寧省圖書館。
江蘇常州江村賀氏宗譜十八卷,(民國)賀庚大主修,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詒安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江蘇省常州市圖書館。
江蘇常州江村賀氏河西分支宗譜十八卷,(民國)賀近供等主修,徐士清編纂,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郭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冊。現被收藏在吉林大學圖書館。
江蘇常州江村賀氏五修族譜十八卷,(民國)賀庚大纂修,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詒安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晃動番禺賀氏家譜不分卷,(民國)賀啟藩纂修,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世德堂鉛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善化賀氏族譜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賀家棟等纂修,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滋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冊,今僅存第一~二卷、第四~五卷、卷首。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蕭山賀氏宗譜四卷,(清)賀錫璋、賀景彰等修,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百歲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南開大學圖書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浙江椒江臨邑三山賀氏宗譜二十卷,(民國)賀翰銓、賀選編輯,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區柵浦鄉三山村。
浙江蕭山賀氏宗譜四卷,(清)賀錫章纂修,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百歲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賀氏合修族譜,著者待考,清鹹豐十年(公元1860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賀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四明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一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西賀氏十一修族譜,著者待考,清鹹豐九年(公元1859年)鏡湖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冊。現被收藏在江西省圖書館。
湖北英山賀氏宗譜三十五卷,(清)闔族嗣孫合修,清鹹豐十年(公元1860年)垂遠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二冊。現被收藏在武漢大學圖書館。
湖南天彭賀氏族譜不分卷,(民國)賀維翰修,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雍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南京大學圖書館。
湖南長沙鵝山賀氏四修族譜三十卷,(清)賀炳沾、賀萱纂,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長沙善化賀氏族譜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賀家棟等編,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善化滋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南京大學圖書館。
湖南寧鄉賀氏族譜,(清)賀雲溪,清嘉慶七年(公元1802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湘潭中湘賀氏續修族譜十卷,(清)賀光曦胡、宗瑛等纂,清鹹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四明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廣東省中山圖。
湖南湘潭中潭賀家段賀氏支譜十四卷,(民國)賀順璋、賀順哲纂修,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遠明堂鉛印本十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
湖南湘鄉漣湘賀氏族譜二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賀才臣纂,清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湘鄉漣湘賀氏三修族譜三十六卷,首一卷,(清)賀希萬、賀聖璋等修,賀聖范等纂,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湘鄉梅塘賀氏重修族譜,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存一冊)。
上湘花橋賀氏從隆公房譜十一卷,首兩卷,(清)賀紹瀅、賀世鳴纂修,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賜曲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上湘封祠賀氏宗譜十卷,首兩卷,(清)賀品章纂修,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上湘南門賀氏支譜八卷,(清)賀氏合族纂修,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廣平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賀氏封祠續修宗譜十四卷,(民國)賀南綱纂修,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上虞賀溪倪氏宗譜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倪啟壽等主修,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經鋤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賀氏十修支譜十四卷,皆分上下卷,著者待考,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會稽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賀氏十一修支譜二十七卷,首末上下,著者待考,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九冊,缺第十二卷末下。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賀氏家譜紀略四卷,(清)聞性道等纂修,清朝年間逸老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攸縣長橋賀氏族譜,(清)賀家悠等纂修,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常慶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冊,今僅存第二~四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武陽賀氏宗譜,著者待考,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五~六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湘鄉蓮湘賀氏支譜五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清)賀永賢纂修,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一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湘鄉漣湘賀氏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十二~十四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湘潭賀氏五修族譜十二卷,(清)賀德頌等纂修,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務本堂鉛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湘潭中湘賀氏四修族譜十六卷,(清)賀德澡纂修,清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務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冊,今僅存第一~十一卷、第十三~十四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湘潭賀氏門修族譜,(民國)賀明性等纂修,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務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冊,今僅存第一~八卷、第十~十六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寧鄉鵝山賀氏四修族譜三十卷,(清)賀炳琪等纂修,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九冊,今僅存第一卷、第三~四卷、第六卷、第八~十二卷、第十四卷、第十六卷、第十八卷、第二十卷、第二十三~二十六卷、第二十八~二十九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寧鄉鵝山賀氏四修族譜三十一卷,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二冊,今僅存第一~四卷、第六~十七卷、第十九~三十一卷、卷首。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寧鄉寧邑賀氏家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四明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冊,今僅存第五卷、第七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蕭山賀氏宗譜四卷,(清)賀錫琪等纂修,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百威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冊,今僅存第一~二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衡陽賀氏四修族譜,(民國)賀少章等纂修,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敦倫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一~三卷、第七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醴陵羅田賀氏三修族譜十七卷,首一卷,末一卷,賀之煥等纂修,清鹹豐元年(公元1851年)儒宗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一卷、卷首。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醴陵羅田賀氏四修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儒宗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冊,今僅存第二~三卷、第五卷、第九~十卷、第十三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醴陵賀氏族譜五卷,首一卷,附一卷,(清)賀林桂等纂修,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聽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洪門賀氏三修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儒宗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卷首下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洪門(黌門)賀氏四修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儒宗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十七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洪門(黌門)賀氏先祖“應禎公”於後唐同光癸末﹙公元923年﹚隨兄“應祺”“應瞻”二公從江西太和圳上徙居湖南,應禎公落籍湖南湘鄉老五都萬秀塘,由於戰亂應禎公以下伯仁公兄弟﹙據四修族譜推斷伯仁公兄弟有七﹚,在萬秀塘失散,始終不知去向,待戰亂平息後,伯仁公返居萬秀塘,傳至四代又徙至湘鄉老十二都頭角沖,明朝成化年間又遷十六都榮溪,從此長住久安,子孫繁衍,遍布榮溪、延至洪門、大樂,小部分遷至本省漢壽、寧鄉、連源等地,遠徙者有湖北恩施、四川開縣、雲陽、萬縣、陝西的漢陰間池鋪等地,部分宗親的住址亦無法找到
上海賀氏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崇明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三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賀氏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十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賀氏續修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八冊,今僅存第八~九卷、第十二~十三卷、第十五卷、第十七卷、第二十一~二十二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字輩

江蘇射陽賀氏字輩:“高文萬階長(志)永學(成)榮(廣)玉(安)壽(宗)國振民富強乾坤錦繡昌......”。
安徽宿州賀氏字輩: “孝微恆廣 克振明洋....”
湖南桑植賀氏字輩:“大廷良士文學興邦光宗耀祖世代永昌”。註:賀龍元帥出自該支,本名為賀文常。
湖南湘陰賀氏字輩:“伯逢居均仕子慶大德原材必敬克榮魁添少洪祖千萬汝膺”。
湖南耒陽賀氏字輩:“石傳萬人尊才洪佐聖明”。
湖南邵陽賀氏字輩:“詩書貽久遠,家道慶隆昌”。
湖南隆回(寶慶)賀氏字輩:“一仲原永萬,宗祖廷從文,才貴(朝)正(思),國清明(汶)光顯,時逢鼎盛元,孝友人敦本,賢良世大昌,位祿名禧壽,洪高厚久長”。( 始祖為一仁公,一仁公生二子,仲五和仲六,仲五公後裔的老祠堂在湖南省隆回縣的灘頭鎮獅子村,仲六祖後裔的老祠堂在湖南省隆回縣的灘頭鎮排上村。)
湖南益陽賀氏字輩:
祖房嶐支派:“鳳逢喜登美賢良世際昌鴻緒期久遠大德煥文章”;
祖房崇支派:
“中繼紹友崇廷朝世仕同邦國人家永賢能福再宏”;
嗣房支派:“玉興水彌龍師善必端宗賢良方正德誠信允存忠”;
嗣兩房合派:“(嗣房文章,祁房人家)光上署道學萃其時德”;
合族續派:“得遇昇平際長賡作育詩聲名宜益大功業定傳奇祥發先之澤因為遠立基”。
湖南衡南賀氏字輩:“范昕羲德讓孝弟承先訓書聲啟俊才芝蘭恆秀髮景象慶宏開湘楚鐘育遠”。
湖南衡州賀氏字輩:“天師伯本正朝廷一家世代永興隆維德克繼祖宗祠佑啟湖蜀均昌成”。
湖南湘鄉賀氏字輩:“興隆永吉昌華顯思成效”。
湘鄉黌門賀氏字輩:仁祥志思宗、添萬興正安、仕世明良運、書香永鎮湘、齊家敦孝友、崇德定榮昌。
重慶雲陽黌門賀氏字輩:仁祥志思宗、添萬興正安、仕世明良運、書香傳家正、發達永遠興。(始祖運幫)
湖南湘潭賀氏字輩:“元黃開大德嗣裔紹書香禮樂家聲遠詩文世澤長南湘鐘俊秀東晉啟賢良富貴從耕讀惟勤永克昌”。
湖南澧縣賀氏字輩:“文昌世祖曰克大澤同本立宗正君幫國”。
湖南津市賀氏字輩:“傳家修正道,業守書香”。
山東濟南賀氏字輩:“錦清樹召領”。
山東牟平賀氏字輩:“方繼先傳業,長延立本新,丕汝承守正,光緒同萬春”。
山東德州賀氏字輩:“殿起萬宗興同新繼美傳”。
山東聊城賀氏字輩:“殿起萬宗興 同新繼美傳”
四川遂寧賀氏字輩:“顯以子乃宗……應明仁國正世代永昌隆宗禮傳家學存心重孝忠”。
四川廣安賀氏字輩:“永定萬年新……煥洪圖才華玉國珍”。
四川安岳賀氏字輩:進才國必正,天下世光明,治德存先祖,恆仁慶代林
四川郫縣賀氏字輩:“正豋文章永建朝堂”。
四川普坼賀氏字輩:“永運會時良方興之兆長啟其祥家修德盛聲大名揚”。
四川賀氏一支字輩:“富貴諸明正承先定吉昌賢光榮嗣澤長慶肇書香”。
江蘇泗洪賀氏字輩:“正庭叢繼朝保廣長在慶爾家升龍騰虎躍金碧輝煌”。
江蘇響水賀氏字輩:“炳永常玉春”。
江蘇沛縣賀氏字輩:“仁雲本中和化玉守”。
湖北枝江賀氏字輩:“學明應昌必有盛德光宗耀祖永其世家”。
湖北監利賀氏字輩:“昌盛懋大,忠厚傳家,德崇道廣,輝映玉華。”(大清光緒二十二年丙申春月立)
湖北監利賀氏字輩:“天承先世德學紹儒宗源詩書光國選仁義振家傳文章纘祖緒孝弟貽後昆才智興邦望經彩煥華庭”。
湖北宜昌賀氏字輩:“道學金世義方克振嘉翔”。
湖北五峰賀氏字輩:“孝友光宗德忠誠達祖先”。
湖北公安賀氏字輩:“稀世韶宗祖德澤永昌寧為良以裕後”。
湖北隨州賀氏字輩:“世本忠貞、家崇道德、敬以守先、善能維則、洪業肇興、積修可克、培植英賢、建立奇特 ”。
重慶渝北賀氏字輩:“守明子在學世成紹先聲大清開文化萬代永興祥”。
河南杞縣賀氏字輩:“廣克承培世……”
河北新樂賀氏字輩:“佩詩書知嵐胄正璦珍克任玉信安成宗樂光方振思化甲景麟白惠馨孟貝善萬異嵇桂延力玄匡恆步習孝璞良秉功益崇昆瑩偉雲慶守文智學清登自品士新禮賢勝得休發天義占殿雨鳳耀平旭世亞國瑞朝儒顯集榮豐作金靜明嘉興寶鼎進紹尚”。
山西盂縣賀氏字輩:“文章華國禮儀傳家寶”。
陝西商南賀氏字輩:“秉信力學篤行”。
雲南昭通賀氏字輩:“逢世日永運會時良家修德茂聲大名揚福壽康祥代有仁傑另系傳芳”。
浙江嘉興賀氏字輩:“啟泰鉉愚王召晟尚開慶錫宸玉紹德”。
甘肅臨澤賀氏字輩:“文賢堂茂洪吉”。
黑龍江賀氏一支字輩:“方積先傳業長延立本新培德承守正光緒同萬春”。
貴州金沙賀氏字輩:“晉金臣智開文學登科甲得意均為寶富貴永萬年”。
安徽合肥賀氏字輩:“祖業開忠道思成正本源詩書繼世長”。
賀氏會稽堂字輩:
祖房支支派:“鳳逢嘉登美賢良世際昌鴻緒期久遠大德煥文章”;
嵩支支派:
嗣房支派:“玉興水彌龍師善必端宗賢良方正德誠信允存忠”;
遷潭支派:“漢志鈞□允景惟正國邦啟世大開賢德厚高明永紹先承澤顯達南湘光聯甲第傳紀萬年家聲克繼”;
二大房合派:“文章(人家)光上署道學幸時庸禩葉垂聲遠簪纓邁代隆”;
合族新編派序:“人家光上署道學萃其時得遇昇平際長賡作育詩聲名宜益大功業定傅奇祥發先之澤因為遠宜基”。
石臼七村賀氏字輩:“世金淑林照培錫澤湘”。
海曲石臼所賀氏:存(承齡)、(“空著”)、廷(得)、(空著)、世(福成)、金、淑、林;光緒元年即公元1875年續:照培錫澤相勛(勛)增録鴻材。
賀氏一支字輩:“逢世日永運會時良家修德茂聲大名揚”。
賀氏一支字輩:“景邦祖單行伯本大興希一士立朝廷仁良允方正光顯啟文明禮義端家教詩書育國英儒宗先學在長守贊清平”。
賀氏浙江寧波、舟山字輩:“邦國朝廷錫士興王至聖師賢孝友恩銘一本慈祥慶集萬年節泰鹹恆有象奇名位祿場全樊勉降修人紀詩書時衍家傳禮尚敬宗尊祖學惟宇經達觀”。(浙江寧波北侖老賀村存有宗廟)
賀氏一支字輩:“任玉信安成宗樂光方振思化甲景麟白惠馨孟貝善萬異嵇桂延力玄匡恆步習孝璞良秉功益崇昆瑩偉雲慶守文知學清登自品士新禮賢勝得休發天義占殿雨鳳耀平旭世亞國瑞朝儒顯集榮豐作金靜明嘉興寶鼎進紹尚”。
湖南醴陵羅田賀氏字輩:(自十六代始)彝倫攸敘齊家政惟慈孝友恭學業習勤迪前光在詩書禮樂祖昌澤遠風曜穆清

祠聯

四言

源自姬姓;望出廣平:全聯典出賀氏的源流和郡望。
四明狂客;一代儒宗:上聯典指唐朝時期的詩人賀知章,字季真,自號四明狂客,越州永興人。唐證聖初年進士,唐開元年間官禮部侍郎兼集賢院學士,太子賓客,官至秘書監,後還鄉為道士。好飲酒,與李白關係很好。工書法,尤其擅長草隸;寫景之詩,較清新通俗。下聯典指西晉朝時期的會稽山陰人賀循,字彥先舉秀才,初任陽羨、武康令,轉侍御史,因病去職。琅玡王司馬睿(晉元帝)鎮守建康時,他任太常、左光祿大夫等職,為支持司馬睿的江南土族領袖。朝中有什麼問題,常去諮詢他,他往往根據經禮答對,被稱為當世儒宗。
和生得偶;仙婦贈巾:上聯典指南朝梁國時期的賀環擇和凝為婿。下聯典指南朝梁國時期的賀德基,字承業,世傳禮學。少游都下,久而金盡,遇一婦人脫白綸巾以贈,並預言其將有富貴,後果官尚書。
河南世澤;學士家聲:全聯典指唐朝時期的賀知章,唐開元中期累擢禮部侍郎,兼集賢院學士。

五言

歧陌涵余雨;離川照晚虹:此聯為唐朝時期的詩人賀知章《奉和聖制送張說巡邊》詩句聯。

六言

孝行絕倫湘邑;詞壇名重鑑湖: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孝子賀德英,湘鄉人。七歲能寫文章。宋淳熙年間,其父被捕入獄,他去縣衙請求面試,以贖父親之罪。縣令出題聯考他,他揮筆當場完成,被推薦給朝廷,考試得第一。逝世時十四歲。下聯典指北宋朝時期的詞人賀鑄,字方回,號慶湖遺老,衛州人,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蘇州。好以舊譜填新詞而改易調名,稱為“寓聲”,其詞善於錘鍊字句,又常運用古樂府和唐人詩句入詞,內容多刻畫閨情離思,也有嗟嘆功名不就、縱酒狂放之作;又能詩文。有詞集《東山詞》、詩集《慶湖遺老集》等。

七言

將軍百戰定天下;書生巨眼識英雄。本聯為清朝末期秀才、辛亥革命後任四川涪陵武隆分區司令賀守淦撰贈賀龍的聯語,聯中的“將軍”、“英雄”指賀龍,“書生”為賀守淦謙稱。
文明尚書儀曹郎;若弼武侯大將軍:上聯典指五代後晉朝時期的尚書儀曹郎賀革,字文明,少通三禮,及長,兼治孝經、論語、毛詩、左傳。遷國子博士。監南平郡,為民吏所德。革性至孝,為時人稱道。下聯典指隋朝時期的右武侯大將軍賀若弼,字輔伯,洛陽人。隋文帝時任吳州總管,獻取陳十策,任行軍總管,大破陳軍於蔣山。因滅陳有功,封宋國公,後拜右武侯大將軍。

八言及以上

五俊高才,儒宗望重;四明狂客,學士名香:上聯典指晉朝時期的太常賀循的事典。賀循,字彥先,精禮傳,為常世儒宋。下聯典指唐朝時期的詩人賀知章,字季真,越州永興人(今浙江杭州蕭山區)。
太行左轉,山川清淑之氣鐘焉,其族世所謂甲乙;明德代興,祖宗詩禮之傳遠矣,乃今大發為文章:此聯為河北省武強縣賀氏家祠聯:上聯典出該族、該祠所處的地理位置。下聯殿出該族世代相傳“明德”和“詩禮”的族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