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仇

章仇

複姓。據韋述《章仇玄素神道碑》載:雍王章邯為漢所並,子孫居次山,因號章仇氏。唐代有章仇兼瓊。據《元和姓纂》:章仇,為齊國公族姜氏之後。《全唐文》卷三百二韋述所撰的《贈東平郡太守章仇府君神道之碑》記載,在秦漢之際,有雍王章邯,為漢所並,子孫避居仇山,因號章仇氏,成為草原民族。在北魏時章仇馥率族人始歸中原,仕至寧南大將軍、徐兗青齊相五州刺史。章仇馥官任城郡守時,遂定居於任城郡,成為任城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章仇
  • 類型:古代詞語
  • 釋義:複姓
  • 出處:《章仇玄素神道碑》
章仇太翼,章仇兼瓊,

章仇太翼

章仇太翼, 隋代著名學者。字協昭。河間(今河北滄州地區)人。傳說他七歲求學,日能誦數千言,州里奇之,號為神童。及長.閒居味道,不熱功名,不求榮利,而專意博覽群書,愛及佛、道。尤善於占侯算曆之術,傳說他所言之事,不可稱數,關諸秘密,世莫得聞。由於他學識淵博,名聲很大,為天下人敬仰,請其為師者不遠千里而至,門庭若市。他憚其煩,便循入五台山。其時大約在北周末年、開皇初期。在五台山期間,除給身邊的弟子講授學業外,還研究佛教經典,採集藥材。對五台山的前期開發作出了很大貢獻。後被詔入朝廷。仁壽四年(604年),隋文帝欲幸仁壽宮,太翼諫阻,文帝不納。太翼再三奏日:臣愚豈敢飾詞,但恐是行鑾架不返。隋文帝大怒,將其拿下長安獄,言明期還而斬。但隋文帝到了仁壽宮後,果然患病不起。心中豁然大悟,深感太翼所言準確。立即召太子楊廣曰:章仇翼,非常人也。前後所言,未常不準。吾來日道當不返.今果如此,爾宜釋之。隋煬帝即位後,對章仇太翼更加器重。曾對其說:卿姓章仇,四岳之胄,與盧同源;。賜姓盧氏。後世多稱章仇太翼為盧太翼。《廣清涼傳》卷中記載:釋神贊,俗姓盧氏,不知何許人也。戒行孤潔,好求訪聖跡。不惑之年,來詣台山,禮謁菩薩,住華嚴寺清涼岩間。禪誦為業,眾推高德。未詳終沒之所。按此說,盧太翼在台活動期間,是被稱為神贊的。

章仇兼瓊

    章仇兼瓊,男,生卒年不詳,約生於唐武后末期,卒年在天寶末年。在樂山大佛建造者海通禪師去世後,拿出自己的官俸支持了樂山大佛的續建,直至調任,後世蜀人很懷念他。
    政惠蜀民的章仇兼瓊乾樹德章仇兼瓊是唐代魯郡任城人。(《寶刻叢編》)玄宗開元天寶年間相繼為劍南道長史、司馬和節度使。他在蜀地,德政頗多,政績斐然,民常懷其惠。
    唐天寶中,章仇兼瓊為劍南節度,數載入朝。蜀川有張夜叉者,狀如狂人,而言事多中。兼瓊將行,呼而問之。夜叉云:“大使若住蜀,有無涯之壽。若必入朝,不見其吉。”兼瓊初甚惶懼,久之曰:“安有是耶?”遂行。至漢州,入驛,墮馬身死,獨心上微暖。彭州刺史李先令洛陽尉馬某,送藥酒,罨藥兼起居。洛陽去漢州五十里,奉命便行,至漢洲入驛,到兼瓊所,忽然顛倒而卒。後兼瓊乃蘇,雲地下所由以馬尉見。馬氏亦死,便至其家。家人驚異,云:“適爾奉命,還何遽也!”不言,視天太息。其妻再問:“儐従何在又不把笏,何也?”馬殊不言,遽揮使去,因流涕言:“已代章仇大使死,適於地下苦論,地下所由並為他,無如之何自念到官日淺,遠客孤弱,故還取別。”舉言悲號,又謂其妻曰:“無苦,我代其死,彼亦當有深恤。無憂不得還鄉。但便爾倉卒,死生永隔,以此為恨耳。”言訖不見。子等初猶恍然疑之,尋見床舁屍還。兼瓊翌日還成都,賻馬氏錢五百萬。又敕彭州賻五百萬,兼還四年秩祿雲。
    為加強對滇池地區(即爨區)的控制,劍南節度使章仇兼瓊修築一條自安南都護府北經步頭(今元江)、安寧達戎州都督府的步頭路,並派越嶲都督竹靈倩先至安寧築城。這引起了當地爨氏首領的恐慌,在爨歸王的帶領下,諸翼聯合殺死竹靈倩並毀了安寧城。給了南詔介入爨區的口實,致使南詔的勢力進一步擴張。當時章仇兼瓊正為玄宗所信任,自將一切過錯推之於諸爨。
    章仇兼瓊在爨區的輕舉妄動是唐朝蒙受了重大損失,而其行為也未必完全出自公心。章仇兼瓊,繼任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以及楊國忠三人均出自劍南地區雖並非極其顯赫然亦頗有名望的家族,天寶年間唐朝在西南的失利,三人的身影貫穿始終。史料中有清晰的跡象表明三人在朝中結成了政治同盟,而劍南地區則是其共同的大本營。
    據唐代韋皋《嘉州凌雲大佛像記》,四川樂山大佛於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13年)開始動工,期間因主持人海通和尚去世而一度中斷。後由時任劍南西川節度使的章仇兼瓊捐贈俸金,工程才得以繼續。章仇兼瓊遷任戶部尚書,工程再次停工。四十年後,由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繼續主持修建,至唐德宗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前後歷經90年時間才完工。
    無論《舊唐書》還是《新唐書》均不予此人立傳,這裡面繞不過去的原因的就是:他舉薦了楊釗(天寶九年玄宗賜名“楊國忠”)。當時的楊釗在他手下做幕僚,頗有急智,能舉一反三,做事妥帖,甚得兼瓊喜愛。即使立功一世,然遺害千秋,古人著史,其意即為後人鑒,章仇兼瓊並非奸佞,然種此大禍,已不得立傳了。所以,我們只能從唐朝史籍的隻言片語中了解到這個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