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稱帝

劉邦稱帝

在公元前202年2月,新受封的楚王韓信和梁王彭越聯合原來的燕王臧荼、趙王張敖以及長沙王吳芮共同上書劉邦,請劉邦即位稱帝。

劉邦開始假意推辭,韓信他們說:“大王雖然出身貧寒,但能率領眾人掃滅暴秦,誅殺不義,安定天下,功勞超過諸王,您稱帝是眾望所歸。”

劉邦順水推舟地說:“既然你們大家都這樣看,覺得有利於天下吏民,那就按你們說的辦吧。”

28日,劉邦在山東定陶(今山東菏澤市定陶區)汜水之陽舉行登基大典,定國號為漢。

基本介紹

  • 事件:劉邦稱帝
  • 時間:公元前202年2月
  • 影響:建立漢王朝
  • 發生地點:山東定陶汜水之陽
事件介紹,歷史背景,

事件介紹

公元前202年,劉邦正式稱帝,建立了漢朝。因為劉邦建都長安(今陝西西安),所以歷史上稱他建立的漢朝為“西漢”,又稱“前漢”或“先漢”。劉邦是西漢的第一個皇帝,歷史上稱他為“漢高祖”。

歷史背景

劉邦能得到天下,並不是偶然因素的作用。正如他自己所說:“要論出謀劃策,決勝於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要論治理國家,安撫百姓,籌集糧餉,我不如蕭何;要論帶兵打仗,戰必勝,攻必取,我不如韓信。這3個人都是人傑,我能用他們,這是我能夠得到天下的重要原因。項羽有一個范增而不能好好使用,那是他所以失敗的緣故。”
的確,像張良、蕭何、韓信這樣能獨當一面的人傑,還有許許多多有各種長處的人才,在幫助漢高祖爭奪天下的過程中,個個都立了大功,在漢朝建立以後,又為鞏固封建統治做出了貢獻。
劉邦建漢後,採取了一系列恢復經濟的“休養生息”政策:下令解散大量軍隊,讓士兵回家務農;免除若干年徭役;讓戰時逃亡在外的人回鄉,發還原有田宅;釋放一些奴婢為平民;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這一系列措施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和經濟效益,為漢朝初年經濟的恢復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西漢初年,出於政治、軍事的需要,劉邦還分封了一批異姓王。但劉邦對他們並不放心,因為他們是異姓,是劉漢天下割據的分裂因素,因此,劉邦又想方設法剪除異姓王,以同姓子弟為王來取代他們。韓信、彭越、英布、張敖等人都被廢或被殺,而劉姓子弟11人被封為諸侯王。雖然大封劉姓為王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但也為日後諸侯王的叛亂埋下了禍根。
公元前195年,漢高祖知道自己已經不中用了,就帶著文武大臣到太廟裡殺馬宣誓,立下了非劉不王的遺囑。在場的人都照著劉邦的樣子,每人喝了馬血酒,發誓一定要永遠遵守這個盟約。這就是白馬之盟。可是,後來違反這個誓約的是劉邦自己的妻子呂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