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郡四姓

六朝吳中顧陸朱張吳郡四姓 ,萌生於東漢 ,崛起於東吳 ,鼎盛於東晉 ,中衰於劉宋 ,又中興於齊梁 ,終衰於梁陳 ,三百年間 ,興衰演變 ,即為當時的政治軍事作出過傑出貢獻 ,留下深沉的歷史經驗 ;又流播於藝苑文壇 ,留下豐厚的文化遺產 ,在中國文化史上 ,影響深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郡四姓
  • 別    名:吳中四姓
  • 實    質:顧、陸、朱、張四姓
  • 代表人物顧雍陸遜朱桓張溫
簡介,時代背景,吳郡,家族淵源,顧氏,陸氏,張氏,朱氏,發展,東吳,西晉,東晉,劉宋,齊梁,終結,總結,玄學,九品中正制,藝術,書法,

簡介

吳郡四姓,即吳郡之顧、陸、朱、張四姓,其代表人物分別為顧雍陸遜朱桓張溫

時代背景

漢代有衣冠子弟壟斷州郡掾屬的慣例,這種情況在江南同樣存在,而且在吳郡表現得尤為突出。由於吳郡的顯貴多,四姓子弟求仕的也多,所以孫權特予照顧,以致“郡吏常有千數”。自漢代以來,州郡掾屬例由州郡地方長官辟用本地人士擔任,此制至三國亦然。而孫權晚年,對本土的“顧、陸、張、朱”四大士族進行了激進的殘害,從而導致吳國後期實力大減;
由於“吳郡四姓”興盛於東吳,其家族勢力歷東晉南朝延綿未衰,所以直至唐宋時期,朱、張、顧、陸仍被列為吳郡著姓,其社會地位依然受到尊重。

吳郡

吳郡為禹貢揚州之域。 自周泰伯讓國來奔 ,始有句吳之號。武王克商 ,封其後為吳 ,至闔閭始築城以為都。 吳亡 ,其地入越;楚滅越 ,以其地封春申君黃歇。 秦並天下 ,以吳越地為會稽郡項梁起兵 ,始有吳中之稱。漢順帝始立吳郡,三國南朝因之 ,領縣或不同。劉宋析其地為會州南徐州,後廢 ,屬揚州。 陳改吳州。 隋開皇九年改吳州為蘇州,至唐天寶元年 ,遂通稱蘇州吳郡。然吳地今稱謂甚多 ,泰伯稱句吳 ,《史記》、《漢書》或稱吳中、吳下、吳門 ,此後尚有稱舊吳、大吳、全吳、中吳、吳會、吳越、三吳等 ,內涵不盡相同 ,屬地也歷朝不一。 大而言之 ,吳地可據《漢書· 地理志》含“會稽、九江、丹陽、豫章、廬江、廣陵、六安、臨淮郡 ,盡吳分也。”小而言之 ,則專指以太湖流域之蘇州為中心 ,轄吳縣、吳江、崑山、常熟等縣。自古以來 ,吳中得山川魚米之利。境內諸山秀麗瑰奇 ,锺東南之秀氣;而萬水輻湊 ,觸地成川 ,太湖周回五百餘里 ,聚天地之玄源 ,濟三方之灌溉。锺靈毓秀 ,山水興賢 ,秀麗的江南山水孕育了一代代俊彥英才 ,為中國文化留下了輝煌的一頁。 其尤為著稱者 ,當推六朝顧陸朱張四姓。
劉義慶世說新語》有雲: “吳四姓 ,舊目雲: 張文朱武 ,陸忠顧厚。 ”不僅列四姓之目 ,且分四姓所盛之類。蓋四姓自東漢以迄三國 ,即已成吳門望族,至東吳而崛起 ,盛於數代。 故梁張勃《吳錄· 士林》雲: “吳郡有顧陸朱張為四姓 ,三國之間 ,四姓盛焉。 ”事實上 ,四姓之盛 ,遠不止三國之間 ,而是一直延續至陳 ,貫穿六朝三世。所以 ,今存敦煌文書中 ,有《唐貞觀八年條舉氏族事件》殘捲雲: “吳郡四姓,朱張顧陸。蓋自東吳以來 ,即此四姓也。 ”自東吳以迄梁陳 ,三百多年間 ,顧陸朱張四姓 ,不僅屢朝簪纓,門第顯赫 ,所謂“朝有世官 ,家有世業” ,而且名人輩出 ,俊彥雲蒸 ,流譽久遠。不僅為當時的政治 ,軍事作出過傑出貢獻 ,而且流播藝苑文壇 ,在中國文化史上留下深遠影響。

家族淵源

顧氏

吳郡顧氏乃越王勾踐七世孫搖漢之後。 禹治水周行天下 ,還歸大越 ,登茅山以朝四方群臣 ,封有功 ,爵有德 ,崩而葬焉。禹五世孫少康恐禹跡宗廟祭祀之絕 ,乃封其庶子于越 ,號無餘 ,其傳二十餘世 ,至周敬王時 ,有子允常 ,拓地始大而稱王。允常卒 ,子勾踐立 ,稱越王 ,滅吳稱霸。勾踐後六世至王無疆 ,國為楚滅 ,諸族子爭立 ,其閩君搖以佐諸侯滅秦 ,漢高祖封搖為越王 ,搖別封其子為顧餘侯 ,以爵為氏 ,漢初居會稽 ,此即吳中顧氏之先祖。 東漢明帝時有顧綜 ,歷御史大夫、尚書令 ,明帝舉三代之禮 ,以乞言受誨。 至三國時 ,有顧雍,即綜之後也。 相傳蔡伯喈避仇於吳 ,顧雍嘗從之學琴書 ,蔡嘆異之。建安四年,孫策取合肥,以顧雍為合肥長。孫權領會稽太守 ,以顧雍為丞 ,行太守事 ,郡得大治。後為丞相十九年 ,深得倚重 ,子孫繁衍於吳 ,累朝顯赫至數百年。孫權將顧雍之孫顧譚顧承流放,枉見流徙。

陸氏

吳郡陸氏,乃媯姓田敬仲之後 ,見於《史記· 田敬仲完世家》 ,田齊十一世至齊宣王 ,其少子通封於平原般縣陸鄉 ,即陸終之故地 ,因以鄉為氏。 陸通謚元侯 ,生恭侯陸發 ,為齊上大夫 ,發生二子: 陸萬、陸皋 ,孫陸賈為漢大中大夫。陸萬生烈 ,為吳令 ,子孫遂為吳縣人。陸烈十世孫有陸閎,東漢時為穎川太守。閎生威 ,威生續 ,為揚州別駕。續生稠 ,為廣陵太守。稠生康 ,漢獻帝時官至忠義將軍 ,秩中二千石。 子儁為郎中 ,次子陸績鬱林太守 ,博學多識 ,星曆算數 ,無不該覽 ,作渾天圖 ,注易釋玄 ,皆傳於世。 陸康從子陸駿,官九江都尉 ,太學博士 ,生陸遜,為東吳大將 ,官至丞相。 此後 ,陸氏家族遍布朝野。

張氏

吳郡張氏相傳出自姬姓 ,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 ,始制弓矢 ,實張羅以取禽獸 ,主祀弧星 ,世掌其職 ,子孫賜姓張氏。周宣王時有卿士張仲,其後裔事晉為大夫。張侯生老 ,老生 走 翟 ,走 翟 生骼 ,至三家分晉 ,張氏仕韓 ,韓相張開地生平 ,凡相五君。 平子即張良,漢封留侯。 良生不疑 ,不疑生典 ,典生默 ,默生大司馬金 ,金生陽陵公乘千秋 ,千秋生嵩。 嵩五子 ,其四子張睦字選公 ,東漢時為蜀郡太守 ,始居吳郡。 此見於歐陽修新唐書· 宰相世系表》,亦見於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三國時吳郡張氏有張溫張儼張敦,皆張睦後人。張溫文辭雅重當時 ,孫權征為議郎、選曹尚書 ,甚見信重。張溫後被孫權冤枉猜忌,張溫與他兩個弟弟一併被廢。張儼博聞多識 ,緯文經武 ,子張翰清才美望 ,博學善文。 翰第勃 ,撰《吳錄》三十卷。 此後有張澄 ,入晉為光祿大夫 ,吳郡太守 ,子孫繁衍 ,累朝不衰。

朱氏

吳郡朱氏本出曹姓 ,顓頊之孫陸終第五子曰安 ,賜姓為曹。 周武王克商 ,有曹挾以功封於邾 ,即今山東兗州鄒縣仙源東南四十里古邾城 ,以國為氏 ,遂易曹為邾氏。 從邾挾以下至邾儀父 ,名字始見於《春秋》 ,齊桓公霸 ,儀父附從 ,進爵稱子 ,春秋後八世邾為楚滅。 邾既失國 ,故子孫去邑以朱為氏。 其後盛大者 ,有沛國、義陽、吳郡、河南四望。 漢時有朱買臣,武帝時為會稽太守 ,和帝時有朱梁 ,仕為正 (諫 )議大夫 ,吳郡太守 ,郡中朱氏多其後。 漢末以至三國間 ,吳中朱氏之顯赫者實有二支 ,一支以朱桓朱據朱異為代表之吳郡朱氏,朱據因直言勸諫被孫權杖責,後矯詔賜死;一支以朱治朱然為代表之沛國朱氏 ,此即理學家朱熹之先祖。 朱治東吳時領吳郡太守 ,在郡三十一年 ,公族子第及吳四姓多出仕郡。

發展

從東漢末年直至隋統一 ,這三百多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民族大分裂時期。 這一時期處於江南的六個王朝政權 ,雖然興亡更替 ,迅如走馬 ,但他們裂土分疆 ,雄踞江東 , 致力於與江東世家大族政治上的全面合作 ,因而 ,仍然獲得了相當時期的穩定和發展。 江東世家大族在積極支持六朝政權 ,維護門閥集團利益的同時 ,也為維護江東地區社會秩序的穩定、經濟文化的發展 ,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吳中朱張顧陸四姓 ,也正是在與六朝政權合作的過程中 ,隨六朝的興衰而曲折地發展衍變 ,在六朝的政治舞台與社會環境中 ,充分顯示他們的家族勢力和社會生命力。

東吳

四姓的崛起 ,在東吳一代。 孫權據江東而王 ,不能不依靠江東世家大族的全力支持。 吳郡朱張顧陸四姓代表了江東世家大族的核心與主體 ,在孫吳政權的創建、穩定、發展與衰落的全過程中 ,都發生了重要作用 ,成為孫吳政權重要的支柱力量。 當孫吳創業之初 ,吳郡人士跟隨創業的 ,軍事上有朱桓、朱異、朱治、朱然、陸遜、陸抗等人 ,政治上有顧雍、張昭、陸遜、張溫等人。朱桓朱異父子在與曹魏徵戰中累建戰功。 朱治初隨孫堅征戰 ,堅死後 ,扶翼孫策 ,勸其還平江東 ,為取吳郡。策死後 ,朱然與張昭等共尊孫權號令 ,征伐夷越 ,佐定東南。嗣子朱然熟諳軍事 ,膽量過人 ,臨急膽定 ,出輒有功。建安中從呂蒙討荊州 ,生擒關羽。後代呂蒙鎮守江陵 ,屢破魏、蜀之兵。 陸遜為東吳大將 ,黃武元年 ,劉備率大軍來攻 ,舉國震恐 ,孫權命陸遜為大都督 ,督朱然、潘璋、韓當、徐盛、孫桓等五萬人拒敵。 陸遜在夷陵用火攻 ,破蜀軍四十餘營 ,劉備夜遁白帝城 ,慚恚身亡。 東吳從此消除了蜀的威脅。 顧雍是最早跟從孫策孫權的江東世族代表 ,建安四年,孫策取合肥,以顧雍為合肥長。權為會稽太守 ,不之郡 ,以顧雍為丞 ,行太守事 ,討平寇賊 ,郡界寧靜 ,吏民歸服。 後代孫邵為丞相 ,“其所選用文武將吏 ,各隨能所伍 ,心無適莫 ,時訪逮民間及政職所宜 ,輒密以聞。 若見諾用 ,則歸之於上;不用 ,終不宣洩。 權以此重之。 ”顧雍為相十九年 ,以縝密而寬容的長者之風 ,保持了孫吳政權與江東世族之間和諧的合作關係 ,國勢呈穩定而上升之態。孫權晚年 ,忌吳地世族勢力膨脹 ,危及王權 ,因而一改信任為控制 ,用陸遜為丞相 ,然“州牧都護領武昌如故” ,實際上未能回京履行相事。 又逢兩宮構爭 ,陸遜多次上疏陳己見 ,孫權不聽 ,多次派使者責備陸遜 ,“遜憤恚致卒”。顧雍之孫顧譚、顧承及張昭之子休也因數陳嫡庶之義 ,而被流徙交州 ,死於其間。 陸遜侄陸胤坐下獄 ,楚毒備至 ,驃騎將軍朱據被殿杖一百 ,“以正喪身”。這是孫氏集團與吳地世族之間矛盾的一次大爆發 ,吳地世族以陸遜之死而遭受到空前的打擊 ,從此之後 ,東吳國勢漸衰。 而吳中陸氏仍傾全力為之經略。 東吳後期對曹魏與西晉的防務 ,主要依靠陸抗。 太平二年 ,魏將諸葛誕舉壽春降 ,抗都督柴桑 ,赴壽春 ,破魏牙門將偏將軍。 鳳皇元年 ,西陵督步闡據城以叛 ,遣使降晉 ,也是陸抗率軍剿滅叛軍 ,收復西陵。 後期政治上主要靠陸凱為丞相 ,凱正直敢諫 ,積儲理財 ,乃心國事 ,忠懇內發 ,使孫皓的獨裁暴政不得不有所收斂。

西晉

西晉滅吳 ,江東世家大族的政治活動轉入低潮 ,作為東吳世胄 ,他們擺脫不了亡國之餘的恥辱 ,因而西晉立國之初 ,他們大多隱居不仕 ,只有陸抗二子陸機陸雲顧雍之孫顧榮北上赴洛陽 ,時號三俊二陸入洛 ,雖得張華愛重 ,吳王晏、趙王倫、齊王 、成都王越等先後用之 ,然終不能行其匡世濟難之才 ,為宵小構陷 ,兄弟數人 ,慘遭殺害。 顧榮亦數踐危亡之際 ,恆以恭遜自免。

東晉

東晉政權是在南北門閥世族官僚的共同支持下建立的。永嘉南渡後 ,琅邪王氏擁戴之功最多 ,權勢也最顯赫 ,王導任丞相 ,王敦都督六州軍事。 其次 ,太原王氏,陳郡謝氏,潁川庾氏,龍亢桓氏等北方大族相繼興起 ,成為東晉王朝重要的社會基礎 ,把持著中央與地方的軍政大權。司馬睿初鎮建康 ,吳人不附 ,王導患之 ,因進計引顧榮盧循以結人心 ,二人應命而至 ,由是吳會風靡 ,百姓歸心。 司馬睿既依靠北來僑姓世族的支持而立腳江東 ,又對“敦控強兵”、“導專機權”的現狀“畏而惡之”,他急欲改變“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 ,抑制王氏 ,加強皇權 ,因此 ,他不能不依靠江東吳姓世族以求取政治上的平衡。 他對顧榮的信任 ,又以“侍中皆北士 ,宜兼用南人”為理由 ,提拔陸曄為侍中 ,都體現了他對吳中世族的依靠與信任。 這種依靠與信任 ,在成帝與穆帝時有進一步體現 ,那就是顧氏和陸氏相繼進入中央政權並擔任最高職務。 成帝時 ,蘇峻反 ,右光祿大夫陸曄衛帝於太極殿 ,與弟陸玩守宮城 ,玩暗中勸說匡術歸降 ,事平 ,進陸曄衛將軍 ,陸玩為尚書令 ,兄弟二人俱開府儀同三司。 鹹康中 ,王導、郗鑒、庾亮相繼而薨 ,以陸玩有德望 ,乃遷侍中司空。 穆帝時 ,又以顧榮族兄顧眾為尚書右僕射 ,族子顧和為左光祿大夫 ,開府儀同三司 ,加散騎常侍尚書令如故。 這是吳姓士族與東晉政權合作最好的時期 ,也是吳姓士族仕於東晉最為輝煌的時期。 吳姓士族由於分享了一部分重要政治權力 ,使得南北世家大族之間的緊張關係得到緩和 ,既保持了國家一個時期的穩定 ,也使國家能集中力量對付來自北方的軍事威脅。 此後歷三十餘年 ,至孝武帝太元十四年 ,復有陸玩之子陸納以尚書左僕射加散騎常侍 ,拜尚書令。 從東吳到東晉 ,吳中四姓由崛起而發展 ,至此達到鼎盛。

劉宋

南朝劉宋,是四姓中衰之時代。 東晉末年發生的桓玄之亂孫恩起義,給東晉門閥士族以極其沉重的打擊。戰亂歷時八年 ,僑姓士族桓氏、庾氏同歸於盡 ,王氏、謝氏也被大大削弱 ,東晉初年南下的門閥士族幾乎復滅殆盡 ,只有吳姓士族還保存殘餘勢力。 劉宋之初 ,吳中四姓進入中央政權的幾無一人。 見於《宋書》所載 ,陸氏只有陸徽一人 ,顧氏只有顧琛、顧愷之二人 ,所任只是地方州郡太守、刺史及將軍。 只有朱氏猶存先世家風 ,在劉裕崛起之時 ,走軍功之路 ,朱齡石、超石兄弟勇武果銳 ,劉裕伐蜀 ,以齡石為元帥 ,累建大功。 而張氏則一反前代崇尚玄學清談、以任清貴之官標榜 ,不屑地方與武職官之舊習 ,開始走軍功之路 ,而使吳中張氏有復興之勢。 張澄之後 ,張裕、張邵兄弟並為鎮軍將軍。 高祖北伐 ,張裕出為持節督廣交二州諸軍事 ,綏靜百越 ,嶺外安之。 張邵則預為謀劃 ,舟船武庫 ,一時俱備 ,武帝重其臨事不撓。 文帝鎮荊州 ,以邵為司馬領南郡相 ,軍國大事 ,悉決於邵。 張裕子永 ,幼涉書史 ,騎射雜藝 ,觸類兼善 ,太祖謂堪為將。 永光中 ,四方反叛 ,以張永為冠軍將軍 ,假節鎮吳郡 ,率軍東討。 又持節監青、冀、幽、並四州諸軍事 ,統諸將討徐州刺史薛安都 ,累戰克捷 ,破薛索兒。張永為將三十餘年 ,累建功勳 ,亦三次折兵受損。 其間 ,張氏子弟為將軍尚有張岱為冠軍將軍領益州刺史;張悅為持節輔師將軍領巴郡太守;張辯為廣州刺史 ,張興為右衛將軍雍州刺史;張瑰為輔國將軍等。

齊梁

齊梁時代 ,吳中四姓漸生分化 ,顧氏、朱氏相繼式微 ,張氏以軍功及人物繼盛於二朝 ,而陸氏則有復興之勢。張氏之族由宋入齊有張岱張緒張瑰。 張岱為張裕之子 ,少與其兄太子中舍人張演新安太守張鏡、征北將軍張永、弟廣州刺史張辯俱知名 ,稱張氏五龍宋明帝時 ,四方同反 ,帝以岱有才堪任 ,使持節督西豫州諸軍事、益寧二州諸軍事 ,數年 ,益土安其政。 遷吏部尚書。 入齊出為左將軍領吳郡太守 ,齊高帝手敕岱曰: “大邦任重 ,乃未欲回換 ,但總戎務殷 ,宜須望實。 今用卿為護軍加給事中。”次年遷金紫光祿大夫。 演子張緒,少以清簡寡慾、善談玄理為時所重 ,仕宋為太子太傅、長史加征虜將軍 ,入齊為中書令。王儉嘗盛讚“張緒過江所未有” ,齊高帝欲用為右僕射 ,以問儉 ,儉曰: “緒少有清望 ,誠美選也 ,但南士由來少居此職。 ”褚淵曰: “儉少年未憶耳 ,江左用陸玩、顧和 ,皆南人也。”儉曰: “晉代衰政 ,不可為則。”乃止。 這仍然是北來僑姓士族對吳姓士族的權力限制。但琅 王 牙 王氏終竟未能限制吳郡張氏的發展 ,張緒後為吏部尚書 ,遷金紫光祿大夫 ,領南郡王師 ,加給事中。 永子張瑰亦英武有勇 ,入齊遷侍中 ,持節督雍、梁、南北秦四州及竟陵、隨郡軍事 ,以功授散騎常侍光祿大夫加金章紫綬。 張氏子弟還有張沖 ,初隨族叔張永為將 ,除綏遠將軍 ,冠軍將軍 ,持節督南兗、兗、青、冀、徐五州軍事 ,永元中封定襄侯。永子張稷 ,建武中曾助寧朔將軍沈文秀鎮豫州 ,破魏兵百萬之圍。 梁王蕭衍起兵 ,張稷王珍國部將殺東昏侯以獻 ,入梁為中書令。 由齊入梁 ,吳中張氏未能繼續保持軍功家族的地位 ,除張稷外 ,緒子張充、瑰子張率、稷子張嵊、由事武復歸於文 ,以學尚風流 ,人物俊彥享譽吳中。
陸氏沉寂於宋 ,至齊有陸慧曉享譽極高。 建元初為太子洗馬 ,何點稱其心如照鏡 ,遇形觸物 ,無不朗然。 武帝子為南豫州剌史 ,帝呼其小名曰: “烏熊痴如熊 ,不得天下第一人為行事 ,無以壓一州。 ”乃以慧曉為長史行事。 後與謝 月 出 同為竟陵王左右長史 ,竟陵王謂王融曰: “我府前世誰比?”融曰: “明公二佐 ,天下英奇 ,古來少見。 ”慧曉歷撫五政 ,立身清肅 ,以禮處人 ,毋論貴賤。 他是六朝時代士庶觀念轉變的代表 ,自雲生平未嘗卿士大夫 ,或問其故 ,慧曉曰: “貴人不可卿 ,而賤者乃可卿。 人生何容立輕重於懷抱 ,終身常呼人位。 ”這種觀念在士族與寒門對立的時代 ,是極為可貴的。 它表明隨著戰亂與寒門的崛起 ,門第顯赫如陸慧曉者 ,也正發生著價值觀念上的重大轉變。 陸氏入梁有陸倕陸杲陸襄等 ,陸倕為昭明太子賓客 ,禮樂多所創革。陸杲為御史中丞 ,執法敢言 ,不畏強御 ,累遷太常卿 ,金紫光祿大夫。 陸襄亦見知於昭明太子 ,除太子洗馬 ,掌管記 ,後死於侯景之亂

終結

發生於梁太清二年的侯景之亂 ,對南朝門閥世族是一次災難性的打擊。侯景攻破建康後 ,對“富室豪家 ,恣意裒剝 ,子女妻妾 ,盡入軍營”。城破時 ,“悉驅城內文武裸身而出 ,賊交兵殺之 ,死者二千餘人”,“中原冠帶隨晉渡江者百餘家 ,……至是在都者 ,復滅略盡。 ”吳中四姓在侯景之亂發生後 ,毫不猶豫地進行了反抗 ,陸子隆於鄉里聚徒為御 ,顧野王召募鄉黨數百人隨義軍援京邑 ,城陷逃東陽 ,與劉歸義合軍據城拒敵。張嵊時為吳郡太守 ,聞叛兵圍京都 ,即遣弟張伊率郡兵數千人赴援。 又集士卒 ,繕城壘 ,為吳郡之備 ,破叛兵劉神茂部。 後兵敗 ,與子弟十餘人同時遇害。 經過這次戰亂 ,江南的僑性士族遭到毀滅性的打擊 ,吳姓士族也僅存殘餘 ,隨著庶族地主勢力的不斷上升 ,這些殘餘勢力的地位也不再能顯赫一時了。
由梁入陳 ,吳中四姓走向衰落 ,張氏、顧氏只有張種顧野王堪稱。 陸氏有陸山才陸瓊陸子隆堪稱 ,其餘陸琰陸瑜陸琛皆以文學見重。
公元 581年 ,隋文帝楊堅結束分裂 ,統一南北 ,建立隋朝,建都長安 ,吳中四姓作為江東世家大族的歷史地位便無足輕重了。

總結

吳郡四姓從萌生於東漢,崛起於東吳,鼎盛於東晉,到中衰於劉宋,又分化 ,中興於齊梁 ,而衰落於梁陳 ,三百年中 ,起落興衰 ,既留下深沉的歷史經驗 ,也留下豐厚的文化遺產。 四姓之興 ,是適應漢末以來特殊的社會政治發展的結果 ,又是江東特殊的經濟地理環境決定的。 六朝偏安江左 ,鹹都建康;吳中地迫都輦 ,有海陸之饒 ;而商賈並湊 ,人文鼎盛。永嘉南渡,衣冠來歸 ,當時已有“君子尚禮 ,黎庶敦龐 ,土風清嘉”之譽。 四姓占盡天時地利人和 ,故雖處亂世 ,也不廢中興。四姓之衰 ,主要是寒門崛起 ,削弱了門閥士族對權力的控制 ,使得門閥政治發生根本性變化的結果。 隨著隋的統一 ,京都的北去 ,新興家族的不斷湧現 ,以及九品中正制為科舉考試所取代 ,吳郡四姓的優勢盡失 ,因而衰落也就不可避免了。

玄學

魏晉南北朝是儒學衰微 ,玄學興起的時代。 玄學以思辯的形式 ,表達的是門閥士族集團的世界觀 ,它通過對有無、體用、本末、言意、動靜以及自然名教等“辯名析理”的清談爭論 ,構建成一套全新的思辯哲學體系。吳中四姓生於斯時 ,長於斯地 ,在儒學的禁錮崩毀之後 ,他們也以完全自由和開放的形式 ,表現了新的思想 ,新的人生觀和新的生活方式。吳郡張氏子弟如張鏡張敷張緒張卷張融張暢張充等都好讀玄書 ,能清言。《世說新語》載: “司空顧和與時賢共清言 ,張玄之、顧敷是中外孫 ,年並七歲 ,在床邊戲。於時聞語 ,神情如不相屬。瞑於燈下 ,二兒共敘客主之言 ,都無遺失。 顧公越席而提其耳曰: 不意衰宗復生此寶。”張鏡少與顏延之為鄰 ,延之常談議飲酒 ,喧呼不絕 ,而鏡靜默無言聲。 後鏡與客談 ,延之從籬邊聞之 ,取胡床坐聽 ,鏡辭義清玄 ,延之心服 ,謂客曰: “彼有人焉。 ”由是不復酣叫。這兩則故事很能代表四姓清言談玄之盛。而其最負盛名的當推張融。融弱冠知名 ,神明俊出 ,機辯如流。善草書 ,常自美其能。齊高帝曰: “卿書殊有骨力 ,但恨無二王法。 ”融答曰: “非恨臣無二王法 ,亦恨二王無臣法。 ”常嘆雲: “不恨我不見古人 ,所恨古人又不見我。 ”表現出對傳統文化精神的大膽否定和對自我創新意識的自信與尊崇。 在生活方式上 ,他們率性而為 ,不以世俗議論為意 ,如張瑰精音律 ,齊高帝時官給事中 ,光祿大夫 ,建武末屢求還吳 ,居室豪富 ,妓妾盈房。 或譏其年衰蓄妓 ,瑰曰: “我少好音律 ,老而方解 ,平生嗜欲 ,無復一存 ,唯未能遣此耳。 ”張充少好逸游 ,嘗臂鷹牽狗 ,招搖過市 ,至三十而折節讀書。 張氏自張敷以來 ,並以理音辭、修儀范為事 ,至張融 ,則風止詭越 ,坐常危膝 ,行則曳步 ,翹身仰首 ,見者驚異。 這些 ,都表現為對傳統禮法和行為規範的超越和反動。

九品中正制

六朝選官 ,行九品中正制。 作為江東世家大族的代表 ,吳郡四姓自東吳以來即掌握了論薦選拔官員的特權。 他們不僅擔任丞相、司徒、吏部尚書等官 ,而且累朝擔任地方中正官、大中正官 ,成為決定士族或庶族士人進入仕途的關鍵人物。 四姓中 ,陸曄陸玩陸納陸倕陸繕陸襄陸杲顧眾顧琛顧愷之顧憲之、張裕、張緒、張永張稷等人都先後擔任州中正和大中正官。 在六朝門閥政治的歷史條件下 ,這些中正官站在士族集團的立場上 ,利用論薦選官的特權 ,為士族子弟進入仕途大開方便之門 ,那是不言而喻的。 但問題的另一方面在於 ,他們所論薦選拔的官員上任後 ,官品政績如何 ,是更為重要的。 從上所論可知 ,吳中四姓為官 ,大多能清廉自守 ,不自封殖 ,這是應當給予肯定的。 如顧雍為丞相 ,其所選用文武官員 ,皆隨能授任。 陸績為吳鬱林太守 ,罷歸時無行李裝束 ,舟輕不可越海 ,乃載巨石為重。 後樹其石於家 ,稱廉石 ,成為陸氏清廉的象徵。陸瓊官至吏部尚書 ,而性謙儉 ,不自封殖。雖位望日隆 ,而執志愈下。室宇不改 ,車服不華 ,俸祿皆散之宗族 ,家無餘財。 張緒亦官至吏部尚書 ,國子監祭酒 ,加金紫光祿大夫 ,而口不言利 ,有財輒散之 ,清談端坐 ,或竟日無食。死之日無宅以殯 ,遺命凶事不設柳 ,止以蘆葭車 需 車引柩靈 ,上置杯水香火 ,不設祭。最堪稱道的是顧愷之 ,其三子顧綽積私財甚豐 ,鄉里士庶多負其債 ,愷之每禁之不能止。 後為吳郡太守 ,謂綽曰: “我常不許汝出債 ,今思貧薄亦不可居民間 ,與汝交關 ,及我在郡 ,為汝督之 ,凡諸券書皆何在?”綽大喜 ,盡出諸文券 ,愷之悉焚燒 ,告語遠近 ,凡欠三郎債 ,皆不須還。這與戰國時馮 火 爰 客孟嘗君 ,焚券市義 ,有異曲同工之妙。 凡此種種 ,都是儒家民本思想和義利觀念的體現 ,代表著民族傳統文化的積極成分。

藝術

六朝又是文學藝術蓬勃發展的時代 ,吳四姓的歷史貢獻 ,還在於他們為中國文學藝術的發展 ,培養了像陸機陸雲陸厥這樣的文學文論家 ,張宏、張彭祖張永張融這樣的書法家 ,以及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顧寶光這些著名的畫家 ,並以簡約玄澹 ,超然絕俗的美學風格 ,以形寫神 ,傳神寫照的藝術精神 ,為中國美學的發展 ,增添新的血液。 陸機少有異才 ,文章冠世 ,張華嘗謂曰: “人之為文 ,常恨才少 ,而子更患其多。 ”葛洪稱其文“猶玄圃積玉 ,無非夜光;五河吐流 ,泉源如一。 其宏麗妍贍 ,英銳標逸 ,亦一代之絕乎! ”所作《文賦》,是我國古代研究文學創作特點最早的一部系統專論 ,他用賦的語言 ,分析了文學創作過程 ,對情與物、意與辭等關係進行了透徹的描述 ,對中國古代文論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 在齊梁文風興起之時 ,“吳興沈約琅琊王氏王融以氣類相推轂 ,汝南周 禺 頁 善識聲韻 ,約等文皆用宮商 ,以平上去入為四聲 ,以此制韻 ,不可增減 ,世呼為永明體。”陸厥第一個站出來 ,作書與沈約 ,對那種忽視情物內容而注重章句形式的理論提出了大膽批評。他說: “質文時異 ,古今好殊 ,將急在情物而緩於章句。情物文之所急 ,美惡猶且相半;章句意之所緩 ,故合少而謬多。 義兼於斯 ,必非不知明矣。 ”又雲: “一人之思 ,遲速天懸 ,一家之文 ,工拙壤隔。 何獨宮商律呂必責其如一邪?”這是對齊梁形式主義文風泛濫的有力批判。

書法

漢魏六朝是書法史上空前的繁榮發展時期 ,見於記載的書家比比皆是。 吳中顧、陸、張氏亦多出書家。 如張宏善篆隸飛白書 ,妙絕當世 ,陸機、陸雲皆能書 ,張裕三世皆以書名 ,惜均未臻一流 ,只有張融超越二王的創新精神 ,值得肯定。 相形之下 ,吳中四姓之繪畫卻代表了當時的最高水平 ,開創了中國繪畫史上一個新的階段。 顧愷之是東晉著名畫家 ,多才藝 ,詩賦書法俱能 ,尤精繪畫 ,有“才絕、畫絕、痴絕”之稱。 擅畫人物、肖像 ,兼善山水 ,謝安深重之 ,以為有蒼生以來未之有也。 他畫人重點睛 ,自雲: “傳神寫照 ,正在阿堵中。 ”嘗為裴楷畫像 ,頰上添三毛 ,而益覺有神。 又為殷仲堪畫像 ,殷眇一目 ,顧明點瞳子 ,飛白拂其上 ,有如輕雲之蔽日 ,人稱妙絕。 所著《論畫》、《魏晉勝流畫贊》、《畫雲台山記》等 ,據劉綱紀先生研究 ,它不僅“是我國歷史上留存至今的第一篇繪畫評論” ,而且 ,“在他的畫論里 ,形與神都因同玄學、佛學相聯而提到了哲學——美學的高度” ,“是魏晉玄學的美學在繪畫理論上的完成。 ”同郡陸探微 ,劉宋時為明帝侍從 ,亦工人物畫 ,尤擅肖像 ,師法顧愷之。 後人論畫 ,以“意存筆先 ,畫盡意在”、“筆跡周密”、“緊勁聯綿”等特點而將顧陸並稱 ,號為密體 ,以別於梁朝張僧繇及唐吳道子的“疏體”。 張僧繇以擅畫佛教人物造像而著稱 ,他雖望出吳郡 ,而師模宏遠 ,六法精備 ,用筆多依書法 ,一變顧陸作畫聯綿循環之勢 ,著筆不多 ,點畫缺落 ,而形象具備 ,有意到筆不到之妙趣 ,故人稱“疏體”。 疏體的出現 ,為中國畫的表現技法增添了新的內容 ,後人對吳中這三位畫家都評價極高 ,張懷 說: “像人之美 ,張得其肉 ,陸得其骨 ,顧得其神。 神妙無方 ,以顧為最。 喻之書 ,則顧陸比之鐘張 ,僧繇比之逸少 ,俱為古今之獨絕。 ”張彥遠曰: “跡簡意澹而雅正 ,顧陸之流是也。 ”“顧陸之神不可見其盼際 ,所謂筆跡周密也 ,張吳之妙 ,筆才一二 ,象已應焉。 離披點畫 ,時見缺落 ,此雖筆不周而意周也。 ”這些評價 ,既揭示其差別異同 ,又肯定其地位與價值 ,是十分中肯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