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沿革
漢代
縣名 | 守尉治所 | 縣治位置 | 備註 |
| 吳郡郡治 | 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 | 本為吳國。 |
| | | |
| | | |
| | | |
| | | 春秋時季札所居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邑。 |
| | | 侯國。 |
| | | |
註:吳郡的核心區域基本處在在 吳縣、 婁縣,其他縣後來有的劃入或設定成了了其他郡。 |
孫吳時期
吳郡是孫吳都城之一。
建安初,孫策平定江東後領有該郡。郡治吳縣(今江蘇省
蘇州市),領吳、海鹽、烏程、餘杭、毗陵、丹徒、曲阿、由拳、錢唐、富春、陽羨、無錫、婁、永安、臨水15縣及海昌屯田都尉。
漢末吳初左右置吳郡西部都尉,管轄吳郡西部的無錫、毗陵、武進、雲陽4縣;黃武四年(225年)分富春縣置建德、桐廬、新昌、新城4縣。黃武五年(226年)富春、錢唐、建德、桐廬、新昌、臨水、新城7縣移屬移屬東安郡,黃武七年(228年)郡廢復歸。黃龍三年(231年)由拳縣改名
禾興縣;廢新城縣(不知何時);吳郡西部都尉改稱毗陵典農校尉(約赤烏年間),領毗陵、武進、雲陽3縣,廢無錫縣約在同時;禾興縣改名嘉興縣(242年)。
寶鼎元年(266年),烏程、陽羨、餘杭、臨水、永安5縣移屬吳興郡。
吳末領吳、嘉興、海鹽、富春、婁、錢唐、建德、桐廬、新昌、毗陵、武進、雲陽12縣及海昌屯田都尉。
附:毗陵典農校尉
約漢末吳初左右置吳郡西部都尉,以吳郡無錫縣以西4縣屬之,赤烏以前己改稱
毗陵典農校尉。校尉治毗陵縣(今江蘇省
常州市),轄毗陵、丹徒、曲阿、無錫4縣。漢末吳初時已廢無錫縣(不詳何時);嘉禾三年(234年)丹徒、曲阿2縣改名武進、雲陽。吳末時轄毗陵、武進、雲陽3縣。
郡治 | 縣名 | 今址(2013.1) | 隸屬郡國 | 備註 |
---|
吳縣 | | | 吳郡(220-280) | 郡治所在 |
| | 吳郡(220-280) | 東漢為 由拳縣,黃龍三年(231年)改名 禾興縣,赤烏五年(242年)正月改名嘉興縣,避太子 孫和名諱。 |
| | 吳郡(220-280) | |
| 今杭州市富陽區 | 吳郡(220-226)→東安郡(226-228)→吳郡(228-280) | |
| | 吳郡(220-280) | |
| | 吳郡(220-226)→東安郡(226-228)→吳郡(228-280) | 都尉治 |
| | 吳郡(225-226)→東安郡(226-228)→吳郡(228-280) | 黃武四年(225年)分富春縣置。 |
| | 吳郡(225-226)→東安郡(226-228)→吳郡(228-280) | 黃武四年(225年)分富春縣置。 |
| | 吳郡(225-226)→東安郡(226-228)→吳郡(228-280) | 黃武四年(225年)左右分富春縣置。 |
海昌屯田都尉 | | 吳郡(220-280) | |
| | 吳郡(220-226)→東安郡(226-228)→吳郡(228-?) | 黃武三年(224年)分富春縣置,後廢入桐溪縣。 |
毗陵典農校尉 (毗陵縣) | | | 吳郡(220-280) | |
| | 吳郡(220-280) | |
| | 吳郡(220-280) | |
| | 吳郡(220?-238?) | 漢末吳初廢縣。 |
說明:本表為吳國 天紀四年(280)荊州各郡所轄的縣份,可參見〖孫吳行政區劃〗。 |
晉朝
南北朝
南朝·宋
永初二年(421年),罷吳國,復為吳郡。大明七年(463),改隸
南徐州。次年復歸揚州。
梁太清三年(549),
侯景叛亂,攻占吳縣,改吳郡為
吳州。
大寶元年(550)二月,復改吳州為吳郡。
陳後主禎明元年(隋
開皇七年,587年),析揚州地置
吳州,治吳縣,吳郡隸屬吳州。禎明三年(隋開皇九年,589年),隋滅陳,廢吳郡,改吳州為
蘇州。
隋唐時期
隋大業元年(605),復改蘇州為吳州。大業三年,又改吳州為吳郡。
唐
貞觀元年(627),全國分為十道(道為監察區),蘇州為
江南道治所。
唐乾元元年(758),改吳郡為蘇州;又置
浙江西道,蘇州隸浙江西道。
民族人口
由於吳郡地區是原先
會稽郡的統治中心,人口相對較為密集。東漢時期,吳郡人口達七十萬七百八十二。
東漢末年戰亂不斷,各地人口大大減少。南北朝時期,吳郡人口共四十餘萬,是南朝人口最多的郡之一。
唐朝
天寶元年(742),蘇州(吳郡)人口共六十三萬二千六百五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